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猴雀作鬧,羅盤演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虎精聽了這番話語,哪裡不知到了該要分別的時候,玄丘山就在眼前,這段旅程也已經抵達了終點,接下來自然是要各奔東西,就此作別了。

  它修行多年,又是黃虎成精,對於人間生離死別並沒有太大概念,自然也沒有多麼複雜的感情流露,但它終歸與人結緣,或多或少會心有感觸。

  之前與蓮丫頭辭別是如此,此時面對李敬道同樣也是如此,沒來由的,內心便隱隱有些失落。

  見它愣在原地並沒有要離開的意思,李敬道豈會看不出它的心思,無奈之下搖了搖頭。

  「山君且聽貧道一言,你我終歸同道不同路,日先縱然對你稍有指點,可你亦一路護送我到此,恩怨已了,兩不相欠,倒也不用太過介懷。」

  「今日有此一別,實屬必然,無需感傷,山君此去只要堅守正道,苦修善法,他日定會有所成就,貧道言盡於此,還望山君能夠自省,慈悲慈悲!」

  李敬道說完,不再去理會,自顧自抬腿便欲離開。

  他是人,是玄門弟子,哪怕與這虎精有些緣法,卻終究不可能與一隻妖一直糾纏不清下去。

  關鍵還是母的。

  山中本沒有路,李某人走過,便形成了路。

  可惜沒走多遠,身後忽有異動傳來,那虎精赫然又跟了上來。

  不待李敬道發話,對方卻是搶先開口。

  「先生切勿誤會,我並非是要跟著您,只是我觀先生似乎要往山中而去,而我亦要回原來的洞府,想著恰好是往同一個方向,索性再與先生同行一程。」

  這話說得合情合理,李敬道無可反駁。

  玄丘山不是他一個人的,自然也沒有權利去要求別人怎麼怎麼樣。

  反正他目前也並不準備深入此山,頂多只是在外圍山林先探尋一番,乾脆暫且由著它去好了。

  根據當初在萬福宮聽到的故事,趙成子是因命數將近而修煉「太陰鍊形」,最終於這玄丘山中屍解成仙。

  結合《太陰寶誥》上的讖言,李敬道推測這二者必然有所關聯,想來只要找到趙成子的屍解之地,一切必然能水落石出,甚至從中找出破局之法。

  不過趙成子屍解時的歷史背景是晉代,距今已有八九百年,哪怕現在身處於玄丘山中,可山這麼大,一時半會兒想尋覓出他的屍解之地顯然不大現實。

  再者他現在也沒有多少頭緒,唯有先做好長久打算了。

  一邊撥開雜草灌木開闢道路,一邊往前行進,如此約莫走了三五里地,漸漸步入山林地帶。

  周遭各種古樹林立,千奇百怪,品類繁雜。

  「唧唧……唧唧……」

  「吱吱……」

  一道道鳴叫聲傳入耳中,嘈雜異常。

  李敬道循聲望去,便見前方不遠一株老松矗立,盤根錯節,枝頭停了三兩隻黃腹山雀,壓得松枝微微彎曲。

  較高的地方則掛了兩隻山猴,抓耳撓腮,尾巴一盪一盪,末端一抹白色極為顯眼,目光靈動,時不時朝著這邊望來。

  鳥叫猴鳴,好似開著水陸大會,吵吵嚷嚷。

  「嗷嗚……」

  毫無徵兆,身旁黃虎忽然發出一聲低吼,剎那之間,山雀撲稜稜騰空飛起,山猴迅速爬入老松頂端,所有叫聲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眼見得這一幕,李敬道心中頗有些驚疑,稍一思索,立時就明白了過來。

  人有人言,獸有獸語。

  他好奇之下,扭頭朝著虎精問了一句。

  「它們剛剛在說什麼?」

  虎精仰了仰頭,一雙虎目盯向松樹頂端。

  「它們疑惑山里怎麼來了生人,甚至伴虎同行無所畏懼,正在討論是什麼情況?」

  李敬道若有所思,復而又問。

  「那你又說了什麼?」

  虎精淡然道。

  「我叫它們少管閒事!」

  李敬道一時語塞。

  抬頭望了望樹上那兩隻被嚇壞的山猴,眼下死死抱著樹幹驚恐萬狀,不由有些哭笑不得。

  百獸之王的威懾可不是虛的,更別說是成了精的虎精,僅僅是一聲吼,便足以嚇得它們不敢動彈。


  沿此方向繼續前行,不多時脫離了山猴老松所處的範圍,至此,虎精與李敬道已然不再同路。

  虎精心知離開不可避免,雖心有絲絲不舍,卻終究沒有執迷。

  面朝李敬道低了低頭,算是做拜別之禮,隨即不再猶豫,虎軀一縱,風馳電掣般朝著山中深處奔襲而去。

  望著它的身影消失於視線當中,李敬道喟然一嘆。

  悟性雖好,奈何心性拖了後腿,容易受人間情慾影響,欲想得道化形怕不是那麼容易。

  拋開這些雜念,李敬道獨自行走在山林當中,一邊熟悉山裡的環境,一邊思考著怎樣著手去尋覓趙成子的屍解之地。

  他不由在腦海里又回憶了一遍當初萬福宮道長給他講的故事,深究其中細節,以此作為參考進行推測。

  太陰鍊形,先死而後生,破而後立,聽來玄奇無比,只是不知具體修煉方法如何?

  細細思量了良久,李敬道似有所感,自雲紋八卦袋中掏出一個羅盤,以自己為中心,左手掐個道印,默誦口訣調動法力,羅盤上八卦刻紋煥發出陣陣金光,當即運轉演算起來。

  待到指針落定,它昂首闊步,往北而去。

  《太陰寶誥》除了點明玄丘山這個大致地點以外,再無其他有用的信息,至於趙成子的生平事跡,則全憑那個所謂的傳說故事,要想在這種情況下準確找出他的屍解之地,無異於大海撈針。

  沒有別的辦法,只能藉助羅盤演算碰碰運氣。

  為了確保演算精確,李敬道不敢把目標設的太廣,基本上是以山洞地壑、懸崖絕壁之類作為參照標準。

  畢竟按照常規思路來講,既然是進山隱修,自然是不想被人知道,更何況修煉秘法安危難測,稍有不慎便是身死道消,怎會馬虎行事!

  故在他看來,這些地方通常比較隱蔽危險,一般人難以發現並且抵達,天然的山洞地塹可是絕佳的閉關場所,在裡面待到死都不一定會有人察覺。

  因而李敬道想按照這個思路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有所發掘。

  他不再遲疑,當下便開始對玄丘山展開了搜索,依照羅盤指示逐漸擴大範圍,循序漸進。

  玄丘山占地方圓數百餘里,連綿群山,大小山頭不知其數,山洞地塹不知其繁,要想從這其中找到對的那一處絕非易事。

  李敬道亦只能一點一點的尋覓線索,縱然耗費大量時間,卻也是沒辦法的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