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話絕不是古人胡謅出來的,這不,在清明節這天,靈城市又暈染在絲絲春雨中,靈城公墓里的墓碑在春雨的滋潤下像是要長出新芽一般,的確,在墓碑林中,生機與死寂是並存的。
在靈城市公墓的一旁,是靈城市殯儀館,即使在雨天,裡面的「嘔啞之聲」仍不能停歇。五個小時後,這春雨不但沒停,反而下的更瀟灑了,但瀟灑與否是天的事,下葬可是不能耽誤的,協助下葬的人只好臨時搭了個棚子。這時,一對父子幾次嘗試擠到避雨的棚子裡,但奈何人太多了,這對父子只得放棄了這一想法,他們四處張望著,在身後,一個聲音傳了出來:
「致平,你帶著笑笑找個地方避雨吧,這雨下的,太大了!」
「行」這個叫「致平」的男人帶著笑笑向剛剛發現的一個小亭子走去,剛想坐下,竟發現這是一個墓葬群,亭子下擺著一張棋盤石桌,兩個石凳,一個墓碑,與其他墓碑不同的是,這個墓碑通體青綠色,即使在雨天下去端祥,其色彩也沒有絲毫衰減。父子二人沒有多想,致平對著墓碑拜了拜,便坐在石凳上,只見墓碑的背面用硃砂一首《陋世銘》。
「爸爸,你看,這個『世』字刻錯了,應該是『室』。」笑笑指著那個「世」笑道。
致平心裡犯起嘀咕,「這麼重要的墓碑上怎麼會刻錯字呢?」他便起身仔細觀察起來:翠綠色,能透光,必是翡翠無疑了,當他看到墓碑上墓主人的名字,他恍然大悟。
「笑笑,這個字沒刻錯!」致平堅定地說。
「不可能啊!我們上用剛學了《陋室銘》,我沒記錯。」笑笑也一副堅定的樣子。
「這塊墓碑的主人叫「陳森浩」,是石東省省高官,也是我們靈城市人。」致平望著那塊墓碑自欣自語。
「『陳森浩』是誰啊?」
致平將笑笑重新拉回到座位上,說道:「我給你講講吧!你大爺也在故事中呢!」他剛說完,看到一個舉著黑色雨傘,戴墨鏡,正冒著雨向亭子走來,一步,兩步,那人走上了亭子,小心地收了傘,倚在亭子的一角。「先生,你也是來避雨的嗎?」致平問道。那人點了點頭,衝著笑笑微笑了一下,看上去很和藹。
「對,這雨下的太大了,來亭子裡避一避,先生不介意我給孩子講個故事吧?」
「故事?我喜歡聽故事,我也能聽聽嗎?」那個男人問。
「當然可以,您不嫌棄就行。」
那個男人倚靠在柱子上,做出了一個「請」的手勢。
致平深深吸了一口氣,開始用低沉的嗓音講道:
醫院的病房形形色色,這裡指的不單單是擺設不同,人也有不同,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但卻不願提的。
在其中一間看起裝潢高檔,一看就是精心設計的病房中傳出了兩人的對話,聽聲音便知道「不同」。
「唉,還有一個小時。」,伴隨著一聲老人的嘆息:「如果我和我的家人當年沒有將戶口遷進靈城(石東省西部的一座城市),而是在北宮市(衡北省東南部的一座縣城)老老實實地過著整日對付柴米油鹽的生活,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檔子事了?!」一在七十歲上下的老人生椅子上哽咽道。病床上躺著的另一位老人擺擺手表明不再提這事,但卻始終面無表情,內心中才感到真正地惋惜。
那位像是看護的老人抬頭看向掛在牆上的鐘表,隨後看向患者住院信息牌——住院人:趙彬,看護人:趙瑞。
10分鐘後,法庭上的一槍令整座靈城市震驚,市民們未曾想明白的是,陳森浩曾經被欽點為下一個副國級幹部,同時也是整座城市的驕傲,為何會命喪於法庭之中呢?
這個故事很長,同時也很複雜,但一切的一切都要從一個不起眼的農村小孩說起。
「你看這樣講可以嗎?」致平問那位男人。
「哈哈,您是給孩子講的,我就是聽聽,如果硬要評價,講的非常棒了!」那個男人笑了笑。
致平又講了起來:
1969年5月6日,一個嬰兒在橫窪村呱呱落地,他的母親李榮煥給他取了一個普通卻有寄託美好的名字—陳運。
除了陳運,家裡還有兩個孩子,年齡都比他大。年齡最大的是一個女孩,名字叫陳玲,在其次就是一個男孩,名字叫陳峰,陳運在家裡排行老三。在農村,這樣合理的家庭成員結構使得生活非常美滿,但陳運的家庭在這個村子裡似乎顯得很好,因為陳運的父親陳福,在濟北鋼鐵廠工作,曾經當過兵,公資待遇相較於村裡的其他人的「一年兩熟」簡直好的太多太多了。
和很多農村小孩一樣,他的父母對這三個孩子的教育並不重視,陳玲在三年級時便輟學了,陳峰也在念完初中後回了家。陳運先前在小學成績就不好,還留過幾次級,上了初中後更是班級的後幾名。
在初中快要結束時,他有一天突然對李榮煥說:
「媽,我不想念了」
李榮煥聽了,並沒有感到有多震驚,而是輕描淡寫地問了一句:
「那你去幹什麼?」
「先看看再說」這是那個年代找不到工作的人的口頭禪,陳運說完,用水瓢從缸子裡舀了一大瓢水,「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擦了擦嘴,好像是在慶祝,又好像是放下了什麼心事。
第二天,陳運便跟著李榮煥下了地,看著那「麥浪」,他有點感慨。李榮煥將鐮刀遞給了他,只見他光著脊樑,左手抓麥秸,右手揮舞這鐮刀,身上的汗水不自覺地流了下來。當他的汗水接二連三地滴到麥穗上,「刺撓」這個詞是他最大的感觸,母子倆「吭哧吭哧」地割了一上午,身上都濕透了,如果要是擰擰,肯定能擰出水。但他們又不能停下來,因為地里的活太多,再加上夏天多雨,不趁早割下,麥子在地里會受潮。
「先吃點飯吧。」李榮煥抬頭望向火辣辣的太陽,這太陽讓她睜不開眼,她從包里拿出了幾塊乾糧和一小塊自家醃的黑鹹菜,二人找了個陰涼地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簡單的吃過午飯後,陳運又割了起來,忽然他感到鼻子中有一股熱乎乎的氣體流了出來,滴在了地上,他一看,地上有一個紅點。
「流鼻血了」,他對他的母親說
李榮煥讓他趕忙到河邊去洗洗,但又幹了半個小時,情況再一次發生,這次不同於先前是怎麼也止不住了,鼻血將擦拭的毛巾染紅,他摁住了鼻子,過了幾十分鐘之後鼻子才不流了。他本身就不愛喝水,再加上運動量太大,因此流鼻血是常有的事。
就這樣,連續幹了幾天後,他終於受不了了,夏日的炎熱和蚊蟲的叮咬,讓他極度煩躁,等有一天沉浮,下班後他打開了門便說:
「爸,我干不下去了,你能給我找個別的活幹嗎?我不想一輩子都種地,讓我上學也行!」
陳福聽了,仔細想了一下,他這樣已經不去念書了,不能再去上初中了,只能看看再說了。陳福在吃過飯後就去找了自己的女婿——張宗(陳玲的丈夫),對他說:
「你是工地的包工頭,給你弟弟找個活干吧,先幹這段時間。」
張宗一聽,也沒有多少猶豫,便答應了。
當陳福回來將這一消息告訴陳運後,陳運知道自己明天要去工地上了,高興的連覺都睡不著了。他躺在房頂上(由於農村夏天較熱,房頂上較為透氣,所以人們通常夏天在房頂上睡),他望著天上的星星,卻怎麼也數不清,於是他乾脆不數了,轉頭思考著明天會是什麼樣。
第二天早上,他便坐著拖拉機和張宗進了城。和他想像的不一樣,還沒到城邊呢,就被幾個穿制服的人攔下了。
陳運看著這幾個人的衣服,應該是「公安局」。
其中一個個子稍高一點的公安局問張宗:
「你們進城幹什麼呀?」
張宗擺出了一副笑臉,一會兒摸摸左兜,一會兒又摸摸右兜,最後掏出了半盒煙,給了這些「公安局」們一人敬了一根,然後滿臉堆著笑,弓著腰說要去工地幹活。
「公安局」們看到張宗這麼懂事,也沒有多麼為難他們,一會兒便放他們進城了,當然少不了幾塊錢的「罰款」。
陳運看著剛才發生的一切,怎麼也想不明白,張宗是橫窪村的首富,是城裡的包工頭,怎麼到了這裡就這麼受氣?當他看到上了車後,張宗原本弓下的腰板又重新挺直了,他這才把心裡想說的話又咽了下去。
拖拉機開到了半路,張宗就讓司機停下了,他下了車,過了幾分鐘後,張宗提著兩瓶包裝精美的酒上了車,這一路陳運都在打量那瓶酒,「十塊?」「二十塊?」。在他的心中不好定價,便不再去關注酒,而是放在了張宗剛才去幹什麼?
等到了工地上,張宗提著酒,又低著腰進了一間屋子,在過了幾分鐘之後,張宗從屋子裡緩步走了出來,身上沒什麼變化,只是表情變了,手裡的酒也沒了。隨著他出來的是一個穿的挺像樣的人,他出來看了一會兒,工人們幹活像是這裡的「官兒」,但過了一會兒又進去了,陳運還在想他是誰呢?張宗將他拉到了一邊,對他說:
「你以後在這裡跟著老張干,一天五塊錢,喏,這是你的手套!」張宗將手套遞給他後,給他指了一個方向,意思是讓他去那邊找那個叫老張的師傅。
陳韻順著張宗所指的方向走了幾十步,看到了一個穿著迷彩服,帶著原先應該是白色的手套(已經變得黑不溜秋),問道:
「你是張師傅嗎?我是張宗的弟弟」。
老張正收拾著地上的碎磚塊呢,隨口答道:
「得,那個張宗一天給你多少錢呀?」
「一天五塊」。
「什麼?」老張停下了手中的動作,面對面端詳起了陳運。
陳運也正好看了一眼老張的模樣——一頭亂糟糟的頭髮,滿臉全是灰,眼睛挺小,但五官還算端正。
「我都一天15塊錢,這活這麼累就給你這點啊,還是弟弟哩!」老張冷笑了一聲,繼續幹著自己手中的活。
「我歲數小,幹不了太重的活,這些錢對我來說也夠了。」陳雲知道自己的錢少,稍微有點難受,但他還是沒有將這一情緒表達出來。
「那你就跟著我搬些小磚吧,記得戴手套啊!」老張提醒道。
陳運點了點頭,隨後就跟在老張後頭搬起了磚,雖然身上沒有割麥子的時候難受了,但是好像付出了體力更多了,干為了幹完活能夠拿到五塊錢,陳運堅持著幹了一天。
到了晚上,在坐拖拉機回家的路上,陳韻向張宗討要屬於自己的那五塊錢,張宗有些不願意的從口袋裡摸出了一個錢包(裡面裝滿了錢陳韻這輩子都沒有見過這麼多錢),只見張宗從錢包里掏出了十五塊(那十五塊是連帶一起的,五塊包著十塊)從中細細的抽出那張五塊的,遞給陳運,陳運接過後不知道該放到哪裡,他左右摸索最後放進了自己幹活的手套里。等回到家後,他便將錢交給了李榮煥,李榮煥沒有接著,只是說了一句:
「你在城裡幹活花銷大,這五塊你先留著平時花銷用,以後掙的錢想著給家裡就行了。」
陳運聽後默默地將那隻裝著錢的手套放進了褲兜里躺下,沒多一會兒便睡著了,他真的太累了。
這是他這輩子睡得最香的一個晚上,當他第二天起床後,他感到渾身酸疼,但還是支撐著疲憊的身體上了拖拉機。
到了工地上,他又開始幹活了,漸漸的,老張將這裡的情況悉數給講給陳運聽,陳運也大概了解了具體情況:這個工地建的是一座百貨大樓,在那個屋裡呆著的,叫楊飛越,這個人是豐澤集團下屬搞房地產的一個經理,平時監監工,喝喝茶,日子過得可滋潤了。張宗是一個人自己帶的包工隊各處找工地幹活。楊飛越把所有的工資給他,再由他分發給各個工人。
在靈城市公墓的一旁,是靈城市殯儀館,即使在雨天,裡面的「嘔啞之聲」仍不能停歇。五個小時後,這春雨不但沒停,反而下的更瀟灑了,但瀟灑與否是天的事,下葬可是不能耽誤的,協助下葬的人只好臨時搭了個棚子。這時,一對父子幾次嘗試擠到避雨的棚子裡,但奈何人太多了,這對父子只得放棄了這一想法,他們四處張望著,在身後,一個聲音傳了出來:
「致平,你帶著笑笑找個地方避雨吧,這雨下的,太大了!」
「行」這個叫「致平」的男人帶著笑笑向剛剛發現的一個小亭子走去,剛想坐下,竟發現這是一個墓葬群,亭子下擺著一張棋盤石桌,兩個石凳,一個墓碑,與其他墓碑不同的是,這個墓碑通體青綠色,即使在雨天下去端祥,其色彩也沒有絲毫衰減。父子二人沒有多想,致平對著墓碑拜了拜,便坐在石凳上,只見墓碑的背面用硃砂一首《陋世銘》。
「爸爸,你看,這個『世』字刻錯了,應該是『室』。」笑笑指著那個「世」笑道。
致平心裡犯起嘀咕,「這麼重要的墓碑上怎麼會刻錯字呢?」他便起身仔細觀察起來:翠綠色,能透光,必是翡翠無疑了,當他看到墓碑上墓主人的名字,他恍然大悟。
「笑笑,這個字沒刻錯!」致平堅定地說。
「不可能啊!我們上用剛學了《陋室銘》,我沒記錯。」笑笑也一副堅定的樣子。
「這塊墓碑的主人叫「陳森浩」,是石東省省高官,也是我們靈城市人。」致平望著那塊墓碑自欣自語。
「『陳森浩』是誰啊?」
致平將笑笑重新拉回到座位上,說道:「我給你講講吧!你大爺也在故事中呢!」他剛說完,看到一個舉著黑色雨傘,戴墨鏡,正冒著雨向亭子走來,一步,兩步,那人走上了亭子,小心地收了傘,倚在亭子的一角。「先生,你也是來避雨的嗎?」致平問道。那人點了點頭,衝著笑笑微笑了一下,看上去很和藹。
「對,這雨下的太大了,來亭子裡避一避,先生不介意我給孩子講個故事吧?」
「故事?我喜歡聽故事,我也能聽聽嗎?」那個男人問。
「當然可以,您不嫌棄就行。」
那個男人倚靠在柱子上,做出了一個「請」的手勢。
致平深深吸了一口氣,開始用低沉的嗓音講道:
醫院的病房形形色色,這裡指的不單單是擺設不同,人也有不同,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但卻不願提的。
在其中一間看起裝潢高檔,一看就是精心設計的病房中傳出了兩人的對話,聽聲音便知道「不同」。
「唉,還有一個小時。」,伴隨著一聲老人的嘆息:「如果我和我的家人當年沒有將戶口遷進靈城(石東省西部的一座城市),而是在北宮市(衡北省東南部的一座縣城)老老實實地過著整日對付柴米油鹽的生活,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檔子事了?!」一在七十歲上下的老人生椅子上哽咽道。病床上躺著的另一位老人擺擺手表明不再提這事,但卻始終面無表情,內心中才感到真正地惋惜。
那位像是看護的老人抬頭看向掛在牆上的鐘表,隨後看向患者住院信息牌——住院人:趙彬,看護人:趙瑞。
10分鐘後,法庭上的一槍令整座靈城市震驚,市民們未曾想明白的是,陳森浩曾經被欽點為下一個副國級幹部,同時也是整座城市的驕傲,為何會命喪於法庭之中呢?
這個故事很長,同時也很複雜,但一切的一切都要從一個不起眼的農村小孩說起。
「你看這樣講可以嗎?」致平問那位男人。
「哈哈,您是給孩子講的,我就是聽聽,如果硬要評價,講的非常棒了!」那個男人笑了笑。
致平又講了起來:
1969年5月6日,一個嬰兒在橫窪村呱呱落地,他的母親李榮煥給他取了一個普通卻有寄託美好的名字—陳運。
除了陳運,家裡還有兩個孩子,年齡都比他大。年齡最大的是一個女孩,名字叫陳玲,在其次就是一個男孩,名字叫陳峰,陳運在家裡排行老三。在農村,這樣合理的家庭成員結構使得生活非常美滿,但陳運的家庭在這個村子裡似乎顯得很好,因為陳運的父親陳福,在濟北鋼鐵廠工作,曾經當過兵,公資待遇相較於村裡的其他人的「一年兩熟」簡直好的太多太多了。
和很多農村小孩一樣,他的父母對這三個孩子的教育並不重視,陳玲在三年級時便輟學了,陳峰也在念完初中後回了家。陳運先前在小學成績就不好,還留過幾次級,上了初中後更是班級的後幾名。
在初中快要結束時,他有一天突然對李榮煥說:
「媽,我不想念了」
李榮煥聽了,並沒有感到有多震驚,而是輕描淡寫地問了一句:
「那你去幹什麼?」
「先看看再說」這是那個年代找不到工作的人的口頭禪,陳運說完,用水瓢從缸子裡舀了一大瓢水,「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擦了擦嘴,好像是在慶祝,又好像是放下了什麼心事。
第二天,陳運便跟著李榮煥下了地,看著那「麥浪」,他有點感慨。李榮煥將鐮刀遞給了他,只見他光著脊樑,左手抓麥秸,右手揮舞這鐮刀,身上的汗水不自覺地流了下來。當他的汗水接二連三地滴到麥穗上,「刺撓」這個詞是他最大的感觸,母子倆「吭哧吭哧」地割了一上午,身上都濕透了,如果要是擰擰,肯定能擰出水。但他們又不能停下來,因為地里的活太多,再加上夏天多雨,不趁早割下,麥子在地里會受潮。
「先吃點飯吧。」李榮煥抬頭望向火辣辣的太陽,這太陽讓她睜不開眼,她從包里拿出了幾塊乾糧和一小塊自家醃的黑鹹菜,二人找了個陰涼地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簡單的吃過午飯後,陳運又割了起來,忽然他感到鼻子中有一股熱乎乎的氣體流了出來,滴在了地上,他一看,地上有一個紅點。
「流鼻血了」,他對他的母親說
李榮煥讓他趕忙到河邊去洗洗,但又幹了半個小時,情況再一次發生,這次不同於先前是怎麼也止不住了,鼻血將擦拭的毛巾染紅,他摁住了鼻子,過了幾十分鐘之後鼻子才不流了。他本身就不愛喝水,再加上運動量太大,因此流鼻血是常有的事。
就這樣,連續幹了幾天後,他終於受不了了,夏日的炎熱和蚊蟲的叮咬,讓他極度煩躁,等有一天沉浮,下班後他打開了門便說:
「爸,我干不下去了,你能給我找個別的活幹嗎?我不想一輩子都種地,讓我上學也行!」
陳福聽了,仔細想了一下,他這樣已經不去念書了,不能再去上初中了,只能看看再說了。陳福在吃過飯後就去找了自己的女婿——張宗(陳玲的丈夫),對他說:
「你是工地的包工頭,給你弟弟找個活干吧,先幹這段時間。」
張宗一聽,也沒有多少猶豫,便答應了。
當陳福回來將這一消息告訴陳運後,陳運知道自己明天要去工地上了,高興的連覺都睡不著了。他躺在房頂上(由於農村夏天較熱,房頂上較為透氣,所以人們通常夏天在房頂上睡),他望著天上的星星,卻怎麼也數不清,於是他乾脆不數了,轉頭思考著明天會是什麼樣。
第二天早上,他便坐著拖拉機和張宗進了城。和他想像的不一樣,還沒到城邊呢,就被幾個穿制服的人攔下了。
陳運看著這幾個人的衣服,應該是「公安局」。
其中一個個子稍高一點的公安局問張宗:
「你們進城幹什麼呀?」
張宗擺出了一副笑臉,一會兒摸摸左兜,一會兒又摸摸右兜,最後掏出了半盒煙,給了這些「公安局」們一人敬了一根,然後滿臉堆著笑,弓著腰說要去工地幹活。
「公安局」們看到張宗這麼懂事,也沒有多麼為難他們,一會兒便放他們進城了,當然少不了幾塊錢的「罰款」。
陳運看著剛才發生的一切,怎麼也想不明白,張宗是橫窪村的首富,是城裡的包工頭,怎麼到了這裡就這麼受氣?當他看到上了車後,張宗原本弓下的腰板又重新挺直了,他這才把心裡想說的話又咽了下去。
拖拉機開到了半路,張宗就讓司機停下了,他下了車,過了幾分鐘後,張宗提著兩瓶包裝精美的酒上了車,這一路陳運都在打量那瓶酒,「十塊?」「二十塊?」。在他的心中不好定價,便不再去關注酒,而是放在了張宗剛才去幹什麼?
等到了工地上,張宗提著酒,又低著腰進了一間屋子,在過了幾分鐘之後,張宗從屋子裡緩步走了出來,身上沒什麼變化,只是表情變了,手裡的酒也沒了。隨著他出來的是一個穿的挺像樣的人,他出來看了一會兒,工人們幹活像是這裡的「官兒」,但過了一會兒又進去了,陳運還在想他是誰呢?張宗將他拉到了一邊,對他說:
「你以後在這裡跟著老張干,一天五塊錢,喏,這是你的手套!」張宗將手套遞給他後,給他指了一個方向,意思是讓他去那邊找那個叫老張的師傅。
陳韻順著張宗所指的方向走了幾十步,看到了一個穿著迷彩服,帶著原先應該是白色的手套(已經變得黑不溜秋),問道:
「你是張師傅嗎?我是張宗的弟弟」。
老張正收拾著地上的碎磚塊呢,隨口答道:
「得,那個張宗一天給你多少錢呀?」
「一天五塊」。
「什麼?」老張停下了手中的動作,面對面端詳起了陳運。
陳運也正好看了一眼老張的模樣——一頭亂糟糟的頭髮,滿臉全是灰,眼睛挺小,但五官還算端正。
「我都一天15塊錢,這活這麼累就給你這點啊,還是弟弟哩!」老張冷笑了一聲,繼續幹著自己手中的活。
「我歲數小,幹不了太重的活,這些錢對我來說也夠了。」陳雲知道自己的錢少,稍微有點難受,但他還是沒有將這一情緒表達出來。
「那你就跟著我搬些小磚吧,記得戴手套啊!」老張提醒道。
陳運點了點頭,隨後就跟在老張後頭搬起了磚,雖然身上沒有割麥子的時候難受了,但是好像付出了體力更多了,干為了幹完活能夠拿到五塊錢,陳運堅持著幹了一天。
到了晚上,在坐拖拉機回家的路上,陳韻向張宗討要屬於自己的那五塊錢,張宗有些不願意的從口袋裡摸出了一個錢包(裡面裝滿了錢陳韻這輩子都沒有見過這麼多錢),只見張宗從錢包里掏出了十五塊(那十五塊是連帶一起的,五塊包著十塊)從中細細的抽出那張五塊的,遞給陳運,陳運接過後不知道該放到哪裡,他左右摸索最後放進了自己幹活的手套里。等回到家後,他便將錢交給了李榮煥,李榮煥沒有接著,只是說了一句:
「你在城裡幹活花銷大,這五塊你先留著平時花銷用,以後掙的錢想著給家裡就行了。」
陳運聽後默默地將那隻裝著錢的手套放進了褲兜里躺下,沒多一會兒便睡著了,他真的太累了。
這是他這輩子睡得最香的一個晚上,當他第二天起床後,他感到渾身酸疼,但還是支撐著疲憊的身體上了拖拉機。
到了工地上,他又開始幹活了,漸漸的,老張將這裡的情況悉數給講給陳運聽,陳運也大概了解了具體情況:這個工地建的是一座百貨大樓,在那個屋裡呆著的,叫楊飛越,這個人是豐澤集團下屬搞房地產的一個經理,平時監監工,喝喝茶,日子過得可滋潤了。張宗是一個人自己帶的包工隊各處找工地幹活。楊飛越把所有的工資給他,再由他分發給各個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