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殿試
與之前的鄉試、會試不同,殿試將於皇宮內的保和殿進行,清晨開始,傍晚結束,一天之內考完。
一般情況下,考題只有一道,且多為策論,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題定輸贏。
除此之外,由於貢士們在殿試中基本上不會被淘汰,只是重新排名而已,故而殿試閱卷時並無謄錄環節,皇帝以及考官們看到的試卷,皆是考生原卷。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書法字跡也就成為了閱卷時重要的評判標準。
儘管朝廷從未明確說過如果字跡不好的話會怎麼樣,但工整優美的字跡總會讓人眼前一亮,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考官和皇帝對答卷的評價。
總體來說,擁有【書法大師】詞條的林瑾,在殿試中是有一定優勢的。
但優勢也不會很大,因為能走到殿試這一步,其餘考生的書法也差不到哪裡去。
迎著清晨第一抹晨曦,林瑾、許進一起走到了皇宮東華門之前,在那兒與韓景行、李璋,以及其餘貢士們匯合,共同等待著入宮前的檢查。
東華門前站立著幾位吏員,考生中有人小聲交談,但大多數都在沉默等待,神情緊張,林瑾幾人亦是如此。
不知過了多久,隨著一道鐘聲響起,東華門打開,從裡面走出了一批宮廷侍衛,逐個對考生們進行搜身。
雖檢查得很仔細,但侍衛們的態度卻很是恭敬,似是在表達對諸位準進士的敬意。
之後,在他們的引導下,考生們排隊進入宮門,一路行至保和殿前。
而由於是第一次進入皇宮,之前還在不停四處打量的考生們,到了此處,也紛紛收斂了眼神,或直視前方,或微微低頭,恐有冒犯。
侍衛們於此處又再次仔細搜查了遍考生,然後告知眾人各自的座位排次,待一切完成,這才引導考生入場。
此時保和殿內早已擺放好了諸多桌椅,分東西兩個區域,桌上各自備有筆墨紙硯,條件與鄉試、會試時相比,豪華了很多。
也幸好保和殿內的空間足夠大,這才容納得下三百位貢士於此處共同答題。
眾人各自落座,林瑾也來到了東區一號位,他先是檢查了下筆墨紙硯是否完好,待一切妥當,這才稍微抬起頭來,用餘光打量殿內各處。
宮殿的雕樑畫棟、富麗堂皇自不必多說,只是最上首御案後的龍椅卻是空著的,隆治帝不在。
在他前方不遠處臨時搭建起來的一個小平台上,一約莫知命之年的官員端坐於中心位置,身著緋服,腰系玉帶,目光銳利,儼然是一品大員。
根據本朝對官員公服的規定,文武官員一至四品著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一品腰佩玉帶,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
前方老者緋服玉帶,自是一品無疑,再結合其所坐位置,自然便是本場殿試的主考官了。
只是本朝與往前諸多朝代不同,科舉開考之前會嚴格封鎖各位考官的信息,所以林瑾此時並不知曉這位官員是誰。
不過卻也並不難猜,因為除卻三師三少這種榮譽性官職之外,神京文官中唯六位閣臣、六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官居一品。
而六位閣臣又分別兼領六部中的一部,所以只七位一品文職。
排除掉已擔任會試主考官、不可能繼續主考殿試的禮部尚書,還餘六位。
再考慮到殿試等級高於會試,所以主考官大概率也會比禮部尚書地位更高一些,這就排除掉了左都御史。
而按照六位閣臣的隱隱排序,唯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吏部尚書梁允之,文華殿大學士、內閣次輔、戶部尚書陳洪,以及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李戎,三人而已。
其中梁允之已近古稀,與之年齡不符,李戎因其子李璋參加殿試,不可能前來監考,所以此人,只能是次輔陳洪了。
「時運不濟啊,主考官竟是他……希望不會有什麼變數才好。」
這般想著,前方正端坐著的陳洪慢慢站了起來。
「今日殿試,自辰時始,至酉時終,諸位考生需妥善安排答題時間。
此乃國之大典,關乎諸位前程,亦關乎朝廷選才之公正,嚴禁任何舞弊行徑,若有發現,嚴懲不貸,請切切牢記。
聖上求賢若渴,盼諸君能為國家興盛、黎民福祉建言獻策,莫負聖恩,莫負所學!」
話落,他緩緩坐下,示意周圍內監們開始髮捲。
林瑾也不再多想,靜靜於座位上等待,畢竟無論主考官是誰,好好答題才是他現在唯一能做的。
很快,林瑾拿到了殿試考卷。
他先是翻看一番,然後稍稍吐了口氣,今科殿試題目依舊只有一道策論,與他這些天的準備不謀而合。
只是策論題目,卻又讓他陷入了沉思。
只見上面寫著:
「制曰:
朕承祖宗之基,臨御天下,然今北境不寧,蒙古、女真虎視眈眈,邊患不息,實乃社稷之憂。朕夙夜憂思,期能攘外安內,固我邦國。
今欲靖北境之患,首在籌策。
或言當以戰止戰,厲兵秣馬,主動出擊;或言宜堅守要塞,屯田養兵,以逸待勞。二者孰優?又當如何權衡攻守之勢,因時而動,使我軍進退有據,克敵制勝?
強軍之要,在於選將練兵。
朕求賢若渴,然良將難覓。如何廣納良才,使軍中將士皆懷報國之志,勇而有謀?且練兵之法,亦關乎軍威。應如何革新兵制,嚴整軍規,提升士卒之技勇協同?
再者,軍需物資乃戰事之根基。
糧草、軍械,供給之途,常遇險阻。如何保障後勤,使前線無匱乏之憂?又當如何因地制宜,發展邊境經濟,以為長久?
爾多士學富五車,必有匡時之策。望各抒己見,毋隱毋泛,朕將親覽,以資軍國大計。」
如此策論題目,明顯出自隆治帝之手,再結合他一直以來的態度,答題方向自然顯而易見。
只是該題脫虛就實,對考生們的要求很高,唯有詳細了解北境局勢、且懂得以史為鑑之人,方有可能答得出彩。
林瑾雖未去過遼東,但從林如海口中得知過不少關於大周朝邊患的消息,再加上他長時間以來對歷史的學習,以及遠超當前時代的眼光,答出亮點自然不難。
只是到底該答到何種程度,卻需好好思慮一番。
如此沉思良久,林瑾提筆蘸墨,準備開始答題。
……
一般情況下,考題只有一道,且多為策論,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題定輸贏。
除此之外,由於貢士們在殿試中基本上不會被淘汰,只是重新排名而已,故而殿試閱卷時並無謄錄環節,皇帝以及考官們看到的試卷,皆是考生原卷。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書法字跡也就成為了閱卷時重要的評判標準。
儘管朝廷從未明確說過如果字跡不好的話會怎麼樣,但工整優美的字跡總會讓人眼前一亮,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考官和皇帝對答卷的評價。
總體來說,擁有【書法大師】詞條的林瑾,在殿試中是有一定優勢的。
但優勢也不會很大,因為能走到殿試這一步,其餘考生的書法也差不到哪裡去。
迎著清晨第一抹晨曦,林瑾、許進一起走到了皇宮東華門之前,在那兒與韓景行、李璋,以及其餘貢士們匯合,共同等待著入宮前的檢查。
東華門前站立著幾位吏員,考生中有人小聲交談,但大多數都在沉默等待,神情緊張,林瑾幾人亦是如此。
不知過了多久,隨著一道鐘聲響起,東華門打開,從裡面走出了一批宮廷侍衛,逐個對考生們進行搜身。
雖檢查得很仔細,但侍衛們的態度卻很是恭敬,似是在表達對諸位準進士的敬意。
之後,在他們的引導下,考生們排隊進入宮門,一路行至保和殿前。
而由於是第一次進入皇宮,之前還在不停四處打量的考生們,到了此處,也紛紛收斂了眼神,或直視前方,或微微低頭,恐有冒犯。
侍衛們於此處又再次仔細搜查了遍考生,然後告知眾人各自的座位排次,待一切完成,這才引導考生入場。
此時保和殿內早已擺放好了諸多桌椅,分東西兩個區域,桌上各自備有筆墨紙硯,條件與鄉試、會試時相比,豪華了很多。
也幸好保和殿內的空間足夠大,這才容納得下三百位貢士於此處共同答題。
眾人各自落座,林瑾也來到了東區一號位,他先是檢查了下筆墨紙硯是否完好,待一切妥當,這才稍微抬起頭來,用餘光打量殿內各處。
宮殿的雕樑畫棟、富麗堂皇自不必多說,只是最上首御案後的龍椅卻是空著的,隆治帝不在。
在他前方不遠處臨時搭建起來的一個小平台上,一約莫知命之年的官員端坐於中心位置,身著緋服,腰系玉帶,目光銳利,儼然是一品大員。
根據本朝對官員公服的規定,文武官員一至四品著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一品腰佩玉帶,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
前方老者緋服玉帶,自是一品無疑,再結合其所坐位置,自然便是本場殿試的主考官了。
只是本朝與往前諸多朝代不同,科舉開考之前會嚴格封鎖各位考官的信息,所以林瑾此時並不知曉這位官員是誰。
不過卻也並不難猜,因為除卻三師三少這種榮譽性官職之外,神京文官中唯六位閣臣、六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官居一品。
而六位閣臣又分別兼領六部中的一部,所以只七位一品文職。
排除掉已擔任會試主考官、不可能繼續主考殿試的禮部尚書,還餘六位。
再考慮到殿試等級高於會試,所以主考官大概率也會比禮部尚書地位更高一些,這就排除掉了左都御史。
而按照六位閣臣的隱隱排序,唯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吏部尚書梁允之,文華殿大學士、內閣次輔、戶部尚書陳洪,以及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李戎,三人而已。
其中梁允之已近古稀,與之年齡不符,李戎因其子李璋參加殿試,不可能前來監考,所以此人,只能是次輔陳洪了。
「時運不濟啊,主考官竟是他……希望不會有什麼變數才好。」
這般想著,前方正端坐著的陳洪慢慢站了起來。
「今日殿試,自辰時始,至酉時終,諸位考生需妥善安排答題時間。
此乃國之大典,關乎諸位前程,亦關乎朝廷選才之公正,嚴禁任何舞弊行徑,若有發現,嚴懲不貸,請切切牢記。
聖上求賢若渴,盼諸君能為國家興盛、黎民福祉建言獻策,莫負聖恩,莫負所學!」
話落,他緩緩坐下,示意周圍內監們開始髮捲。
林瑾也不再多想,靜靜於座位上等待,畢竟無論主考官是誰,好好答題才是他現在唯一能做的。
很快,林瑾拿到了殿試考卷。
他先是翻看一番,然後稍稍吐了口氣,今科殿試題目依舊只有一道策論,與他這些天的準備不謀而合。
只是策論題目,卻又讓他陷入了沉思。
只見上面寫著:
「制曰:
朕承祖宗之基,臨御天下,然今北境不寧,蒙古、女真虎視眈眈,邊患不息,實乃社稷之憂。朕夙夜憂思,期能攘外安內,固我邦國。
今欲靖北境之患,首在籌策。
或言當以戰止戰,厲兵秣馬,主動出擊;或言宜堅守要塞,屯田養兵,以逸待勞。二者孰優?又當如何權衡攻守之勢,因時而動,使我軍進退有據,克敵制勝?
強軍之要,在於選將練兵。
朕求賢若渴,然良將難覓。如何廣納良才,使軍中將士皆懷報國之志,勇而有謀?且練兵之法,亦關乎軍威。應如何革新兵制,嚴整軍規,提升士卒之技勇協同?
再者,軍需物資乃戰事之根基。
糧草、軍械,供給之途,常遇險阻。如何保障後勤,使前線無匱乏之憂?又當如何因地制宜,發展邊境經濟,以為長久?
爾多士學富五車,必有匡時之策。望各抒己見,毋隱毋泛,朕將親覽,以資軍國大計。」
如此策論題目,明顯出自隆治帝之手,再結合他一直以來的態度,答題方向自然顯而易見。
只是該題脫虛就實,對考生們的要求很高,唯有詳細了解北境局勢、且懂得以史為鑑之人,方有可能答得出彩。
林瑾雖未去過遼東,但從林如海口中得知過不少關於大周朝邊患的消息,再加上他長時間以來對歷史的學習,以及遠超當前時代的眼光,答出亮點自然不難。
只是到底該答到何種程度,卻需好好思慮一番。
如此沉思良久,林瑾提筆蘸墨,準備開始答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