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土豆
李弘茂帶著張兵,神情中透著幾分期待與急切。
一同穿過那面神秘的銅鏡,眨眼間便來到了徐川別墅的後院。
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微微一愣,只見三千套嶄新的軍事裝備,整整齊齊地堆放在院子裡。
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屬的光澤閃爍奪目。
「殿下,這些裝備可真是氣派!」
張兵眼中滿是驚喜,不禁讚嘆道。
當初在工廠看到這些裝備就愛不釋手,如今終於能夠擁有,他自然喜不自勝。
要知道,他身為親兵統領,手底下有五百親兵。
如今這麼多軍事器械,他們這些親兵肯定是第一批裝備的。
此時此刻,他都有些迫不及待的穿上銀晃晃的鎧甲炫耀一番。
李弘茂微微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
「的確,有了這些裝備,我們的軍隊實力必將大增。張兵,你即刻返回慶王府,挑選一百名精銳親兵,前來搬運這些裝備。務必小心謹慎,確保萬無一失。」
「是,殿下!」張兵領命後,迅速轉身,朝著銅鏡疾步而去,身影很快消失在銅鏡之中。
李弘茂走進別墅,徐川早已在廳中等候。
兩人相見,一番寒暄後,李弘茂難掩興奮之情。
「川哥,此次前來,有個好消息要告知於你。周大福在江寧城舉辦的玻璃工藝品品鑑會,大獲成功!一箱子的玻璃工藝品,被那些達官顯貴們搶購一空,為我們籌集了一大筆銀子,足足有一百萬兩銀子之多。」
徐川聽後,微微一笑,絲毫不覺得意外。
一件玻璃工藝品價值一萬兩銀子,這個價格放在南唐並不算昂貴。
要知道,由於戰亂的緣故,南唐的人口並不多。
總體而言,南唐都城的權貴人數並不多,但世代積累的財富可不少。
如果好好運作一番,一件玻璃工藝品的價格遠遠不止一萬兩銀子。
「我就知道,這些玻璃工藝品在南唐定會大受歡迎。其實,我早已準備好了十箱子玻璃工藝品,你這次帶回去,交給周大福。不過,為避免南唐境內玻璃工藝品過多,擾亂市場行情,讓他到南唐周邊的國家去售賣,定能再賺一筆豐厚的財富。」
在南唐周邊,可有不少國家,像吳越國,後周,蜀國等等。
剛在南唐出售一批玻璃工藝品,要是再接著賣,必然導致價格下降。
所以為了維持一萬兩銀子一件的價格,還是去其他國家出售比較好。
李弘茂連連點頭:「川哥考慮得如此周全,我會叮囑周大福的。有了這些銀子,我們在發展勢力的道路上,便能走得更穩更遠。」
然而,李弘茂的臉上很快又浮現出一絲憂慮。
「只是,如今廬州有十多萬災民,水利工事即將完工,可我實在不知該如何安置他們。這些百姓都是我南唐的子民,我實在不忍心看著他們再次陷入困境。川哥,還望你能為我出個主意。」
常夢錫詢問如何安置災民的時候,他讓常夢錫不要擔憂,先安置在廬州城周邊即可。
但其實,那時候他也沒有想出什麼解決之道。
可即便如此,他絲毫不擔心。
因為他相信川哥,知道川哥必然會有好辦法。
徐川沉思片刻,眼中閃過一絲光芒。
「你不必擔憂,災民們不是分得了土地嗎?可以讓他們種植土豆。土豆這作物,產量極高,既可以作為主糧食用,也可以當作蔬菜。如今九月份種下,十二月份冬天來臨之前便能收穫。只要施好肥,每一畝土地,便可收穫 3000斤,換算下來,就是30石。」
「什麼?30石?」
李弘茂瞪大了眼睛,滿臉的難以置信。
「這怎麼可能?我們南唐的糧食,畝產量才一石多一點。」
他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確認之後才不可思議的接受了。
他知道現代很多東西都超出他的想像,但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居然有一種農作物能有如此高的產量,簡直令他難以置信。
一瞬間,他心思活絡,激動萬分。
要是把土豆帶回去,那豈不是說南唐的老百姓以後再也不用餓肚子。
想到此處,李弘茂目光熱切的注視著徐川。
徐川肯定地點點頭:「這是千真萬確的。土豆適應能力強,而且富含營養,是解決災民溫飽的絕佳選擇。」
李弘茂聽後,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但很快又黯淡下去。
「川哥有所不知,如今天下大旱,水源匱乏。沒有充足的水源,即便種上土豆,又如何能有如此高的產量呢?」
他很快就想到旱情,土豆既然是主糧,那必然也是需要水灌溉的。
但廬州目前的現狀,這旱情一時半會也緩解不了,怕是會影響土豆的種植。
不過他倒也沒有太過失望,即便目前不行,等旱情緩解之後再種植土豆也可以,大不了等到來年。
徐川自信地笑了笑:「這一點你無需擔心,等廬州的水利工事完工,我定會解決水的問題。我有辦法,讓這些土地得到充足的灌溉。」
李弘茂看著徐川堅定的眼神,心中的憂慮漸漸消散。
雖然他也不知道川哥有什麼辦法,但他相信川哥。
既然川哥都信誓旦旦的保證了,那他也就沒什麼可擔憂得。
「既然川哥如此有把握,那我便放心了。有川哥相助,真是我廬州百姓之福。」
兩人又就一些細節問題商討了許久,不知不覺,時間過去許久。
此時,張兵帶著一百名親兵趕到。
眾人齊心協力,將十箱子玻璃工藝品和三千套軍事裝備,小心翼翼地搬運回去。
李弘茂與徐川告別,再次表達了感激之情。
「川哥,此次多虧了你的幫助。若沒有你,我真不知該如何是好。日後若有需要,川哥儘管開口,我定當全力以赴。」
徐川微笑著說:「不用這麼客氣,我也不希望那些災民活活餓死。你回去後,按照計劃行事,定能讓廬州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李弘茂帶著親兵和物資,穿過銅鏡,回到了慶王府。
一同穿過那面神秘的銅鏡,眨眼間便來到了徐川別墅的後院。
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微微一愣,只見三千套嶄新的軍事裝備,整整齊齊地堆放在院子裡。
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屬的光澤閃爍奪目。
「殿下,這些裝備可真是氣派!」
張兵眼中滿是驚喜,不禁讚嘆道。
當初在工廠看到這些裝備就愛不釋手,如今終於能夠擁有,他自然喜不自勝。
要知道,他身為親兵統領,手底下有五百親兵。
如今這麼多軍事器械,他們這些親兵肯定是第一批裝備的。
此時此刻,他都有些迫不及待的穿上銀晃晃的鎧甲炫耀一番。
李弘茂微微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
「的確,有了這些裝備,我們的軍隊實力必將大增。張兵,你即刻返回慶王府,挑選一百名精銳親兵,前來搬運這些裝備。務必小心謹慎,確保萬無一失。」
「是,殿下!」張兵領命後,迅速轉身,朝著銅鏡疾步而去,身影很快消失在銅鏡之中。
李弘茂走進別墅,徐川早已在廳中等候。
兩人相見,一番寒暄後,李弘茂難掩興奮之情。
「川哥,此次前來,有個好消息要告知於你。周大福在江寧城舉辦的玻璃工藝品品鑑會,大獲成功!一箱子的玻璃工藝品,被那些達官顯貴們搶購一空,為我們籌集了一大筆銀子,足足有一百萬兩銀子之多。」
徐川聽後,微微一笑,絲毫不覺得意外。
一件玻璃工藝品價值一萬兩銀子,這個價格放在南唐並不算昂貴。
要知道,由於戰亂的緣故,南唐的人口並不多。
總體而言,南唐都城的權貴人數並不多,但世代積累的財富可不少。
如果好好運作一番,一件玻璃工藝品的價格遠遠不止一萬兩銀子。
「我就知道,這些玻璃工藝品在南唐定會大受歡迎。其實,我早已準備好了十箱子玻璃工藝品,你這次帶回去,交給周大福。不過,為避免南唐境內玻璃工藝品過多,擾亂市場行情,讓他到南唐周邊的國家去售賣,定能再賺一筆豐厚的財富。」
在南唐周邊,可有不少國家,像吳越國,後周,蜀國等等。
剛在南唐出售一批玻璃工藝品,要是再接著賣,必然導致價格下降。
所以為了維持一萬兩銀子一件的價格,還是去其他國家出售比較好。
李弘茂連連點頭:「川哥考慮得如此周全,我會叮囑周大福的。有了這些銀子,我們在發展勢力的道路上,便能走得更穩更遠。」
然而,李弘茂的臉上很快又浮現出一絲憂慮。
「只是,如今廬州有十多萬災民,水利工事即將完工,可我實在不知該如何安置他們。這些百姓都是我南唐的子民,我實在不忍心看著他們再次陷入困境。川哥,還望你能為我出個主意。」
常夢錫詢問如何安置災民的時候,他讓常夢錫不要擔憂,先安置在廬州城周邊即可。
但其實,那時候他也沒有想出什麼解決之道。
可即便如此,他絲毫不擔心。
因為他相信川哥,知道川哥必然會有好辦法。
徐川沉思片刻,眼中閃過一絲光芒。
「你不必擔憂,災民們不是分得了土地嗎?可以讓他們種植土豆。土豆這作物,產量極高,既可以作為主糧食用,也可以當作蔬菜。如今九月份種下,十二月份冬天來臨之前便能收穫。只要施好肥,每一畝土地,便可收穫 3000斤,換算下來,就是30石。」
「什麼?30石?」
李弘茂瞪大了眼睛,滿臉的難以置信。
「這怎麼可能?我們南唐的糧食,畝產量才一石多一點。」
他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確認之後才不可思議的接受了。
他知道現代很多東西都超出他的想像,但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居然有一種農作物能有如此高的產量,簡直令他難以置信。
一瞬間,他心思活絡,激動萬分。
要是把土豆帶回去,那豈不是說南唐的老百姓以後再也不用餓肚子。
想到此處,李弘茂目光熱切的注視著徐川。
徐川肯定地點點頭:「這是千真萬確的。土豆適應能力強,而且富含營養,是解決災民溫飽的絕佳選擇。」
李弘茂聽後,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但很快又黯淡下去。
「川哥有所不知,如今天下大旱,水源匱乏。沒有充足的水源,即便種上土豆,又如何能有如此高的產量呢?」
他很快就想到旱情,土豆既然是主糧,那必然也是需要水灌溉的。
但廬州目前的現狀,這旱情一時半會也緩解不了,怕是會影響土豆的種植。
不過他倒也沒有太過失望,即便目前不行,等旱情緩解之後再種植土豆也可以,大不了等到來年。
徐川自信地笑了笑:「這一點你無需擔心,等廬州的水利工事完工,我定會解決水的問題。我有辦法,讓這些土地得到充足的灌溉。」
李弘茂看著徐川堅定的眼神,心中的憂慮漸漸消散。
雖然他也不知道川哥有什麼辦法,但他相信川哥。
既然川哥都信誓旦旦的保證了,那他也就沒什麼可擔憂得。
「既然川哥如此有把握,那我便放心了。有川哥相助,真是我廬州百姓之福。」
兩人又就一些細節問題商討了許久,不知不覺,時間過去許久。
此時,張兵帶著一百名親兵趕到。
眾人齊心協力,將十箱子玻璃工藝品和三千套軍事裝備,小心翼翼地搬運回去。
李弘茂與徐川告別,再次表達了感激之情。
「川哥,此次多虧了你的幫助。若沒有你,我真不知該如何是好。日後若有需要,川哥儘管開口,我定當全力以赴。」
徐川微笑著說:「不用這麼客氣,我也不希望那些災民活活餓死。你回去後,按照計劃行事,定能讓廬州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李弘茂帶著親兵和物資,穿過銅鏡,回到了慶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