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 遼陽之戰
面對楊漣的調侃或者說稱讚,魏林楚自然是表示謙虛不敢當,兩人緊接著又客套了幾句,便去忙各自的事務。
年假倒是放了幾天,可大明州府的公務卻不會隨之停歇,此時兵部衙門積攢了許多軍務奏章,都需要儘快處理給個回應。
年後時光在這日復一日的繁忙中度過,日子就這樣不知不覺來到了農曆三月。期間魏忠賢成功扳倒了王安,用的方式就是魏林楚教的那招。
原司禮監掌印太監盧受,沒能扛住科道言官的轟炸彈劾,最終還是被革職查辦。資歷最深的秉筆太監王安面對接任機會,虛情假意上疏推辭了一番,他本以為皇帝會來一個「禮賢下士」般勸說。
結果萬萬沒想到,魏忠賢連同客氏早已說服了天啟帝朱由校,就等著王安主動上疏推辭,當場就同意了他的辭呈。
這下王安屬於徹底傻眼,萬歲爺怎麼不按劇本走?
可天子無戲言,況且這辭呈還是你王安自己主動上疏的,難道還想要反悔?
皇帝不會給王安反悔的機會,魏忠賢那就更加不會給,王安就這麼不明不白玩脫了被勒令退休,從此告別了內廷的政治舞台。
同時王安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對於皇帝而言外朝不如內廷親,可內廷再親也親不過一個乳母!
並且魏忠賢秉持當初對待「李進忠」的一貫風格,那就是痛打落水狗必須斬草除根,王安離宮之後很快便發生意外,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
不過魏忠賢考慮到自己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不久,要是就這麼貿然再晉升掌印太監風頭太盛,於是乎學著王安當初推盧受當傀儡的那一套,把自己心腹王體乾推上了掌印太監的寶座。
就這樣魏忠賢以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的身份,徹底掌控了整個大明內廷,他說一,就沒人敢說二!
除了這樁大事之外,還有便是林新宏傷勢痊癒,陳雅秀與他一同返回了福建泉州府。
說實話陳雅秀在的這段時間裡面,給魏府帶來了很多活力,只不過福建那邊李旦跟許心素兩人矛盾越來越大,已經到了水火不容開戰在即的程度。
陳五擔心許心素會連同福建官兵,對自己這幫兄弟以及李旦留在福建的家眷不利,於是乎書信讓陳雅秀儘快返回。畢竟這年頭想要找個女劍客實在鳳毛麟角,男人去護衛女眷又有些禮法上的麻煩。
直到離開的那一刻,陳雅秀還是充斥著戀戀不捨,不過父命難違只能坐上馬車。
魏林楚本來也是有些離別傷感,不過他的注意力全放在了遼東軍報上面,那便是在三天時間之內,遼東兩座最重要的首府城鎮,瀋陽跟遼陽接連被努爾哈赤攻陷。
這一戰明朝在遼東整整損失了高達十六萬兵馬,單論傷亡數量已經超過了明金戰爭轉折點的薩爾滸之戰。從此大明在遼東已經不是什麼防守的說法,而是各種被動挨打的境遇,雙方力量出現了根本逆轉!
這一切的根源,可以說大部分出在袁應泰這個人身上。
袁應泰歷史上評價不差,他屬於早期的東林黨標準士大夫形象,為人清正、為官清廉、為政清明,治理地方的時候率領老百姓開渠築壩,可以說做了不少實事。
但袁應泰有個很大的缺點,那便是不會打仗!
這就是明朝文官掌武事的弊端,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無師自通的軍事天才,別人袁應泰一個標標準準的文官,硬是派到遼東戰場去指揮打仗,你這不是鬧嗎?
事實還真就是如此,他到任之後做出的最愚蠢一件決定,那便是認為熊廷弼乖張不近人情,把蒙古流民全部堵在瀋陽城外,不允許他們入城。
想想看東北的溫度,再加上小冰河期的寒流,城外百姓不得會活活凍死嗎?
於是乎袁應泰為官「父母心」發作,命城門大開放這些流民入城,想著他們好歹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另外建奴要是進攻過來,他們還能充當一下民夫兵役。
袁應泰想的很周全,唯獨沒有想過這些人要是內奸怎麼辦……
結果一個月後努爾哈赤率兵進攻,這群流民選擇內應外合,瀋陽就這麼陷落了。
三天之後,當時的遼東首府遼陽,同樣被輕鬆攻陷。
不過袁應泰還算有骨氣,面對敵軍攻入城中的場景,他沒有選擇投降,更沒有搖尾乞憐。而是鎮定從容的換好官服,佩戴天啟帝贈予的尚方寶劍,選擇面朝南方自縊殉國。
可能這便是他維持自己的最後一絲文人尊嚴。
遼東戰敗的消息傳到兵部,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斥著恐慌神情。
如果說當年薩爾滸之戰,讓大明意識到建奴不再是當初那個可以隨意拿捏的小角色。那麼這一場遼陽之戰,徹底擊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關內仿佛不再固若金湯。
「十六萬!十六萬大明將士啊,為何能敗的如此慘烈!」
姜志平雙手顫抖握著遼東戰報,連聲驚呼感到無法理解,兩座堅城十幾萬兵馬,總共加起來不到半個月就沒了?
「瀋陽、遼陽陷落,意味著遼東大半淪為賊手,現在我大明僅剩下半個遼西走廊,山海關危矣。」
另一側錢中清同樣滿腔悲憤,他想不明白為何會出現這種場景。
「林楚,你向來博學多才,你來說說這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姜志平朝著魏林楚詢問一句,大明怎會衰弱如斯。
問題出在哪裡?
面對姜志平的詢問,魏林楚露出一臉苦笑。
這還真就是體制問題,根本不是自己一個小小監生能說明白。
遼陽之戰的慘敗,除了袁應泰身為主帥要背大鍋外,主將賀世賢浪戰,客兵無心戀戰等等,總而言之就是從上到下都有問題,沒有一方是無辜的。
但是這話魏林楚不能說,並且說出來也沒有任何意義,唯有苦笑著搖了搖頭。
吏員這邊惶恐討論,朝廷高官那邊同樣在激烈探討,只不過依舊沒有擺脫明朝官場傳統的甩鍋內耗行為。
閣臣劉一燝將遼河以東七十餘城的陷落,歸咎於科道言官屁事多罷斥了熊廷弼,這才導致出現了無可挽回的局面。
科道言官當然不可能接這個鍋,兵科給事中郭鞏當場就反駁,這跟罷斥有什麼關係,明明就是熊廷弼「喪師誤國,假病欺君」。
別忘記了,熊廷弼是主動把尚方寶劍交還,然後自己上疏致仕還鄉的!
不得不說科道言官偷換概念有一手,熊廷弼回鄉啥事都沒幹,遼陽之戰的失利還得背上鍋……
當然,天啟帝朱由校不是個傻子,還是意識到熊廷弼對於遼東的重要性,當場就斥罰了郭鞏。
同時再度啟用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四天後緊接著又下達一封敕書,表達之前罷免他的後悔之意。
皇帝都主動道歉了,這個面子不能不給,熊廷弼哪怕意識到遼東局勢已經敗壞到無可挽回的境地,依舊不得不啟程赴京任職。
僅給友人留下了一段話,說自己「外無應援,內無幫助,七尺之軀,已擬交付朝廷,置成敗死生於度外矣」。
常言道大明朝永遠不缺拖後腿的,熊廷弼二次經遼雖然改變不了局勢,但穩住局勢應該沒有大問題。偏偏朝廷之前那幫看他不爽的,總得想方設法使絆子或者搶功勞。
否則到時候熊廷弼真的經遼成功,那豈不是證明自己之前的攻擊都是錯的?
於是乎通政司右參議王世貞,得到了東林黨以及現任兵部尚書張鶴鳴的力挺,得以委任遼東巡撫與熊廷弼搭檔,兩人很快就會出現「經撫不和」的名場面。
至於原本的兵部尚書崔景榮,受到了遼陽之戰慘敗的連帶責任,以右都御史的職銜前往南京都察院養老。
只能說明朝官場在天啟初年,就已經開始處處透露著滑稽,有功者被各種彈劾問罪,真有罪者反倒接連高升,官場上混的如魚得水。
賞罰不分的結局,便是遼東戰場很快又會迎來下一次慘敗!
當然這些軍國大事,與目前僅是個小嘍囉的魏林楚沒多大關係,他除了要備考順天府鄉試之外,就是與董元兮的婚事出了一些波瀾。
本來按照魏山的計劃,雙方已經走到了訂婚這步,僅需要等待女方家長從蘇州趕來見證即可。
偏偏談妥的時候遭逢年關,總不可能讓老家長輩年都不過,千里迢迢趕來京師幫一個晚輩見證訂婚吧?
沒辦法,只好等年關過了再出發。
明朝北上一般是走漕運通道,也就是後世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結果誰能想到天啟元年的冬天異常寒冷,運河大部分都冰封根本無法行船。
好不容易等到開春溫度上升點,又遭遇到順天府鄉試書生們要進京趕考。再加上之前堵塞的漕運糧船有著最高通行權,運河水道壓根就承載不了這麼多船隻,行駛過程異常緩慢。
按照這個趨勢下去,董家長輩恐怕還得幾個月才能抵達京師見證婚事。
還好魏忠賢那邊順利剷除了政敵王安,他對於錢財的需求不那麼迫切,甚至於魏林楚這門婚事結不結都無所謂,反正董氏布行就是他送給魏家的「見面禮」。
不過這個時候朝廷方面頒布的一道政令,卻讓魏林楚有些措手不及。那便是為了緩解遼東戰敗帶來的人心惶惶,決定把原定八月的鄉試提前到五月舉辦,並且在天啟二年再加一場恩科!
要知道歷朝歷代科舉時間是宜遲不宜早的,畢竟推遲能讓很多考生有準備時間,提前的話萬一誰還沒有趕到京師,那豈不是白白耗費三年時光?
大明朝廷自然是考慮到這一點,這才會在天啟二年加考一場恩科。
所謂恩科,說白了就是皇帝額外開恩,多給出一些錄取名額,增大考生的取中機率。
有了開恩科的安撫,自然就沒有人反對正科提前,相反讀書人還巴不得這樣多搞幾次,那他們同樣可以多幾次科舉的機會,萬一哪次發揮好取中了呢?
於是乎現在擺在魏林楚面前,出現了兩個選擇方案。
一是結束在兵部的監生歷事,去參加天啟元年的順天府鄉試正科。
不過由於魏林楚本身學識太差,哪怕這大半年來他夜以繼日的惡補,依舊沒有把握能殺出順天府鄉試的重圍,還會錯過兵部歷事考核。
只要魏林楚一年曆事考核能達到上等標準,那麼他就能直接選用為官,不用再去賭鄉試那百里挑一的取中機率。
二為保守穩妥的方案,那便是老老實實在兵部歷事考核,再考慮是否去參加明年增辦的恩科,這樣說不定會有一個保底官身。
但同樣有個問題擺在魏林楚面前,那便是關係較好的前兵部尚書崔景榮,已經被調往南京都察院養老。
現任兵部尚書張鶴鳴,魏林楚跟他不僅沒有任何交集,還想著把他「忘年交」王化貞給定為貪墨源頭,對方搞不好要「公報私仇」!
監生歷事考核為了秉持公平公正原則,評審為歷事衙門的正副長官,以及國子監的學官共通做出評判,還得讓錦衣衛全程監督。
也就是說,張鶴鳴將在考核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當初魏林楚算清楚糧儲司帳本後,就已經考慮到把王化貞定為源頭,會不會影響到自己日後的仕途,沒想到這麼快就應驗了……
「尼瑪,真是官官相護!」
魏林楚忍不住暗罵了一句,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決定選擇參加今年的順天府鄉試,於是坐在工位上揮毫潑墨寫下一封辭呈。
雖說順天府鄉試的提前,有些打斷了自己原本的科舉計劃,但話說回來,人生永遠都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早晚得面對科舉這一關。
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優柔寡斷,全力去應戰一個月之後的科舉,就如同上輩子應戰高考那樣。
想通這一點後,魏林楚便拿著辭呈,站在了兵部尚書張鶴鳴的值房面前。
年假倒是放了幾天,可大明州府的公務卻不會隨之停歇,此時兵部衙門積攢了許多軍務奏章,都需要儘快處理給個回應。
年後時光在這日復一日的繁忙中度過,日子就這樣不知不覺來到了農曆三月。期間魏忠賢成功扳倒了王安,用的方式就是魏林楚教的那招。
原司禮監掌印太監盧受,沒能扛住科道言官的轟炸彈劾,最終還是被革職查辦。資歷最深的秉筆太監王安面對接任機會,虛情假意上疏推辭了一番,他本以為皇帝會來一個「禮賢下士」般勸說。
結果萬萬沒想到,魏忠賢連同客氏早已說服了天啟帝朱由校,就等著王安主動上疏推辭,當場就同意了他的辭呈。
這下王安屬於徹底傻眼,萬歲爺怎麼不按劇本走?
可天子無戲言,況且這辭呈還是你王安自己主動上疏的,難道還想要反悔?
皇帝不會給王安反悔的機會,魏忠賢那就更加不會給,王安就這麼不明不白玩脫了被勒令退休,從此告別了內廷的政治舞台。
同時王安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對於皇帝而言外朝不如內廷親,可內廷再親也親不過一個乳母!
並且魏忠賢秉持當初對待「李進忠」的一貫風格,那就是痛打落水狗必須斬草除根,王安離宮之後很快便發生意外,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
不過魏忠賢考慮到自己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不久,要是就這麼貿然再晉升掌印太監風頭太盛,於是乎學著王安當初推盧受當傀儡的那一套,把自己心腹王體乾推上了掌印太監的寶座。
就這樣魏忠賢以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的身份,徹底掌控了整個大明內廷,他說一,就沒人敢說二!
除了這樁大事之外,還有便是林新宏傷勢痊癒,陳雅秀與他一同返回了福建泉州府。
說實話陳雅秀在的這段時間裡面,給魏府帶來了很多活力,只不過福建那邊李旦跟許心素兩人矛盾越來越大,已經到了水火不容開戰在即的程度。
陳五擔心許心素會連同福建官兵,對自己這幫兄弟以及李旦留在福建的家眷不利,於是乎書信讓陳雅秀儘快返回。畢竟這年頭想要找個女劍客實在鳳毛麟角,男人去護衛女眷又有些禮法上的麻煩。
直到離開的那一刻,陳雅秀還是充斥著戀戀不捨,不過父命難違只能坐上馬車。
魏林楚本來也是有些離別傷感,不過他的注意力全放在了遼東軍報上面,那便是在三天時間之內,遼東兩座最重要的首府城鎮,瀋陽跟遼陽接連被努爾哈赤攻陷。
這一戰明朝在遼東整整損失了高達十六萬兵馬,單論傷亡數量已經超過了明金戰爭轉折點的薩爾滸之戰。從此大明在遼東已經不是什麼防守的說法,而是各種被動挨打的境遇,雙方力量出現了根本逆轉!
這一切的根源,可以說大部分出在袁應泰這個人身上。
袁應泰歷史上評價不差,他屬於早期的東林黨標準士大夫形象,為人清正、為官清廉、為政清明,治理地方的時候率領老百姓開渠築壩,可以說做了不少實事。
但袁應泰有個很大的缺點,那便是不會打仗!
這就是明朝文官掌武事的弊端,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無師自通的軍事天才,別人袁應泰一個標標準準的文官,硬是派到遼東戰場去指揮打仗,你這不是鬧嗎?
事實還真就是如此,他到任之後做出的最愚蠢一件決定,那便是認為熊廷弼乖張不近人情,把蒙古流民全部堵在瀋陽城外,不允許他們入城。
想想看東北的溫度,再加上小冰河期的寒流,城外百姓不得會活活凍死嗎?
於是乎袁應泰為官「父母心」發作,命城門大開放這些流民入城,想著他們好歹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另外建奴要是進攻過來,他們還能充當一下民夫兵役。
袁應泰想的很周全,唯獨沒有想過這些人要是內奸怎麼辦……
結果一個月後努爾哈赤率兵進攻,這群流民選擇內應外合,瀋陽就這麼陷落了。
三天之後,當時的遼東首府遼陽,同樣被輕鬆攻陷。
不過袁應泰還算有骨氣,面對敵軍攻入城中的場景,他沒有選擇投降,更沒有搖尾乞憐。而是鎮定從容的換好官服,佩戴天啟帝贈予的尚方寶劍,選擇面朝南方自縊殉國。
可能這便是他維持自己的最後一絲文人尊嚴。
遼東戰敗的消息傳到兵部,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斥著恐慌神情。
如果說當年薩爾滸之戰,讓大明意識到建奴不再是當初那個可以隨意拿捏的小角色。那麼這一場遼陽之戰,徹底擊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關內仿佛不再固若金湯。
「十六萬!十六萬大明將士啊,為何能敗的如此慘烈!」
姜志平雙手顫抖握著遼東戰報,連聲驚呼感到無法理解,兩座堅城十幾萬兵馬,總共加起來不到半個月就沒了?
「瀋陽、遼陽陷落,意味著遼東大半淪為賊手,現在我大明僅剩下半個遼西走廊,山海關危矣。」
另一側錢中清同樣滿腔悲憤,他想不明白為何會出現這種場景。
「林楚,你向來博學多才,你來說說這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姜志平朝著魏林楚詢問一句,大明怎會衰弱如斯。
問題出在哪裡?
面對姜志平的詢問,魏林楚露出一臉苦笑。
這還真就是體制問題,根本不是自己一個小小監生能說明白。
遼陽之戰的慘敗,除了袁應泰身為主帥要背大鍋外,主將賀世賢浪戰,客兵無心戀戰等等,總而言之就是從上到下都有問題,沒有一方是無辜的。
但是這話魏林楚不能說,並且說出來也沒有任何意義,唯有苦笑著搖了搖頭。
吏員這邊惶恐討論,朝廷高官那邊同樣在激烈探討,只不過依舊沒有擺脫明朝官場傳統的甩鍋內耗行為。
閣臣劉一燝將遼河以東七十餘城的陷落,歸咎於科道言官屁事多罷斥了熊廷弼,這才導致出現了無可挽回的局面。
科道言官當然不可能接這個鍋,兵科給事中郭鞏當場就反駁,這跟罷斥有什麼關係,明明就是熊廷弼「喪師誤國,假病欺君」。
別忘記了,熊廷弼是主動把尚方寶劍交還,然後自己上疏致仕還鄉的!
不得不說科道言官偷換概念有一手,熊廷弼回鄉啥事都沒幹,遼陽之戰的失利還得背上鍋……
當然,天啟帝朱由校不是個傻子,還是意識到熊廷弼對於遼東的重要性,當場就斥罰了郭鞏。
同時再度啟用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四天後緊接著又下達一封敕書,表達之前罷免他的後悔之意。
皇帝都主動道歉了,這個面子不能不給,熊廷弼哪怕意識到遼東局勢已經敗壞到無可挽回的境地,依舊不得不啟程赴京任職。
僅給友人留下了一段話,說自己「外無應援,內無幫助,七尺之軀,已擬交付朝廷,置成敗死生於度外矣」。
常言道大明朝永遠不缺拖後腿的,熊廷弼二次經遼雖然改變不了局勢,但穩住局勢應該沒有大問題。偏偏朝廷之前那幫看他不爽的,總得想方設法使絆子或者搶功勞。
否則到時候熊廷弼真的經遼成功,那豈不是證明自己之前的攻擊都是錯的?
於是乎通政司右參議王世貞,得到了東林黨以及現任兵部尚書張鶴鳴的力挺,得以委任遼東巡撫與熊廷弼搭檔,兩人很快就會出現「經撫不和」的名場面。
至於原本的兵部尚書崔景榮,受到了遼陽之戰慘敗的連帶責任,以右都御史的職銜前往南京都察院養老。
只能說明朝官場在天啟初年,就已經開始處處透露著滑稽,有功者被各種彈劾問罪,真有罪者反倒接連高升,官場上混的如魚得水。
賞罰不分的結局,便是遼東戰場很快又會迎來下一次慘敗!
當然這些軍國大事,與目前僅是個小嘍囉的魏林楚沒多大關係,他除了要備考順天府鄉試之外,就是與董元兮的婚事出了一些波瀾。
本來按照魏山的計劃,雙方已經走到了訂婚這步,僅需要等待女方家長從蘇州趕來見證即可。
偏偏談妥的時候遭逢年關,總不可能讓老家長輩年都不過,千里迢迢趕來京師幫一個晚輩見證訂婚吧?
沒辦法,只好等年關過了再出發。
明朝北上一般是走漕運通道,也就是後世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結果誰能想到天啟元年的冬天異常寒冷,運河大部分都冰封根本無法行船。
好不容易等到開春溫度上升點,又遭遇到順天府鄉試書生們要進京趕考。再加上之前堵塞的漕運糧船有著最高通行權,運河水道壓根就承載不了這麼多船隻,行駛過程異常緩慢。
按照這個趨勢下去,董家長輩恐怕還得幾個月才能抵達京師見證婚事。
還好魏忠賢那邊順利剷除了政敵王安,他對於錢財的需求不那麼迫切,甚至於魏林楚這門婚事結不結都無所謂,反正董氏布行就是他送給魏家的「見面禮」。
不過這個時候朝廷方面頒布的一道政令,卻讓魏林楚有些措手不及。那便是為了緩解遼東戰敗帶來的人心惶惶,決定把原定八月的鄉試提前到五月舉辦,並且在天啟二年再加一場恩科!
要知道歷朝歷代科舉時間是宜遲不宜早的,畢竟推遲能讓很多考生有準備時間,提前的話萬一誰還沒有趕到京師,那豈不是白白耗費三年時光?
大明朝廷自然是考慮到這一點,這才會在天啟二年加考一場恩科。
所謂恩科,說白了就是皇帝額外開恩,多給出一些錄取名額,增大考生的取中機率。
有了開恩科的安撫,自然就沒有人反對正科提前,相反讀書人還巴不得這樣多搞幾次,那他們同樣可以多幾次科舉的機會,萬一哪次發揮好取中了呢?
於是乎現在擺在魏林楚面前,出現了兩個選擇方案。
一是結束在兵部的監生歷事,去參加天啟元年的順天府鄉試正科。
不過由於魏林楚本身學識太差,哪怕這大半年來他夜以繼日的惡補,依舊沒有把握能殺出順天府鄉試的重圍,還會錯過兵部歷事考核。
只要魏林楚一年曆事考核能達到上等標準,那麼他就能直接選用為官,不用再去賭鄉試那百里挑一的取中機率。
二為保守穩妥的方案,那便是老老實實在兵部歷事考核,再考慮是否去參加明年增辦的恩科,這樣說不定會有一個保底官身。
但同樣有個問題擺在魏林楚面前,那便是關係較好的前兵部尚書崔景榮,已經被調往南京都察院養老。
現任兵部尚書張鶴鳴,魏林楚跟他不僅沒有任何交集,還想著把他「忘年交」王化貞給定為貪墨源頭,對方搞不好要「公報私仇」!
監生歷事考核為了秉持公平公正原則,評審為歷事衙門的正副長官,以及國子監的學官共通做出評判,還得讓錦衣衛全程監督。
也就是說,張鶴鳴將在考核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當初魏林楚算清楚糧儲司帳本後,就已經考慮到把王化貞定為源頭,會不會影響到自己日後的仕途,沒想到這麼快就應驗了……
「尼瑪,真是官官相護!」
魏林楚忍不住暗罵了一句,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決定選擇參加今年的順天府鄉試,於是坐在工位上揮毫潑墨寫下一封辭呈。
雖說順天府鄉試的提前,有些打斷了自己原本的科舉計劃,但話說回來,人生永遠都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早晚得面對科舉這一關。
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優柔寡斷,全力去應戰一個月之後的科舉,就如同上輩子應戰高考那樣。
想通這一點後,魏林楚便拿著辭呈,站在了兵部尚書張鶴鳴的值房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