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烏龜流
深淵魔藤,上界的寶物,得之能夠逆天改命。
而今被沈元良這個毫無背景的小子得到了,說實話,皇太極很不甘心,有種立刻揮兵南下,將寶物搶回來的心思。
只是心中僅有的理智告訴皇太極,此刻不宜輕舉妄動,一動不如一靜。
「莽古爾泰也死了?」
努爾哈赤再也忍不住,一口鮮血噴涌而出,好在他有經驗,沒有昏迷過去,只是臉色越發的蒼白,一抹病態的紅暈一閃而逝。
強撐著一口氣,努爾哈赤咬牙切齒地說道:「即刻南下,為莽古爾泰、阿敏報仇雪恨。」
侄子死了,兒子可能也死了,一代梟雄努爾哈赤此刻無比的憤怒,沖天的怒火將他僅剩的理智都快燒沒了。
「父汗,切不可因怒而興兵!」
「沈元良既然能夠修築靖邊堡,此刻就能修建千千萬萬個靖邊堡。」
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強壓下心中對沈元良的嫉妒、憤怒,面色凝重地說道。
四大貝勒如今只剩下大貝勒代善和他自己,鑲藍旗也沒了,此刻的後金極度的虛弱,真要是全力攻打沈元良。
憑藉著沈元良烏龜流打法,他們也無可奈何,最好的結果也只是兩敗俱傷而已,最後便宜了大明。
「可恨!」
努爾哈赤憤恨道,
不甘心的他一拳砸在紅木桌上,「砰」的一聲巨響,結實的桌子頓時四分五裂,隨後化做齏粉,飄散在地上。
因為沈元良,武道二品的努爾哈赤一天之內接連吐了兩次血,最後還對他無可奈何,很是夠憋屈。
一時間,整個後金籠罩著一層詭異的氣氛,壓得眾人喘不過氣來。
……
與此同時,蓋州。
「公孫知州,眼下的蓋州還有多久才能修築完畢?」
高頭大馬上,一身月白色勁裝的沈元良揮舞著手中的馬鞭,指著前方重新修築的蓋州城,面色凝重地問道。
距離那場戰役已然八九天了,這些時日,沈元良率領麾下的鐵衛隊將整個遼東半島像梳頭髮一樣,橫掃一遍,打掃的乾乾淨淨。
如今除開那些島嶼,餘下的遼東半島按照沈元良的規划進行著轟轟烈烈地大改造,到處都是繁忙的工地。
「將軍大人,還需要十天的時間,蓋州城就能修築好。」
「城高十二丈,寬四丈,整個城池固若金湯,保證不會像上次那樣,被後金建奴輕易攻破。」
頭戴烏紗帽,一身青色官袍,白鷳補子的公孫少俊緩緩打開手中的建築圖紙,斬釘截鐵地說道。
修築過永寧城、虎牙山的沈家山莊,公孫少俊對於營造一事越發的熟練,揮灑自如。
至於身上的官服,現在還是草台班子的沈元良奉行「拿來主義」,先湊合著用。
「蓋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想要防守遼東半島,首先要守住蓋州。」
「只要守住蓋州,整個遼東半島都是安全的,我們也能夠繼續積蓄力量,壯大自己。」
一口吞下整個遼東半島,沈元良即使胃口再大,此刻也吃撐了,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第一時間就派人修築蓋州城。
被後金俘虜的二十七萬百姓,其中五六萬的青壯年都被沈元良派來這裡修築蓋州城,至今已有六七天的時間。
開山鑿石,燒制青磚等等在公孫少俊的指揮下,進行的井井有條,所有人一有時間就上工。
不僅是因為以工代賑,還是因為經歷過家破人亡的他們不想再經歷一次,蓋州城就成了重中之重,寄託了人們所有的希望。
「將軍大人,整個遼東半島,百姓三四百萬,人口眾多,如此繁重的政務,下官一個人處理不過來,還請大人多撥些人手。」
說罷,公孫少俊深深的行了一禮,態度很是誠懇。
金角銀邊草肚皮,遼東半島處於金角位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還是整個遼東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是王霸之基。
元末,紅巾軍以此為根據地和大元朝廷激戰四年,甚至展開兩線作戰,一度攻占高麗王朝的西京平壤。
「此次作戰,鐵衛隊傷亡慘重,很多士卒不得不因傷退役。」
「就讓這些退役士卒充當官吏,統一培訓後,填充各個衙門,就勞煩公孫知州編纂教材,多費些心。」
見狀,沈元良立刻翻身下馬,將公孫少俊攙扶起來,思慮片刻後,囑咐道。
當下,沈元良在世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反賊,除非走投無路或者真正的聰明人,很少會有人投奔他。
而且沈元良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被一群腐儒占據高位,妄想一步登天,怎麼可能?
此刻的沈元良不是當初一無所有的沈元良,占據遼東半島後,他就是割據一地的諸侯,稱王建制不在話下。
「大人,此計甚好!」
聽到沈元良的計劃,公孫少俊深深拜服,拱了拱手,讚不絕口。
鐵衛隊的家丁是沈元良的嫡系人馬,此時因傷退役,稍加培訓後,他們就可以充任官吏,替沈元良牢牢掌控地方。
另外,從士卒轉為官吏,對於此前還是草民的家丁來說,可謂是光耀門楣,一步登天,是難得的恩賜。
如此,一舉兩得,拉攏人心,同時解決了官吏缺少的難題,帝王心術運用的存乎一心,天生的帝王之才。
「以後,所有的官吏優先從退役士卒中選拔。」
「而且當官之前,先到政務學堂培訓半年,再下放到最底層,充任里長、甲長等,磨練半年。」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現如今的大明朝廷,通過科舉制,考中的進士一步登天,一躍成為百里侯,卻沒有一點為官的經驗,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師爺。
侃侃而談,辨的其他人啞口無言,是朝廷中的清流,然而他們卻看不起做實事的濁流,以至於大明朝廷越來越務虛,頒布的政策脫離實際。
「大人所言甚是!」
再度拱了拱手,公孫少俊開口道。
身為永寧城少有的秀才,公孫少俊出身農家子,不像其他的書呆子,除了死讀書,什麼都不會。
出身底層的他,最注重的就是實務,討厭侃侃而談的清流。
而今被沈元良這個毫無背景的小子得到了,說實話,皇太極很不甘心,有種立刻揮兵南下,將寶物搶回來的心思。
只是心中僅有的理智告訴皇太極,此刻不宜輕舉妄動,一動不如一靜。
「莽古爾泰也死了?」
努爾哈赤再也忍不住,一口鮮血噴涌而出,好在他有經驗,沒有昏迷過去,只是臉色越發的蒼白,一抹病態的紅暈一閃而逝。
強撐著一口氣,努爾哈赤咬牙切齒地說道:「即刻南下,為莽古爾泰、阿敏報仇雪恨。」
侄子死了,兒子可能也死了,一代梟雄努爾哈赤此刻無比的憤怒,沖天的怒火將他僅剩的理智都快燒沒了。
「父汗,切不可因怒而興兵!」
「沈元良既然能夠修築靖邊堡,此刻就能修建千千萬萬個靖邊堡。」
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強壓下心中對沈元良的嫉妒、憤怒,面色凝重地說道。
四大貝勒如今只剩下大貝勒代善和他自己,鑲藍旗也沒了,此刻的後金極度的虛弱,真要是全力攻打沈元良。
憑藉著沈元良烏龜流打法,他們也無可奈何,最好的結果也只是兩敗俱傷而已,最後便宜了大明。
「可恨!」
努爾哈赤憤恨道,
不甘心的他一拳砸在紅木桌上,「砰」的一聲巨響,結實的桌子頓時四分五裂,隨後化做齏粉,飄散在地上。
因為沈元良,武道二品的努爾哈赤一天之內接連吐了兩次血,最後還對他無可奈何,很是夠憋屈。
一時間,整個後金籠罩著一層詭異的氣氛,壓得眾人喘不過氣來。
……
與此同時,蓋州。
「公孫知州,眼下的蓋州還有多久才能修築完畢?」
高頭大馬上,一身月白色勁裝的沈元良揮舞著手中的馬鞭,指著前方重新修築的蓋州城,面色凝重地問道。
距離那場戰役已然八九天了,這些時日,沈元良率領麾下的鐵衛隊將整個遼東半島像梳頭髮一樣,橫掃一遍,打掃的乾乾淨淨。
如今除開那些島嶼,餘下的遼東半島按照沈元良的規划進行著轟轟烈烈地大改造,到處都是繁忙的工地。
「將軍大人,還需要十天的時間,蓋州城就能修築好。」
「城高十二丈,寬四丈,整個城池固若金湯,保證不會像上次那樣,被後金建奴輕易攻破。」
頭戴烏紗帽,一身青色官袍,白鷳補子的公孫少俊緩緩打開手中的建築圖紙,斬釘截鐵地說道。
修築過永寧城、虎牙山的沈家山莊,公孫少俊對於營造一事越發的熟練,揮灑自如。
至於身上的官服,現在還是草台班子的沈元良奉行「拿來主義」,先湊合著用。
「蓋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想要防守遼東半島,首先要守住蓋州。」
「只要守住蓋州,整個遼東半島都是安全的,我們也能夠繼續積蓄力量,壯大自己。」
一口吞下整個遼東半島,沈元良即使胃口再大,此刻也吃撐了,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第一時間就派人修築蓋州城。
被後金俘虜的二十七萬百姓,其中五六萬的青壯年都被沈元良派來這裡修築蓋州城,至今已有六七天的時間。
開山鑿石,燒制青磚等等在公孫少俊的指揮下,進行的井井有條,所有人一有時間就上工。
不僅是因為以工代賑,還是因為經歷過家破人亡的他們不想再經歷一次,蓋州城就成了重中之重,寄託了人們所有的希望。
「將軍大人,整個遼東半島,百姓三四百萬,人口眾多,如此繁重的政務,下官一個人處理不過來,還請大人多撥些人手。」
說罷,公孫少俊深深的行了一禮,態度很是誠懇。
金角銀邊草肚皮,遼東半島處於金角位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還是整個遼東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是王霸之基。
元末,紅巾軍以此為根據地和大元朝廷激戰四年,甚至展開兩線作戰,一度攻占高麗王朝的西京平壤。
「此次作戰,鐵衛隊傷亡慘重,很多士卒不得不因傷退役。」
「就讓這些退役士卒充當官吏,統一培訓後,填充各個衙門,就勞煩公孫知州編纂教材,多費些心。」
見狀,沈元良立刻翻身下馬,將公孫少俊攙扶起來,思慮片刻後,囑咐道。
當下,沈元良在世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反賊,除非走投無路或者真正的聰明人,很少會有人投奔他。
而且沈元良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被一群腐儒占據高位,妄想一步登天,怎麼可能?
此刻的沈元良不是當初一無所有的沈元良,占據遼東半島後,他就是割據一地的諸侯,稱王建制不在話下。
「大人,此計甚好!」
聽到沈元良的計劃,公孫少俊深深拜服,拱了拱手,讚不絕口。
鐵衛隊的家丁是沈元良的嫡系人馬,此時因傷退役,稍加培訓後,他們就可以充任官吏,替沈元良牢牢掌控地方。
另外,從士卒轉為官吏,對於此前還是草民的家丁來說,可謂是光耀門楣,一步登天,是難得的恩賜。
如此,一舉兩得,拉攏人心,同時解決了官吏缺少的難題,帝王心術運用的存乎一心,天生的帝王之才。
「以後,所有的官吏優先從退役士卒中選拔。」
「而且當官之前,先到政務學堂培訓半年,再下放到最底層,充任里長、甲長等,磨練半年。」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現如今的大明朝廷,通過科舉制,考中的進士一步登天,一躍成為百里侯,卻沒有一點為官的經驗,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師爺。
侃侃而談,辨的其他人啞口無言,是朝廷中的清流,然而他們卻看不起做實事的濁流,以至於大明朝廷越來越務虛,頒布的政策脫離實際。
「大人所言甚是!」
再度拱了拱手,公孫少俊開口道。
身為永寧城少有的秀才,公孫少俊出身農家子,不像其他的書呆子,除了死讀書,什麼都不會。
出身底層的他,最注重的就是實務,討厭侃侃而談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