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吞刀吐火,紅光奔月
頂竿的人左邊退場,右邊上來一個頭戴方巾,身著短袖長衫,鶴髮童顏的老人家,他一邊上場,一邊唱著:
「走罷一地又一地,耍罷一番又一番。
今朝今夕到琅琊,琅琊國里說琅琊。
吉祥齊聚琅琊國,琅琊國里喜事多。
松樹柏樹年年綠,秋來桂子十里飄。
鴻鵠高飛舉千里,羽翮已就絕四海。」……
在一番風趣幽默的出場賣「口兒」後,老人家取出一張紙條,用火引子引燃,趁火光明亮之時將這紙條送入口中,算是吃下了火種。
接著,老人家又將一把紙條揉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著。此刻,觀眾們不禁捏了一把汗。老人家不忘跟大家打趣。吃到最後,他索性將其餘紙條全部塞入口中。
經過一陣沉重的呼氣,老人家的口中開始冒煙。隨後,他手持一把摺扇,不停地朝自己的耳朵扇風。此時嘴裡的煙越冒越大,隨後有斷斷續續的火焰,伴有嘭嘭響聲,一股子、一股子的冒出。火焰和濃煙在他的口中噴吐不絕。「好!好!」這一精彩的表演,引得觀眾的叫好聲此起彼伏。
在一片叫好聲中,老人家取來一把尺余長的寶刀,劍鋒雖不開刃,但也寒光閃閃。經觀眾再三確認沒有問題後,老人家仰著頭把這把很長的寶刀,刀尖朝下放到嘴裡,分成7段吞入口中,一點一點往下送,看的大家都很害怕,膽小的貴婦和孩童都捂著臉從指縫裡偷偷看。
最後寶刀全部插進老人家身體裡面,只剩刀柄,老人家就口含刀柄在戲台上轉了一圈,最後再一點一點的取出來!
一時間大家都在想:
「肚子裡的東西不都割爛了?」
「這得有多疼啊?」
但是老人家一點也沒有流血,依舊面色紅潤、笑眯眯的對著樓閣上的觀眾,拱手作揖,大家的心都放了下來。
閣樓上,眾人邊看邊飲,此時兩人已現醉態,敞開衣襟,雙手上揚,興高采烈的對話。
這時天上慢慢升起來一輪圓月,十六的月亮,千年之前就很要強,此時夜空的月亮又大又圓,一時間,月光皎潔,月色溶在酒杯里,飲酒即飲月。
就在大家的注意力被吸引,全神貫注觀賞吐火吞刀表演的時候,建鼓已被悄然抬走,在擺放建鼓的地方,有多人伴奏,樂器有:琴、琵琶、塤、鐃、瑟、笙、簫等。
隨著老人家的退場,一陣琴聲傳入眾人耳朵,眾人尋聲而望,一人撫琴,跪坐,琴置於大腿之上,左手按弦,右手撥弦,神情隨著樂曲的跌宕起伏而變化,起承轉合的琴聲從指間流瀉而出,亦揚亦挫,靈動伴隨輕盈,婉轉而不失激昂。
有琴,怎麼少得了瑟的和鳴,另一人將瑟一端置於膝上,另一端斜置於地,右手彈膝上一端的弦,左手按瑟面中部的弦。瑟的聲音富有感染力,與琴聲相合,纏綿而出。
一琴,一瑟,一動一靜,一剛一柔,一半明媚,一半憂傷。鮮明的對比,無形的纏綿。
樂章流淌而出,在演奏者上方,主人和客人對面的高台上,一個紅衣舞女雙臂高揚,踏風而來,衣袖宛如兩隻蝴蝶,在銀色的月光中飛來飛去。
琴瑟聲十分優美,像小溪那泉水叮咚,又有著憂傷,好似那山谷的幽蘭,紅衣舞女,若俯若仰,若來若往。雍容惆悵,不可為象。
隨之,琴瑟聲力度增強。只見月光如練,照在檯面上,舞蹈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看,若翔若行,若竦若傾;
賞,羅衣從風,長袖交橫。
瞬息萬變的舞姿,讓觀者目不暇接,繞身若環的技巧,讓觀者瞠目結舌。舞者輕盈似飛燕,機敏若驚鴻;曼妙身姿隨著樂聲變化,絕妙舞容亦依意而改變,樂有舞隨,舞中伴樂,變化中迅疾而又輕鬆。
這時候樂隊中其他演奏者開始合奏。
一人頭戴小圓帽,身著圓領右衽短衫,席地而坐,右手擊鐃,左手持節,滿臉陶醉樂聲的享受感。
二人奏樂,這對組合併排站立,一人吹塤,另一人彈琵琶,不時的來個眼神交會,用樂聲相互傾訴。
一人雙手持笙,身體跪坐,神情專注,賣力的表演。
最後面的是來自西域的「打工仔」——胡人吹簫者,他們頭戴尖帽,外衣窄袖,束腰跽坐。雖服飾不同,但音律相通,他們持簫吹奏,上半身隨著樂聲搖擺。
而紅衣舞女,隨著合奏聲起,她也一躍跳到一根連接樓閣和戲台長繩上。
她輕盈的身姿穿梭於繩子之間,時而翻騰,時而旋轉,仿佛那根繩子已與她融為一體。每一個動作都完成得流暢自如,身姿優美,步態輕盈。
她的手臂如同柳絮舞動,小垂手後無力柳,斜曳裾時欲生雲;飛燕斂略不勝態,風袖高昂如雲仙。
每當節奏加快,長繩便如同狂風中的浪花,舞動間盡顯力與美。舞女甩長袖於身後,用急速的舞步,向前踏繩奔去,紅色的長袖翻卷,嫣然縱送游龍驚。
倏忽往來之間,眾人望之如仙。粗細如指的繩索,五十尺左右,橫在空中,只見她在上面,騰躑反覆,蜻蜓點水,無所不為。
人若浮雲,凌若秋霜,飛燕起舞,風中舞袖,飄然的衣擺旋轉出朵朵祥雲,翩翩然的舞女身輕似要隨風而去。
以樂弓為筆,以樂弦為卷,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正在翱翔於清輝之中的絕美畫卷中;樂章發揮得淋漓盡致,其旋律渾然天成,讓現場迴蕩著無窮的詩意與情懷。
月光如水灑滿大地,清輝如練,鋪滿人間。與月光對酌,與清風共舞,酒香四溢,月光如水,清風舞動。眾人沉醉在這美妙的夜晚,忘記了世間的紛擾與煩惱。這一刻,只有月光、清風和歡樂,眾人共同創造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舞高楊柳摟心月,飄然轉旋迴雪輕;月夕點鬟招秋色,火菊揮袂別飛瓊。在月光的映照下,眾人感覺舞女要化作紅光奔月而去。
「走罷一地又一地,耍罷一番又一番。
今朝今夕到琅琊,琅琊國里說琅琊。
吉祥齊聚琅琊國,琅琊國里喜事多。
松樹柏樹年年綠,秋來桂子十里飄。
鴻鵠高飛舉千里,羽翮已就絕四海。」……
在一番風趣幽默的出場賣「口兒」後,老人家取出一張紙條,用火引子引燃,趁火光明亮之時將這紙條送入口中,算是吃下了火種。
接著,老人家又將一把紙條揉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著。此刻,觀眾們不禁捏了一把汗。老人家不忘跟大家打趣。吃到最後,他索性將其餘紙條全部塞入口中。
經過一陣沉重的呼氣,老人家的口中開始冒煙。隨後,他手持一把摺扇,不停地朝自己的耳朵扇風。此時嘴裡的煙越冒越大,隨後有斷斷續續的火焰,伴有嘭嘭響聲,一股子、一股子的冒出。火焰和濃煙在他的口中噴吐不絕。「好!好!」這一精彩的表演,引得觀眾的叫好聲此起彼伏。
在一片叫好聲中,老人家取來一把尺余長的寶刀,劍鋒雖不開刃,但也寒光閃閃。經觀眾再三確認沒有問題後,老人家仰著頭把這把很長的寶刀,刀尖朝下放到嘴裡,分成7段吞入口中,一點一點往下送,看的大家都很害怕,膽小的貴婦和孩童都捂著臉從指縫裡偷偷看。
最後寶刀全部插進老人家身體裡面,只剩刀柄,老人家就口含刀柄在戲台上轉了一圈,最後再一點一點的取出來!
一時間大家都在想:
「肚子裡的東西不都割爛了?」
「這得有多疼啊?」
但是老人家一點也沒有流血,依舊面色紅潤、笑眯眯的對著樓閣上的觀眾,拱手作揖,大家的心都放了下來。
閣樓上,眾人邊看邊飲,此時兩人已現醉態,敞開衣襟,雙手上揚,興高采烈的對話。
這時天上慢慢升起來一輪圓月,十六的月亮,千年之前就很要強,此時夜空的月亮又大又圓,一時間,月光皎潔,月色溶在酒杯里,飲酒即飲月。
就在大家的注意力被吸引,全神貫注觀賞吐火吞刀表演的時候,建鼓已被悄然抬走,在擺放建鼓的地方,有多人伴奏,樂器有:琴、琵琶、塤、鐃、瑟、笙、簫等。
隨著老人家的退場,一陣琴聲傳入眾人耳朵,眾人尋聲而望,一人撫琴,跪坐,琴置於大腿之上,左手按弦,右手撥弦,神情隨著樂曲的跌宕起伏而變化,起承轉合的琴聲從指間流瀉而出,亦揚亦挫,靈動伴隨輕盈,婉轉而不失激昂。
有琴,怎麼少得了瑟的和鳴,另一人將瑟一端置於膝上,另一端斜置於地,右手彈膝上一端的弦,左手按瑟面中部的弦。瑟的聲音富有感染力,與琴聲相合,纏綿而出。
一琴,一瑟,一動一靜,一剛一柔,一半明媚,一半憂傷。鮮明的對比,無形的纏綿。
樂章流淌而出,在演奏者上方,主人和客人對面的高台上,一個紅衣舞女雙臂高揚,踏風而來,衣袖宛如兩隻蝴蝶,在銀色的月光中飛來飛去。
琴瑟聲十分優美,像小溪那泉水叮咚,又有著憂傷,好似那山谷的幽蘭,紅衣舞女,若俯若仰,若來若往。雍容惆悵,不可為象。
隨之,琴瑟聲力度增強。只見月光如練,照在檯面上,舞蹈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看,若翔若行,若竦若傾;
賞,羅衣從風,長袖交橫。
瞬息萬變的舞姿,讓觀者目不暇接,繞身若環的技巧,讓觀者瞠目結舌。舞者輕盈似飛燕,機敏若驚鴻;曼妙身姿隨著樂聲變化,絕妙舞容亦依意而改變,樂有舞隨,舞中伴樂,變化中迅疾而又輕鬆。
這時候樂隊中其他演奏者開始合奏。
一人頭戴小圓帽,身著圓領右衽短衫,席地而坐,右手擊鐃,左手持節,滿臉陶醉樂聲的享受感。
二人奏樂,這對組合併排站立,一人吹塤,另一人彈琵琶,不時的來個眼神交會,用樂聲相互傾訴。
一人雙手持笙,身體跪坐,神情專注,賣力的表演。
最後面的是來自西域的「打工仔」——胡人吹簫者,他們頭戴尖帽,外衣窄袖,束腰跽坐。雖服飾不同,但音律相通,他們持簫吹奏,上半身隨著樂聲搖擺。
而紅衣舞女,隨著合奏聲起,她也一躍跳到一根連接樓閣和戲台長繩上。
她輕盈的身姿穿梭於繩子之間,時而翻騰,時而旋轉,仿佛那根繩子已與她融為一體。每一個動作都完成得流暢自如,身姿優美,步態輕盈。
她的手臂如同柳絮舞動,小垂手後無力柳,斜曳裾時欲生雲;飛燕斂略不勝態,風袖高昂如雲仙。
每當節奏加快,長繩便如同狂風中的浪花,舞動間盡顯力與美。舞女甩長袖於身後,用急速的舞步,向前踏繩奔去,紅色的長袖翻卷,嫣然縱送游龍驚。
倏忽往來之間,眾人望之如仙。粗細如指的繩索,五十尺左右,橫在空中,只見她在上面,騰躑反覆,蜻蜓點水,無所不為。
人若浮雲,凌若秋霜,飛燕起舞,風中舞袖,飄然的衣擺旋轉出朵朵祥雲,翩翩然的舞女身輕似要隨風而去。
以樂弓為筆,以樂弦為卷,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正在翱翔於清輝之中的絕美畫卷中;樂章發揮得淋漓盡致,其旋律渾然天成,讓現場迴蕩著無窮的詩意與情懷。
月光如水灑滿大地,清輝如練,鋪滿人間。與月光對酌,與清風共舞,酒香四溢,月光如水,清風舞動。眾人沉醉在這美妙的夜晚,忘記了世間的紛擾與煩惱。這一刻,只有月光、清風和歡樂,眾人共同創造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舞高楊柳摟心月,飄然轉旋迴雪輕;月夕點鬟招秋色,火菊揮袂別飛瓊。在月光的映照下,眾人感覺舞女要化作紅光奔月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