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翻版林語堂(求個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55章 翻版林語堂(求個票)

  自84年之後,香江社會Y派的聲音已經逐漸落寞,與之相對應的是z派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大。

  陶玉書動用所有資源所發動的這場輿論風暴實施的非常順利。

  短短兩天時間,有關於她捐款賑災的新聞鋪天蓋地,伴隨著內地ZF在燕京發出的「救災緊急呼籲」,讓香江民眾看到了情勢的緊急程度。

  林氏影業上市後的第三天,電影《豪門夜宴》開機儀式,群星雲集。

  這部專門為救災募捐而誕生的電影匯聚了林氏影業數位頂尖編劇,本來按照這些編劇們的效率,三天寫個劇本也不是什麼問題。

  但陶玉書認為,即便是打著救災的幌子,也不應該隨意糊弄觀眾。

  電影可以粗糙,但絕不能沒有誠意。

  三天時間裡,他們幾個人也僅僅是打磨了劇本梗概和電影開頭的幾場戲,剩下的只能邊寫邊拍。

  《豪門夜宴》的開機儀式除了眾多明星出場,也吸引了大量娛樂記者。

  大家都知道這部電影的明星陣容史無前例,自然不想錯過頭條。

  「華仔華仔,你在電影裡演男幾號?」

  『無所謂啦,都是為了內地同胞。」

  「麥琪,演的是什麼角色?」

  「不知道,還沒分配到角色,什麼角色都可以。」

  熱鬧的採訪結束,有幾個明星急急忙忙的離開了開機現場,娛樂記者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跟拍這些明星,直接跟了上去。

  人聲喧鬧、車水馬龍的銅鑼灣街頭,有幾個用簡易凳子架起的小台子,

  桌子蓋著一張白布,上面放了幾個籌款箱。

  台子後面有紅色的字體寫著:請踴躍捐款!為HD災區同胞獻出一份力!

  旁邊有一個喇叭不停播放:請大家捐助國內的同胞,種善因得善果,請大家多多支持。

  劉德華戴上了黃色的志願者帽子,賣力的發著手中的傳單。

  「請踴躍捐款!為HD災區同胞獻出一份力!」

  「撐內地!撐同胞!」

  在他之前,這個小小的籌款點已經工作了一上午,期間不時有民眾駐足停留,獻上一份心意,但總體不算熱鬧。

  劉德華來到這裡,並未遮掩形容,不少路過的民眾一下子就認出了他來。

  「華仔!」

  「是劉德華!」

  興奮的民眾們將劉德華圍了起來,他並未驚慌,而是順勢一張張的將手中的傳單發給這些民眾。

  「HD災區的同胞需要大家都幫助,請大家多多支持!」

  有了明星的參與,本來略顯冷清的籌款點立刻熱鬧了起來,許多人紛紛慷慨解囊。

  有路過的白領從錢夾里掏出鈔票放進捐款箱裡,有穿著校服的學生將自已的午餐費用捐了出來,有街邊小販數了幾張剛賺到的零錢-··

  在捐款的人群外,有一位穿著白色衣服的男士,他的面部肌肉控制不住的抽搐,身體姿態也不是很協調,他在人群外站了好一會兒。

  由於身體的狀況,他想要從自己的褲帶拿出錢包,但可以看出十分吃力。

  看到旁邊的人絡繹不絕的將錢放入箱子內,他不禁急躁了起來。

  努力之下,他終於從口袋裡掏出一張10元紙市,抖著手想要放入籌款箱中。

  可籌款箱口不大,他的手抖的厲害,劉德華看到這種情況,上前握住了他的手,兩人一起將紙幣投進了籌款箱。

  「拍到了沒有?拍到了沒有?」

  不遠處,兩個狗仔在疊羅漢,就為了方便同事舉著相機找角度拍攝人群中的劉德華。

  「拍到了!」

  被托起的瘦子興奮的高呼了一聲,然後才被放下來。

  「這個月獎金有了!」瘦子對自己拍的照片滿意極了,覺得一定可以引起熱議。

  「這些明星還真是熱心啊,又是參演慈善電影,又是來搞募捐!」

  拍到了想要的照片,幾個狗仔輕鬆了下來,聊起天。

  「為了形象嘛。」


  「不能這麼說,也算是做好事。」

  「我當然知道是做好事,不過是有目的的做好事。

  而且有林太帶頭,這些明星想不賣力也不行啊!」

  說起陶玉書,幾個狗仔語氣中透著幾分佩服。

  為富且仁,巾幗不讓鬚眉,這次號召香江社會各界為內地捐款,讓陶玉書在香江人心目中的形象更高大了幾分。

  翌日一早,《清新周刊》發刊,封面上正是昨天幾個狗仔拍到的畫面一劉德華笑容陽光而真誠,握著一位殘障人士的手,共同將一張紙市投入捐款箱中。

  封面的頭條標題寫著:《殘障人士獻愛心,華仔愛國撐同胞》。

  這張照片一經刊出,立刻吸引了許多讀者的關注,不僅帶動了雜誌銷量一路走高,也讓劉德華的公眾形象大幅提升。

  這兩天裡,像劉德華這樣熱心慈善的明星有很多,大家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正面評價。

  但如劉德華這般吃盡了紅利的,卻僅有他一個。

  周日晚,林氏影業與無線電視台在跑馬地馬場合辦的「香江演藝界總動員忘我大匯演」如期舉行。

  現場受邀出席的富豪名流眾多,五百位演藝界人士登台表演,熱情的觀眾也擠爆了看台,堪稱香江幾十年來演藝界一大盛事。

  整場演出匆忙得連完整的節目單都沒有,更別說什麼彩排了。

  大家都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劉德華唱完一首歌后直接躺在椅子上,上演了一出「胸口碎大石」,四錘下去,身上的巨石被砸碎。

  劉德華表情痛苦,他跟跪著走到台前,話筒剛到嘴邊,鮮血順勢流下,

  這一幕看的觀眾揪心不已。

  然而就在這時,劉德華卻抹了抹嘴邊的鮮血,說:「嘴裡的鮮血是假的,但是血濃於水的情誼卻是真的,懇請大家踴躍捐款。」

  他的這齣血濃於水,當場籌集善款100萬元,

  程龍上台表演的是翻跟頭,只因有富豪想看他翻跟頭,表示每翻一個跟頭捐5萬塊,程龍一口氣翻了七個。

  柯受良表演飛車,飛躍的人牆都是由出席的明星組成,這驚險刺激的一幕成功募得300萬善款。

  張艾嘉抱著不到一歲的兒子上台賣力演唱,Beyond樂隊演唱了一首《大地》,感動了現場無數人。

  一場「香江演藝界總動員忘我大匯演」持續了7個小時,有明星們的賣力演出,現場富豪名流和觀眾們踴躍捐款。

  到演出結束之時,募捐總額高達3400萬。

  期間又有香江菸草大王何先生配捐了3400萬,再加上演出之前就已經開通的募捐專線收到的善款。

  忘我大匯演最終募集到的善款總額達到了1億零80萬港元,打破了香江慈善活動募捐的最高記錄。

  這場香江演藝界規模空前的文藝大匯演,也創造了恐怖的收視率、收聽率。

  平日裡為爭奪用戶競爭得頭破血流的無線電視台、亞洲電視台、香江電台、香江商業電台罕見的放下成見,合作轉播了這場演出。

  第二天一早,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不出意料的被「忘我大匯演」所占據香江的民眾已經不記得這已經是一周時間裡,他們被多少次有關於內地水災和慈善募捐的新聞洗禮了。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民眾們捐款的熱情確實被帶動了起來。

  短短一周時間裡,香江社會各界為HD水災捐款6.8億港元。

  對於一座人口只有幾百萬的城市而言,這個數字是十分誇張的。

  在香江社會為HD水災而牽腸掛肚的時候,國際社會上也有不少國家和機構響應了中國ZF的呼籲,伸出援手。

  古B捐贈1700萬美元(物資)、巴JS坦捐贈155萬美元、科威T捐贈100萬美元、烏茲別K捐贈97萬美元、烏干D捐贈90萬美元-——

  香江社會的捐款數字,超越了國際上許多國家對HD水災的捐助之和。

  這一天,林朝陽有些忙碌。

  一轉眼他已經回香江一個多星期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為HD水災的宣傳和募捐工作上,都忘了美國那邊還有個專欄。

  6月的最後一周,《紐約客》發表了《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自然的饋贈》。


  《紐約客》總編羅伯特·戈特利布專門為林朝陽的專欄寫了個編者按,

  他在其中這樣寫道:

  「林對於飲食文化的理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在他的筆下,每一種食物都被賦予了生命。

  它們從誕生起,就包含了當地族群的歷史和文化基因,是一個擁有久遠歷史的文明的橫截面。

  讀他的文章是一種令人愉悅的享受,我相信讀者們在讀過文章之後會贊同的我觀點。」

  羅伯特·戈特利布對林朝陽的稱讚是他的個人看法,但在雜誌上市之後,也獲得了許多美國知識分子的認可。

  一篇《自然的饋贈》,表面上講述的是飲食文化,實際講的卻是生活態度、社會變遷、歷史發展,意涵之豐富、境界之高遠,令這些美國知識分子大開眼界。

  這些人第一次看到有人竟然將飲食與文化、歷史、地理相融合,創造出了一種完全有別於普通美食品鑑的文章。

  《自然的饋贈》發表之後,收穫了不少讀者的好評。

  除了口碑上的勝利,這篇文章也讓《紐約客》的銷量有了些許起色。

  進入八十年代,紙媒的巔峰時刻已經過去,即便輝煌如《紐約客》也不得不面對銷量下滑和讀者厭倦導致的口碑下滑。

  前一代總編威廉·肖恩執掌《紐約客》幾十年,最後不得不黯然離場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羅伯特·戈特利布接任總編,既要維持《紐約客》原有的風格,又要完成老闆的盈利要求,還要滿足讀者對於新鮮感的追求。

  數年以來如履薄冰,為林朝陽開設專欄,這個決定對他和《紐約客》來說可謂大膽至極。

  作為一份面向西方知識分子階層的精英讀物,《紐約客》自有其調性,

  羅伯特·戈特利布對林朝陽的文章質量很有信心,但他卻不敢保證這種風格的文章一定會受到讀者的認可。

  事實證明,羅伯特·戈特利布賭對了。

  《紐約客》雜誌的巔峰時期在六七十年代,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和經濟文化實力獨步全球,雜誌銷量一度達到了150萬份。

  但在八十年代之後,雜誌的銷量卻一直在走下坡。

  這兩年在羅伯特·戈特利布的帶領下,雜誌的銷量好不容易平穩下來,

  固定在每期百萬份左右,但也僅此而已,一直沒有更大的起色。

  在6月的前三期,《紐約客》的平均銷量穩定在了96.3萬份。

  而刊載《自然的饋贈》的6月最後一期,《紐約客》賣了98.8萬份。

  別小看銷量這2.5萬份的銷量差距,《紐約客》的讀者群體多數是以年度進行訂閱,這部分讀者占據了雜誌銷量的半壁江山。

  銷量的起伏只有每年的續訂期才會看出來,平時是不會有太大變動的。

  以剩下的一半銷量作為基數再看這2.5萬份的增量,就相當可觀了。

  最近幾年,《紐約客》的銷量維持在一個非常平穩的水平線上,每期的銷量上下浮動不會超過8萬份。

  2.5萬份的銷量增長,不是什麼創紀錄的成績,而且誰也無法證明這些增加的銷量就是因為《自然的饋贈》帶來的。

  但這個銷量增長至少說明了一點,那就是為林朝陽開設專欄這個決定看起來是正確的。

  等到7月第一周,新一期的《紐約客》雜誌上市,《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主食的故事》如期發表。

  羅伯特·戈特利布一直在關注著這期雜誌的讀者反饋和銷量。

  上周專欄剛開設還看不出來,新的一周讀者們對《舌尖上的中國》的好評反饋變得越來越多。

  這一周,《紐約客》的銷量再次漲了1.9萬份,達到了100.7萬份,《紐約客》雜誌上次出現這個銷量已經是半年多前的事了。

  連續兩期刊物銷量上漲,並且恰好是在《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文章發表之後,這下子所有人都可以確定,這就是新專欄帶來的變化。

  看到這樣的變化,羅伯特·戈特利布一直懸著的那顆心終於可以放下來了,他甚至開始期待起了更大的改變。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文章才發表了兩篇,尚未形成影響力。


  隨著讀者的好評和反饋越來越多,羅伯特·戈特利布越來越期待這個專欄接下來的表現了。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篇文章《轉化的靈感》發表之前,麥格拉思聯繫到了林朝陽,先將雜誌的銷量漲幅和一些讀者反饋告訴了林朝陽。

  「聽起來真是個好消息!」林朝陽語氣輕鬆的說。

  「當然,現在我們都在期待你這個專欄接下來的表現。林,你稿子寫的怎麼樣了?」

  林朝陽離開美國之前,交給了雜誌社5篇稿子,如今遠隔重洋,為了保險起見,麥格拉思提前兩周就催上了稿。

  「別擔心,我回來之後又寫了兩篇,用傳真還是我在電話里念,你們記錄?」

  電話傳文,在網際網路大範圍流行開之前是很多雜誌社的常規操作,一般用於作家不在本地,情況又比較緊急的時候。

  越洋電話價格昂貴,這種方式傳達方式代價不菲。

  《紐約客》雜誌社不差這仁瓜倆棗的,不過現在一來是麥格拉思手裡還有稿子用,二來是電話傳達存在準確率的問題,所以他還是選擇了國際傳真。

  以傳真的方式向《紐約客》發送了兩篇文章後,林朝陽輕鬆了下來。

  《紐約客》那邊有了一個月的存稿,水災籌款的事也不需要操心了,他打算歇個一兩天就專注於新書的創作。

  7月中旬,耗時半個月拍攝完成的《豪門夜宴》正式上映,首映禮和開機儀式那天一樣熱鬧,除了一眾捧場的明星之外,新H社香江分社的周同志也罕見的出席了首映禮。

  周同志今天來參加首映禮,一方面是為《豪門夜宴》站台,這部電影的票房收益可全都要捐往內地。

  另一方面,也是轉達幾位領導對陶玉書的謝意。

  「幾位領導都聽說了林太您在香江的所作所為,深受感動,讚許您是幣幗英雄,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

  周同志今天的態度十分客氣,客氣中還夾雜著幾分尊敬。

  他的這種態度跟幾位領導對陶玉書的高度評價有關,也出自於他個人對陶玉書的敬佩。

  從亞運會捐款,到第一個響應浦東開發,再到這次為HD水災募捐,陶玉書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她高尚的愛國情操。

  「幾位領導過獎了,我也只是發自本心,做了自己該做的事。」陶玉書語氣謙和的說。

  聊了一會兒,周同志又問陶玉書:「你們家朝陽同志最近在家吧?」

  「在呢,他上個月剛從美國回來,一直和我忙著募捐的事。」

  周同志點了點頭,「朝陽同志也是勞苦功高。」

  陶玉書知道周同志既然提起了林朝陽,肯定是有事情,她主動開口問道:「是有什麼事?」

  周同志沉吟著問道:「我聽說,朝陽同志在灣島文學界很有影響力。」

  心中猜度周同志問這話的目的,陶玉書答道:「他的作品在灣島還算受歡迎,影響力—————-應該算有一點吧。」

  『玉書同志謙虛了。前年我還未上任,但也聽說了當時灣島文化界為了邀請朝陽同志前去交流,還掀起了一陣大爭論。」

  「是有這麼回事。」

  周同志接著說道:「現在有這麼個情況———.—」

  兩人說話的功夫,電影開場了。

  《豪門夜宴》的故事並不出奇,是香江電影一貫擅長的港式輕喜劇風格,因為打磨的比後世那一版更用心了一些,質量也高了不少。

  但畢竟是只花半個月拍出來的電影,很難稱得上的是精品。

  好在觀眾們十分捧場,這樣一部電影,光是數星星也值回票價了。

  這天晚上,陶玉書回到家中已經是九點多了,她拉著林朝陽說:「今天周同志去參加首映禮,找我說了點事。」

  林朝陽望向她。

  「你到灣島交流交流吧!」

  林朝陽納悶問道:「好端端的讓我去灣島幹什麼?」

  陶玉書便講起了周同志說的那些話·

  林朝陽聽完說道:「去交流交流倒沒問題,可這事也不是我能說了算的。前年林海音她們鬧了那麼大動靜,不也沒辦法?」

  陶玉書意味深長的說道:「之前不行,不代表現在。」


  林朝陽心中瞭然的點了點頭。

  接下來的幾天裡,有關於HD水災的新聞仍日在香江傳播看,市民們的指款熱情有增無減,這種熱情具象化的反映到了《豪門夜宴》的票房上,

  作為一部為賑災募捐而誕生的電影,《豪門夜宴》的劇情稱不上精彩但卻收穫了上映首日票房破百萬,一周票房924萬港元的成績。

  這個成績不能算驚艷,但絕對對得起明星們的賣力演出了,看票房走勢有望破2500萬港元。

  林朝陽在這幾天裡安心的寫著小說,效率還算不錯,有望在一個月之內完稿。

  就在這時,林朝陽接到了林海音的電話。

  電話中林海音的語氣有些激動,說林朝陽可以到灣島進行訪問交流了。

  心中早已有數的林朝陽詢問她具體原因,林海音也說不出個一二三。

  只說是前兩天有朋友提起林朝陽拿了美國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說林朝陽現在名滿美國,她現在要是再跟當局申請邀請林朝陽來訪問交流,說不定能成功。

  林海音本來沒當回事,只是試探性的問了一下,想不到新聞局那邊竟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沒想到你名揚海外竟然有這樣的好處!」林海音在電話里高興的說。

  不是名揚海外管用,是政治這隻大手管用,林朝陽心想。

  林海音又聊起了林朝陽得專欄登陸《紐約客》的事,灣島因為歷史淵源,與美國十分親近,知識分子階層也是如此。

  《紐約客》雜誌也成了許多知識分子家庭的常備讀物,這種情況不是灣島獨有的。

  《紐約客》每期銷量近百萬份,但僅有16萬份是在紐約本地消化,三分之二的銷量遍布美國,剩餘的銷量均是來自於海外國家和地區,由此可見這份雜誌的國際影響力。

  所以林海音了解到林朝陽為《紐約客》寫專欄也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你現在在美國的名氣和地位,恐怕已經超過當年的林語堂先生了!」

  林海音又說。

  林朝陽連忙謙遜了兩句,林海音笑聲爽朗,說:「你就別謙虛了!」

  林海音將林朝陽與林語堂相提並論,仔細觀察,他們兩者確有共同之處。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在海外幾乎沒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也沒誕生那種世界性的文豪。

  但要說具有國際性聲譽的作家,還是有幾位的,其中林語堂要排在前列。

  早在三十年代,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便由好友賽珍珠推動於美國出版,並在四個月內不停加印,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之後林語堂又撰寫了講述西方風俗和中國生活思想的《生活的藝術》,

  這部書影響力更大,曾高居暢銷榜榜首位置一年之久。

  兩部作品的熱賣,讓林語堂在美國文學界和讀者群體名氣大增,一度成了明星作家。

  不僅獲得了眾多出版機構的青睞,也與當時許多紐約文化界名流多有交集。

  林朝陽的《梵谷之死》《楚門的世界》等作品也是被引進美國,銷量不俗,並且也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1935年,他的《吾國與吾民》出版後,《紐約客》「書評」欄目主編克利夫頓·費迪曼盛讚了這部作品。

  不管怎麼看,林朝陽與林語堂的經歷確實有種不謀而合的相似,因而林海音的讚譽聽起來也是合情合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