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人聲鼎沸的遼東
「沈將軍勝了,不論是後金建奴,還是金州衛、復州衛都不是沈將軍的對手,被他三下五除二幹掉。」
「鐵衛隊太厲害了,竟然干翻了鑲藍旗,真是不可思議,要不是親眼所見,誰能相信這是真的?」
「後金八旗打得朝廷潰不成軍,沈將軍率領鐵衛隊打得韃子全軍覆沒,豈不是說沈將軍比朝廷還要厲害?」
一大早,整個永寧城,乃至於整個遼東都沸騰了,沈元良這三個字第一次為眾人所知曉,不再是以叛軍頭目相稱。
所有人都知道,遼東半島從今以後是沈元良的,雖然他現在只占據了蓋州、復州以及金州。
通過一場史無前例的殲滅戰,沈元良在遼南之地站穩的了腳跟,從一介叛軍榮升為割據一方的梟雄,誰也不能輕視。
當下的關外之地,大明朝廷、後金建奴、沈元良,像魏蜀吳一樣三足鼎立,維持著一個脆弱的平衡。
遼東經略府。
「大人,禍事了!」
一身青色長袍、手持白紙扇的李師爺匆匆忙忙地闖進書房,顧不得失禮,抿了口茶水後,面色焦急地說道。
沈元良接連戰勝朝廷的平叛大軍、後金建奴的鑲藍旗,如此驚天的消息終於還是傳到遼東經略府。
身為遼東經略使熊廷弼的戎幕師爺,李師爺知道禍事了,因此馬不停蹄的從前線趕回來。
香菸裊裊的案几上,熊廷弼揮毫潑墨,描摹著王羲之的書法,正有感覺的時候,李師爺闖了進來,一下子就壞了他的興致。
丟下手中的狼毫筆,熊廷弼沒好氣地問道:「何事如此驚慌?」
「大人,沈元良勝了!」
沒有看熊廷弼難看的臉色,李師爺長嘆一口氣,很是無奈地說道。
「沈元良?」
聽到這個很是陌生的名字,熊廷弼思慮片刻後才想起來,擺擺手,毫不在意地說道:「就是那個殺了兵備石廣賢,占據永寧城的叛軍頭目,沈元良?」
「勝了也就勝了,現如今應對後金建奴最要緊,些許叛亂,待建奴退兵後,隨手可定。」
後金兵鋒正盛,侵略如火,一連攻克遼東十幾個堡壘,三個重要關卡,目標直指瀋陽城。
如此岌岌可危的時刻,在熊廷弼的眼中,沈元良掀起的叛亂根本不算事,一直忙著調兵遣將的他也就沒有放在心裡。
「大人,平叛大軍沒了。」
「甚至後金建奴的鑲藍旗也在靖邊堡下全軍覆沒。」
眼看熊廷弼不當回事兒,急得團團轉的李師爺只得再次說道。
「沒了,什麼叫沒了?」
聽到李師爺的匯報,熊廷弼還沒有反應過來,愣了片刻後,高聲道:「都敗了?」
此刻的熊廷弼沒有之前的淡定從容,整個人臉色發白,呆愣愣的,癱軟在太師椅上,久久沒有說話。
身為一個老官僚,熊廷弼知道沈元良此舉的意義,對於大明朝廷來說,無異於天塌了。
後金建奴是異族,相當於以往的匈奴、突厥、蒙古,對中原王朝的危害甚大,需要舉國之力抗衡。
然而沈元良卻是漢人,遼南之地擁有三四百萬漢人。
如今沈元良登高一呼,割據一方,猶如當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太平道黃巾起義,對朱明皇室的影響最大,甚至能夠動搖皇位的合法性。
一個影響江山社稷,一個影響帝位的天命屬性。
「大人,要是小規模叛亂還好,說實話,大明哪年沒有幾場叛亂?」
「沈元良不一樣,憑藉著手中的鐵衛隊,他們全殲了鑲藍旗,軍力鼎盛,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平定的。」
「萬一沈元良在他人的慫恿下立國稱帝,那可就全完了!」
想到這裡,李師爺伸手拍著腦袋,心裡拔涼拔涼的,只感覺無邊的黑雲襲來,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一個國家,兩個皇帝,在天下人眼中,誰才是正統?
「是啊,一股小小的叛軍,轉眼間就成為參天大樹。」
「樹大根深,談何容易剿滅?要是登基稱帝,我們都得丟官罷職,甚至還要進錦衣衛的詔獄一趟。」
用濕毛巾敷了敷臉,冷靜下來的熊廷弼望著庭院內青翠欲滴的榆樹,有感而發道。
遼東之地,後金建奴快速崛起,薩爾滸之戰一舉殲滅朝廷幾十萬邊軍精銳,還沒撲滅後金這把火,沈元良又添了一把火。
千瘡百孔的大明朝廷此刻搖搖欲墜,一如一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難道天命轉移,天意不再眷顧朱明皇室?
「大人,能不能私下裡跟沈元良談一談?」
「只要他不稱帝,不打出叛軍的旗幟,什麼都好說!」
李師爺眼珠子骨碌碌亂轉,想了想後,四下望了望,沒發現一個人後,用白紙扇擋著嘴,用極低的聲音說道。
沈元良割據遼東半島將要成為事實,誰也阻止不了,當下最要緊的事情就是壓下這件事,避免事態擴大化,好有個轉圜的餘地。
「誰能接下這個重擔,擔任談判使者?」
一身寬鬆袍服的熊廷弼一眨不眨地盯著眼前的李師爺,幽幽地說道,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大人,還是我去吧!」
被幽深的眼神盯得發毛,李師爺心裡嘆了口氣,無奈接下這個苦差事。
當年,年僅二十歲就中舉的李師爺,李端陽,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然而十五年過去了,已然三十五歲的李端陽每次進京趕考,毫無意外都會落榜,名落孫山,只因為他不是四大書院出身。
為了生計,或是看淡了科舉考試中的蠅營狗苟,昔日的神童,如今的落榜舉人李端陽應聘熊廷弼的師爺一職。
一晃,二十年過去了,李師爺跟遼東經略使熊廷弼深度捆綁在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師爺,難為你了!」
拍了拍李師爺的肩膀,熊廷弼又嘆了一口氣,面色有些不自然地說道。
談成了,李師爺大功一件,熊廷弼也能安穩渡過這一劫,繼續當他的遼東經略使,或者調任其他地方;
談不成,李師爺就是最好的替罪羊,熊廷弼同樣能渡過這一劫,只是得賦閒在家。
「鐵衛隊太厲害了,竟然干翻了鑲藍旗,真是不可思議,要不是親眼所見,誰能相信這是真的?」
「後金八旗打得朝廷潰不成軍,沈將軍率領鐵衛隊打得韃子全軍覆沒,豈不是說沈將軍比朝廷還要厲害?」
一大早,整個永寧城,乃至於整個遼東都沸騰了,沈元良這三個字第一次為眾人所知曉,不再是以叛軍頭目相稱。
所有人都知道,遼東半島從今以後是沈元良的,雖然他現在只占據了蓋州、復州以及金州。
通過一場史無前例的殲滅戰,沈元良在遼南之地站穩的了腳跟,從一介叛軍榮升為割據一方的梟雄,誰也不能輕視。
當下的關外之地,大明朝廷、後金建奴、沈元良,像魏蜀吳一樣三足鼎立,維持著一個脆弱的平衡。
遼東經略府。
「大人,禍事了!」
一身青色長袍、手持白紙扇的李師爺匆匆忙忙地闖進書房,顧不得失禮,抿了口茶水後,面色焦急地說道。
沈元良接連戰勝朝廷的平叛大軍、後金建奴的鑲藍旗,如此驚天的消息終於還是傳到遼東經略府。
身為遼東經略使熊廷弼的戎幕師爺,李師爺知道禍事了,因此馬不停蹄的從前線趕回來。
香菸裊裊的案几上,熊廷弼揮毫潑墨,描摹著王羲之的書法,正有感覺的時候,李師爺闖了進來,一下子就壞了他的興致。
丟下手中的狼毫筆,熊廷弼沒好氣地問道:「何事如此驚慌?」
「大人,沈元良勝了!」
沒有看熊廷弼難看的臉色,李師爺長嘆一口氣,很是無奈地說道。
「沈元良?」
聽到這個很是陌生的名字,熊廷弼思慮片刻後才想起來,擺擺手,毫不在意地說道:「就是那個殺了兵備石廣賢,占據永寧城的叛軍頭目,沈元良?」
「勝了也就勝了,現如今應對後金建奴最要緊,些許叛亂,待建奴退兵後,隨手可定。」
後金兵鋒正盛,侵略如火,一連攻克遼東十幾個堡壘,三個重要關卡,目標直指瀋陽城。
如此岌岌可危的時刻,在熊廷弼的眼中,沈元良掀起的叛亂根本不算事,一直忙著調兵遣將的他也就沒有放在心裡。
「大人,平叛大軍沒了。」
「甚至後金建奴的鑲藍旗也在靖邊堡下全軍覆沒。」
眼看熊廷弼不當回事兒,急得團團轉的李師爺只得再次說道。
「沒了,什麼叫沒了?」
聽到李師爺的匯報,熊廷弼還沒有反應過來,愣了片刻後,高聲道:「都敗了?」
此刻的熊廷弼沒有之前的淡定從容,整個人臉色發白,呆愣愣的,癱軟在太師椅上,久久沒有說話。
身為一個老官僚,熊廷弼知道沈元良此舉的意義,對於大明朝廷來說,無異於天塌了。
後金建奴是異族,相當於以往的匈奴、突厥、蒙古,對中原王朝的危害甚大,需要舉國之力抗衡。
然而沈元良卻是漢人,遼南之地擁有三四百萬漢人。
如今沈元良登高一呼,割據一方,猶如當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太平道黃巾起義,對朱明皇室的影響最大,甚至能夠動搖皇位的合法性。
一個影響江山社稷,一個影響帝位的天命屬性。
「大人,要是小規模叛亂還好,說實話,大明哪年沒有幾場叛亂?」
「沈元良不一樣,憑藉著手中的鐵衛隊,他們全殲了鑲藍旗,軍力鼎盛,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平定的。」
「萬一沈元良在他人的慫恿下立國稱帝,那可就全完了!」
想到這裡,李師爺伸手拍著腦袋,心裡拔涼拔涼的,只感覺無邊的黑雲襲來,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一個國家,兩個皇帝,在天下人眼中,誰才是正統?
「是啊,一股小小的叛軍,轉眼間就成為參天大樹。」
「樹大根深,談何容易剿滅?要是登基稱帝,我們都得丟官罷職,甚至還要進錦衣衛的詔獄一趟。」
用濕毛巾敷了敷臉,冷靜下來的熊廷弼望著庭院內青翠欲滴的榆樹,有感而發道。
遼東之地,後金建奴快速崛起,薩爾滸之戰一舉殲滅朝廷幾十萬邊軍精銳,還沒撲滅後金這把火,沈元良又添了一把火。
千瘡百孔的大明朝廷此刻搖搖欲墜,一如一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難道天命轉移,天意不再眷顧朱明皇室?
「大人,能不能私下裡跟沈元良談一談?」
「只要他不稱帝,不打出叛軍的旗幟,什麼都好說!」
李師爺眼珠子骨碌碌亂轉,想了想後,四下望了望,沒發現一個人後,用白紙扇擋著嘴,用極低的聲音說道。
沈元良割據遼東半島將要成為事實,誰也阻止不了,當下最要緊的事情就是壓下這件事,避免事態擴大化,好有個轉圜的餘地。
「誰能接下這個重擔,擔任談判使者?」
一身寬鬆袍服的熊廷弼一眨不眨地盯著眼前的李師爺,幽幽地說道,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大人,還是我去吧!」
被幽深的眼神盯得發毛,李師爺心裡嘆了口氣,無奈接下這個苦差事。
當年,年僅二十歲就中舉的李師爺,李端陽,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然而十五年過去了,已然三十五歲的李端陽每次進京趕考,毫無意外都會落榜,名落孫山,只因為他不是四大書院出身。
為了生計,或是看淡了科舉考試中的蠅營狗苟,昔日的神童,如今的落榜舉人李端陽應聘熊廷弼的師爺一職。
一晃,二十年過去了,李師爺跟遼東經略使熊廷弼深度捆綁在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師爺,難為你了!」
拍了拍李師爺的肩膀,熊廷弼又嘆了一口氣,面色有些不自然地說道。
談成了,李師爺大功一件,熊廷弼也能安穩渡過這一劫,繼續當他的遼東經略使,或者調任其他地方;
談不成,李師爺就是最好的替罪羊,熊廷弼同樣能渡過這一劫,只是得賦閒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