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大選餘波(下)
第467章 大選餘波(下)
合眾國五十州,四百三十五個國會選區,乍眼一看,紅藍雙方犬牙交錯,在北美大陸的精華地帶如圍棋博弈一般,殺得難解難分。
態勢之複雜,競爭之激烈,局面之多變,總能教那些對美國政治一竅不通的局外人看得頭暈腦脹。
但只要向下深挖兩層就會發現,複雜的精緻外殼下面,藏著的往往都是簡單的醜陋人心。
這四百三十五個國會選區,每隔十年要根據各州當時的相對人口比例重新進行分配。由於美國憲法沒有明確規定該如何分配各州可以獲得的選區數量,自1792年以來的224年間,各種分配席位的方法輪番登場,傑斐遜方法、漢密爾頓方法、韋伯斯特方法,一直到現在使用的亨廷頓-希爾法……光是學習這些分配方法及其背後的歷史沿革,就能在大學裡面單獨開設一門課程。
以2010年的國會選區分配為例,人口激增的德克薩斯獲得了四個新選區,佛羅里達獲得了兩個,亞利桑那、喬治亞、內華達、南卡羅來納、猶他和華盛頓分別增加一個選區。上州人口流失嚴重的紐約,和經濟一直不景氣,居民也紛紛外遷的俄亥俄失去了兩個席位,伊利諾伊、愛荷華、路易斯安娜、麻薩諸塞、密西根、密蘇里、新澤西和賓夕法尼亞也因為人口流動而丟掉了一個眾議員的名額。
選區增加的基本上都是紅州,選區減少的基本上都是藍州,一來一去,這共和黨就有了24個眾議員席位的優勢。
當然,兩黨在各州的國會選情還不能這樣簡單地一以概之,因為除了選區數量的重新分配之外,每個州也有自己的選區劃分法。
除了阿拉斯加、德拉瓦、北達科他、南達科他、佛蒙特和懷俄明這六個在眾議院只有一名代表的人口小州之外,其他44個州,必須在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之後重新劃分選區,但聯邦沒有規定,也沒有權力規定各州選區劃分的具體辦法,這就導致44個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某些州由州立法機構來負責選區重劃,某些州由單獨成立的選區重劃委員會來決定。某些州由委員會劃分,但是需要經過州立法機構審批。某些州由州立法機構來劃分,但是需要經過州長審批。某些州只允許每十年劃分一次選區,而某些州則允許在「十年中期」,即第五年的時候就重新劃分一次選區,這樣十年總共可以重劃兩次。還有的州可以每十年劃分兩次國會選區,但只能劃分一次州議會選區……
每個州確定的選區重劃標準也有所不同,某些州更強調人口均等,每個國會選區的人數都要相同。某些州更注重緊湊性和毗連性,儘量將同一族裔的社群保留在一個選區之內。某些一黨獨大的州強調維護現有的政治共同體,保證自己在每個選區都占據優勢。而某些關鍵的搖擺州,則特別看重維護黨派公平……倒不是因為這些州更堅持公理、公平和正義,而是這些搖擺州的州議會通常也是搖擺的,過道兩邊的議員如果不互相妥協的話,根本就沒辦法達成一致。
以紐約州為例,這個深藍州有一個跨黨派的選區重劃委員會,但其建議不具約束力,其成員也很難達成一致。民主黨州長和立法機構常常會繞過該委員會,自行劃定選區。2022年,民主黨人聯手將六個保守派地區合併為三個,並將布魯克林的自由派地區納入包含了斯坦頓島的搖擺選區之中,從而將至少四名共和黨現任議員趕出了國會。
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種完全以門戶私計和黨派利益為考量的荒唐行徑,竟然是合法的。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政治格局越來越僵化,藍州與紅州的界限越來越分明,兩黨的門閥權勢越來越大,種種王朝末年之相一一顯露,也就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了。
時至今日,留給兩黨爭奪的所謂戰場已然不多,大部分都是像傑里-納德勒的紐約州第10國會選區那樣,還沒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
譬如路易斯安那州第五選區的拉爾夫-亞伯拉罕,以208545票的數據拿到81.5%的得票率,十分可怖。最關鍵的是,他的競選對手比利-伯克特,也是共和黨的候選人。
也就是說,在這個選區,不管哪位候選人上位,對於共和黨來說都是勝利。
如果你覺得這就已經很誇張了,那不如看看加利福尼亞第40國會選區的露西爾-羅伊巴爾-阿拉德,這位女議員自1993年開始就在國會山工作,至今已經連續贏得了12次競選。作為第一位擔任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十二樞機主教」之一的拉丁裔女性,阿拉德在拉丁裔眾多的洛杉磯基本上可以打橫著走。她在國會山的政治影響力是如此強大,在選區當地的社群關係是如此深厚,以至於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沒人願意跟她打擂台。
輸掉競選是一回事,以80%甚至90%的差距被屠殺又是另一回事了。
於是,阿拉德議員的2016選戰,也就是走了個過場而已。76.3%比23.7%,在沒有任何競選活動的情況下,輕鬆擊敗拉出來湊數的獨立參選人,羅曼-加布里埃爾-岡薩雷斯。
包括CNN、ABC、紐約時報在內的諸多媒體,在官方網站上甚至沒有囊括這個選區的投票信息,只是標註了一句「這位候選人在沒有主要政黨對手的情況下參選」,然後就直接把這個選區劃給了露西爾-羅伊巴爾-阿拉德。
兩黨制統治下的美國,就是如此殘酷。
因此,435個選區里,競爭稍微激烈一些,有懸念可談的,只有57個。
而在這57個選區裡面,又只有23個能真正稱得上是兩黨相爭,勝負難料,不到最後一刻,無法預測鹿死誰手的搖擺區。
魯本-基胡恩參選的內華達州第四國會選區,就是其中之一。
「從參議院到眾議院,內華達州今年算是最前線了,坐在這裡我都能聞到戰場上還沒散去的硝煙。」
韓易的這句話或許有些誇張,但確實能很好地概括2016年內華達州的選戰態勢。
今年,十二個立場曖昧的搖擺州,和兩個擁有獨立選舉人票的國會選區,緬因州第二國會選區和內布拉斯加第二國會選區,是決定總統大位的勝負手,而內華達,即是其中之一。
雖然就在藍到不能再藍的加州旁邊,但內華達州卻是以「紫色」著稱,因為約三分之一的潛在選民,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六張選舉人票,雖然看上去不多,但在局面焦灼的時候,卻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奇妙的是,關於內華達州的選情,還有一個自上世紀初就一直延續至今的玄學。
什麼玄學?
那就是,自1908年的威廉-霍華德-塔夫脫起,每一位最終勝出的共和黨候選人,都拿到了內華達州。
正因如此,兩黨的總統候選人分別在這裡舉行了多場集會,特別是橘子色的紐約地產大亨。6月18日,在金銀島酒店舉辦競選集會的MAGA小老頭,差點被一名「有精神障礙史」的20歲英國公民麥可-史蒂文-桑福德刺殺,後者當時試圖搶奪拉斯維加斯大都會警察的配槍未遂。
你看,在他2024年「被上帝眷顧」,打了個耳洞的整整八年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想要用物理手段解決問題了。
另外,由於內華達州的參議員哈里-里德宣布將於2017年1月任期結束後退休,不再尋求連任,今年的內華達忽然也變成了參議院選舉的戰場州。在佛羅里達、伊利諾伊、印第安納、密蘇里、內華達、新罕布夏、北卡羅來納、賓夕法尼亞和威斯康辛這九個參議院戰場州里,內華達州是唯一一個現任參議員為民主黨人的。捍衛該州的席位,是民主黨想要在2014年淨丟九席的慘敗後,重新奪得參議院控制權的必經之路。
可以說,如果連內華達州都保不住,那民主黨想要成為參議院內的多數黨,就只能淪為一紙空談。
民主黨推出的候選人,內華達州第32任司法部長,擁有拉丁裔血統的凱薩琳-科爾特斯-馬斯托,與共和黨推舉的代表,退役陸軍少將,骨科醫生約翰-赫克,雖然這兩個人各自有各自牢不可破的基本盤,但他們對那三分之一獨立選民的吸引力,都要打個問號,沒有誰比誰更有優勢。選前三天,民調顯示,馬斯托和赫克的預計得票率,是48.9%比48.4%。
一般情況下,內華達州參議員選舉的投票總數,也就在100萬張左右。也就是說,兩黨候選人之間的民調差距,還不到5000張票。
這才是真正的戰場。
最後,到了眾議院層面,內華達州也有兩個牽動全國關注的重要選區,NV-3和NV-4。
NV-3,即內華達州國會第三選區,是約翰-赫克擔任眾議員的地方。因為要代表共和黨出戰參議院,他只能將接力棒交到丹尼-塔坎尼安手上。塔坎尼安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律師,一名頗為成功的房地產商人,和一個……常年競選公職的候選人。之所以會給他冠以「常年競選」的頭銜,是因為他曾參加過2004年內華達州參議院、2006年內華達州州務卿、2010年美國參議院、2012年美國眾議院的競選,但均未獲成功。
這樣一位常敗將軍擊敗其他六位候選人,在共和黨黨內初選中脫穎而出,讓民主黨看到了翻紅為藍的希望,因為在他們這邊,以62.2%的得票率毫無懸念贏下提名資格的傑姬-羅森,是當地猶太教會的領袖之一,還是內華達州最大、最具實力的工會之一——烹飪工人協會226號分會的成員。支持移民改革,並且倡導提高最低工資,呼籲為內華達博彩業和旅遊業提供更多政府資金支持的她,頗受獨立選民的青睞。
民主黨全國黨部對這一選區下了重注,即將退休的哈里-里德親自督導選戰,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則負責為其籌措資金,誓要將這個從2003年開始,六次選舉五次紅色的選區,變成民主黨奪回國會控制權的前進基地。
NV-4的情況大致相同,只是部分細節方面略有出入。
比如這裡的共和黨候選人克雷森-哈迪沒有丹尼-塔坎尼安那麼衰,第一次參選就成功當選,今年正雄心勃勃地尋求連任。
比如魯本-基胡恩並不是傑姬-羅森那種從來沒有出任過公職的政治素人,他已經是州參議院的多數黨黨鞭,在州立法機構內,甚至內華達州境內的其他層面,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但正是因為兩邊的候選人都比NV-3的要強力一些,導致這裡的競爭更加激烈,在政治分析家們看來,更加難解難分。
再加上第四選區本身就是2010年內華達州選區重劃之後出現的新選區,還沒有形成任何一個黨派無法撼動的鐵票倉,兩黨輪流坐過一次莊,但都還沒來得及鞏固勝利果實。
於是,無主之地NV-4,與它西邊的鄰居NV-3一道,成為了2016年國會選舉決定兩黨最終格局的23個戰場之一。
「說真的,這幾個戰場打得確實有點精彩。選舉日那天晚上,我基本上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關注這裡的情況。」喬丹-布羅姆利抿抿嘴,動作緩慢地不住點頭,似乎還在回味那一天的激烈戰況,「你那天也在看嗎?」
「是,我也在……關注。」
韓易含糊地應付了一句,然後開始在手機上查閱數據。
他只是第二天起床之後關注了一下結果,當天晚上……
有別的事情在忙。
「總統大選,民主黨得票率47.92%,共和黨得票率45.5%,比2012年的時候接近多了。」
「主要是瓦肖縣從深藍變成淺藍了。」喬丹-布羅姆利解釋道。進入二十一世紀,內華達州的選情如何,其實就看兩個地方,拉斯維加斯所在的克拉克縣,和人口排名第二的瓦肖縣。這兩個縣裡,克拉克縣基本上沒有換過顏色,是民主黨的鐵票倉。這裡的顏色越深,民主黨的基礎票數就越穩定。至於瓦肖縣,在本世紀初還是淺紅色,但歐巴馬上台之後成功將其翻藍,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了民主黨在內華達州又一個穩定的選票來源。
而擱在它倆中間的另外十五個郡縣,不用想,只要是人口稀疏的鄉村地區,就都是共和黨的地盤。
如果瓦肖和克拉克翻藍,那民主黨拿下內華達州幾無懸念。如果瓦肖翻紅,那就意味著共和黨在這裡取得了值得載入史冊的彪炳大勝。而2016年的選舉結果,介於這兩者之間,藍色守住了瓦肖,但卻從天藍變成了淺藍。與此同時,與瓦肖接壤的洪堡縣、潘興縣和邱吉爾縣,則都從淺紅變成了血紅。
很明顯,共和黨包圍城市的戰略奏效了。只不過內華達州的農村地區人口還不夠多,少了27000張投向他們的選票,以至於讓他們與這裡的六張選舉人票失之交臂。
「所以,那個男人成為了自塔夫脫以來,第一個沒有得到內華達支持,就贏得大選的共和黨人。」
雖然已經經歷了兩次2016年大選,但當他讀到這則新聞時,韓易還是感到十分新鮮。
畢竟,重生不代表全知,沒有誰是帶著維基百科穿越回來的,這些瑣碎的細節自然不可能被記住。
「也是自1900年麥金利以來,第一個在沒有拿到瓦肖縣的情況下,就贏得大選的共和黨人。」喬丹附和道。
「我們的MAGA寶貝真的很會打破常規,不是嗎?」
「哈哈,我喜歡這個詞,MAGA寶貝。」喬丹拍拍方向盤,放聲大笑。
「不過,真的有點遺憾。」韓易咂咂嘴,「我其實很想看到內華達州也變成紅色,看著西海岸的藍被壓縮到只剩一條線,再聽聽民主黨人的哀嚎。」
「聽起來你好像確實挺恨我們的。」喬丹搖了搖頭,長舒一口氣,「上帝啊,我的意思是……如果民主黨真的丟了內華達州,我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也許DNC就直接開始打內戰了。」
「伯尼-桑德斯直接起義了,是吧?把民主黨直接改名社民黨。」韓易調侃道,「也許這才是民主黨應該給自己找尋的出路。」
「他們居然說是俄羅斯人試圖操縱我們的選舉。」氣氛烘托到這裡,喬丹的玩笑話也變得大膽了一些。
「噢,相信我,喬丹,誰當總統對我來說都無所謂……我不像其他億萬富翁那樣關心我的稅級。」即使是開玩笑,韓易也要表明立場,「我的心思很單純,只想弄好音樂現代化法案,僅此而已。」
「現在你擁有一些非常強大的盟友了,而且他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離不開你的幫助。」喬丹也迅速把話題收轉回來,雖然兩人之間有律師-客戶特權,沒有任何人,包括美國政府,可以強迫他們透露彼此之間溝通的機密信息,但謹慎起見,他還是希望儘可能避免那些太過敏感的話題。非要講,也要找一個更僻靜的地方,而不是聖莫妮卡大道的路中央,「基胡恩這次的表現震驚了所有人,5.6%的領先優勢,比起其他兩個戰場,選情好太多了。」
誠如喬丹所言,魯本-基胡恩在NV-4的表現,是整個內華達州民主黨最亮眼的成績。
參議院選舉層面,代表民主黨參選的馬斯托丟掉了克拉克縣之外的所有郡縣。是的,就連瓦肖縣,都以46.9%比46.0%的微弱優勢惜敗給了約翰-赫克,全州上下一片紅。如果不是在拉斯維加斯領先的優勢太大,51.3%:40.3%,整整多出82000張票,那麼約翰-赫克現在已經在慶祝勝利了。
而眾議院層面,NV-3的選情也非常膠著,直到最後一刻,素人傑姬-羅森才鎖定勝局,以1.2%,不到3000票的差距贏下眾議員席位。
相比之下,魯本-基胡恩在NV-4算得上是酣暢大勝,49.3%比43.7%,131112張比116219票,領先接近15000張票,讓民主黨乾淨漂亮地贏下了這一選區。
本次大選的23個戰場區里,有8個國會選區實現了政黨輪替,其中挑戰者領先優勢最大的,是佛羅里達的第18國會選區。在陽光之州,代表共和黨的布萊恩-馬斯特以驚人的10.5%的優勢擊敗了民主黨的派屈克-墨菲。
而排名第二的,就是把共和黨眾議員挑落馬下的魯本-基胡恩了。
贏了克拉克,贏了瓦肖,甚至把卡爾森城也收入囊中。36歲的魯本-基胡恩,成為了民主黨在這個慘澹的大選日,為數不多的那幾抹亮色之一。
至於他為什麼能贏得這麼漂亮?
Well……
雖然不能簡單地以一個維度來判斷問題,但請看以下數據:
共和黨候選人克雷森-哈迪,籌得競選資金1837510美元,實際花費1876222美元。外部支持資金583305美元,而用於攻擊對手的「反對資金」,則有2620208美元,未進入其競選帳戶的外部競選資金總額,3203513美元。
民主黨候選人魯本-基胡恩,籌得競選資金2508922美元,實際花費2499083美元,剩餘現金16494美元。外部支持資金2527019美元,反對資金5516610美元,外部競選資金總額8043629美元。
作為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2016年年初選定的16個「紅變藍」項目的參與者,DCCC在魯本-基胡恩身上顯然花了大價錢。另外,作為獨立贊助者的韓易,也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他不僅通過各種渠道給基胡恩的超級行動委員會捐贈了三十萬美元的現金,還為他的競選活動提供了相當程度的便利。
哪些便利?
比如Mad City音樂節的官方網站裡面,就有魯本-基胡恩競選委員會購買的「付費GG」。
在拉斯維加斯節日慶典場地周邊,瀚現場協助他們設立了13個拉票點位。
就連場地內部,也有分發傳單,而且永遠也不需要擔心被抓的「志願者」。
三天接近二十五萬人,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本地,是喜歡聽嘻哈音樂、電子音樂,追求時尚和潮流的年輕群體……而且還年滿十八歲。
Mad City音樂節,簡直開在了魯本-基胡恩的心坎上。
「他現在是民主黨的黃金男孩了。」喬丹若有所思,「以前他都需要等到民主黨全國大會,才有機會跟納德勒一起吃飯,一年就這麼一次,還要跟其他人共享那張餐桌。現在,納德勒已經願意把聖誕節的假期空出來見他了,很大的進步。」
「每場慘敗,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韓易說道,「願意在聖誕節期間與基胡恩會面,是納德勒釋放的善意,也是他想要在黨內獲得更多影響力的證明吧。」
「想要獲得更多影響力,怕是很難吧,如果你說的是實權職位的話……我不知道,但這聽上去很困難。」喬丹不置可否地撇撇嘴。
「因為他太左了?」
「伯尼-桑德斯口頭支持墮胎選擇權,傑里-納德勒兩次發起《選擇自由法案》,你覺得整個國會裡面,比他更左的人能有幾個?即便是民主黨內部,也有很多人不贊同他的政治觀點。」喬丹用鼻子嗤了一聲氣,「想要成為黨派內部的領導層,你首先也得跟過道對面的人有合作基礎……Pelosi這方面就做得不錯,除了黨籍之外,在政治立場方面你幾乎看不出她跟溫和派共和黨人有什麼區別,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坐在少數黨領袖的位置上。傑里-納德勒那一套,在曼哈頓行得通,當個終身制議員不成問題,但他沒有辦法自己再往前一步。」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他需要基胡恩的原因吧。」韓易笑了笑,「依照魯本在州參議院的提案歷史和合作歷史來看,他左,但不是極左。他接受跨黨派合作,但對此比較謹慎。積極參與每一項立法決策,在州參議院行使參議員職權期間,只錯過了1.6%的投票。最重要的是,他是新生,在國會山沒有根基,沒有朋友,沒有盟友。沒有強有力的共同提案者,沒有可以讓他進一步發揮影響力的委員會,更沒有委員會裡的領導職位。這樣一張勤勉上進,又勉強對胃口的白紙,正是納德勒需要的。」
「基胡恩也肯定很需要納德勒。」喬丹揣測,「如果他想要充分利用好這兩年時間,把他政治新星的籌碼給完全變現,長久留在國會山的話。」
「他野心勃勃,而且沒有絲毫要掩飾它的意圖。」
韓易揉了揉有些發脹的鼻子,他總覺得魯本-基胡恩在某些方面太過激進,太過張揚,很容易在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得罪一些很麻煩的對手,但至少目前來說,他確實需要基胡恩衝起來。
因為,這是他除了鮑勃-古德拉特之外,目前唯一一個算是建立起良好合作關係的議員。
「他想進哪些委員會?」喬丹立刻就領會了韓易話中的隱意。一個眾議員的野心,必然要通過他加入的委員會來施展。
「剛進國會,他一點都不挑,能進幾個進幾個……嗯,不過,他希望至少其中的一兩個是比較強大的實權委員會。撥款委員會不指望了,但金融服務委員會、能源和商業委員會、司法委員會這些,他都有興趣。」
「怪不得急著找納德勒拜山頭。能得到他的支持,進司法委員會應該問題不大。」
「是的,當然,他不只是想要當納德勒的門徒而已。我能感覺得出來,基胡恩希望自己跟納德勒在紐約會面的時候,能提供出一些可供交換的籌碼。」
「那麼他向你拋出了一份怎樣的合作提案?」喬丹很清楚,魯本-基胡恩手裡不可能有傑里-納德勒感興趣的東西。
能幫他湊點籌碼出來的,目前看來,只有這個積極在他身上下注的音樂圈億萬富豪。
「他希望我能明年年初就積極推進Circus Circus的收購案。」
韓易放下手機,望向喬丹-布羅姆利,一字一句地說道。
「並且,他希望我能夠同意,讓紐約格信律師事務所的麥可-納德勒律師,來負責整個M&A流程。」
(本章完)
合眾國五十州,四百三十五個國會選區,乍眼一看,紅藍雙方犬牙交錯,在北美大陸的精華地帶如圍棋博弈一般,殺得難解難分。
態勢之複雜,競爭之激烈,局面之多變,總能教那些對美國政治一竅不通的局外人看得頭暈腦脹。
但只要向下深挖兩層就會發現,複雜的精緻外殼下面,藏著的往往都是簡單的醜陋人心。
這四百三十五個國會選區,每隔十年要根據各州當時的相對人口比例重新進行分配。由於美國憲法沒有明確規定該如何分配各州可以獲得的選區數量,自1792年以來的224年間,各種分配席位的方法輪番登場,傑斐遜方法、漢密爾頓方法、韋伯斯特方法,一直到現在使用的亨廷頓-希爾法……光是學習這些分配方法及其背後的歷史沿革,就能在大學裡面單獨開設一門課程。
以2010年的國會選區分配為例,人口激增的德克薩斯獲得了四個新選區,佛羅里達獲得了兩個,亞利桑那、喬治亞、內華達、南卡羅來納、猶他和華盛頓分別增加一個選區。上州人口流失嚴重的紐約,和經濟一直不景氣,居民也紛紛外遷的俄亥俄失去了兩個席位,伊利諾伊、愛荷華、路易斯安娜、麻薩諸塞、密西根、密蘇里、新澤西和賓夕法尼亞也因為人口流動而丟掉了一個眾議員的名額。
選區增加的基本上都是紅州,選區減少的基本上都是藍州,一來一去,這共和黨就有了24個眾議員席位的優勢。
當然,兩黨在各州的國會選情還不能這樣簡單地一以概之,因為除了選區數量的重新分配之外,每個州也有自己的選區劃分法。
除了阿拉斯加、德拉瓦、北達科他、南達科他、佛蒙特和懷俄明這六個在眾議院只有一名代表的人口小州之外,其他44個州,必須在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之後重新劃分選區,但聯邦沒有規定,也沒有權力規定各州選區劃分的具體辦法,這就導致44個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某些州由州立法機構來負責選區重劃,某些州由單獨成立的選區重劃委員會來決定。某些州由委員會劃分,但是需要經過州立法機構審批。某些州由州立法機構來劃分,但是需要經過州長審批。某些州只允許每十年劃分一次選區,而某些州則允許在「十年中期」,即第五年的時候就重新劃分一次選區,這樣十年總共可以重劃兩次。還有的州可以每十年劃分兩次國會選區,但只能劃分一次州議會選區……
每個州確定的選區重劃標準也有所不同,某些州更強調人口均等,每個國會選區的人數都要相同。某些州更注重緊湊性和毗連性,儘量將同一族裔的社群保留在一個選區之內。某些一黨獨大的州強調維護現有的政治共同體,保證自己在每個選區都占據優勢。而某些關鍵的搖擺州,則特別看重維護黨派公平……倒不是因為這些州更堅持公理、公平和正義,而是這些搖擺州的州議會通常也是搖擺的,過道兩邊的議員如果不互相妥協的話,根本就沒辦法達成一致。
以紐約州為例,這個深藍州有一個跨黨派的選區重劃委員會,但其建議不具約束力,其成員也很難達成一致。民主黨州長和立法機構常常會繞過該委員會,自行劃定選區。2022年,民主黨人聯手將六個保守派地區合併為三個,並將布魯克林的自由派地區納入包含了斯坦頓島的搖擺選區之中,從而將至少四名共和黨現任議員趕出了國會。
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種完全以門戶私計和黨派利益為考量的荒唐行徑,竟然是合法的。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政治格局越來越僵化,藍州與紅州的界限越來越分明,兩黨的門閥權勢越來越大,種種王朝末年之相一一顯露,也就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了。
時至今日,留給兩黨爭奪的所謂戰場已然不多,大部分都是像傑里-納德勒的紐約州第10國會選區那樣,還沒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
譬如路易斯安那州第五選區的拉爾夫-亞伯拉罕,以208545票的數據拿到81.5%的得票率,十分可怖。最關鍵的是,他的競選對手比利-伯克特,也是共和黨的候選人。
也就是說,在這個選區,不管哪位候選人上位,對於共和黨來說都是勝利。
如果你覺得這就已經很誇張了,那不如看看加利福尼亞第40國會選區的露西爾-羅伊巴爾-阿拉德,這位女議員自1993年開始就在國會山工作,至今已經連續贏得了12次競選。作為第一位擔任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十二樞機主教」之一的拉丁裔女性,阿拉德在拉丁裔眾多的洛杉磯基本上可以打橫著走。她在國會山的政治影響力是如此強大,在選區當地的社群關係是如此深厚,以至於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沒人願意跟她打擂台。
輸掉競選是一回事,以80%甚至90%的差距被屠殺又是另一回事了。
於是,阿拉德議員的2016選戰,也就是走了個過場而已。76.3%比23.7%,在沒有任何競選活動的情況下,輕鬆擊敗拉出來湊數的獨立參選人,羅曼-加布里埃爾-岡薩雷斯。
包括CNN、ABC、紐約時報在內的諸多媒體,在官方網站上甚至沒有囊括這個選區的投票信息,只是標註了一句「這位候選人在沒有主要政黨對手的情況下參選」,然後就直接把這個選區劃給了露西爾-羅伊巴爾-阿拉德。
兩黨制統治下的美國,就是如此殘酷。
因此,435個選區里,競爭稍微激烈一些,有懸念可談的,只有57個。
而在這57個選區裡面,又只有23個能真正稱得上是兩黨相爭,勝負難料,不到最後一刻,無法預測鹿死誰手的搖擺區。
魯本-基胡恩參選的內華達州第四國會選區,就是其中之一。
「從參議院到眾議院,內華達州今年算是最前線了,坐在這裡我都能聞到戰場上還沒散去的硝煙。」
韓易的這句話或許有些誇張,但確實能很好地概括2016年內華達州的選戰態勢。
今年,十二個立場曖昧的搖擺州,和兩個擁有獨立選舉人票的國會選區,緬因州第二國會選區和內布拉斯加第二國會選區,是決定總統大位的勝負手,而內華達,即是其中之一。
雖然就在藍到不能再藍的加州旁邊,但內華達州卻是以「紫色」著稱,因為約三分之一的潛在選民,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六張選舉人票,雖然看上去不多,但在局面焦灼的時候,卻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奇妙的是,關於內華達州的選情,還有一個自上世紀初就一直延續至今的玄學。
什麼玄學?
那就是,自1908年的威廉-霍華德-塔夫脫起,每一位最終勝出的共和黨候選人,都拿到了內華達州。
正因如此,兩黨的總統候選人分別在這裡舉行了多場集會,特別是橘子色的紐約地產大亨。6月18日,在金銀島酒店舉辦競選集會的MAGA小老頭,差點被一名「有精神障礙史」的20歲英國公民麥可-史蒂文-桑福德刺殺,後者當時試圖搶奪拉斯維加斯大都會警察的配槍未遂。
你看,在他2024年「被上帝眷顧」,打了個耳洞的整整八年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想要用物理手段解決問題了。
另外,由於內華達州的參議員哈里-里德宣布將於2017年1月任期結束後退休,不再尋求連任,今年的內華達忽然也變成了參議院選舉的戰場州。在佛羅里達、伊利諾伊、印第安納、密蘇里、內華達、新罕布夏、北卡羅來納、賓夕法尼亞和威斯康辛這九個參議院戰場州里,內華達州是唯一一個現任參議員為民主黨人的。捍衛該州的席位,是民主黨想要在2014年淨丟九席的慘敗後,重新奪得參議院控制權的必經之路。
可以說,如果連內華達州都保不住,那民主黨想要成為參議院內的多數黨,就只能淪為一紙空談。
民主黨推出的候選人,內華達州第32任司法部長,擁有拉丁裔血統的凱薩琳-科爾特斯-馬斯托,與共和黨推舉的代表,退役陸軍少將,骨科醫生約翰-赫克,雖然這兩個人各自有各自牢不可破的基本盤,但他們對那三分之一獨立選民的吸引力,都要打個問號,沒有誰比誰更有優勢。選前三天,民調顯示,馬斯托和赫克的預計得票率,是48.9%比48.4%。
一般情況下,內華達州參議員選舉的投票總數,也就在100萬張左右。也就是說,兩黨候選人之間的民調差距,還不到5000張票。
這才是真正的戰場。
最後,到了眾議院層面,內華達州也有兩個牽動全國關注的重要選區,NV-3和NV-4。
NV-3,即內華達州國會第三選區,是約翰-赫克擔任眾議員的地方。因為要代表共和黨出戰參議院,他只能將接力棒交到丹尼-塔坎尼安手上。塔坎尼安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律師,一名頗為成功的房地產商人,和一個……常年競選公職的候選人。之所以會給他冠以「常年競選」的頭銜,是因為他曾參加過2004年內華達州參議院、2006年內華達州州務卿、2010年美國參議院、2012年美國眾議院的競選,但均未獲成功。
這樣一位常敗將軍擊敗其他六位候選人,在共和黨黨內初選中脫穎而出,讓民主黨看到了翻紅為藍的希望,因為在他們這邊,以62.2%的得票率毫無懸念贏下提名資格的傑姬-羅森,是當地猶太教會的領袖之一,還是內華達州最大、最具實力的工會之一——烹飪工人協會226號分會的成員。支持移民改革,並且倡導提高最低工資,呼籲為內華達博彩業和旅遊業提供更多政府資金支持的她,頗受獨立選民的青睞。
民主黨全國黨部對這一選區下了重注,即將退休的哈里-里德親自督導選戰,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則負責為其籌措資金,誓要將這個從2003年開始,六次選舉五次紅色的選區,變成民主黨奪回國會控制權的前進基地。
NV-4的情況大致相同,只是部分細節方面略有出入。
比如這裡的共和黨候選人克雷森-哈迪沒有丹尼-塔坎尼安那麼衰,第一次參選就成功當選,今年正雄心勃勃地尋求連任。
比如魯本-基胡恩並不是傑姬-羅森那種從來沒有出任過公職的政治素人,他已經是州參議院的多數黨黨鞭,在州立法機構內,甚至內華達州境內的其他層面,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但正是因為兩邊的候選人都比NV-3的要強力一些,導致這裡的競爭更加激烈,在政治分析家們看來,更加難解難分。
再加上第四選區本身就是2010年內華達州選區重劃之後出現的新選區,還沒有形成任何一個黨派無法撼動的鐵票倉,兩黨輪流坐過一次莊,但都還沒來得及鞏固勝利果實。
於是,無主之地NV-4,與它西邊的鄰居NV-3一道,成為了2016年國會選舉決定兩黨最終格局的23個戰場之一。
「說真的,這幾個戰場打得確實有點精彩。選舉日那天晚上,我基本上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關注這裡的情況。」喬丹-布羅姆利抿抿嘴,動作緩慢地不住點頭,似乎還在回味那一天的激烈戰況,「你那天也在看嗎?」
「是,我也在……關注。」
韓易含糊地應付了一句,然後開始在手機上查閱數據。
他只是第二天起床之後關注了一下結果,當天晚上……
有別的事情在忙。
「總統大選,民主黨得票率47.92%,共和黨得票率45.5%,比2012年的時候接近多了。」
「主要是瓦肖縣從深藍變成淺藍了。」喬丹-布羅姆利解釋道。進入二十一世紀,內華達州的選情如何,其實就看兩個地方,拉斯維加斯所在的克拉克縣,和人口排名第二的瓦肖縣。這兩個縣裡,克拉克縣基本上沒有換過顏色,是民主黨的鐵票倉。這裡的顏色越深,民主黨的基礎票數就越穩定。至於瓦肖縣,在本世紀初還是淺紅色,但歐巴馬上台之後成功將其翻藍,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了民主黨在內華達州又一個穩定的選票來源。
而擱在它倆中間的另外十五個郡縣,不用想,只要是人口稀疏的鄉村地區,就都是共和黨的地盤。
如果瓦肖和克拉克翻藍,那民主黨拿下內華達州幾無懸念。如果瓦肖翻紅,那就意味著共和黨在這裡取得了值得載入史冊的彪炳大勝。而2016年的選舉結果,介於這兩者之間,藍色守住了瓦肖,但卻從天藍變成了淺藍。與此同時,與瓦肖接壤的洪堡縣、潘興縣和邱吉爾縣,則都從淺紅變成了血紅。
很明顯,共和黨包圍城市的戰略奏效了。只不過內華達州的農村地區人口還不夠多,少了27000張投向他們的選票,以至於讓他們與這裡的六張選舉人票失之交臂。
「所以,那個男人成為了自塔夫脫以來,第一個沒有得到內華達支持,就贏得大選的共和黨人。」
雖然已經經歷了兩次2016年大選,但當他讀到這則新聞時,韓易還是感到十分新鮮。
畢竟,重生不代表全知,沒有誰是帶著維基百科穿越回來的,這些瑣碎的細節自然不可能被記住。
「也是自1900年麥金利以來,第一個在沒有拿到瓦肖縣的情況下,就贏得大選的共和黨人。」喬丹附和道。
「我們的MAGA寶貝真的很會打破常規,不是嗎?」
「哈哈,我喜歡這個詞,MAGA寶貝。」喬丹拍拍方向盤,放聲大笑。
「不過,真的有點遺憾。」韓易咂咂嘴,「我其實很想看到內華達州也變成紅色,看著西海岸的藍被壓縮到只剩一條線,再聽聽民主黨人的哀嚎。」
「聽起來你好像確實挺恨我們的。」喬丹搖了搖頭,長舒一口氣,「上帝啊,我的意思是……如果民主黨真的丟了內華達州,我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也許DNC就直接開始打內戰了。」
「伯尼-桑德斯直接起義了,是吧?把民主黨直接改名社民黨。」韓易調侃道,「也許這才是民主黨應該給自己找尋的出路。」
「他們居然說是俄羅斯人試圖操縱我們的選舉。」氣氛烘托到這裡,喬丹的玩笑話也變得大膽了一些。
「噢,相信我,喬丹,誰當總統對我來說都無所謂……我不像其他億萬富翁那樣關心我的稅級。」即使是開玩笑,韓易也要表明立場,「我的心思很單純,只想弄好音樂現代化法案,僅此而已。」
「現在你擁有一些非常強大的盟友了,而且他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離不開你的幫助。」喬丹也迅速把話題收轉回來,雖然兩人之間有律師-客戶特權,沒有任何人,包括美國政府,可以強迫他們透露彼此之間溝通的機密信息,但謹慎起見,他還是希望儘可能避免那些太過敏感的話題。非要講,也要找一個更僻靜的地方,而不是聖莫妮卡大道的路中央,「基胡恩這次的表現震驚了所有人,5.6%的領先優勢,比起其他兩個戰場,選情好太多了。」
誠如喬丹所言,魯本-基胡恩在NV-4的表現,是整個內華達州民主黨最亮眼的成績。
參議院選舉層面,代表民主黨參選的馬斯托丟掉了克拉克縣之外的所有郡縣。是的,就連瓦肖縣,都以46.9%比46.0%的微弱優勢惜敗給了約翰-赫克,全州上下一片紅。如果不是在拉斯維加斯領先的優勢太大,51.3%:40.3%,整整多出82000張票,那麼約翰-赫克現在已經在慶祝勝利了。
而眾議院層面,NV-3的選情也非常膠著,直到最後一刻,素人傑姬-羅森才鎖定勝局,以1.2%,不到3000票的差距贏下眾議員席位。
相比之下,魯本-基胡恩在NV-4算得上是酣暢大勝,49.3%比43.7%,131112張比116219票,領先接近15000張票,讓民主黨乾淨漂亮地贏下了這一選區。
本次大選的23個戰場區里,有8個國會選區實現了政黨輪替,其中挑戰者領先優勢最大的,是佛羅里達的第18國會選區。在陽光之州,代表共和黨的布萊恩-馬斯特以驚人的10.5%的優勢擊敗了民主黨的派屈克-墨菲。
而排名第二的,就是把共和黨眾議員挑落馬下的魯本-基胡恩了。
贏了克拉克,贏了瓦肖,甚至把卡爾森城也收入囊中。36歲的魯本-基胡恩,成為了民主黨在這個慘澹的大選日,為數不多的那幾抹亮色之一。
至於他為什麼能贏得這麼漂亮?
Well……
雖然不能簡單地以一個維度來判斷問題,但請看以下數據:
共和黨候選人克雷森-哈迪,籌得競選資金1837510美元,實際花費1876222美元。外部支持資金583305美元,而用於攻擊對手的「反對資金」,則有2620208美元,未進入其競選帳戶的外部競選資金總額,3203513美元。
民主黨候選人魯本-基胡恩,籌得競選資金2508922美元,實際花費2499083美元,剩餘現金16494美元。外部支持資金2527019美元,反對資金5516610美元,外部競選資金總額8043629美元。
作為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2016年年初選定的16個「紅變藍」項目的參與者,DCCC在魯本-基胡恩身上顯然花了大價錢。另外,作為獨立贊助者的韓易,也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他不僅通過各種渠道給基胡恩的超級行動委員會捐贈了三十萬美元的現金,還為他的競選活動提供了相當程度的便利。
哪些便利?
比如Mad City音樂節的官方網站裡面,就有魯本-基胡恩競選委員會購買的「付費GG」。
在拉斯維加斯節日慶典場地周邊,瀚現場協助他們設立了13個拉票點位。
就連場地內部,也有分發傳單,而且永遠也不需要擔心被抓的「志願者」。
三天接近二十五萬人,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本地,是喜歡聽嘻哈音樂、電子音樂,追求時尚和潮流的年輕群體……而且還年滿十八歲。
Mad City音樂節,簡直開在了魯本-基胡恩的心坎上。
「他現在是民主黨的黃金男孩了。」喬丹若有所思,「以前他都需要等到民主黨全國大會,才有機會跟納德勒一起吃飯,一年就這麼一次,還要跟其他人共享那張餐桌。現在,納德勒已經願意把聖誕節的假期空出來見他了,很大的進步。」
「每場慘敗,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韓易說道,「願意在聖誕節期間與基胡恩會面,是納德勒釋放的善意,也是他想要在黨內獲得更多影響力的證明吧。」
「想要獲得更多影響力,怕是很難吧,如果你說的是實權職位的話……我不知道,但這聽上去很困難。」喬丹不置可否地撇撇嘴。
「因為他太左了?」
「伯尼-桑德斯口頭支持墮胎選擇權,傑里-納德勒兩次發起《選擇自由法案》,你覺得整個國會裡面,比他更左的人能有幾個?即便是民主黨內部,也有很多人不贊同他的政治觀點。」喬丹用鼻子嗤了一聲氣,「想要成為黨派內部的領導層,你首先也得跟過道對面的人有合作基礎……Pelosi這方面就做得不錯,除了黨籍之外,在政治立場方面你幾乎看不出她跟溫和派共和黨人有什麼區別,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坐在少數黨領袖的位置上。傑里-納德勒那一套,在曼哈頓行得通,當個終身制議員不成問題,但他沒有辦法自己再往前一步。」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他需要基胡恩的原因吧。」韓易笑了笑,「依照魯本在州參議院的提案歷史和合作歷史來看,他左,但不是極左。他接受跨黨派合作,但對此比較謹慎。積極參與每一項立法決策,在州參議院行使參議員職權期間,只錯過了1.6%的投票。最重要的是,他是新生,在國會山沒有根基,沒有朋友,沒有盟友。沒有強有力的共同提案者,沒有可以讓他進一步發揮影響力的委員會,更沒有委員會裡的領導職位。這樣一張勤勉上進,又勉強對胃口的白紙,正是納德勒需要的。」
「基胡恩也肯定很需要納德勒。」喬丹揣測,「如果他想要充分利用好這兩年時間,把他政治新星的籌碼給完全變現,長久留在國會山的話。」
「他野心勃勃,而且沒有絲毫要掩飾它的意圖。」
韓易揉了揉有些發脹的鼻子,他總覺得魯本-基胡恩在某些方面太過激進,太過張揚,很容易在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得罪一些很麻煩的對手,但至少目前來說,他確實需要基胡恩衝起來。
因為,這是他除了鮑勃-古德拉特之外,目前唯一一個算是建立起良好合作關係的議員。
「他想進哪些委員會?」喬丹立刻就領會了韓易話中的隱意。一個眾議員的野心,必然要通過他加入的委員會來施展。
「剛進國會,他一點都不挑,能進幾個進幾個……嗯,不過,他希望至少其中的一兩個是比較強大的實權委員會。撥款委員會不指望了,但金融服務委員會、能源和商業委員會、司法委員會這些,他都有興趣。」
「怪不得急著找納德勒拜山頭。能得到他的支持,進司法委員會應該問題不大。」
「是的,當然,他不只是想要當納德勒的門徒而已。我能感覺得出來,基胡恩希望自己跟納德勒在紐約會面的時候,能提供出一些可供交換的籌碼。」
「那麼他向你拋出了一份怎樣的合作提案?」喬丹很清楚,魯本-基胡恩手裡不可能有傑里-納德勒感興趣的東西。
能幫他湊點籌碼出來的,目前看來,只有這個積極在他身上下注的音樂圈億萬富豪。
「他希望我能明年年初就積極推進Circus Circus的收購案。」
韓易放下手機,望向喬丹-布羅姆利,一字一句地說道。
「並且,他希望我能夠同意,讓紐約格信律師事務所的麥可-納德勒律師,來負責整個M&A流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