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什麼?這裡是華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半個月後,楊易漸漸可以看得懂鏡中人物的一言半語,半蒙半猜也能猜出個大概。而那青銅鏡中的三人,還在推著車子走在路上。

  這半個月中,楊易也觀察到了不少東西。比如說這三人是父子二人加一個侄兒,竟也姓楊,兒子叫學信,侄兒叫學持,壯年男子被一個叫大伯一個叫父親,卻也不知姓名,權且叫做老楊吧。推著的車上放了一口大鍋,開始楊易還不知道這是什麼,還以為是做飯要用的,後來看到三人路過村莊打開黑鍋開始叫賣才明白,那三人原來是賣甑(jing,四聲)糕的。他們三人沿著古道一路前行,賣完了便買米買棗做甑糕來賣,一路走到了現在。

  這天,楊易看著鏡中的三人到了一處熱鬧的集市,集市上擠滿了人,各式各樣的攤位夾雜在人群中,有插了根草賣毛皮的,賣野兔野雞的,賣家禽的,賣菜的,賣糧食的,賣草藥的……

  那三人也尋了一處地方繳了錢開始叫賣起來,帶集市將散未散時終於將一大鍋甑糕賣完,看來今天生意還不錯。

  鏡中兒子激動的和父親開始了對話

  「爹,我們還能東山再起不?」

  「這年月,能活著吃飽穿暖就不錯了,還想著我能東山再起讓你啃老啊。」

  「爹,咱們那麼大的家產,就這樣白白被那些狗東西給占了,我不甘心啊!」

  「你不甘心有什麼用?再大的家產,不都是你爹我和你爺爺打拼下來的,你小子又沒下過苦,你不甘心什麼?你不甘心?你以為我甘心啊?自古民不與官斗,那些國民黨的老爺動動嘴皮子就把咱家的產業給收了,我和你爺爺能怎麼辦。你爺已經被氣的病倒了,怕是今年撐不過去了,我帶著你和持兒出來不就是避禍來了。」

  「不是說民國了嘛?自由平等了嗎?」

  「你爹我算是明白了,這民國,自由平等的是老爺們,咱再起一份家業,照樣得被城裡那些老爺給收走。唉!什麼時候老天能收走這群王八蛋啊!」

  原來這三人,整個宗族住在臨潼的一個村,村名即宗姓名,靠著宗族兄弟的互相拉扯之下,做生意掙下了一份好大家業,不料還沒高興幾年,山頭變換大王旗,楊氏的產業也在一位又一位大王老爺們的伸手之下徹底垮了。這不沒辦法了,人總要是吃喝的,家裡現在產業沒了,連地皮都被老爺們抵押換了錢,只能帶著兒子侄子靠著破落前學來的手藝走街串巷餬口飯吃。

  別看背了口大黑鍋,可這東西也有學問在裡面,做甑糕的這口大黑鍋,又深又大,名字叫做甑(jing四聲),是中國古代一種古老的蒸器,所以甑糕的得名便來自於這工具甑,原始社會時期便有了這甑,是為陶甑,商周時期因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便有了青銅甑,後來鐵器產生後,又變成了鐵甑,老楊車上推著的便是這鐵甑。

  聽完老楊說的話,侄兒學持這時往老楊身邊湊了湊。

  「大伯啊!我聽我娘說你做過飛機啊?大伯,坐飛機是啥樣的啊?聽學信大哥說是在天上飛,我一天老往天上盯,也沒在天上看見過你說的飛機啊。」

  「傻小子,那飛機飛的高,你那眼睛能看多高多遠,再說了,你大伯我坐的飛機又不是飛咱們這邊的,咱們這有沒有飛機飛過我都不知道,要是沒有飛咱們這邊的,持兒,你不是在等空氣嘛?。」老楊接著說「行啦,今天大伯我就給你講講當年我和你爺爺一塊坐飛機的事,聽完了都給我睡覺,不許生事了啊。」

  「那是在八九年前吧,聽你爺說那時孫先生還在著呢,我跟著你爺爺,做飛機從天津到青島去做生意,那個票價貴的噢,要不是你爺說沒坐過飛機,還想著要儘快拿下青島的那批貨,要不我都坐不到那次飛機,我也就坐了那一次飛機啊。你們是不知道啊!上去的時候可把我嚇了一跳,感覺我整個人都要掉下去了,等飛機飛到一半的時候,好懸沒給我和你爺凍死,我給你們說那叫一個冷啊!我給你們說啊:坐那飛機除了快一點,其他的就都不如咱們家的馬車舒服啊。」

  「行了,外面都黑烏烏了,你兩個早點睡,明個還有活要做呢。我剛才聽過路帽子的那個人說華山廟會快開了,咱明個跟著到山腳下看看能不能多掙下幾個錢。」

  隨著青銅鏡的畫面去,看不到唇語的楊易也放下了鏡子,想著剛才三人聊到的年代-民國,地名-華山,還有孫先生已經逝世了這些信息。這些詞彙碰撞在楊易的腦海中,青銅鏡裡面的人竟然是民國的,還在華山附近,怪不得鏡子裡面的植被被破壞的那麼嚴重,路邊連幾根高大的樹都沒有,怕不是都不砍了燒柴了。

  腦海中回憶這今年從青銅鏡中解讀到的勁爆消息,思來想去中楊易還是沉浸在了夢中世界。

  第二天太陽高照之時,楊易被溫煦的陽光照射的躺在床上不想起來,但一想到今天要去圖書館去查資料,還是拖起想要賴床的身子去洗漱了。

  一進圖書館,楊易就拿出了自己的紙筆,列出自己想要找的知識和昨天的鏡中畫面重點。

  「我記得,他們三人早上的話太陽在山脈的左側升起,他們沿著山脈邊的道路一直朝著左側走,證明他們在向東走,現在先查查有沒有民國地圖還有注釋。等今天他們行動了看看他們往那邊走,看看他們在華山的東側還是西側,東側是千古名關潼關,西邊是春秋時期的古鄭國所在的鄭縣,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先查查。」

  待楊易在紙上理好了思路之後,便開始了查詢資料之旅,翻閱了民國的一些資料後,結合一些猜測,得出來了結論。

  「原來這三人是從西安方向一路向東快到華陰了,現在停留在了這個皮草藥材集市,是鄭縣的豐鎮鄉。」這一時期豐鎮鄉這塊的皮草藥材交易特別多,山民將打獵打下來的野獸皮毛和山里挖出的藥材送到鎮子裡換收購商手裡的糧食。山里地貧啊!種啥啥不活啊!也就能種點洋芋,可也不能天天吃洋芋,那東西存不住。還有就行些嶺南的商人翻越秦嶺過來換貨,置換點嶺南沒有的東西。

  猜到了答案的楊易這會兒望向了青銅鏡,看看老楊三人動身了沒有。

  「得,這三人還在做甑糕呢!早上起來就看見鏡子裡冒火光了,這會兒還沒做完啊!這門手藝還真是個辛苦活兒。」

  不待一會兒,三人終於收拾完畢,將行李都搬上車,一人拉兩人推便向東而去了。清晨的陽關和煦的照在三人的身上,好似帶他們步入幸福生活,縱然遭逢不幸,老楊他們依然嚮往著靠自己的雙手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緩慢向前的,不只是老楊三人的步伐,還有這個沉重的世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