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有軍隊方有大清
好不容易退到盧溝河邊,多尼清點殘兵已不足五萬,不由得悲上心頭、捶頭頓足,「大清精銳竟喪於此!皇上,奴才對不起您~奴才是大清的罪人呀!」
「王爺,如今不是悲傷的時候,請趕緊撤過瀘溝橋,與杜蘭貝勒合兵一處再作計較」,佟養量安慰於他。
「傳孤的軍令,全軍立即渡河!」多尼咬牙下令,驀地神色劇變。
「噠~噠~噠~」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馬蹄聲,衛軍鐵騎鋪天蓋地而來。此過橋,已來不及。
「列~列陣~」多尼強作鎮定地下令,聲音卻不由自主地顫抖。他內心清楚,大敗之後軍心渙散,無論如何也擋不住敵人的鐵騎。
對面的衛軍軍陣中,蓮花大可汗得意地揚起馬鞭,「列陣!全殲敵人便在此時!」衛軍鐵騎聞令而動,擺出進攻陣型。
戰爭永遠充滿不確定性,正躊躇滿志的某人忽然色變。遠方忽然又響起雷鳴般的馬蹄聲,關鍵時刻,清貝勒杜蘭率四萬三千八旗騎兵趕到。他收到多尼軍令後立即連夜棄妙峰山而走,迅速度過瀘溝橋,終於擺脫衛國皇太子所率軍隊的襲擾,在關鍵時刻趕到戰場。見己方援軍抵達,清軍敗軍恢復了士氣,合兵一處準備再戰。
「可惜呀~可惜!」蓮花大可汗口中嘰哩咕嚕地連叫可惜。本以為能趁大勝之機全殲多尼的中軍,卻來了攪局者,只差一點,著實可惜!見敵人的中軍和後軍合兵後兵力超過九萬,便知今日難如願,從不打沒把握之仗的他冷笑著下令與敵人保持三十里距離、遠遠監視。
訓練有素的大衛鐵騎呼嘯而去,仿佛從未出現過。蘇勒坦卻陷入沉思,敵人的數量委實太多,雖然在前兩日的兩場大戰中自己以一萬人的傷亡殲滅了六萬多清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可清軍的兵力仍比自己多,尤其是偽貝勒杜蘭率領的四萬多八旗騎兵才是清軍真正的主力,不可小覷!
「傳令太子立即率軍渡河與朕會合」,蓮花大可汗結束沉思,果斷下令。
皇太子卓力格圖率三萬五千衛軍騎兵奉命往瀘溝河東岸行軍,行至瀘溝橋時見橋上有清軍守衛,遂奔馳百里由下游水淺處渡河。兩支衛軍合兵一處,兵力達到七萬五千,數量雖仍比清軍少,騎兵卻多出許多,更重要的是大捷之後士氣正旺。不過蓮花大可汗生性謹慎,沒有十足的把握並不立即發起進攻。多尼自知士氣已沮,趁衛軍沒有進攻之機在盧溝橋附近紮營堅守。
夜已深,躺在行軍床上睡不著的多尼索性披衣起身準備巡營,忽有親衛來報,「王爺,杜蘭貝勒和佟督憲求見」。
「哦,快請」,多尼若有所思,正襟危坐,王威赫赫。
一老一少連袂而至。年老者六十餘歲,白髮飄飄,蒼白的容顏散發著病態,正是宣大總督佟養量;少的其實也有三十多歲了,正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孫、貝勒杜蘭。這一老一少實際掌控著大多數的滿漢軍隊,一舉一動代表著軍方的態度。
「兩位見孤可是對戰局有什麼想法嗎?」多尼溫和地問,命親衛奉茶。這位親王生性儒雅,雖在軍中仍備有香茗。
杜蘭用眼神示意佟養量。佟養量輕咳一聲,緩緩開口,「王爺,我軍大敗,二十萬大軍損失過半,眼下實難擋住衛軍的攻勢。不如~不如撤回宣府整兵再戰」。
多尼聽完神色大變。所謂撤回宣府整兵再戰,等於是不再救援京師,這置皇上安危於何地?若是皇上怪罪,自己多少顆腦袋都不夠砍的。不由得拍起桌案,「大膽!京師外城和內城已被攻破,皇上望眼欲穿地盼著吾等率軍救援,撤回宣府乃是不忠!佟養量,汝是要孤做不忠之人嗎?」
似乎是被王威所懾,佟養量慌忙告罪,「奴才不敢」。這聲「奴才」聽著蹊蹺,看似驚慌失措所發,卻讓信親王心頭劇震。根據清朝禮儀,滿洲官員見親王並不自稱「奴才」,只在面對皇帝時才使用「奴才」的稱呼。這佟養量冒失的一句「奴才」簡直是將孤架在火上烤啊!多尼竟然沉默了,似乎並沒有聽清那兩個字。
有門兒!冷眼旁觀的貝勒杜蘭大喜。作為太祖努爾哈赤曾孫、禮烈親王代善之孫、穎毅親王薩哈璘第三子,從小錦衣玉食的同時也接觸過各種血雨腥風,政治經驗相當豐富。想當初皇太極駕崩,伯父碩託與大哥阿達禮謀立睿親王多爾袞被譴謫處死,他也受了牽連被廢黜宗室資格,直到順治六年(1649年),才被恩封為貝勒,順治帝親政後又被任為議政並授予右宗正之職。看著寵信,可他卻清楚,皇上與對多爾袞怨念極深,自己雖非多爾袞心腹,但伯父碩託、大哥阿達禮當年謀立過多爾袞,自己的爵位也是在多爾袞手中恢復的,保不齊哪天便會被劃為多爾袞一黨清算。因為總覺得頭頂上懸著一把刀,這位貝勒爺作戰十分勇猛,希望能憑藉軍功自贖,如今見多尼兵敗,心思又起了微妙變化,正色說道:「叔父的忠心,侄兒和八旗將士皆是知道的。只是眼下軍心已失,不撤退必敗。將士們已經盡力,請王爺替大清保住這支大軍。有軍隊方有大清!將來若皇上責怪,侄兒願與叔父共擔」。
這話聽著簡單,細品卻意味深長。首先肯定多尼的忠心,接著分析險惡的局勢、說明撤退的不得已,再然後表態願和他一同擔責,最重要的卻是這七個字:「有軍隊方有大清」。
什麼叫「有軍隊方有大清」?難道不是有皇上才有大清嗎?多尼聽完神色愈發凝重。這位侄兒年紀比自己還大,絕不是個冒失的主,今兒個他這番話暗示得十分明顯:軍隊支持自己。若衛軍真的攻克京師,有軍隊支持大清也不會亡,大不了再立個皇帝。到時候誰主沉浮?自己可是大清的親王、太祖親孫!
自古權力迷人心,可多尼並不是個糊塗鬼,望著二人嚴肅地問道:「二公所言,伊爾德、阿爾津、巴思漢額真和諸位總鎮可曾知曉?」伊爾德、阿爾津、巴思漢皆是滿洲的固山額真,向來忠於順治帝。
杜蘭的聲音亢奮起來,「末將和佟督憲商議後便來求見王爺,尚未和各位額真和總鎮說明。王爺放心,若有人敢不從,末將便斬下他的腦袋!」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許久,多尼方才發話:「二公算少了一樣,八旗將士的家眷皆在京師,若不戰而去宣府,軍心必散。不如再打一仗,若戰而不勝,敗回宣府便無人反對矣」。(本章完)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王爺,如今不是悲傷的時候,請趕緊撤過瀘溝橋,與杜蘭貝勒合兵一處再作計較」,佟養量安慰於他。
「傳孤的軍令,全軍立即渡河!」多尼咬牙下令,驀地神色劇變。
「噠~噠~噠~」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馬蹄聲,衛軍鐵騎鋪天蓋地而來。此過橋,已來不及。
「列~列陣~」多尼強作鎮定地下令,聲音卻不由自主地顫抖。他內心清楚,大敗之後軍心渙散,無論如何也擋不住敵人的鐵騎。
對面的衛軍軍陣中,蓮花大可汗得意地揚起馬鞭,「列陣!全殲敵人便在此時!」衛軍鐵騎聞令而動,擺出進攻陣型。
戰爭永遠充滿不確定性,正躊躇滿志的某人忽然色變。遠方忽然又響起雷鳴般的馬蹄聲,關鍵時刻,清貝勒杜蘭率四萬三千八旗騎兵趕到。他收到多尼軍令後立即連夜棄妙峰山而走,迅速度過瀘溝橋,終於擺脫衛國皇太子所率軍隊的襲擾,在關鍵時刻趕到戰場。見己方援軍抵達,清軍敗軍恢復了士氣,合兵一處準備再戰。
「可惜呀~可惜!」蓮花大可汗口中嘰哩咕嚕地連叫可惜。本以為能趁大勝之機全殲多尼的中軍,卻來了攪局者,只差一點,著實可惜!見敵人的中軍和後軍合兵後兵力超過九萬,便知今日難如願,從不打沒把握之仗的他冷笑著下令與敵人保持三十里距離、遠遠監視。
訓練有素的大衛鐵騎呼嘯而去,仿佛從未出現過。蘇勒坦卻陷入沉思,敵人的數量委實太多,雖然在前兩日的兩場大戰中自己以一萬人的傷亡殲滅了六萬多清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可清軍的兵力仍比自己多,尤其是偽貝勒杜蘭率領的四萬多八旗騎兵才是清軍真正的主力,不可小覷!
「傳令太子立即率軍渡河與朕會合」,蓮花大可汗結束沉思,果斷下令。
皇太子卓力格圖率三萬五千衛軍騎兵奉命往瀘溝河東岸行軍,行至瀘溝橋時見橋上有清軍守衛,遂奔馳百里由下游水淺處渡河。兩支衛軍合兵一處,兵力達到七萬五千,數量雖仍比清軍少,騎兵卻多出許多,更重要的是大捷之後士氣正旺。不過蓮花大可汗生性謹慎,沒有十足的把握並不立即發起進攻。多尼自知士氣已沮,趁衛軍沒有進攻之機在盧溝橋附近紮營堅守。
夜已深,躺在行軍床上睡不著的多尼索性披衣起身準備巡營,忽有親衛來報,「王爺,杜蘭貝勒和佟督憲求見」。
「哦,快請」,多尼若有所思,正襟危坐,王威赫赫。
一老一少連袂而至。年老者六十餘歲,白髮飄飄,蒼白的容顏散發著病態,正是宣大總督佟養量;少的其實也有三十多歲了,正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孫、貝勒杜蘭。這一老一少實際掌控著大多數的滿漢軍隊,一舉一動代表著軍方的態度。
「兩位見孤可是對戰局有什麼想法嗎?」多尼溫和地問,命親衛奉茶。這位親王生性儒雅,雖在軍中仍備有香茗。
杜蘭用眼神示意佟養量。佟養量輕咳一聲,緩緩開口,「王爺,我軍大敗,二十萬大軍損失過半,眼下實難擋住衛軍的攻勢。不如~不如撤回宣府整兵再戰」。
多尼聽完神色大變。所謂撤回宣府整兵再戰,等於是不再救援京師,這置皇上安危於何地?若是皇上怪罪,自己多少顆腦袋都不夠砍的。不由得拍起桌案,「大膽!京師外城和內城已被攻破,皇上望眼欲穿地盼著吾等率軍救援,撤回宣府乃是不忠!佟養量,汝是要孤做不忠之人嗎?」
似乎是被王威所懾,佟養量慌忙告罪,「奴才不敢」。這聲「奴才」聽著蹊蹺,看似驚慌失措所發,卻讓信親王心頭劇震。根據清朝禮儀,滿洲官員見親王並不自稱「奴才」,只在面對皇帝時才使用「奴才」的稱呼。這佟養量冒失的一句「奴才」簡直是將孤架在火上烤啊!多尼竟然沉默了,似乎並沒有聽清那兩個字。
有門兒!冷眼旁觀的貝勒杜蘭大喜。作為太祖努爾哈赤曾孫、禮烈親王代善之孫、穎毅親王薩哈璘第三子,從小錦衣玉食的同時也接觸過各種血雨腥風,政治經驗相當豐富。想當初皇太極駕崩,伯父碩託與大哥阿達禮謀立睿親王多爾袞被譴謫處死,他也受了牽連被廢黜宗室資格,直到順治六年(1649年),才被恩封為貝勒,順治帝親政後又被任為議政並授予右宗正之職。看著寵信,可他卻清楚,皇上與對多爾袞怨念極深,自己雖非多爾袞心腹,但伯父碩託、大哥阿達禮當年謀立過多爾袞,自己的爵位也是在多爾袞手中恢復的,保不齊哪天便會被劃為多爾袞一黨清算。因為總覺得頭頂上懸著一把刀,這位貝勒爺作戰十分勇猛,希望能憑藉軍功自贖,如今見多尼兵敗,心思又起了微妙變化,正色說道:「叔父的忠心,侄兒和八旗將士皆是知道的。只是眼下軍心已失,不撤退必敗。將士們已經盡力,請王爺替大清保住這支大軍。有軍隊方有大清!將來若皇上責怪,侄兒願與叔父共擔」。
這話聽著簡單,細品卻意味深長。首先肯定多尼的忠心,接著分析險惡的局勢、說明撤退的不得已,再然後表態願和他一同擔責,最重要的卻是這七個字:「有軍隊方有大清」。
什麼叫「有軍隊方有大清」?難道不是有皇上才有大清嗎?多尼聽完神色愈發凝重。這位侄兒年紀比自己還大,絕不是個冒失的主,今兒個他這番話暗示得十分明顯:軍隊支持自己。若衛軍真的攻克京師,有軍隊支持大清也不會亡,大不了再立個皇帝。到時候誰主沉浮?自己可是大清的親王、太祖親孫!
自古權力迷人心,可多尼並不是個糊塗鬼,望著二人嚴肅地問道:「二公所言,伊爾德、阿爾津、巴思漢額真和諸位總鎮可曾知曉?」伊爾德、阿爾津、巴思漢皆是滿洲的固山額真,向來忠於順治帝。
杜蘭的聲音亢奮起來,「末將和佟督憲商議後便來求見王爺,尚未和各位額真和總鎮說明。王爺放心,若有人敢不從,末將便斬下他的腦袋!」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許久,多尼方才發話:「二公算少了一樣,八旗將士的家眷皆在京師,若不戰而去宣府,軍心必散。不如再打一仗,若戰而不勝,敗回宣府便無人反對矣」。(本章完)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