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樹下的石臼聲
夜色還沒有殆盡,石頭被「吱呀——砰通!——咣啷」的聲響吵醒。這聲音比棒槌顯得更悶,比碾子的聲音顯得更沉,這厚朴、粗獷而悠長的槌頭撞擊石臼的聲音,永遠留在石頭的記憶中。
每逢端午節,天還不亮,這聲音伴著一盞盞農家燈火從門縫裡透出,如歌聲似的在天地間跳躍。自從村子裡有了米麵加工廠,機器隆隆的聲音把這搗臼聲代替了。今日的古槐樹下,忽然響起「咚咚」的碓米聲,石頭的心和著此聲而搏動。
「去水仙奶奶的石臼搗一些米……做粽子。」石頭的爺爺有氣無力地說著,就是要命的咳嗽了。
粽子特有的清香瀰漫山野,石頭想一想都心曠神怡。他知道爺爺想吃粽子了,而且做粽子的糯米必須是水仙奶奶石臼里搗的。這水仙奶奶和石頭爺爺年紀相仿,已是老槐村的百歲老人,不過,水仙奶奶是土生土長的老槐樹人,而石頭爺爺是外來戶。石頭爺爺對石頭講過,他四五歲的時候,爺爺的父母跟著黨鬧翻身被壞人殺了,他長大後參加了紅軍,一次負傷住在老槐樹村里,認識了水仙奶奶。那時候,水仙奶奶才十六七歲,長得像出水的水仙一樣水靈……
「爺爺,石臼多年不用了。我去加工廠搞些米來。」石頭說。
「孫子,還是石臼搗的米香……」石頭爺爺越發咳嗽得厲害。
石頭爺爺的話怪怪的,用碾米機碾作的糯米和石臼舂出的糯米,一樣的脆生、晶亮,做成的粽子一樣的柔和、清香。石頭爺爺當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時候,水仙奶奶總是想辦法讓石頭爺爺吃上她包的粽子。解放後,水仙奶奶送去、郵寄的粽子、糯米都被退了回來。雖然石頭爺爺再也沒有吃上水仙奶奶的糯米或粽子,但從不過問石頭奶奶從商店買來的糯米,總像什麼事情沒有發生過一樣。眼前,石頭爺爺點名要去水仙奶奶家搗米,難道發現了什麼。石頭看著爺爺的病情一天不如一天,還不知道明年的端午他能否還在人世。「要是石臼還在,讓你吃上粽子。」石頭安慰著爺爺,提著一袋水稻去了。
石頭剛邁出了門檻,「咚咚」的搗臼聲驟起,敲擊著他的耳鼓。開始,他還以為是幻聽,眼下,確是真真切切的搗臼聲了。當初,石頭爺爺負傷掉進一山溝里,村長明明心裡喜歡水仙,還是答應水仙把石頭爺爺背進水仙的家裡,還組織村民輪著給石頭爺爺送飯。
那時候的老槐樹很窮,但還是拿出家中捨不得吃的糯米給石頭爺爺。每一天清晨,嬸嬸嫂嫂們到水仙奶奶家排隊去。哪怕再長的隊,她們也要等,有的忙著簸米,有的搓,有的揉,十分得熱鬧。最令人愉悅的要數跟來湊熱鬧的姑娘們,避開顯眼的地方俏語綿綿,猜著石頭爺爺、老村長和水仙奶奶之間可能發生的故事。
到了端午節,水仙奶奶把話傳出去——石頭爺爺已經走了。其實,水仙奶奶把石頭爺爺藏在自家,心甘情願地管吃管住,為了給石頭爺爺包粽子,竟然把下田的稻子種搗成了糯米……
搗臼聲今又響起,石頭隨著這聲音走向村後翠瑩瑩的山嶺梁,那裡是老槐樹村的舊村,村口的一座小丘上是草披頂小瓦鑲邊的屋子,被一棵老槐樹罩著。本來,石臼和水井上的水輪車要隨著舊村毀掉的,但老村長想留一個念想,所以完好無損地被保留了下來。
那年,老村長還是十八歲的帥哥,跟著父親從嶺上用一輛小木牛車,咿咿呀呀地推了半天,又叮叮噹噹鑿了一夜,才換來這眼石臼。後來,老村長石臼被雨淋著,又幫著蓋了這間草棚。
石頭記得爺爺說過,水仙奶奶的家住在一條婉約的小溪邊,她的家與石臼房緊鄰著。石頭一口氣跑到小溪邊,從草棚的窗戶里看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奶奶正忙著用簸箕揚去米中的稻糠。
紛紛揚揚的稻糠像一隻只美麗的蝴蝶在老奶奶的身邊飛翔。她大概就是水仙奶奶吧。水仙奶奶的突然出現,讓這讓小小的碓房有了靈氣。
水仙奶奶把沒有搗好的稻米再放進石臼里,於是碓米聲又響起來,石頭似乎在聽一曲鄉間小唱。那一年,聽說日寇要打LY,石頭爺爺跟著八路軍部隊要來到這裡。嬸嬸嫂嫂們端著簸箕,提著袋子來到這石臼房排隊,她們想把最好的口糧當軍糧。老槐樹下,孩子們扎堆在一起,摔方寶,抽陀螺,拾石子,看螞蟻上樹……還有幾個孩子說起石頭爺爺這次回來是為了水仙,有幾個說老村長早喜歡上水仙了,爭論不出結果便「打」了起來。嬸嬸嫂嫂們誰也不勸,還哄堂大笑地說,石頭爺爺和水仙奶奶一直戀著呢。
水仙的父親聽說了此事,不管女兒嫁給他倆其中一個都是無上的光榮,但考慮到石頭爺爺神龍不見尾,就準備向老村長提親,沒想到日寇打了過來,把老村長五花大綁綁著吊在老槐樹上,下面堆了一堆木柴,再不交出石頭爺爺的去處便用火燒。老村長不該死,大熱天隆隆的雷聲響起,日寇誤認為石頭爺爺的部隊,向柴堆扔了幾把火跑了。一場雷陣雨澆滅了熊熊大火,水仙帶著姑娘們趁著風雨把老村長救了下來……
石頭爺爺從解放LY的戰役中回來,他還是第一次看到石臼的設備:前方是一個石臼,圓圓的底座,圓圓的石頭肚子,圓圓的敞向青天白雲的口兒。石臼上方是一段經過一定加工的雜木,木頭頂端鑲嵌了一小段包了鐵皮的木槌,圓滾滾的可愛。石頭爺爺眼前浮現出水仙奶奶搗米的情景:水仙站在石臼的一端用勁踏起,然後鬆開讓槌頭砸在臼里,清脆的是稻米,沉悶的是紅薯干,圓圓潤潤的是豆類,叮叮噹噹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然而,他臨走聽到的是水仙奶奶和老村長定親了。
水仙奶奶把備好的各種餡的粽子裝好,去LY城找石頭爺爺,接待她的是一位漂亮的女同事(後來成了石頭的奶奶)。女同事告訴水仙奶奶,石頭爺爺跟著大部隊坐火車走了。
從那天起,水仙奶奶常常半夜起來,諦聽火車碾壓鋼軌的聲音——轟隆隆,咣啷啷——緊迫而又迅疾,呼嘯著,奔騰著……她盼著石頭爺爺早日凱旋歸來。
又過了幾年,水仙奶奶像往年一樣帶著她包好的粽子來打聽石頭爺爺,聽說抗美援朝的石頭爺爺回到了縣城,不過和那個漂亮的女同事結婚了,還有了他們的孩子。
又過了些年,石頭爺爺退休了,老槐樹村舊村改造搬到了新村。老村長念及石頭爺爺,幫著石頭爺爺租了一套樓房。於是石頭跟著爺爺來到了老槐樹村,但一直沒見到水仙奶奶。沒想到今日親眼見著水仙奶奶了,而且還身板還算硬朗。
「水仙奶奶,您什麼時間來的?」石頭驚喜地問正在搗米的老太太。
「您爺爺怎麼樣?」水仙奶奶答非所問,手裡的拐杖晃動了一下。
「爺爺身子棒著呢。」石頭對她撒了個謊。
「他最喜歡石臼搗的米,做粽子的糯米也是石臼搗得最香。」水仙奶奶拿一個瓢從石頭的袋子裡舀出稻子,然後小心翼翼地倒進石臼里,然後小腳小心翼翼地踏向形似撬槓的方木上,小腳一踩,一松,石臼嗵嗵的聲音響起,和著火車悠遠的回聲。
「是他回來了!」水仙奶奶寵辱不驚地樣子望著窗外。
石頭望著水仙奶奶靜立了許久。在水仙奶奶溫和慈祥的目光里,隨之浮現出她青春年華的漂亮面容。
「猜得出水仙奶奶年輕的時候,像剛出水的水仙一樣水靈、美麗。」石頭望著水仙奶奶,拿起笤帚幫著收拾從臼里蹦出的米粒。
「你這白白的小手像你的奶奶。」水仙奶奶要過石頭手裡的笤帚。
「是我的奶奶拆散了您和爺爺。」石頭站在一旁很同情、很公正地說。
「你奶奶是城裡的文化人……」水仙奶奶哽咽地搗起碓來。
石頭淚汪汪地望著她擺著嶙峋的膀子,一腳一腳的狠狠地踩,不一會兒,汗水浸滿了她額頭上的皺紋。那碓像鷹似的,張開翅膀匍匐於地,隨著她腳的力量威武地昂著頭,「砰通」一聲,碓屋顫顫……「嗨——砰通!」隨著水仙奶奶的宣洩盡力地揮霍著力量,那聲音恨恨的,帶著對舊世界的十分憤怒!又悶悶的,帶著她對老村長的百分怨憂!更沉沉的,帶著她對石頭爺爺的萬分祈禱!
石頭替水仙奶奶拭去臉上的汗水,聲聲搗臼聲永遠沉澱在石頭的心靈深處,就像季節里喑啞的鳥鳴,一聲聲,一聲聲,敲得人,心疼。
「奶奶走了多年,臨走的時候覺得愧對您,爺爺希望吃到石臼的米……」這是石頭一個做晚輩的心愿!石頭的心如刀割一般,石頭知道是水仙奶奶成全了自己的奶奶和爺爺,而如今還要求人家踏進自家的門!
水仙奶奶把碓臼里的米、糠清理出來,講起後面的故事:「每年端午節前,老村長都來修理一下石臼;到了端午節,水仙奶奶都要把糯米和粽子送到城裡,沒想到你爺爺沒能吃上水仙奶奶的搗米或粽子。後來,老村長也走了,再沒有誰會修石臼了。水仙奶奶就每天來搗上一陣子,這樣石臼眼就不會被磨平。也許,有一天,你爺爺會來!我能親自為他……」
就這樣水仙奶奶不止一次默默地給石頭爺爺搗米,聲聲搗臼點染了他生活的無盡美好和嚮往,寄託著出生入死同甘共苦換來的珍愛,以及對闔家團聚與安康的祝福……
「這些年,爺爺就住在老槐樹,可惜他的身體一直不好。」石頭說。
「他連個信都沒有……」終生未嫁的水仙奶奶等來的病倒了的石頭爺爺。她的心,好酸,好痛……
那天,石頭爺爺吃了水仙奶奶做的最後一個粽子就走了。當時,石臼房的橫樑無緣無故地斷裂了,水仙奶奶一口鮮血吐在石臼上再也沒有出來。
再後來,好多人聽到石臼房傳來搗臼的聲音,但走過去總不見個人影。
今年的端午節即將到來,老槐樹的石臼不復存在,但水仙奶奶搗臼的旋律,和石頭爺爺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帶著家家戶戶粽子的清香飄向遠方。
一切事情總會過去,但有些事情總回留下什麼。
每逢端午節,天還不亮,這聲音伴著一盞盞農家燈火從門縫裡透出,如歌聲似的在天地間跳躍。自從村子裡有了米麵加工廠,機器隆隆的聲音把這搗臼聲代替了。今日的古槐樹下,忽然響起「咚咚」的碓米聲,石頭的心和著此聲而搏動。
「去水仙奶奶的石臼搗一些米……做粽子。」石頭的爺爺有氣無力地說著,就是要命的咳嗽了。
粽子特有的清香瀰漫山野,石頭想一想都心曠神怡。他知道爺爺想吃粽子了,而且做粽子的糯米必須是水仙奶奶石臼里搗的。這水仙奶奶和石頭爺爺年紀相仿,已是老槐村的百歲老人,不過,水仙奶奶是土生土長的老槐樹人,而石頭爺爺是外來戶。石頭爺爺對石頭講過,他四五歲的時候,爺爺的父母跟著黨鬧翻身被壞人殺了,他長大後參加了紅軍,一次負傷住在老槐樹村里,認識了水仙奶奶。那時候,水仙奶奶才十六七歲,長得像出水的水仙一樣水靈……
「爺爺,石臼多年不用了。我去加工廠搞些米來。」石頭說。
「孫子,還是石臼搗的米香……」石頭爺爺越發咳嗽得厲害。
石頭爺爺的話怪怪的,用碾米機碾作的糯米和石臼舂出的糯米,一樣的脆生、晶亮,做成的粽子一樣的柔和、清香。石頭爺爺當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時候,水仙奶奶總是想辦法讓石頭爺爺吃上她包的粽子。解放後,水仙奶奶送去、郵寄的粽子、糯米都被退了回來。雖然石頭爺爺再也沒有吃上水仙奶奶的糯米或粽子,但從不過問石頭奶奶從商店買來的糯米,總像什麼事情沒有發生過一樣。眼前,石頭爺爺點名要去水仙奶奶家搗米,難道發現了什麼。石頭看著爺爺的病情一天不如一天,還不知道明年的端午他能否還在人世。「要是石臼還在,讓你吃上粽子。」石頭安慰著爺爺,提著一袋水稻去了。
石頭剛邁出了門檻,「咚咚」的搗臼聲驟起,敲擊著他的耳鼓。開始,他還以為是幻聽,眼下,確是真真切切的搗臼聲了。當初,石頭爺爺負傷掉進一山溝里,村長明明心裡喜歡水仙,還是答應水仙把石頭爺爺背進水仙的家裡,還組織村民輪著給石頭爺爺送飯。
那時候的老槐樹很窮,但還是拿出家中捨不得吃的糯米給石頭爺爺。每一天清晨,嬸嬸嫂嫂們到水仙奶奶家排隊去。哪怕再長的隊,她們也要等,有的忙著簸米,有的搓,有的揉,十分得熱鬧。最令人愉悅的要數跟來湊熱鬧的姑娘們,避開顯眼的地方俏語綿綿,猜著石頭爺爺、老村長和水仙奶奶之間可能發生的故事。
到了端午節,水仙奶奶把話傳出去——石頭爺爺已經走了。其實,水仙奶奶把石頭爺爺藏在自家,心甘情願地管吃管住,為了給石頭爺爺包粽子,竟然把下田的稻子種搗成了糯米……
搗臼聲今又響起,石頭隨著這聲音走向村後翠瑩瑩的山嶺梁,那裡是老槐樹村的舊村,村口的一座小丘上是草披頂小瓦鑲邊的屋子,被一棵老槐樹罩著。本來,石臼和水井上的水輪車要隨著舊村毀掉的,但老村長想留一個念想,所以完好無損地被保留了下來。
那年,老村長還是十八歲的帥哥,跟著父親從嶺上用一輛小木牛車,咿咿呀呀地推了半天,又叮叮噹噹鑿了一夜,才換來這眼石臼。後來,老村長石臼被雨淋著,又幫著蓋了這間草棚。
石頭記得爺爺說過,水仙奶奶的家住在一條婉約的小溪邊,她的家與石臼房緊鄰著。石頭一口氣跑到小溪邊,從草棚的窗戶里看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奶奶正忙著用簸箕揚去米中的稻糠。
紛紛揚揚的稻糠像一隻只美麗的蝴蝶在老奶奶的身邊飛翔。她大概就是水仙奶奶吧。水仙奶奶的突然出現,讓這讓小小的碓房有了靈氣。
水仙奶奶把沒有搗好的稻米再放進石臼里,於是碓米聲又響起來,石頭似乎在聽一曲鄉間小唱。那一年,聽說日寇要打LY,石頭爺爺跟著八路軍部隊要來到這裡。嬸嬸嫂嫂們端著簸箕,提著袋子來到這石臼房排隊,她們想把最好的口糧當軍糧。老槐樹下,孩子們扎堆在一起,摔方寶,抽陀螺,拾石子,看螞蟻上樹……還有幾個孩子說起石頭爺爺這次回來是為了水仙,有幾個說老村長早喜歡上水仙了,爭論不出結果便「打」了起來。嬸嬸嫂嫂們誰也不勸,還哄堂大笑地說,石頭爺爺和水仙奶奶一直戀著呢。
水仙的父親聽說了此事,不管女兒嫁給他倆其中一個都是無上的光榮,但考慮到石頭爺爺神龍不見尾,就準備向老村長提親,沒想到日寇打了過來,把老村長五花大綁綁著吊在老槐樹上,下面堆了一堆木柴,再不交出石頭爺爺的去處便用火燒。老村長不該死,大熱天隆隆的雷聲響起,日寇誤認為石頭爺爺的部隊,向柴堆扔了幾把火跑了。一場雷陣雨澆滅了熊熊大火,水仙帶著姑娘們趁著風雨把老村長救了下來……
石頭爺爺從解放LY的戰役中回來,他還是第一次看到石臼的設備:前方是一個石臼,圓圓的底座,圓圓的石頭肚子,圓圓的敞向青天白雲的口兒。石臼上方是一段經過一定加工的雜木,木頭頂端鑲嵌了一小段包了鐵皮的木槌,圓滾滾的可愛。石頭爺爺眼前浮現出水仙奶奶搗米的情景:水仙站在石臼的一端用勁踏起,然後鬆開讓槌頭砸在臼里,清脆的是稻米,沉悶的是紅薯干,圓圓潤潤的是豆類,叮叮噹噹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然而,他臨走聽到的是水仙奶奶和老村長定親了。
水仙奶奶把備好的各種餡的粽子裝好,去LY城找石頭爺爺,接待她的是一位漂亮的女同事(後來成了石頭的奶奶)。女同事告訴水仙奶奶,石頭爺爺跟著大部隊坐火車走了。
從那天起,水仙奶奶常常半夜起來,諦聽火車碾壓鋼軌的聲音——轟隆隆,咣啷啷——緊迫而又迅疾,呼嘯著,奔騰著……她盼著石頭爺爺早日凱旋歸來。
又過了幾年,水仙奶奶像往年一樣帶著她包好的粽子來打聽石頭爺爺,聽說抗美援朝的石頭爺爺回到了縣城,不過和那個漂亮的女同事結婚了,還有了他們的孩子。
又過了些年,石頭爺爺退休了,老槐樹村舊村改造搬到了新村。老村長念及石頭爺爺,幫著石頭爺爺租了一套樓房。於是石頭跟著爺爺來到了老槐樹村,但一直沒見到水仙奶奶。沒想到今日親眼見著水仙奶奶了,而且還身板還算硬朗。
「水仙奶奶,您什麼時間來的?」石頭驚喜地問正在搗米的老太太。
「您爺爺怎麼樣?」水仙奶奶答非所問,手裡的拐杖晃動了一下。
「爺爺身子棒著呢。」石頭對她撒了個謊。
「他最喜歡石臼搗的米,做粽子的糯米也是石臼搗得最香。」水仙奶奶拿一個瓢從石頭的袋子裡舀出稻子,然後小心翼翼地倒進石臼里,然後小腳小心翼翼地踏向形似撬槓的方木上,小腳一踩,一松,石臼嗵嗵的聲音響起,和著火車悠遠的回聲。
「是他回來了!」水仙奶奶寵辱不驚地樣子望著窗外。
石頭望著水仙奶奶靜立了許久。在水仙奶奶溫和慈祥的目光里,隨之浮現出她青春年華的漂亮面容。
「猜得出水仙奶奶年輕的時候,像剛出水的水仙一樣水靈、美麗。」石頭望著水仙奶奶,拿起笤帚幫著收拾從臼里蹦出的米粒。
「你這白白的小手像你的奶奶。」水仙奶奶要過石頭手裡的笤帚。
「是我的奶奶拆散了您和爺爺。」石頭站在一旁很同情、很公正地說。
「你奶奶是城裡的文化人……」水仙奶奶哽咽地搗起碓來。
石頭淚汪汪地望著她擺著嶙峋的膀子,一腳一腳的狠狠地踩,不一會兒,汗水浸滿了她額頭上的皺紋。那碓像鷹似的,張開翅膀匍匐於地,隨著她腳的力量威武地昂著頭,「砰通」一聲,碓屋顫顫……「嗨——砰通!」隨著水仙奶奶的宣洩盡力地揮霍著力量,那聲音恨恨的,帶著對舊世界的十分憤怒!又悶悶的,帶著她對老村長的百分怨憂!更沉沉的,帶著她對石頭爺爺的萬分祈禱!
石頭替水仙奶奶拭去臉上的汗水,聲聲搗臼聲永遠沉澱在石頭的心靈深處,就像季節里喑啞的鳥鳴,一聲聲,一聲聲,敲得人,心疼。
「奶奶走了多年,臨走的時候覺得愧對您,爺爺希望吃到石臼的米……」這是石頭一個做晚輩的心愿!石頭的心如刀割一般,石頭知道是水仙奶奶成全了自己的奶奶和爺爺,而如今還要求人家踏進自家的門!
水仙奶奶把碓臼里的米、糠清理出來,講起後面的故事:「每年端午節前,老村長都來修理一下石臼;到了端午節,水仙奶奶都要把糯米和粽子送到城裡,沒想到你爺爺沒能吃上水仙奶奶的搗米或粽子。後來,老村長也走了,再沒有誰會修石臼了。水仙奶奶就每天來搗上一陣子,這樣石臼眼就不會被磨平。也許,有一天,你爺爺會來!我能親自為他……」
就這樣水仙奶奶不止一次默默地給石頭爺爺搗米,聲聲搗臼點染了他生活的無盡美好和嚮往,寄託著出生入死同甘共苦換來的珍愛,以及對闔家團聚與安康的祝福……
「這些年,爺爺就住在老槐樹,可惜他的身體一直不好。」石頭說。
「他連個信都沒有……」終生未嫁的水仙奶奶等來的病倒了的石頭爺爺。她的心,好酸,好痛……
那天,石頭爺爺吃了水仙奶奶做的最後一個粽子就走了。當時,石臼房的橫樑無緣無故地斷裂了,水仙奶奶一口鮮血吐在石臼上再也沒有出來。
再後來,好多人聽到石臼房傳來搗臼的聲音,但走過去總不見個人影。
今年的端午節即將到來,老槐樹的石臼不復存在,但水仙奶奶搗臼的旋律,和石頭爺爺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帶著家家戶戶粽子的清香飄向遠方。
一切事情總會過去,但有些事情總回留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