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中年男人的敘述
在當今世上的某些地方,人們的記憶總是不可靠的。身處一座飛速發展的城市中,人、街道甚至是人們洽談的話題,都可能霎時間變成另外一副樣子,這些地方的人大多都習慣了這一點,他們的回憶充斥著偏差。
我的家鄉,變化的同那些地方一樣快,在我讀大學的這四年間,她便已經成為一座富麗堂皇的城市,使我幾乎已經認不出記憶中的任何東西。從前奔跑喧鬧過的小石板路,低矮而泛黃的平房,全都理所當然變了一副樣子。每當踱步到那些地方,踏在嶄新的柏油路上時,心裡只覺一陣陣發怔。陽光充足,幾乎把我的皮膚曬得發燙,可這依舊不能為我帶來半點悸動與精神,換句話說,它讓我不自覺疲倦。
日子一天天過去,當陌生人對我的稱呼從姑娘轉為小姐時,我便覺徹底與先前的記憶割裂開了。這是一股很奇異的感覺,以至於讓我懷疑自己的精神是否出了問題。後來問了很多人,大都含糊地打發我,像是順理成章地驅趕身上的虱子似的。只是某天,當我在辦公室偶然提起這事時,平日暗淡的角落裡卻傳出了應答聲。
那是馮宗憲,前些年剛回校任教的老師之一,他比我們都大幾歲,早年去外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回國後住在郊區,恰好在我家對門,但我們不常見面。
「我實際上經常會感到記憶的模糊與混亂,甚至有時都分不清自己的記憶哪段是真實的,哪段是妄想的,所以我從很早之前就試著開始寫日記了。」他是這麼回答我的。
他生著一副溫柔而精神的臉龐,體型有些壯實,但手特軟,像女人似的。總是一副溫文爾雅的樣子,但據另一部分認識他的人說,他對待其他老師的態度卻很冷淡,甚至還會因為一點事便和人吵起來。
同時,他對歷史與當今世界的局勢也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甚至自學了很多外語,包括瑞爾伊語、坎和語、羅索語以及其他小語種,這也是他能無障礙閱讀各種文獻的原因。
正是因此,我漸漸開始注意起他了。他對某些歷史事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特別是六十年代瑞爾伊國的歷史,好幾次與他交談,甚至都懷疑他是故意和書上寫的東西唱反調,可他那認真的眼神與繪聲繪色的描述,卻又讓我不得不止住這樣的懷疑。終於,我去教務處打聽了他的信息,才知道他曾經去過的就是瑞爾伊國,時間恰好是六十年代初。在那個年代,出國可是一份少有的殊榮。
這不禁使我對這個男人多了一份庸俗的敬意。在得知其身份之前,我一直以為他是什麼高官的兒子之類的,但這是後話了。而他真正使我感到與眾不同的,則是在某次演講會上。
學校總會舉行一些學生宣講會,但實際上都是讓學生上台說幾句客套話,調動調動情緒,給我們這樣的老師領導聽聽的罷了。近些日子最多被提及的則是「考前動員」,每當有人以此為題演說時,一說到高潮,在場的人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幾乎都會被迫捲入一陣莫名的狂熱中,好幾次我甚至都沒聽見台上人講的什麼,卻還是不自覺地融入了那些激情澎湃的氣氛中,哪怕我內心沒有一絲激動與認同,自己的雙手還是會高高舉起,或許是為了顯得沒那麼特別,在這種事上,我總是很積極的。
在一次關於新時代榮光的宣講會上,我意外被安排坐在了馮宗憲的旁邊。我們的位置很好,頂頭便是紅底白字的橫幅,一張張破敗的舊式建築照和新式洋樓畫也被懸在上頭。似乎這次宣講的主題正是這些照片,它們明晃晃地在我眼前。台上的學生我認得,正是我班上最認真的那個孩子,可一向儒雅隨和的他,一站上演講台卻變了一副樣子,在校長曾用過的麥克風前,越講越激動,越說越亢奮,甚至連雙手也忍不住揮舞起來,活脫脫像一個真正的鼓動家。
當宣講有一次到高潮時,當我又機械地起身舉起雙手時,當我以為一切都照常進行時,我卻鬼使神差地向一旁望了過去。我卻看見了馮宗憲,他不動如山地站著,沒有舉手,沒有吶喊,只眉頭緊鎖,若有所思地抬頭望著橫幅。或許是命運的安排,他在某個時刻也看向了我。
他的目光與我的視線交匯了。
我這才得以確切地觀察起他。一雙疲憊而溫柔的丹鳳眼,眼周有些皺紋,雖然也同我們一樣站著,我卻無法在他眼中看到任何情感波動。有那麼一瞬間,我甚至覺得他同我一樣不認同這樣的活動,但也只是一瞬間的事。因為隨後他便也緩緩舉起了雙手,甚至比周圍人的幅度更大。一陣狂熱之色被他強制按在了臉上,他的血脈與汗孔在顫抖,他的目光在搏鬥。在那一剎那,我竟然無法辨認出他的容顏了,只覺得他已與周遭人群融為一體,無影無蹤。然而,下一刻,他卻又回首向我投來了那溫柔的目光。那與人不同的、寧靜的目光。
他那眼神,似乎無論如何都在說著「我懂你」。這次宣講會後,我很長時間都沒有再和他說話。我開始抗拒接觸他。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和我一樣嗎?我真的能和他袒露什麼嗎?
他幾乎成了我的夢魘,這股既不是愛慕又不是追求的感情在我的心中逐漸蔓延開來,並占據了從前的妄想與擔心。直到後來我才明白這是什麼樣的情感,是好奇,是好奇心驅使著我一步步接近他,更恰當地說,是我對同為異類的他的好奇。
某天,當我走進辦公室,打算問他備課情況時,他正捧著一份譯好的《先鋒日報》細細端詳著。那副悠然自若的樣子,那熾熱而冷靜的目光再一次出現在了我的眼前,使我不得不鼓起勇氣,多問了一嘴:「聽說您去過瑞爾伊?能講講嗎?」
「當然可以。那裡讓人印象最深的是雅黎頓格亞。」馮宗憲回憶著,在得到我的允許後點了煙,一邊抽一邊說。
「那裡很繁華嗎?」我好奇地追問。
「比巔峰時期的古國皇宮還繁華,而且那些留存的老式結構建築也美極了。」他只微笑著抽了口煙。
「那裡很美嗎?」我又問道。
「比我見過的所有油畫都美。」他打了個手勢,似乎在憑空比劃著名什麼。
「那裡的人想必也富裕快活些吧。」我理所當然地說,一面也自顧自地幻想起了那些有錢人過的好日子。
「不。」談到這兒,他的手卻霎時間僵在了空中,「大概吧……我不太確定」
我能注意到他的表情越發陰沉起來,那雙寬大而柔軟的手被他塞進了兩腿間,高聳的顴骨上也不自覺地浮出了些許汗漬。
「請稍等。」他似乎想到了什麼,順勢將抽了一半的煙掐了,轉頭去翻自己的包。那是一隻進口皮包,鼓鼓囊囊的。
只見他將一本奇厚的皮手記本從包中抽出,那包便頓時和泄了氣一般癟了下去。他細心地翻了又翻,才緩緩吐出了一句:
「在那兒,沒有幸福這一說。」
我的家鄉,變化的同那些地方一樣快,在我讀大學的這四年間,她便已經成為一座富麗堂皇的城市,使我幾乎已經認不出記憶中的任何東西。從前奔跑喧鬧過的小石板路,低矮而泛黃的平房,全都理所當然變了一副樣子。每當踱步到那些地方,踏在嶄新的柏油路上時,心裡只覺一陣陣發怔。陽光充足,幾乎把我的皮膚曬得發燙,可這依舊不能為我帶來半點悸動與精神,換句話說,它讓我不自覺疲倦。
日子一天天過去,當陌生人對我的稱呼從姑娘轉為小姐時,我便覺徹底與先前的記憶割裂開了。這是一股很奇異的感覺,以至於讓我懷疑自己的精神是否出了問題。後來問了很多人,大都含糊地打發我,像是順理成章地驅趕身上的虱子似的。只是某天,當我在辦公室偶然提起這事時,平日暗淡的角落裡卻傳出了應答聲。
那是馮宗憲,前些年剛回校任教的老師之一,他比我們都大幾歲,早年去外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回國後住在郊區,恰好在我家對門,但我們不常見面。
「我實際上經常會感到記憶的模糊與混亂,甚至有時都分不清自己的記憶哪段是真實的,哪段是妄想的,所以我從很早之前就試著開始寫日記了。」他是這麼回答我的。
他生著一副溫柔而精神的臉龐,體型有些壯實,但手特軟,像女人似的。總是一副溫文爾雅的樣子,但據另一部分認識他的人說,他對待其他老師的態度卻很冷淡,甚至還會因為一點事便和人吵起來。
同時,他對歷史與當今世界的局勢也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甚至自學了很多外語,包括瑞爾伊語、坎和語、羅索語以及其他小語種,這也是他能無障礙閱讀各種文獻的原因。
正是因此,我漸漸開始注意起他了。他對某些歷史事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特別是六十年代瑞爾伊國的歷史,好幾次與他交談,甚至都懷疑他是故意和書上寫的東西唱反調,可他那認真的眼神與繪聲繪色的描述,卻又讓我不得不止住這樣的懷疑。終於,我去教務處打聽了他的信息,才知道他曾經去過的就是瑞爾伊國,時間恰好是六十年代初。在那個年代,出國可是一份少有的殊榮。
這不禁使我對這個男人多了一份庸俗的敬意。在得知其身份之前,我一直以為他是什麼高官的兒子之類的,但這是後話了。而他真正使我感到與眾不同的,則是在某次演講會上。
學校總會舉行一些學生宣講會,但實際上都是讓學生上台說幾句客套話,調動調動情緒,給我們這樣的老師領導聽聽的罷了。近些日子最多被提及的則是「考前動員」,每當有人以此為題演說時,一說到高潮,在場的人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幾乎都會被迫捲入一陣莫名的狂熱中,好幾次我甚至都沒聽見台上人講的什麼,卻還是不自覺地融入了那些激情澎湃的氣氛中,哪怕我內心沒有一絲激動與認同,自己的雙手還是會高高舉起,或許是為了顯得沒那麼特別,在這種事上,我總是很積極的。
在一次關於新時代榮光的宣講會上,我意外被安排坐在了馮宗憲的旁邊。我們的位置很好,頂頭便是紅底白字的橫幅,一張張破敗的舊式建築照和新式洋樓畫也被懸在上頭。似乎這次宣講的主題正是這些照片,它們明晃晃地在我眼前。台上的學生我認得,正是我班上最認真的那個孩子,可一向儒雅隨和的他,一站上演講台卻變了一副樣子,在校長曾用過的麥克風前,越講越激動,越說越亢奮,甚至連雙手也忍不住揮舞起來,活脫脫像一個真正的鼓動家。
當宣講有一次到高潮時,當我又機械地起身舉起雙手時,當我以為一切都照常進行時,我卻鬼使神差地向一旁望了過去。我卻看見了馮宗憲,他不動如山地站著,沒有舉手,沒有吶喊,只眉頭緊鎖,若有所思地抬頭望著橫幅。或許是命運的安排,他在某個時刻也看向了我。
他的目光與我的視線交匯了。
我這才得以確切地觀察起他。一雙疲憊而溫柔的丹鳳眼,眼周有些皺紋,雖然也同我們一樣站著,我卻無法在他眼中看到任何情感波動。有那麼一瞬間,我甚至覺得他同我一樣不認同這樣的活動,但也只是一瞬間的事。因為隨後他便也緩緩舉起了雙手,甚至比周圍人的幅度更大。一陣狂熱之色被他強制按在了臉上,他的血脈與汗孔在顫抖,他的目光在搏鬥。在那一剎那,我竟然無法辨認出他的容顏了,只覺得他已與周遭人群融為一體,無影無蹤。然而,下一刻,他卻又回首向我投來了那溫柔的目光。那與人不同的、寧靜的目光。
他那眼神,似乎無論如何都在說著「我懂你」。這次宣講會後,我很長時間都沒有再和他說話。我開始抗拒接觸他。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和我一樣嗎?我真的能和他袒露什麼嗎?
他幾乎成了我的夢魘,這股既不是愛慕又不是追求的感情在我的心中逐漸蔓延開來,並占據了從前的妄想與擔心。直到後來我才明白這是什麼樣的情感,是好奇,是好奇心驅使著我一步步接近他,更恰當地說,是我對同為異類的他的好奇。
某天,當我走進辦公室,打算問他備課情況時,他正捧著一份譯好的《先鋒日報》細細端詳著。那副悠然自若的樣子,那熾熱而冷靜的目光再一次出現在了我的眼前,使我不得不鼓起勇氣,多問了一嘴:「聽說您去過瑞爾伊?能講講嗎?」
「當然可以。那裡讓人印象最深的是雅黎頓格亞。」馮宗憲回憶著,在得到我的允許後點了煙,一邊抽一邊說。
「那裡很繁華嗎?」我好奇地追問。
「比巔峰時期的古國皇宮還繁華,而且那些留存的老式結構建築也美極了。」他只微笑著抽了口煙。
「那裡很美嗎?」我又問道。
「比我見過的所有油畫都美。」他打了個手勢,似乎在憑空比劃著名什麼。
「那裡的人想必也富裕快活些吧。」我理所當然地說,一面也自顧自地幻想起了那些有錢人過的好日子。
「不。」談到這兒,他的手卻霎時間僵在了空中,「大概吧……我不太確定」
我能注意到他的表情越發陰沉起來,那雙寬大而柔軟的手被他塞進了兩腿間,高聳的顴骨上也不自覺地浮出了些許汗漬。
「請稍等。」他似乎想到了什麼,順勢將抽了一半的煙掐了,轉頭去翻自己的包。那是一隻進口皮包,鼓鼓囊囊的。
只見他將一本奇厚的皮手記本從包中抽出,那包便頓時和泄了氣一般癟了下去。他細心地翻了又翻,才緩緩吐出了一句:
「在那兒,沒有幸福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