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劇變
第2400章 劇變
面對鄭貴妃不經問安的徑直「闖入」,朱翊鈞的眼中閃過複雜的情愫,往後靠著椅背,閉上眼睛,若有所指地道:「朕許久不曾動怒,有些人吶,或是以為朕忒好說話了。」
鄭貴妃並未聽出朱翊鈞的言外之意,只當他是在說方才這些宮人,便輕笑道:「皇上還是龍體要緊,若是無甚大事,就別在意這些無關緊要之人了。」
朱翊鈞輕輕睜開眼,問道:「那若是有甚大事,又當如何?」
鄭貴妃嗤笑道:「皇上盡說笑呢,誰不知道如今大明府庫豐盈,兵強馬壯,四夷拜服,八方威揚。大事,能有什麼大事?說到底,如今朝廷最大的事,無外乎皇上龍體快些康健,元輔早日回閣視事。」
朱翊鈞還要說什麼,卻見鄭貴妃親自端著藥碗伸到皇帝嘴邊,吐氣如蘭道:「皇上先少說兩句,且把藥喝了吧。」
朱翊鈞之前已經知道鄭貴妃給他的藥里都加了那一味「烏香」,也知道這「烏香」除了被高務實定義為「毒藥」,外界都只當是鎮痛之物,因此並不在意——或者說,他此刻的情況已經到了自己也覺得需要「鎮痛」的地步,於是並不抗拒,微微張口。
鄭貴妃抿嘴一笑,端著鎏金瓷碗親手餵藥,嘴上卻笑道:「皇上怎的憊懶起來,還要臣妾親手餵你才肯喝?」
朱翊鈞聽到這話,忽然想起當初鄭貴妃還是德妃那會兒,二人正是你儂我儂情意綿綿之時,自己就經常捉弄她,非要她親口渡餵一些羹湯。如今多年過去,雖然發生了很多事,但二人之間的感情倒是一如既往……
朱翊鈞神情恍惚,機械地隨著鄭貴妃的動作,三兩下便將湯藥飲盡,竟未能覺察出今日這湯藥似乎多了點雜味。
大殿之中只有他們二人,朱翊鈞也無復人前威嚴,見鄭貴妃放下藥碗,便朝她伸了伸手。鄭貴妃很自然地靠了過去,被皇帝一把攬在懷中。
「朕今年自南京回返,原本只是略有小恙,卻早早便以聖體違和為由在翊坤宮養病,愛妃知道是為何麼?」朱翊鈞小聲問道。
鄭貴妃埋首在他懷中,頭也不抬地道:「許是南下這一遭旅途勞頓,一時倦怠了?」
朱翊鈞哼笑兩聲,輕輕搖頭:「豈止一時倦怠,朕倦怠許久了。」
這話倒是讓鄭貴妃有些意外,抬頭看了皇帝一眼,問道:「許久?許久是多久?」
朱翊鈞輕輕一嘆:「大抵是朕心裡已經明白無法立常洵為太子之時吧。」
鄭貴妃不出意料的臉色一變,笑容很快斂去:「哦,這麼說,想是在常灝出生之時。」
按理說這猜測很有道理,誰料朱翊鈞卻搖了搖頭:「比這早多了。」
鄭貴妃頓時鄒起眉頭,語氣不善地問道:「早多了?」
「是啊,早多了。」朱翊鈞苦笑道:「朕當初決定答應日新,讓李時珍為皇后看診,就是已經知道常洵無望太子之位……你知道的,朕並不鍾愛常洛,這皇位與其傳給他,還不如傳給皇后嫡子。」
鄭貴妃冷笑起來,掙脫皇帝的懷抱,坐直身子看著他道:「真是天意弄人吶,皇上當初若不讓皇后就診於外,今日這太子之位已經是常洵的了。」
朱翊鈞當然知道鄭貴妃所言為何,不就是郢王朱常洛貪歡而死麼?但皇帝還是搖頭道:「這不一樣,沒有常灝之前,常洛雖然不為朕所喜,至少還是自律的。與其說他死於貪歡,不如說是常灝的出現,讓他失去了人生的目標……他是死於朕手,是朕害了他的性命。」
得虧皇帝這話只是說給鄭貴妃聽,要是高務實能聽到這番話,肯定是不同意的。畢竟原歷史上朱常洛一登基就放飛自我,沒做幾天皇帝就把自己霍霍得不行了,然後鬧出紅丸案,結局照樣是樂極生悲一命嗚呼。
鄭貴妃自然不知道這種事,聽聞皇帝這話,反而冷笑起來,道:「皇上如今倒是多愁善感起來,卻不知失去目標的並非只有常洛。皇上,我且問你,若是常洵也變得如常洛一般自暴自棄,你是不是也要與我說一句,是你害了常洵?」
到底是寵妃,當著皇帝的面你啊我的,一點規矩都不遵守。
朱翊鈞對此倒是絲毫也不介意,反而點頭道:「常洛死於王府的消息傳來,朕確實馬上就想到了這一可能,也正因如此,朕明知道常洛的死因大抵便是樂極生悲,卻仍然悲憤交加,不惜大動干戈……朕知道,朕就是在怕。」
他如此坦誠,反倒讓鄭貴妃都無話可說了——不是被說服,而是氣得無話可說,只能連續冷笑好幾聲。
朱翊鈞有些過意不去,安慰道:「常洵不比常洛,朕除了給不了他太子之位,其餘方面卻是儘量滿足,不僅將他封地定在古都洛陽,還給了他享用不盡的財富……」
「那是他想要的麼?」鄭貴妃忽然一掃之前的怨憤之色,嘆息道:「大明的藩王過的都是什麼日子,皇上難道不知道?
您可別忘了,您那位元輔雖然在開藩禁之時沒有動王爺們的利益,但那不過是他習慣於徐徐圖之,而且就當時而言,做到那一步已經為朝廷財政鬆綁不少了。
可是,若將來又有財政緊張之日,您以為他不敢再出殺招,乾脆將藩王封地也一併收回,每年就給那幾個大子的年俸,讓那些堂堂親王郡王,連王府下人都養不起幾個?哼,王爺?王爺就不是他案板上的肉了?」
朱翊鈞一時無言,他知道鄭貴妃這話還真不假,以高務實的處事風格來說,真要是到了那一步,他肯定不介意對藩王動手,而且一旦動手,必定是早已布置妥帖,沒有哪一個藩王能有絲毫掙扎的餘地。
朱翊鈞沉默了一會兒,也不知是安慰鄭貴妃還是自我安慰,道:「日新不是那種人,他知道朕對常洵的寵愛,不會拿常洵如何的。」
「呵呵,說得好呀,皇上。」鄭貴妃又忍不住冷笑起來:「那他知不知道皇上對臣妾的寵愛,怎麼就拿臣妾下手,硬是把臣妾從皇貴妃貶回貴妃了呢?又或者說,他之所以敢這樣做,其實是皇上授意他的?」
朱翊鈞頓時皺起眉頭來,不悅地看了鄭貴妃一眼,責備道:「怎麼說話呢,朕待你如何,難道你還要懷疑不成?」
鄭貴妃聽了這話,忽然怔怔地看著朱翊鈞,好半晌才突兀地問了一句:「皇上,定陵是不是已經修成了?」
朱翊鈞愣了一愣,回答道:「從(萬曆)十二年開建,到(萬曆)十八年便已大致建成,後來這十幾年都是在持續修繕完善……你問這個作甚?」
「有臣妾的位置麼?」鄭貴妃不答反問。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朱翊鈞好像明白了些什麼,柔聲道:「按例,壽宮主(墓)室只有帝後二人的位置,不過你不必多慮,此事朕早有安排……朕給主室留了三個位置。」
鄭貴妃面色稍霽,但很快又變得有些恍惚起來,有一種惆悵滿腹卻不願提及,憋在心裡以至神思不屬的異樣。
朱翊鈞感覺出她的不尋常,但以為她是聽了這番話而有所感動,之前的牴觸心理降低了一些,因此趁熱打鐵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至少你我總能生同衾死同穴。至於常洵,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是皇帝,也管不了那麼遠了……」
此言入耳,鄭貴妃的雙眼逐漸恢復了聚焦,忽然輕聲道:「皇上,有您這番話,臣妾也就有了主意。今後若是臣妾先走一步,請皇上無論如何莫要有違今日之言;倘是……倘是不幸皇上先走,臣妾也會儘快安頓好常洵將來的事,然後便來與皇上團聚,絕不拖延。」
朱翊鈞直覺這話說得太不對勁,不由眉頭大皺:「好端端的,愛妃何出此言?且莫說你我誰先走一步這等有的沒的,便說常洵,他現在已經是天底下最富貴的王爺,又有什麼還需要你來為他安頓,朕早就安頓妥了呀!」
鄭貴妃悽然一笑,搖頭道:「百尺竿頭,誰不想更進一步,何況一念為君,一念為囚?」
朱翊鈞面色大變,目光中陡然閃過凌厲的精光,質問道:「君所以為君,是天下共仰之爾!如今滿朝文武皆已認可常灝,日新更是鼎力支持。
你何不算上一算,這滿朝勛臣、文官、武將,有多少人是堅決站在他那一邊的,至於剩下那些……又有幾人敢站出來反對日新?」
鄭貴妃聽了這話,居然笑了出來:「皇上說的是啊,天底下還有幾人敢於出來反對他高日新呢?只是臣妾有些好奇,他這麼大的勢力,難道不是皇上您縱容出來的麼?到這會兒,皇上卻反要拿他來壓人了?難不成他現在已經尾大不掉,連皇帝都要退避三舍了?」
「夠了!」朱翊鈞一拍桌子,怒道:「上次的事,你還沒接受教訓麼?剛才這些話要是傳揚出去,只怕就連朕都壓不下來!」
「唉……又是這套。」鄭貴妃嘆了口氣,搖頭道:「皇上,臣妾知道您是鐵了心的,但您也應該知道,臣妾卻也是個執拗性子。既然皇上不肯與高日新翻臉,那這破壞你們君臣佳話的奸佞小人、蛇蠍毒婦,也只好臣妾自己來當了。」
朱翊鈞霍然起身,目光灼灼,喝道:「鄭妃!你待如……呃。」一個「何」字還沒出口,朱翊鈞忽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兩腿一軟,又坐回了御座之上,只是身上也失去了力道,斜斜里癱軟下去。
迷迷糊糊間,他似乎看到鄭妃那張熟悉的嬌靨湊近了過來,在他耳旁輕輕道:「請皇上先休息兩三日,待臣妾解決了這些煩心事,屆時再向皇上致歉。若是臣妾不幸失手……千刀萬剮也任由他去,決計不會連累皇上的英名。」
——
人在鄉下,發文艱難,月票感謝等過幾天回城之後再一起來,抱歉。
面對鄭貴妃不經問安的徑直「闖入」,朱翊鈞的眼中閃過複雜的情愫,往後靠著椅背,閉上眼睛,若有所指地道:「朕許久不曾動怒,有些人吶,或是以為朕忒好說話了。」
鄭貴妃並未聽出朱翊鈞的言外之意,只當他是在說方才這些宮人,便輕笑道:「皇上還是龍體要緊,若是無甚大事,就別在意這些無關緊要之人了。」
朱翊鈞輕輕睜開眼,問道:「那若是有甚大事,又當如何?」
鄭貴妃嗤笑道:「皇上盡說笑呢,誰不知道如今大明府庫豐盈,兵強馬壯,四夷拜服,八方威揚。大事,能有什麼大事?說到底,如今朝廷最大的事,無外乎皇上龍體快些康健,元輔早日回閣視事。」
朱翊鈞還要說什麼,卻見鄭貴妃親自端著藥碗伸到皇帝嘴邊,吐氣如蘭道:「皇上先少說兩句,且把藥喝了吧。」
朱翊鈞之前已經知道鄭貴妃給他的藥里都加了那一味「烏香」,也知道這「烏香」除了被高務實定義為「毒藥」,外界都只當是鎮痛之物,因此並不在意——或者說,他此刻的情況已經到了自己也覺得需要「鎮痛」的地步,於是並不抗拒,微微張口。
鄭貴妃抿嘴一笑,端著鎏金瓷碗親手餵藥,嘴上卻笑道:「皇上怎的憊懶起來,還要臣妾親手餵你才肯喝?」
朱翊鈞聽到這話,忽然想起當初鄭貴妃還是德妃那會兒,二人正是你儂我儂情意綿綿之時,自己就經常捉弄她,非要她親口渡餵一些羹湯。如今多年過去,雖然發生了很多事,但二人之間的感情倒是一如既往……
朱翊鈞神情恍惚,機械地隨著鄭貴妃的動作,三兩下便將湯藥飲盡,竟未能覺察出今日這湯藥似乎多了點雜味。
大殿之中只有他們二人,朱翊鈞也無復人前威嚴,見鄭貴妃放下藥碗,便朝她伸了伸手。鄭貴妃很自然地靠了過去,被皇帝一把攬在懷中。
「朕今年自南京回返,原本只是略有小恙,卻早早便以聖體違和為由在翊坤宮養病,愛妃知道是為何麼?」朱翊鈞小聲問道。
鄭貴妃埋首在他懷中,頭也不抬地道:「許是南下這一遭旅途勞頓,一時倦怠了?」
朱翊鈞哼笑兩聲,輕輕搖頭:「豈止一時倦怠,朕倦怠許久了。」
這話倒是讓鄭貴妃有些意外,抬頭看了皇帝一眼,問道:「許久?許久是多久?」
朱翊鈞輕輕一嘆:「大抵是朕心裡已經明白無法立常洵為太子之時吧。」
鄭貴妃不出意料的臉色一變,笑容很快斂去:「哦,這麼說,想是在常灝出生之時。」
按理說這猜測很有道理,誰料朱翊鈞卻搖了搖頭:「比這早多了。」
鄭貴妃頓時鄒起眉頭,語氣不善地問道:「早多了?」
「是啊,早多了。」朱翊鈞苦笑道:「朕當初決定答應日新,讓李時珍為皇后看診,就是已經知道常洵無望太子之位……你知道的,朕並不鍾愛常洛,這皇位與其傳給他,還不如傳給皇后嫡子。」
鄭貴妃冷笑起來,掙脫皇帝的懷抱,坐直身子看著他道:「真是天意弄人吶,皇上當初若不讓皇后就診於外,今日這太子之位已經是常洵的了。」
朱翊鈞當然知道鄭貴妃所言為何,不就是郢王朱常洛貪歡而死麼?但皇帝還是搖頭道:「這不一樣,沒有常灝之前,常洛雖然不為朕所喜,至少還是自律的。與其說他死於貪歡,不如說是常灝的出現,讓他失去了人生的目標……他是死於朕手,是朕害了他的性命。」
得虧皇帝這話只是說給鄭貴妃聽,要是高務實能聽到這番話,肯定是不同意的。畢竟原歷史上朱常洛一登基就放飛自我,沒做幾天皇帝就把自己霍霍得不行了,然後鬧出紅丸案,結局照樣是樂極生悲一命嗚呼。
鄭貴妃自然不知道這種事,聽聞皇帝這話,反而冷笑起來,道:「皇上如今倒是多愁善感起來,卻不知失去目標的並非只有常洛。皇上,我且問你,若是常洵也變得如常洛一般自暴自棄,你是不是也要與我說一句,是你害了常洵?」
到底是寵妃,當著皇帝的面你啊我的,一點規矩都不遵守。
朱翊鈞對此倒是絲毫也不介意,反而點頭道:「常洛死於王府的消息傳來,朕確實馬上就想到了這一可能,也正因如此,朕明知道常洛的死因大抵便是樂極生悲,卻仍然悲憤交加,不惜大動干戈……朕知道,朕就是在怕。」
他如此坦誠,反倒讓鄭貴妃都無話可說了——不是被說服,而是氣得無話可說,只能連續冷笑好幾聲。
朱翊鈞有些過意不去,安慰道:「常洵不比常洛,朕除了給不了他太子之位,其餘方面卻是儘量滿足,不僅將他封地定在古都洛陽,還給了他享用不盡的財富……」
「那是他想要的麼?」鄭貴妃忽然一掃之前的怨憤之色,嘆息道:「大明的藩王過的都是什麼日子,皇上難道不知道?
您可別忘了,您那位元輔雖然在開藩禁之時沒有動王爺們的利益,但那不過是他習慣於徐徐圖之,而且就當時而言,做到那一步已經為朝廷財政鬆綁不少了。
可是,若將來又有財政緊張之日,您以為他不敢再出殺招,乾脆將藩王封地也一併收回,每年就給那幾個大子的年俸,讓那些堂堂親王郡王,連王府下人都養不起幾個?哼,王爺?王爺就不是他案板上的肉了?」
朱翊鈞一時無言,他知道鄭貴妃這話還真不假,以高務實的處事風格來說,真要是到了那一步,他肯定不介意對藩王動手,而且一旦動手,必定是早已布置妥帖,沒有哪一個藩王能有絲毫掙扎的餘地。
朱翊鈞沉默了一會兒,也不知是安慰鄭貴妃還是自我安慰,道:「日新不是那種人,他知道朕對常洵的寵愛,不會拿常洵如何的。」
「呵呵,說得好呀,皇上。」鄭貴妃又忍不住冷笑起來:「那他知不知道皇上對臣妾的寵愛,怎麼就拿臣妾下手,硬是把臣妾從皇貴妃貶回貴妃了呢?又或者說,他之所以敢這樣做,其實是皇上授意他的?」
朱翊鈞頓時皺起眉頭來,不悅地看了鄭貴妃一眼,責備道:「怎麼說話呢,朕待你如何,難道你還要懷疑不成?」
鄭貴妃聽了這話,忽然怔怔地看著朱翊鈞,好半晌才突兀地問了一句:「皇上,定陵是不是已經修成了?」
朱翊鈞愣了一愣,回答道:「從(萬曆)十二年開建,到(萬曆)十八年便已大致建成,後來這十幾年都是在持續修繕完善……你問這個作甚?」
「有臣妾的位置麼?」鄭貴妃不答反問。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朱翊鈞好像明白了些什麼,柔聲道:「按例,壽宮主(墓)室只有帝後二人的位置,不過你不必多慮,此事朕早有安排……朕給主室留了三個位置。」
鄭貴妃面色稍霽,但很快又變得有些恍惚起來,有一種惆悵滿腹卻不願提及,憋在心裡以至神思不屬的異樣。
朱翊鈞感覺出她的不尋常,但以為她是聽了這番話而有所感動,之前的牴觸心理降低了一些,因此趁熱打鐵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至少你我總能生同衾死同穴。至於常洵,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是皇帝,也管不了那麼遠了……」
此言入耳,鄭貴妃的雙眼逐漸恢復了聚焦,忽然輕聲道:「皇上,有您這番話,臣妾也就有了主意。今後若是臣妾先走一步,請皇上無論如何莫要有違今日之言;倘是……倘是不幸皇上先走,臣妾也會儘快安頓好常洵將來的事,然後便來與皇上團聚,絕不拖延。」
朱翊鈞直覺這話說得太不對勁,不由眉頭大皺:「好端端的,愛妃何出此言?且莫說你我誰先走一步這等有的沒的,便說常洵,他現在已經是天底下最富貴的王爺,又有什麼還需要你來為他安頓,朕早就安頓妥了呀!」
鄭貴妃悽然一笑,搖頭道:「百尺竿頭,誰不想更進一步,何況一念為君,一念為囚?」
朱翊鈞面色大變,目光中陡然閃過凌厲的精光,質問道:「君所以為君,是天下共仰之爾!如今滿朝文武皆已認可常灝,日新更是鼎力支持。
你何不算上一算,這滿朝勛臣、文官、武將,有多少人是堅決站在他那一邊的,至於剩下那些……又有幾人敢站出來反對日新?」
鄭貴妃聽了這話,居然笑了出來:「皇上說的是啊,天底下還有幾人敢於出來反對他高日新呢?只是臣妾有些好奇,他這麼大的勢力,難道不是皇上您縱容出來的麼?到這會兒,皇上卻反要拿他來壓人了?難不成他現在已經尾大不掉,連皇帝都要退避三舍了?」
「夠了!」朱翊鈞一拍桌子,怒道:「上次的事,你還沒接受教訓麼?剛才這些話要是傳揚出去,只怕就連朕都壓不下來!」
「唉……又是這套。」鄭貴妃嘆了口氣,搖頭道:「皇上,臣妾知道您是鐵了心的,但您也應該知道,臣妾卻也是個執拗性子。既然皇上不肯與高日新翻臉,那這破壞你們君臣佳話的奸佞小人、蛇蠍毒婦,也只好臣妾自己來當了。」
朱翊鈞霍然起身,目光灼灼,喝道:「鄭妃!你待如……呃。」一個「何」字還沒出口,朱翊鈞忽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兩腿一軟,又坐回了御座之上,只是身上也失去了力道,斜斜里癱軟下去。
迷迷糊糊間,他似乎看到鄭妃那張熟悉的嬌靨湊近了過來,在他耳旁輕輕道:「請皇上先休息兩三日,待臣妾解決了這些煩心事,屆時再向皇上致歉。若是臣妾不幸失手……千刀萬剮也任由他去,決計不會連累皇上的英名。」
——
人在鄉下,發文艱難,月票感謝等過幾天回城之後再一起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