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改編與插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攝影機不要停!》的故事很簡單。

  在鄭錢的劇本里,被分為三個章節:《One Cut of the Dead》(一鏡到底的死亡)、《Final Cut》(導演剪輯版)、《Cargo》(負重前行)。

  第一章節。

  ——《One Cut of the Dead》(一鏡到底的死亡)

  時長三十七分鐘,大概講的是,一個落魄導演在廢棄的工廠內拍一部粗製濫造的喪屍片,演員的表演總是不在線,拍攝很多遍都不過關,導演很惱火,就在拍攝間歇,劇組遭到了真正的喪屍襲擊。當演員們開始大呼小叫逃命的時候,導演卻扛著攝像機,興奮的大叫『攝影機不能停!』將影片一鏡到底拍攝完成。

  第二章節。

  ——《Final Cut》(導演剪輯版),又分為兩個小節。

  第一小節時長約五十分鐘,講述電影幕後拍攝過程,通過倒敘的方式揭秘第一幕中長鏡頭裡的很多拍攝細節與真相——包括劇組經費不足、演員出車禍、拉肚子、攝影師閃了腰、設備故障,等等,以及因為這些問題帶來的混亂——然後導演、演員、攝影師、助理等等劇組全員『即興救場』,用各種離譜卻又合乎情理的方式解決意外(比如用醉酒的大叔頂替喪屍演員,效果尤為出色)。

  第二小節時長約十分鐘,是原電影的最後一部分,講的是最終成片與花絮——鏡頭迴轉正片視角,向觀眾展示『漏洞百出的三十七分鐘』是如何被剪輯成一部完整電影的,通過片尾字幕穿插真實幕後花絮,對比出電影中的荒誕與現實拍攝的艱辛。

  然後是第三章節。

  ——《Cargo》(負重前行)

  時長七分鐘,不屬於原劇本,是鄭錢額外拼接進電影裡的『彩蛋』性質的一個部分。講的是經過拍攝這部電影和解後的父女,同心協力,拍攝出了一部新的喪屍短片,也是父女關係為主題,以劇組全體成員坐在電影院裡觀看這部短片結束整部電影。

  最後的短片完美契合整部電影的主旨——平凡人的奮鬥與堅持——用鄭錢在劇本上標註的一句話來描述就是,當電影裡的導演摔下劇本而女兒撿起的一剎那,父女之間似乎已經完成了某種交接儀式。

  父親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女兒開啟了自己的新生。

  ……

  ……

  楊蜜是十二月五日晚回到北平的。

  第二天一大早,《攝影機不要停!》便正式開拍了。

  這部劇的成片雖然看上去有些粗製濫造,但鄭錢給出的劇本卻格外精細,部分分鏡頭甚至詳細到以幀來計算——因為他沒有幾個月的時間讓演員們之間慢慢培養默契,亦或者反覆排練某段劇情的走位,所以只能靠大力出奇蹟,通過拍攝更多素材、更苛刻的剪輯,來達到與原作相同的結果——這讓整部電影的製作難度變得很高,對劇組,尤其是導演的執行力也提出了近乎變態的要求。

  事實上,即便沒有劇本里的各種包袱,拍攝現場遇到的各種事故也層出不窮——比如『無敵兔』連續錄製容易過熱,所以夏安不得不分段落拍攝,並在進度表上預留時間,等其他演員練習走位的時候待機散熱;再比如兔子自帶電池續航時間過短,所以不得不外接電源,使用假電池避免中斷供電,等等。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審核部門那些敏感的老爺們胡思亂想,鄭錢還改了幾處小細節。

  比如第一幕,原作中,女主角砍死導演後,如行屍走肉般上了屋頂,攝影機追逐著她逐漸升起,她腳下一個巨大的五角星圖案入了畫面,仿佛某種神秘的圖騰——鄭錢把這裡的五角星換成了倒置的十字架。

  再比如弱化原片對影視行業混亂的過度自嘲,把重點從對影視行業的攻擊,稍微偏轉為『這個行業太不容易了』,大家都是普通人,即使是拍爛片也要付出巨大的熱情與努力,這種更積極一些的想法。

  這些改變都是為了掙錢,與鄭錢無關。

  當然,面對劇組的人,他就不會這麼說了。

  「——想要拍好這部電影,僅憑劇本或者職業心態是遠遠不夠的。」

  在第五次嘗試第一幕(偽)一鏡到底失敗後,鄭錢這樣給劇組裡的人打氣:「我們大家需要情感,需要信仰,需要相信的力量……我們要把自己這半年來拍攝過程中的所有感受,都融入到這部電影的拍攝中……我們經歷了一切該經歷的,承受了一切該承受的,最終還能做到『攝影機不要停』,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僅我的攝影機不能停,你們的攝影機也不能停。」

  私下裡,鄭錢對三位副導演也表現出充足的耐心:「你們的任務非常重,非常重……雖然看上去你們做著側拍師的工作,但實際上你們拍出的不是花絮,而是正片。任何一次走位排練都不要錯過。因為我們在排練過程中遇到的任何一次意外,任何一幀畫面,都有可能在最後剪輯的時候,被剪進正片裡……」

  只可惜,他沒能一直這麼『和氣』與『耐心』下去。

  緊張的檔期,瑣碎的情節,千頭萬緒的線索,以及片場此起彼伏的事故,讓鄭錢很快丟掉了開始的『鼓勵型』導演方式,轉而化身片場暴君——很多時候,他都有種錯覺,自己仿佛與《攝影師》開篇時的導演合二為一了。

  當然,他沒有真的沖楊蜜臉上吐唾沫星子。

  而在這種高壓下。

  大洋彼岸又傳來了一個壞消息。

  十二月十號,《攝影機》拍攝進行到一半的時候。

  馬蒂·伯德打來了電話——麥道夫案爆發了——此時恰逢金融危機高峰期,雷曼兄弟破產的惡劣影響還未散去,市場上風聲鶴唳,而伯納德·麥道夫又是前納斯達克主席,明星金融家,所以他的旁氏詐騙案一出現,立刻加劇了投資者們信心崩塌的速度。

  馬蒂打來電話,緊張兮兮詢問要不要沽出亞馬遜的股票,避免股票帳戶因為市場上的贖回潮與拋售壓力帶來損失。

  「滾蛋!」

  這是僱主摔掉電話前,給自己經紀人唯一的答覆。

  稍晚幾分鐘,栗娜打通了馬蒂的電話。

  「——不要往心裡去,馬蒂。」她安慰道:「老闆這兩天在片場,已經忙瘋了。連我都會被罵。我建議,他如果沒有給你明確指令,那你就不要有任何操作。」

  「當然。」

  馬蒂·伯德的聲音里絲毫聽不出惱火的情緒,反而帶著一絲莫名其妙的愉快:「不用擔心我,li,我們做交易員的,都是一路聽著罵聲過來的……能聽到老闆帶著這麼強烈的感情罵人,反而讓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你知道嗎,他在股票市場上就是一個無情的賺錢機器,有時候我簡直懷疑他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機器人……如果這次因為他拒絕沽出導致帳面損失,我可能會更高興一些。」

  「你也是個變態。」栗娜呵了一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