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一言點醒汪知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顧青拜別了丁夫子和同窗,回家休息了三天。

  三天之後,坐上了牛車。

  在顧老頭的相送之下,到了浦子口,坐船前往應天府。

  顧陳氏再有不舍,又或者是擔心,卻也只能是忍著、受著,不能因為自己的不舍,耽擱了顧青的學業。

  離別之前,也是千叮嚀、萬囑咐。

  這一次,顧老三也不能陪在身邊。

  顧青一個人前往應天府讀書,也就每個人照應著,萬一有點兒事情,都需要他自己處理。

  若是生個病什麼的,沒個人照料,可怎麼辦?

  若是……。

  顧陳氏擔心的太多太多。

  甚至是一邊給顧青收拾著箱籠,一邊默默地抹眼淚。

  縱有萬般不舍、百般擔憂。

  卻也只能是站在村口,看著顧青乘坐著牛車遠去。

  這一次的箱籠很重。

  裡面放著很多書籍,還有幾套衣服、鞋子,以及在江浦縣那邊換來的銀子、五貫錢。

  過了江。

  到了應天府碼頭。

  一路步行,到了應天府城外。

  好在,江浦縣距離應天府不遠,過江之後,就到了應天府地界。

  若是路途遙遠,需要在中途休息,又或者是跋山涉水什麼的。

  顧青一個人還真的不太敢出門。

  別看這時候是萬曆年,大明的中期,朝堂之上還有張居正坐鎮,朝野上下也還算是可以。

  但是地方上的治安環境,可不是看大局,而是要看當地的官員。

  江南水匪、山東響馬、關中馬匪還在。

  就是這一路上,也有一些見財起意之人,會暗中出手,來一個謀財害命。

  普通學子在參加科舉考試的路上,也會有幾人遇害。

  反正,盜賊們給弄到深山老林裡面,直接給埋了,甚至是直接丟失荒野,然後被豺狼虎豹給吃了,都有可能。

  官府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自然是查不到兇手。

  顧青是跟著商隊一起到了應天府城外,一路上不讓自己落單。

  到了城門。

  交上了蕭知縣給的路引,證明了身份,不用盤查,就能直接進城了。

  顧青又一路走到了府衙,遞上了拜帖。

  差役是見到過顧青,知曉他乃是今年府試的府案首,還被知府大人看中的學生。

  當即不敢怠慢,連忙帶著人去了後院。

  汪宗伊等人正在府衙這邊,看著一副地圖,上面有著山勢,還有整個江南之地的水渠路線。

  如今四月天。

  再過一個多月,便是夏季汛期之時。

  應天府府城處於這長江的下游南面,每到夏季汛期來臨,都會有水患的危險。

  自洪武年,大明定都應天府之後,也是出現過幾次。

  後來,經過了多次的治理,修建水渠,以及加高河堤等等,勉強減弱了水患的影響。

  只不過,如今的應天府的內河水環境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應天府城內的河道淤塞嚴重,水質污染加劇。

  夏秋季節水患頻發,冬季舟行不便,水質惡濁。

  儘管應天府上下多次提出治理方案並進行了多次疏浚,但未能有效遏制水環境惡化的趨勢。

  如今,汪宗伊也想要疏浚秦淮河,並且安然度過今年的夏季汛期。

  聽得差役稟報,說是府案首顧青來了。

  便放下了手中的事務,打算先安排好顧青去崇正書院讀書的事兒。

  而這時,在他身邊的許正謙卻突然說道:「我記得,這位學生當初在寫策論的時候,有說到應天府內河水的問題。」

  「不如,讓他也來看一看?」

  許正謙這麼一提醒,汪宗伊才想起來,是有這麼一回事兒。

  當即點頭道:「嗯,讓他看看吧。」


  然後又對差役吩咐道:「你且去把人領過來。」

  顧青就這麼被差役帶進來,見得汪宗伊等人,連忙躬身施禮。

  「顧青,老夫記得當初你於策論之中,寫到過應天府內河水的問題。」

  「你且來看看,這是應天府一帶的水渠。」

  「如今夏季汛期即將到來,若是萬一大雨連綿,洪水沒過河堤,對應天府府城來說,便是一個大大的隱患。」

  「你可有什麼辦法,能夠疏浚一二?」

  顧青當初寫策論,就是故意提出水患一詞,想要讓汪宗伊等人能夠在看完考卷之後,還能記住他。

  沒有想到,會來的這麼快。

  「大人,學生以為,若要疏浚,當以束水攻沙之策來行之,或許有效。」

  汪宗伊明顯是看過不少治水方面的書冊,而這束水攻沙之策,出自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總理河道提督軍務潘季馴。

  只不過,此人於隆慶五年被人彈劾,受免職處分。

  汪宗伊好奇道:「你還曾看過潘季馴的《兩河經略》?」

  顧青回道:「學生未曾看過此書,不過,上一次前來應天府府試,曾聽聞船工講述過潘大人治理黃河之功。」

  「學生便記在了心中,也知曉了此法。」

  汪宗伊點了點頭,立即讓人找到潘季馴的治河之法。

  不一會兒。

  一堆卷宗就被差役給送了過來。

  汪宗伊等人連忙拿過一本,開始看起來。

  顧青也順勢站在了旁邊,瞄著書籍的內容,看一看歷史上那位治河功臣潘季馴的手稿。

  「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啊!」

  汪宗伊讀完,就有了不小的收穫。

  潘季馴寫的很清楚,想要疏浚河道,應該怎麼做,可以說是寫的十分詳細了。

  汪宗伊把手中的書遞給了許正謙,自己又拿起一本。

  就這樣,眾人直接研究起來潘季馴的治河之法,從中找到疏浚應天府內河水的方法。

  「這術業有專攻,潘季馴便是這治河之能臣也!」汪宗伊看完了之後,不免感慨。

  這樣的能臣卻放著不用,實在是大明的一大損失!

  可他也知道官場是個什麼樣子。

  才學再高的能臣,也不可能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夠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和朝中所有大臣,都無過節。

  被人彈劾,也是理所當然。

  若是無人彈劾,那才是事有蹊蹺呢。

  汪宗伊心中已經有了疏浚應天府內河水之法,轉身看著顧青,雙眼之中的滿意之色,已經是言語以表。

  「此番能夠找到疏浚應天府內河水之法,你當記一功,若不是你提醒,我等還不知道,大明有此治河之能臣呢!」

  「說起來,我等站在這裡苦思冥想,卻不如你詢問船夫一二。」

  「也難怪你的策論和其他學生不同,讀起來,能讓人有所獲,不會那麼的華麗而空泛之談。」

  「去了崇正書院,好生地讀書。」

  「需要什麼,儘管來提。」

  汪宗伊覺得顧青無意之間幫了他這麼大的忙,便是一個人情。

  再加上,顧青小小年紀,卻能問策於販夫走卒,了解民生百態,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八股文。

  就已經是一賢德之人,將來若為官,也一定是一位賢臣。

  惜才之心比以前更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