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報名
宋銘還不等作答,又聽老七道:
「一旦十二弟考進來,五哥那首詩是不是就要被拆穿了?」
畢竟宋氏私塾當真不是只招收宋家子弟,還有其餘子弟。
宋煊雖然歲數小,但許多人都是服氣他的。
就那種水缸,可不是誰都能砸破,把救人出來的。
只不過宋煊那小子不怎麼把心思放在讀書上,落得個隕落的神童這個稱號,其餘人尚可以嘲笑宋煊一二。
但他們跟宋煊同過窗的人,可不是這樣認為的。
聽了老七的話,宋浩臉上更是閃過一絲不自然。
宋煊那首幼年的詠蛙詩,被他拿過來在書院裝逼用了,一時間風光無限。
頗有些宋氏才子的模樣,但這件事可不光是宋家兄弟能把控住的。
宋浩本以為今年能夠榜上有名。
誰承想落榜了?
反倒是祖父遠支認親的宋氏兄弟高中狀元,沒他們這本家宋氏子弟什麼事。
否則就算宋煊考進應天府書院,他再說什麼闢謠的話,那也早就碰不著面了。
到時候自己是進士的身份,誰還會在意一個小小學子的話。
說出去,那就是宋煊嫉妒他親哥哥。
「此事再說吧。」宋浩心中極為糾結:
「縱然十二弟幼年聰慧,可他多年來心思不在讀書上,能不能考得上兩說呢。」
老七也很識趣的沒有說咱們去幫幫宋煊複習的話。
畢竟偷了人家的詩。
總歸不是什麼有臉面的事。
「喔喔喔。」
宋煊手裡拿著摺扇,看著書院的景象:
「應天府書院名不虛傳,願不得天下如此多的讀書人都要費盡心思考這來,瞧瞧這門牌,可真氣派。」
此話倒是引得包拯奇怪:「十二郎來了快半個月,都沒有來此地瞧一瞧?」
「俺若是考上了,天天都能來瞧,反正書院就在這裡,若是考不上,天天來瞧也屁用沒有。」
「哈哈哈,是這個理。」
宋煊通透的回答,讓包拯有些欽佩。
頗有些當年真宗皇帝來此,人人都去參觀皇帝這個景點,唯獨范仲淹不去一樣。
如今范仲淹這個大宋完人並沒有名揚天下呢,包拯主要參考的還是華韻的故事。
許多遠道而來的學子,都是想要考上此處的,但難度頗大。
張方平不是第一次來,他被宋綬帶過來見識過,所以此次便由他來帶路加講解。
主要是北宋科舉取士規模日益變大,但官學長期處於低迷不振的狀態。
士子求學需求很大,但哪有那麼多的好老師和學校供你選擇啊?
但有需求就有市場。
官學低迷,自是民間辦學頂上。
自從皇帝御賜牌匾後,此處的民間辦學也轉換成了官學。
天下學子趨之若鶩也是情理之中。
待到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在幾十年後推廣開來後,大宋各地的官學才如雨後春筍般起來了。
印刷術是基礎。
如今的書籍大多都是藏品,很少在市面上流通。
否則諸如張方平等學子,也不會有給人抄書來掙錢的活。
書籍印刷至少要比手寫本要傳播方便,而且價格還能打下來。
要不然捕頭丁哲怎麼一想到讓兒子讀書,就要準備很多錢呢。
孩童幼年不展現出來一點讀書天賦,你看誰願意資助你?
世上那麼多人,真以為人人都能成為文曲星啊!
在大宋除了天聖五年外,嘉佑二年那場考試可謂是文曲星集體下凡了。
大宋背誦天團多半都是在宋仁宗手底下出來的。
三人一路緩行,過了一座石橋,再踏過石牌。
進了書院大門,第一個便是崇聖殿,裡面供奉著孔子以及弟子的畫像,周遭還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繪圖。
大家都很默契的拜一拜孔子,畢竟明面上要懂得尊師重道。
至於上香,倒是沒有。
一般學子考試前,都去文廟上香拜一拜。
這裡的孔子像只是擺了瓜果。
大殿東側有一通「重修歸德府學宮記」碑碣和一棵上百年的皂角樹。
據說是宋州虞城通儒楊愨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聚眾講學,創辦睢陽學舍,也就是應天府書院的前身,他那個時候時候種植的。
楊愨去世後,他的學生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但戚同文病逝後,書院曾一度關閉。
直到真宗皇帝賜牌匾,戚同文的兒子才重新開闢講學。
但是他兒子前兩年過世了,如今是他的孫子戚舜賓繼續打理書院,可年歲也不小了,精力不濟。
晏殊才決定要范仲淹來執掌書院。
宋煊二人聽著張方平的講解,繼續往前走,直到了講學所在地。
范仲淹等人正在那裡有條不紊的給考生登記,核對信息。
即使范仲淹身為「校長」,但也是親力親為。
三人各自分散排隊。
宋煊面前的文士頭也不抬,奮筆疾書道:
「姓名?」
「宋煊。」
「籍貫?」
「應天府寧陵縣勒馬鎮人士。」
就在宋煊報著自己籍貫的時候,眼前的文士猛然抬起頭,開始打量著宋煊。
鄭戩對於宋煊這個學子很是期待,到底有什麼魔力,能讓幾個人都對她另眼相待。
如今鄭戩見宋煊的模樣。
雖是一副稚氣未脫,但長相頗為俊朗,像是個做官的好料子。
光是這一副麵皮,就容易給人好感。
願不得希文等人都對此子頗有維護。
但學識就是學識,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之人,也多了去。
只是他有些意外,宋煊手中怎麼會有宮中流行的摺扇,這玩意可沒有成為普通學子之間的流行器物。
但鄭戩並沒有多說些什麼,打量完宋煊後讓自己有個囫圇印象後,繼續登記。
他自幼喪父,是跟著曾經的神童老師楊億學習的,待到老師兩年前故去,他才返回吳地參加解試。
宋煊沒見過這個年輕的面孔,倒是張方平瞥見了這一幕,心中有些緊張。
他從此地返回去,還沒來得及同十二哥說這些事。
因為有外人包拯在。
誰知道他是不是個大嘴巴。
畢竟大家剛認識,很忌諱交淺言深的。
好在一切順利,大家報完名後,又聚在門外。
「包兄,咱也算是相識了,一起吃個飯,好好備考。」
包拯當即行叉手禮:「十二郎,咱們就此別過,我得去尋一個住處落腳。」
「一旦十二弟考進來,五哥那首詩是不是就要被拆穿了?」
畢竟宋氏私塾當真不是只招收宋家子弟,還有其餘子弟。
宋煊雖然歲數小,但許多人都是服氣他的。
就那種水缸,可不是誰都能砸破,把救人出來的。
只不過宋煊那小子不怎麼把心思放在讀書上,落得個隕落的神童這個稱號,其餘人尚可以嘲笑宋煊一二。
但他們跟宋煊同過窗的人,可不是這樣認為的。
聽了老七的話,宋浩臉上更是閃過一絲不自然。
宋煊那首幼年的詠蛙詩,被他拿過來在書院裝逼用了,一時間風光無限。
頗有些宋氏才子的模樣,但這件事可不光是宋家兄弟能把控住的。
宋浩本以為今年能夠榜上有名。
誰承想落榜了?
反倒是祖父遠支認親的宋氏兄弟高中狀元,沒他們這本家宋氏子弟什麼事。
否則就算宋煊考進應天府書院,他再說什麼闢謠的話,那也早就碰不著面了。
到時候自己是進士的身份,誰還會在意一個小小學子的話。
說出去,那就是宋煊嫉妒他親哥哥。
「此事再說吧。」宋浩心中極為糾結:
「縱然十二弟幼年聰慧,可他多年來心思不在讀書上,能不能考得上兩說呢。」
老七也很識趣的沒有說咱們去幫幫宋煊複習的話。
畢竟偷了人家的詩。
總歸不是什麼有臉面的事。
「喔喔喔。」
宋煊手裡拿著摺扇,看著書院的景象:
「應天府書院名不虛傳,願不得天下如此多的讀書人都要費盡心思考這來,瞧瞧這門牌,可真氣派。」
此話倒是引得包拯奇怪:「十二郎來了快半個月,都沒有來此地瞧一瞧?」
「俺若是考上了,天天都能來瞧,反正書院就在這裡,若是考不上,天天來瞧也屁用沒有。」
「哈哈哈,是這個理。」
宋煊通透的回答,讓包拯有些欽佩。
頗有些當年真宗皇帝來此,人人都去參觀皇帝這個景點,唯獨范仲淹不去一樣。
如今范仲淹這個大宋完人並沒有名揚天下呢,包拯主要參考的還是華韻的故事。
許多遠道而來的學子,都是想要考上此處的,但難度頗大。
張方平不是第一次來,他被宋綬帶過來見識過,所以此次便由他來帶路加講解。
主要是北宋科舉取士規模日益變大,但官學長期處於低迷不振的狀態。
士子求學需求很大,但哪有那麼多的好老師和學校供你選擇啊?
但有需求就有市場。
官學低迷,自是民間辦學頂上。
自從皇帝御賜牌匾後,此處的民間辦學也轉換成了官學。
天下學子趨之若鶩也是情理之中。
待到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在幾十年後推廣開來後,大宋各地的官學才如雨後春筍般起來了。
印刷術是基礎。
如今的書籍大多都是藏品,很少在市面上流通。
否則諸如張方平等學子,也不會有給人抄書來掙錢的活。
書籍印刷至少要比手寫本要傳播方便,而且價格還能打下來。
要不然捕頭丁哲怎麼一想到讓兒子讀書,就要準備很多錢呢。
孩童幼年不展現出來一點讀書天賦,你看誰願意資助你?
世上那麼多人,真以為人人都能成為文曲星啊!
在大宋除了天聖五年外,嘉佑二年那場考試可謂是文曲星集體下凡了。
大宋背誦天團多半都是在宋仁宗手底下出來的。
三人一路緩行,過了一座石橋,再踏過石牌。
進了書院大門,第一個便是崇聖殿,裡面供奉著孔子以及弟子的畫像,周遭還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繪圖。
大家都很默契的拜一拜孔子,畢竟明面上要懂得尊師重道。
至於上香,倒是沒有。
一般學子考試前,都去文廟上香拜一拜。
這裡的孔子像只是擺了瓜果。
大殿東側有一通「重修歸德府學宮記」碑碣和一棵上百年的皂角樹。
據說是宋州虞城通儒楊愨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聚眾講學,創辦睢陽學舍,也就是應天府書院的前身,他那個時候時候種植的。
楊愨去世後,他的學生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但戚同文病逝後,書院曾一度關閉。
直到真宗皇帝賜牌匾,戚同文的兒子才重新開闢講學。
但是他兒子前兩年過世了,如今是他的孫子戚舜賓繼續打理書院,可年歲也不小了,精力不濟。
晏殊才決定要范仲淹來執掌書院。
宋煊二人聽著張方平的講解,繼續往前走,直到了講學所在地。
范仲淹等人正在那裡有條不紊的給考生登記,核對信息。
即使范仲淹身為「校長」,但也是親力親為。
三人各自分散排隊。
宋煊面前的文士頭也不抬,奮筆疾書道:
「姓名?」
「宋煊。」
「籍貫?」
「應天府寧陵縣勒馬鎮人士。」
就在宋煊報著自己籍貫的時候,眼前的文士猛然抬起頭,開始打量著宋煊。
鄭戩對於宋煊這個學子很是期待,到底有什麼魔力,能讓幾個人都對她另眼相待。
如今鄭戩見宋煊的模樣。
雖是一副稚氣未脫,但長相頗為俊朗,像是個做官的好料子。
光是這一副麵皮,就容易給人好感。
願不得希文等人都對此子頗有維護。
但學識就是學識,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之人,也多了去。
只是他有些意外,宋煊手中怎麼會有宮中流行的摺扇,這玩意可沒有成為普通學子之間的流行器物。
但鄭戩並沒有多說些什麼,打量完宋煊後讓自己有個囫圇印象後,繼續登記。
他自幼喪父,是跟著曾經的神童老師楊億學習的,待到老師兩年前故去,他才返回吳地參加解試。
宋煊沒見過這個年輕的面孔,倒是張方平瞥見了這一幕,心中有些緊張。
他從此地返回去,還沒來得及同十二哥說這些事。
因為有外人包拯在。
誰知道他是不是個大嘴巴。
畢竟大家剛認識,很忌諱交淺言深的。
好在一切順利,大家報完名後,又聚在門外。
「包兄,咱也算是相識了,一起吃個飯,好好備考。」
包拯當即行叉手禮:「十二郎,咱們就此別過,我得去尋一個住處落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