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太上皇的豐功偉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回歸正題,且說史德威逃出生天,同時帶出【揚州十日】後血色抵抗種子,又在兩個月後趕上了【嘉定三屠】事件,歷史線進一步微變。

  原歷史裡【嘉定三屠】是一個更可恥的事件,因為此次大屠殺的真正主使者並非蠻清將領,而是大順軍降清將領李成棟與大明降清將領張存仁。

  而這兩者都是親眼目睹過【揚州三日】之人,之後【嘉定三屠】事件,可能是基於蠻清的命令,也可能是急於表忠心,主動發動三屠。

  此時正是【揚州十日】過後兩個月,血腥屠殺震懾住江南半壁,反抗變輕,蠻清高層發現這個事實後,果斷髮出『剃髮令』,強制要求全民『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想要徹底征服江南人心。

  當時剃髮令一出,剩下半壁江南人民為之憤慨,身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影響,江南漢族士紳自然不肯遵守,於是再次引發半個江南的起義反抗。

  當時有書生侯峒曾,黃淳耀兩人在嘉定揭竿而起,聚義兵反抗。

  七月初一,兩軍會戰。

  當時嘉定義軍集合了十多萬軍民百姓,但是候黃兩人都只是一介書生,正所謂書生造反,三年不成,因此嘉定義軍多為烏合之眾,沒有像樣將領統率,沒有紀律維持,更沒有組織性與戰鬥力。

  李成棟當時只率五千精軍,輕而易舉的大敗嘉定義軍。

  而歷史性進一步轉折點就在這裡,從【揚州三日】中逃出來的史德威,身為史可法的義子他懂得統兵之法,率領殘存血色反抗種子,與這支義軍匯合,雙方合流反抗李成棟的屠殺。

  最終的結果依舊不理想,蠻清沒有給史德威太多時間訓練嘉定義軍的機會,嘉定義軍最終還是迎來大敗之局,嘉客義軍里候黃兩個書生首領也死於蠻清屠刀追殺之下,史德威深受重傷再次敗逃,為此大傷元氣,久居病床數月不能治軍理政,他在敗逃之前卻匯合嘉定義軍里殘存活下來的三號書生首領一同逃出嘉定,而這個三號首領正好姓李!大周開國太祖皇帝的李!其名李賢。

  相傳李賢祖上血脈傳承自大唐武周時期,乃是武則天與李氏皇族血脈遺族,其名李賢,正好於當年武則天之次子被廢的章懷太子之名相同。

  而這位李賢家族藏書中有傳承自千年唐朝時的兵法兵書,只是空有屠龍兵法卻無用武之地,直到滿清入關發動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這位大周開國太祖李賢可為是得賜天機良緣,正好史德威重傷不能治軍理政,只能將兵權暫時交給他手上。

  而這暫時一交,就再也沒還回去過,李賢領軍三月後徹底掌控嘉定義軍,輾轉江南,合縱連橫,輾轉騰挪江南,河南等地形複雜之地,以空間換時間,打一處換一城,義軍越打越多,越打越強。

  最終集合大半個江南之力,一步步與蠻清大軍血戰,最終掌控整個江南,重奪大明金陵舊都,短短三年居然打下了半壁長江以南所有疆域,自此於金陵登基,建元開治,成為大周太祖開國皇帝,開始大封群臣,並冊封東南西北四大將軍為四大異姓王,共同對抗隔江而治的蠻清偽朝,自此中原兩分。

  但不幸又弔詭的是,又過了兩年後,蠻清攝政王多爾袞外出行獵時,不幸墜馬跌傷,重傷不治,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僅三十九歲。

  僅隔三日之後,大周太祖開國皇帝李賢居然也猝然駕崩於金陵皇宮中,也是年僅三十九歲,但幸運的是他死前提前設立好傳位聖旨,更是託孤大周東南西北四位輔國將軍為異姓王,共同輔佐年僅十三歲的大周太子李承乾!

  這又是一個莫名巧合的名字,李賢像是根本不知避諱祖上名字,居然給他的太子取了個與李世民被廢嫡太子李承乾的同名。

  這位李承乾的年紀又很是巧合,正巧對應另一邊同樣十三歲年紀的蠻清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歷史像是開了一個玩笑,又可能是龍氣反噬的原因,大周與蠻清同時迎來了雙幼帝臨朝的荒唐對局。

  雙方都在失去了擎天柱般的首腦人物後,無心繼續外戰,內部瘋狂爭權奪利不斷,外面默契隔江而治,穩定後方格局。

  如此過去十二年後,北面年僅23歲時蠻清順治帝,患痘病危,僅過五日駕崩,死前遺詔立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四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康熙即位。

  同時得知此消息的大周太宗皇帝李承乾為之大喜,開始每日在宮中飲酒作舞,寵幸妃子,喜不自勝,隨後更是召見群臣商討北伐時機,企圖一統中原。

  奈何三個月後,同樣23歲的李承乾於宮中享樂太久,每日放肆飲酒,縱慾過度,大傷元氣,竟然一病不起,半月後不治駕崩,而他死前學習太祖手段,同樣留下遺詔,再次冊封出八大顧命大臣,輔佐剛剛被傳位八歲太子李繼鼎,此名正對應了,承乾繼鼎之意。


  而這位李繼鼎正是現在的大周太上皇!

  且說這位太上皇登基之後,蟄伏七年後將要成年之前夕,開始秘密聯絡八大顧命大臣,再次提出太祖太宗所遺留下的北伐夙願,又召見四大異姓王共同推動北伐計劃,其後太上皇聯合八大顧命大臣,御駕親征,統合四大異姓王兵力,舉兵北上,悍然北伐。

  北伐開始後,打了那邊同樣年歲的玄燁一個措手不及,因為他現在還沒來得及宮中發動政變制服鰲拜奪權親政。

  面對這種兩國大戰,鰲拜趁機藉口親赴前線,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藉口,大肆穩固並壯大自身兵權,也就沒有了玄燁在宮中召見鰲拜發動政變奪權的機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鰲拜在戰爭中權勢越來越大,幾不可制。

  太上皇天資聰穎,雄才大略,看到了玄燁與鰲拜君臣不和的巨大割裂之勢,藉此趁機在蠻清朝堂上大肆放出暗間,挑撥離間,又與鰲拜暗中聯絡默契配合,雙方聯手幫對方消除軍中異已,比如太上皇幫鰲拜剷除忠於玄燁的蠻清將領,鰲拜幫太上皇覆滅四大異姓王的死忠屬下。

  此戰足足在前線打了六年血戰,六年時間裡前三年都是雙方在排除異已的過程,真正開始大戰的時機是後三年,雙方是真的拼盡全力打紅了眼,死傷無數,鰲拜不愧是滿清第一巴圖魯,居然越打越猛,鰲拜大軍的軍勢漸漸從優勢轉變為勝勢,大有大勝太上皇的趨勢。

  這是沒辦法的事,太上皇雖然政治天賦滿級,但軍事天賦確實不如鰲拜,更別說鰲拜統軍打仗數十年,本來就經驗豐富又老辣,太上皇才統軍幾年。

  可最終還是太上皇贏了,鰲拜輸了。

  但是鰲拜不是輸給了太上皇,而是輸給了後方捅刀的玄燁。

  鰲拜忽然猝然死在自家軍營之中,死因中毒!

  六年後,暗中羽翼豐滿的玄燁,已經無法容忍鰲拜的勝勢將成。

  他清楚的知道如果這場戰爭真的讓鰲拜打贏了,那麼攜大勝中原之威迴轉京城之日,就是鰲拜黃袍加身之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