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皇帝這是改革?這是刨根吧!
蔣瓛在邊上聽完朱元璋的話後也是有點詫異,沒想到陛下這麼快就要進入到主題。
這是完全認定了朱雄說的那個改革的辦法是好的。
說實話,這要是一般的人得到了皇帝的認可,那都不知道要多開心。
尤其是像朱元璋這樣的皇帝,可是蔣瓛卻想說,你朱雄連皇帝的面都沒有見過,才能卻得到皇帝這樣的認可,那你是因為是嫡長孫的原因,還是才能的原因呢?
不過不管怎麼說,皇帝陛下看完了朱雄的意見之後,立刻就召集戶部尚書以及左右侍郎可見對這件事情的看重。
趙勉、聶震和傅友文三個人聽完了朱元璋的話之後也愣了,趙勉斟酌再三之後說道:「陛下,太子殿下新近薨逝,儲君之位尚未確立之際,此刻推行稅務改革,是否顯得過於急促」
其實趙勉提出此問,並非單純質疑稅務改革是否操之過急,而是他心中有所顧慮。
他顧慮的是,皇帝難道心中已有了皇太孫或太子的人選,這才決定推行稅務改革?
這麼一琢磨,他驚出了一身冷汗。
儘管他岳父認為已是勝券在握,即便太子妃兩度遭遇尷尬,但在那些支持朱允炆繼任皇太孫的文官看來,局勢尚未塵埃落定,他們仍視此為可爭取之局,且勝算頗大。
然而,皇帝陛下突然提及稅務改革,卻讓趙勉瞬間警覺起來。
傅友文聽聞此事後,微微一愣,隨即心中泛起一絲喜意。
這是為何?
皆因這兩件事情發生得太過接近,前兩日太子妃還剛遭遇尷尬,今夜皇帝卻半夜召集他們商議另一要事。
這分明透露出皇帝陛下心中儲君人選已定的跡象,或許正是要冊立秦王為太子。儘管秦王未必能成為一位賢君,但至少他出身武將派系,對於武將派而言,立秦王自然要比立朱允炆更為有利。
這便是官場之人的心思,七竅玲瓏,所思所慮極為複雜。
即便是兩件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但只要提及的時間、地點不同,便足以引發不同的聯想與揣測。
朱元璋沒有去管他們到底在想什麼,瞥了趙勉一眼,「你對朕立儲君一事興趣多了點。」
這話就如同雷霆打下來,將趙勉嚇得渾身顫抖,立刻撲通跪倒在地上,然後磕頭求饒,「臣知錯,臣知錯。」
即便趙勉已經位極人臣,可是在朱元璋這位皇帝的威嚴之下依舊有些受不了,立刻磕頭求饒。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他心裡邊也在暗暗發苦。
如果朱允炆沒被立為皇太孫,對他們的計劃是個巨大打擊。
如今文武百官哪個心裡沒有點小九九?
皇帝已經六十有五了,在如今這個年月,算是高壽,本來身體就已經快到極限,又歷經了長子過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可能隨時都會倒下。
所以大部分的官員都在為後邊前程也好,布局也罷做打算。
趙勉和劉三吾這對翁婿更是想到前面去了。
有劉三吾在皇帝面前給朱允炆鋪了一條路,今後朱允炆要是登基稱帝,那還不得將劉三吾奉若上賓。
而他們現在底子還比較薄,所以劉三吾這個老奸巨猾之人,就開始在科舉上面做文章。
他當然知道如今的科舉考試會彌錄謄封,到時候只要文章被抄寫了一遍,不管是字跡還是籍貫都看不到。
但是文風這東西,只要有心人,是一眼就能夠看出來。
所以他在老家選了幾十個認為比較有才學的年輕學子,給他們單獨開小灶,憑藉著他的才華,他還是能把這幾十個學子的文風,塑造成自己熟悉的模樣。
到時候進入科舉考試,憑藉著文風也能將這些人給挑出來。
反正現在北方的士子才學方面要遠遠落後於南方,到時候即便南方的士子選的多一點,那也沒人能說個不字出來。
所以趙勉才會這麼關注朱允炆能不能當上皇太孫,因為這關係到他們今後的布局。
而朱元璋是個多聰明的人啊,一看到趙勉現在的表現,立刻就回想起他問過趙勉的岳父劉三吾,關於儲君一事。
當時劉三吾的話猶在耳邊,劉三吾是堅決反對立燕王朱棣為太子的,那番話說的也是滴水不漏——如果立燕王朱棣為太子,那秦王跟晉王的位置又該怎麼擺?最好就是立現在的皇孫朱允炆。
當時他覺得劉三吾秉公持正,可現在看趙勉的表現,他心裡埋下了一顆疑惑的種子。
朱元璋本身就是疑心非常重,一旦有了這個苗頭,他看著趙勉怎麼都不順眼。
只能說伴君如伴虎,那真不是一句假話,朱元璋從趙勉對立儲君一事多,關心了那麼一點就判斷出他們翁婿二人一定在搞什麼名堂。
不過現在朱元璋不想理這件事,而是說道,「稅務一直是我大明重中之重,你們戶部管著天下賦稅,可曾發現我大明如今賦稅有什麼問題?」
三個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搖頭,趙勉更是說道:「如今我大明賦稅國策由陛下所定,革除故元之弊病,已是趨於完美。」
聶震和傅友文都附和,朱元璋聽完他們的回覆後則問道,「那朕向你們討教幾個問題。如今乃開國之初,百姓都得了土地,所以我大明的賦稅能從百姓的土地上徵收而來。
「可隨著時間推移,如果百姓土地被地主兼併,這部分地主家中又出了幾個秀才或者舉人,那朝廷該如何去徵稅?
「又或者說,將來讀書人越多種秀才和舉人的越多,部分偷閒耍滑之輩將名下土地掛靠在舉人名下,這部分賦稅又該如何收?
「又再者權貴勾結官員,將名下原本一萬畝土地,在謄錄魚鱗冊時,卻反稱只有二百畝土地,從而逃稅,這又該如何算?
「這些問題汝等可曾考慮過?」
當朱元璋說完這番話,就看到趙勉他們三個人的臉上陣青陣白,這是賦稅改革嗎?這可是在刨底。
這個問題當官的這麼聰明,難道想不到嗎?
當然想得到,他們想改嗎,當然不想改,因為他們就是利益既得者。
像趙勉這樣的戶部尚書在老家就擁有十幾萬畝土地,但這些土地都不在他的名下,而在家族某個舉人的名下,不用交稅……
這是完全認定了朱雄說的那個改革的辦法是好的。
說實話,這要是一般的人得到了皇帝的認可,那都不知道要多開心。
尤其是像朱元璋這樣的皇帝,可是蔣瓛卻想說,你朱雄連皇帝的面都沒有見過,才能卻得到皇帝這樣的認可,那你是因為是嫡長孫的原因,還是才能的原因呢?
不過不管怎麼說,皇帝陛下看完了朱雄的意見之後,立刻就召集戶部尚書以及左右侍郎可見對這件事情的看重。
趙勉、聶震和傅友文三個人聽完了朱元璋的話之後也愣了,趙勉斟酌再三之後說道:「陛下,太子殿下新近薨逝,儲君之位尚未確立之際,此刻推行稅務改革,是否顯得過於急促」
其實趙勉提出此問,並非單純質疑稅務改革是否操之過急,而是他心中有所顧慮。
他顧慮的是,皇帝難道心中已有了皇太孫或太子的人選,這才決定推行稅務改革?
這麼一琢磨,他驚出了一身冷汗。
儘管他岳父認為已是勝券在握,即便太子妃兩度遭遇尷尬,但在那些支持朱允炆繼任皇太孫的文官看來,局勢尚未塵埃落定,他們仍視此為可爭取之局,且勝算頗大。
然而,皇帝陛下突然提及稅務改革,卻讓趙勉瞬間警覺起來。
傅友文聽聞此事後,微微一愣,隨即心中泛起一絲喜意。
這是為何?
皆因這兩件事情發生得太過接近,前兩日太子妃還剛遭遇尷尬,今夜皇帝卻半夜召集他們商議另一要事。
這分明透露出皇帝陛下心中儲君人選已定的跡象,或許正是要冊立秦王為太子。儘管秦王未必能成為一位賢君,但至少他出身武將派系,對於武將派而言,立秦王自然要比立朱允炆更為有利。
這便是官場之人的心思,七竅玲瓏,所思所慮極為複雜。
即便是兩件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但只要提及的時間、地點不同,便足以引發不同的聯想與揣測。
朱元璋沒有去管他們到底在想什麼,瞥了趙勉一眼,「你對朕立儲君一事興趣多了點。」
這話就如同雷霆打下來,將趙勉嚇得渾身顫抖,立刻撲通跪倒在地上,然後磕頭求饒,「臣知錯,臣知錯。」
即便趙勉已經位極人臣,可是在朱元璋這位皇帝的威嚴之下依舊有些受不了,立刻磕頭求饒。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他心裡邊也在暗暗發苦。
如果朱允炆沒被立為皇太孫,對他們的計劃是個巨大打擊。
如今文武百官哪個心裡沒有點小九九?
皇帝已經六十有五了,在如今這個年月,算是高壽,本來身體就已經快到極限,又歷經了長子過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可能隨時都會倒下。
所以大部分的官員都在為後邊前程也好,布局也罷做打算。
趙勉和劉三吾這對翁婿更是想到前面去了。
有劉三吾在皇帝面前給朱允炆鋪了一條路,今後朱允炆要是登基稱帝,那還不得將劉三吾奉若上賓。
而他們現在底子還比較薄,所以劉三吾這個老奸巨猾之人,就開始在科舉上面做文章。
他當然知道如今的科舉考試會彌錄謄封,到時候只要文章被抄寫了一遍,不管是字跡還是籍貫都看不到。
但是文風這東西,只要有心人,是一眼就能夠看出來。
所以他在老家選了幾十個認為比較有才學的年輕學子,給他們單獨開小灶,憑藉著他的才華,他還是能把這幾十個學子的文風,塑造成自己熟悉的模樣。
到時候進入科舉考試,憑藉著文風也能將這些人給挑出來。
反正現在北方的士子才學方面要遠遠落後於南方,到時候即便南方的士子選的多一點,那也沒人能說個不字出來。
所以趙勉才會這麼關注朱允炆能不能當上皇太孫,因為這關係到他們今後的布局。
而朱元璋是個多聰明的人啊,一看到趙勉現在的表現,立刻就回想起他問過趙勉的岳父劉三吾,關於儲君一事。
當時劉三吾的話猶在耳邊,劉三吾是堅決反對立燕王朱棣為太子的,那番話說的也是滴水不漏——如果立燕王朱棣為太子,那秦王跟晉王的位置又該怎麼擺?最好就是立現在的皇孫朱允炆。
當時他覺得劉三吾秉公持正,可現在看趙勉的表現,他心裡埋下了一顆疑惑的種子。
朱元璋本身就是疑心非常重,一旦有了這個苗頭,他看著趙勉怎麼都不順眼。
只能說伴君如伴虎,那真不是一句假話,朱元璋從趙勉對立儲君一事多,關心了那麼一點就判斷出他們翁婿二人一定在搞什麼名堂。
不過現在朱元璋不想理這件事,而是說道,「稅務一直是我大明重中之重,你們戶部管著天下賦稅,可曾發現我大明如今賦稅有什麼問題?」
三個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搖頭,趙勉更是說道:「如今我大明賦稅國策由陛下所定,革除故元之弊病,已是趨於完美。」
聶震和傅友文都附和,朱元璋聽完他們的回覆後則問道,「那朕向你們討教幾個問題。如今乃開國之初,百姓都得了土地,所以我大明的賦稅能從百姓的土地上徵收而來。
「可隨著時間推移,如果百姓土地被地主兼併,這部分地主家中又出了幾個秀才或者舉人,那朝廷該如何去徵稅?
「又或者說,將來讀書人越多種秀才和舉人的越多,部分偷閒耍滑之輩將名下土地掛靠在舉人名下,這部分賦稅又該如何收?
「又再者權貴勾結官員,將名下原本一萬畝土地,在謄錄魚鱗冊時,卻反稱只有二百畝土地,從而逃稅,這又該如何算?
「這些問題汝等可曾考慮過?」
當朱元璋說完這番話,就看到趙勉他們三個人的臉上陣青陣白,這是賦稅改革嗎?這可是在刨底。
這個問題當官的這麼聰明,難道想不到嗎?
當然想得到,他們想改嗎,當然不想改,因為他們就是利益既得者。
像趙勉這樣的戶部尚書在老家就擁有十幾萬畝土地,但這些土地都不在他的名下,而在家族某個舉人的名下,不用交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