第一章 裕和茶館
清宣統三年,全國各地爆發了數次革命起義。
4月的黃花崗起義,6月的保路運動,10月10日的湖北武昌起義...
在一眾仁人志士的齊心努力下清王朝被推翻了。
次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建立,史稱「民元」。
=================================================
民國元年,南京城內。
「賣報嘍!賣報嘍!中華民國建立了,我們的好日子來嘍!」快腿小張赤著腳穿梭在南京城內「東家今天高興,報紙便宜賣嘞,一個銅板一份嘞!」
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頭上的辮子揮來揮去。
小張並沒有絲毫被阻塞的樣子,依舊健步如飛,偶爾有人要買報,他才會停下腳步。
「吆,這位先生您收好。」
「這是找您的錢。」
「先生要訂明天的報紙是吧?好嘞,明天給您送過去。」
不管有多少人來找都不影響他行進的速度,不一會兒就從街頭跑到街尾,又從另一條街頭跑起。
身上背的小布包里的報紙很快就見了底,末了,他帶著最後一張報紙回到江寧街的街頭,這開著家茶館,店名叫「裕和」。
進屋後小張也不叫嚷,找了個角落就看起了台上的戲。
這台上的戲跟別的地方不一樣,不是南京白局,而是京劇。據說這茶館來頭也不小,好像是之前從北平遷來的。
一個40多歲的中年漢子從茶館後堂走了出來,環視了一圈,見到了小張,便朝他走去。
「呦,小張來了?」中年漢子身上穿著件大褂,頭上帶著頂瓜皮帽。「想通了,準備來我這幹了?」
「裕和先生您說笑了」小張從小布包里把最後一張報遞給了中年漢子「我就是來給您送報的,順便聽聽這上檔次的京劇。」
中年漢子倒也不惱,擺擺手示意他坐下「那你繼續聽,我先去忙了。」
「好嘞您先忙,我坐一會兒就走。」小張也不客氣,美滋滋的坐下接著看戲。
說起這中年漢子,姓王,叫裕和。沒人知道他從哪裡來的,只知道突然有一天這個中年漢子孤零零的一個人到這南京,用了數年時間在這街上建起了這座茶館。
一開始整座茶館裡只有他一個人跑堂記帳、端茶倒水,後來逐漸有了人氣,生意越做越大,一個人忙不過來了。
就陸陸續續的招募了幾個夥計,又一個人扯起了一個戲班子,還給茶館加蓋了二樓...
這茶館是越來越繁榮,逐漸成了這城裡的老字號,街上人人或多或少都到裡面喝過茶、聽過戲。
但人們對王裕和這中年漢子仍是知之甚少,知道他良善,知道他愛財,也知道他有時也會拿財行善,就是不知道他的過往、來歷。王裕和也從來不和人提起。
這赤腳小張便是得他幫助的一個孤兒,是個機靈的孩子。
按理來說以小張的機靈勁再怎樣也不至於需要人施捨,可正是因為小張這過人的機靈,賺得總比別人多。
久而久之,這座城裡的孤兒漸漸發現了件事:有小張在的地方就討不到錢。他們開始有組織有紀律的開始排擠小張。
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這些孤兒如果要活下來,就不能眼睜睜看著從富貴人家指頭縫裡流出的零星銅板全部都進到小張的碗裡。
小張被排擠其實也就是件小事,南京城裡的八旗子弟不會在意,縣衙里的官老爺也不會在意,只有小張自己在意。
哦,對,王裕和也在意。
小張每每爬到裕和茶館面前,王裕和都會給他送點剩飯剩菜。日復一日,小張和老王也漸漸熟絡,每天都會聊上幾句。
每天的閒聊讓王裕和對小張起了欣賞,或許是對小張的經歷有所共情,也或許是想要給自己找個接班人。
總之,他給小張介紹了一份賣報工作,有意無意的提出讓他接自己的班。
畢竟在這個人均壽命不超過40歲年代,40多歲的王裕和已經算是長壽的「老人」了,總是要有個接班人的。
可時至今日,小張感激王裕和歸感激王裕和,但還是沒有答應做王裕和的接班人。
4月的黃花崗起義,6月的保路運動,10月10日的湖北武昌起義...
在一眾仁人志士的齊心努力下清王朝被推翻了。
次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建立,史稱「民元」。
=================================================
民國元年,南京城內。
「賣報嘍!賣報嘍!中華民國建立了,我們的好日子來嘍!」快腿小張赤著腳穿梭在南京城內「東家今天高興,報紙便宜賣嘞,一個銅板一份嘞!」
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頭上的辮子揮來揮去。
小張並沒有絲毫被阻塞的樣子,依舊健步如飛,偶爾有人要買報,他才會停下腳步。
「吆,這位先生您收好。」
「這是找您的錢。」
「先生要訂明天的報紙是吧?好嘞,明天給您送過去。」
不管有多少人來找都不影響他行進的速度,不一會兒就從街頭跑到街尾,又從另一條街頭跑起。
身上背的小布包里的報紙很快就見了底,末了,他帶著最後一張報紙回到江寧街的街頭,這開著家茶館,店名叫「裕和」。
進屋後小張也不叫嚷,找了個角落就看起了台上的戲。
這台上的戲跟別的地方不一樣,不是南京白局,而是京劇。據說這茶館來頭也不小,好像是之前從北平遷來的。
一個40多歲的中年漢子從茶館後堂走了出來,環視了一圈,見到了小張,便朝他走去。
「呦,小張來了?」中年漢子身上穿著件大褂,頭上帶著頂瓜皮帽。「想通了,準備來我這幹了?」
「裕和先生您說笑了」小張從小布包里把最後一張報遞給了中年漢子「我就是來給您送報的,順便聽聽這上檔次的京劇。」
中年漢子倒也不惱,擺擺手示意他坐下「那你繼續聽,我先去忙了。」
「好嘞您先忙,我坐一會兒就走。」小張也不客氣,美滋滋的坐下接著看戲。
說起這中年漢子,姓王,叫裕和。沒人知道他從哪裡來的,只知道突然有一天這個中年漢子孤零零的一個人到這南京,用了數年時間在這街上建起了這座茶館。
一開始整座茶館裡只有他一個人跑堂記帳、端茶倒水,後來逐漸有了人氣,生意越做越大,一個人忙不過來了。
就陸陸續續的招募了幾個夥計,又一個人扯起了一個戲班子,還給茶館加蓋了二樓...
這茶館是越來越繁榮,逐漸成了這城裡的老字號,街上人人或多或少都到裡面喝過茶、聽過戲。
但人們對王裕和這中年漢子仍是知之甚少,知道他良善,知道他愛財,也知道他有時也會拿財行善,就是不知道他的過往、來歷。王裕和也從來不和人提起。
這赤腳小張便是得他幫助的一個孤兒,是個機靈的孩子。
按理來說以小張的機靈勁再怎樣也不至於需要人施捨,可正是因為小張這過人的機靈,賺得總比別人多。
久而久之,這座城裡的孤兒漸漸發現了件事:有小張在的地方就討不到錢。他們開始有組織有紀律的開始排擠小張。
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這些孤兒如果要活下來,就不能眼睜睜看著從富貴人家指頭縫裡流出的零星銅板全部都進到小張的碗裡。
小張被排擠其實也就是件小事,南京城裡的八旗子弟不會在意,縣衙里的官老爺也不會在意,只有小張自己在意。
哦,對,王裕和也在意。
小張每每爬到裕和茶館面前,王裕和都會給他送點剩飯剩菜。日復一日,小張和老王也漸漸熟絡,每天都會聊上幾句。
每天的閒聊讓王裕和對小張起了欣賞,或許是對小張的經歷有所共情,也或許是想要給自己找個接班人。
總之,他給小張介紹了一份賣報工作,有意無意的提出讓他接自己的班。
畢竟在這個人均壽命不超過40歲年代,40多歲的王裕和已經算是長壽的「老人」了,總是要有個接班人的。
可時至今日,小張感激王裕和歸感激王裕和,但還是沒有答應做王裕和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