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三 遊資 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向濤轉個彎,從荷里活道的另一邊開始搜尋,他沒走多遠就看到一個攤位上擺了幾個捲軸,向濤立即大步走過去。

  剛剛在這攤位面前駐足,就和頭髮花白的老年女攤主打招呼想要看畫,老阿姨示意儘管看。

  向濤這才打開了捆在一起的六個捲軸。

  才一打開,向濤就覺得有問題!

  這一捆捲軸有新有舊,看上去挺舊的卻是新仿造的,而看上去挺新的卻是老畫。

  向濤裝模做樣的先看了一副新畫,這幅畫仿造的是中年時期的張大千的山水,那水平比向濤要差了不少。

  「這是新的!」

  老年女攤主對這話並沒生氣。他還告訴向濤,這六個捲軸是他老爸當年留下來的,還告訴他都是真跡,要他好好保存傳給後代。

  她倒是就很小心的保存了這些畫,不過最近家裡破產了,想要將這些畫換錢,結果拿到附近的古玩店給老闆鑑賞,結果老闆們都說是假的。

  老阿姨忽然罵道「我老豆在玩我!」

  第二幅假畫仿造的是齊白石的蝦,第三幅仿造的是徐悲鴻的奔馬。

  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這都是大名頭的畫家!

  另外三幅看上去挺新的,向濤打開了一個尺幅偏大的。隨著捲軸逐漸打開,一開頭乃是畫面的留白,上頭還並排提了三首詩。

  最右邊一首詩的落款為漸江學人弘仁。

  弘仁?

  向濤一時間都愣住了。他手裡最初得到的乃是髡殘的畫,之後是八大山人的,再後是石濤的畫,現在又遇上弘仁的畫,那麼清初四大畫僧的作品就能湊齊了!

  看到弘仁的落款,向濤反而看得更加仔細!

  這幅畫的內容還是山水,主畫面為一座懸崖峭壁,山腳下為一汪平靜的湖水,還有茅屋小舟做配。

  主畫面上,作者用小斧劈皴繪製出一座以大塊巨石累積而成的頂天山峰,山峰的另一邊更是以大斧劈皴繪製出一大片直上直下的懸崖絕壁。

  山峰的小塊平地,還用米點皴繪製出不少松樹,這樣就顯得更加有野趣。

  整幅畫有點清冷奇絕的意味,或許這位也曾經參加過抗清游擊隊,飽嘗失敗的的弘仁老先生,他的性格也是這樣的吧。

  看畫上作者自提的落款年代,為庚午秋八月,向濤算了下歷時年表,應該為康熙29年,公元1690年。

  最上的留白處還有另外兩位的題詩,而且還有姓名,可惜都是沒啥名氣的,對畫的價值沒有任何提升。

  尺寸為寬四尺長六尺的中堂畫,氣勢很足,非常值得收藏!

  第二幅畫比上一幅弘仁的水墨山水要高級些,為青綠山水。畫面剛剛打開沒多久,向濤就笑了。

  畫面上的留白出向濤又看到,蓋章狂人乾隆的並排三枚鈐印,最中間的為「乾隆預覽之寶,」左邊為白文圓形的「乾隆預覽之寶」,右邊為一《易經》中乾卦的符號。

  下邊才是畫面,為青綠配合了淡淡的赭石繪製的山峰,老松;和亭台樓閣。

  留白處還有作者的落款,為黃鶴山人林壑圖,另一行寫的是石穀子王翬(這個字念,輝。

  王翬也是清初人士,江蘇太倉人,基本和四僧生活在同一時代,和抗清游擊隊的返鄉的惲南田是好友。

  不過王翬乃是當時的畫壇正宗,得到過朝廷的徵召。

  康熙30年奉旨跟隨一同南行,花了三年時間做《康熙南巡圖》,得到皇帝的誇獎,被視為畫壇正宗,追隨者甚眾。

  不過向濤看這幅畫,總覺得有點假。

  這個假不是說畫是假的,而是說畫面上的山山水水有點假,遠沒有髡殘的《幽居圖》那樣的山勢雄健。

  再一想也難怪,四王作畫從來都是以臨摹古人的名畫開始,對真山真水根本不屑於觀察。

  這就和石濤所提倡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完全成了兩路人。

  不管怎麼說,這幅王翬的畫也是流傳了幾百年的名家大作,還被乾隆內府收藏過,收藏價值還是很大的。

  第三幅畫,一開始還是大段留白,巧的很上頭也有三首題詩,右邊第一首詩的末尾,還蓋了倆方印章,一為「衡山居士」,另一方章為「停雲館」。

  看到這兩方印章向濤內心大喜過望,簡直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這兩方印章的主人,是明中期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的自號。

  衡山居士,說的是文徵明的祖籍乃是衡山人,挺雲館是文徵明的書房。

  吳門四家指的是明中期的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仇英四人。

  明代中期,資本主義開始在江南的蘇州萌芽,經濟開始急速騰飛,經濟大發展而已造就了蘇州文化事業的發展,吳門四家就是當時蘇州城最有名的大畫家。

  順便說一句,就因為吳門四家為當時的大畫家,蘇州的經濟又很繁榮,所以附庸風雅者甚多,這也造就了當時蘇州城的作偽行業。

  據說當時的唐伯虎上午畫了一幅畫,下午仿品就開始在市面上流行開來。

  這讓後世的字畫鑑定家門傷透了腦筋,這些假畫也就被稱為蘇州片子。

  這幅畫畫的是一叢蘭花和兩支修竹,三平尺的水墨紙本,畫風清麗,筆法淡雅舒展,這才是標準的文人畫,向濤一看就喜歡上了!

  和第一幅弘仁的畫一樣,另外兩首題詩也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對畫作的加成幾乎沒有。且這幅畫也沒入過清宮內府,但這並不妨礙向濤對這幅畫的喜愛!

  一共六幅畫向濤看了足足有20多分鐘,這令攤主老婦人都有點不耐煩了,「先生,您要不要哇?」

  向濤為了不打草驚蛇,趕忙說這樣六幅畫他都要,買回家裝飾下房間也是挺好的。

  中年老婦開價1200港幣,向濤還到1000,輕鬆拿下。

  走開有百十米遠,向濤還在思考為啥這六幅畫中,假畫看上去非常舊,而真畫看上去卻挺新的?

  想了許久,向濤自我腦補,他認為這家必定有個懂得字畫的,他將三副真畫都收藏的好好的,只有逢年過節才拿出來展示下。

  而平時的三個掛鉤則掛上的是三副仿品,用來裝點門面。

  但是還有個問題向濤想不明白。那就是剛才的那位老年女攤主,還曾經將六幅畫送到古董店去鑑定。

  那三幅真的,古董店怎麼就沒看出來?

  個把小時後,向濤輕輕鬆鬆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