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各大帝國反應
第679章 各大帝國反應
就在這時,一位年輕的官員站了出來,他是大元的禮部侍郎完顏康。「陛下,臣還有一事擔憂。」完顏康神色憂慮地說道,「那大隋崛起後,其文化、經濟等方面或許也會對我大元產生影響。我們是否應該加強對國內文化和經濟的保護,以免被大隋同化?」
這個問題讓朝堂上的氣氛更加凝重。元英宗沉思片刻後說道:「文化與經濟乃國之根本,我們自然不能忽視。傳朕旨意,加強對國內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鼓勵發展本土經濟。同時,對於外來文化和經濟的影響,要保持警惕,但也不能盲目排斥,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隨後,朝堂上又圍繞著如何應對大隋可能帶來的貿易競爭、人才流動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直到天色漸暗,元英宗才宣布退朝。
退朝之後,元英宗獨自一人坐在龍椅上,望著空蕩蕩的大殿,心中思緒萬千。他知道,大隋的崛起已經成為了大元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嚴峻挑戰,未來的路,充滿了未知和變數。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大清,皇宮內的乾清宮中,也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朝會。大清的皇帝愛新覺羅·玄燁身著龍袍,面容冷峻,目光中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威嚴。
「近日大隋崛起之事,想必諸位愛卿都已聽說了。」玄燁的聲音在大殿內響起,「這大隋地處遼東,與我大清相鄰,其發展勢頭迅猛,對我大清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朕想聽聽,你們有何應對之策?」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臣出列,此人是大清的內閣大學士索尼。他躬身行禮後說道:「陛下,臣以為我大清應先發制人。那大隋初立,根基未穩,此時正是我們將其扼殺在搖籃中的好時機。我們可集結大軍,進攻大隋,以絕後患。」
索尼的話立刻引起了一些武將的共鳴,他們紛紛表示贊同。然而,另一位大臣明珠卻站了出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陛下,臣以為此時貿然進攻大隋並非明智之舉。」明珠微微皺眉,說道,「大隋雖然剛剛立國,但能在短時間內滅掉高句麗和百濟,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而且,我們對大隋的虛實還不太了解,盲目進攻,很可能會陷入一場持久戰,這對我大清來說,將是一場巨大的消耗。」
明珠的話讓朝堂上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玄燁微微點頭,示意明珠繼續說下去。
「臣建議,我們可以先加強邊境的防禦工事,屯兵駐守,防止大隋的進犯。同時,我們可以派遣間諜潛入大隋,了解他們的軍事部署、政治情況以及經濟實力等。待我們掌握了足夠的情報後,再制定相應的戰略。」明珠有條不紊地說道。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兵部尚書鰲拜站了出來。他身材魁梧,滿臉橫肉,眼神中透著一股兇狠之氣。「陛下,臣不同意明珠的看法。我們大清向來以武力稱雄,豈能被一個小小的大隋嚇倒?若不趁此時機給大隋一個下馬威,日後他們必定會更加囂張。」
鰲拜的話一出口,朝堂上頓時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索尼和鰲拜,主張進攻大隋;另一派則支持明珠,主張先加強防禦,收集情報。兩派大臣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玄燁靜靜地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卻在權衡著利弊。他深知,戰爭一旦爆發,將會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但他也明白,若不採取有效的措施應對大隋的威脅,大清的未來也將岌岌可危。
「好了,都別吵了。」玄燁終於開口,制止了大臣們的爭論,「朕認為,明珠的建議更為穩妥。先加強邊境防禦,派遣間諜收集情報,這是當務之急。至於是否進攻大隋,我們要根據掌握的情報,再做定奪。」
「遵旨!」群臣領命。
然而,就在這時,一位年輕的皇子站了出來,他是玄燁的四子胤禛。「皇阿瑪,兒臣還有一言。」胤禛恭敬地說道,「兒臣認為,我們不僅要關注大隋的軍事動態,還要關注他們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大隋若能在短時間內崛起,其文化和經濟方面想必也有可取之處。我們可以派人去學習他們的長處,以增強我大清的實力。」
胤禛的話讓玄燁眼前一亮,他微微點頭,說道:「胤禛所言甚是。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要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此事就交由你負責,挑選一些有學識、有見識的人,前往大隋,暗中觀察他們的文化和經濟發展。」
「兒臣遵旨!」胤禛領命退下。
朝會結束後,玄燁獨自一人在御花園中踱步。他望著滿園的花草,心中卻無法平靜。大隋的崛起,如同一塊巨石,打破了大清原本平靜的局面。他知道,未來的日子裡,大清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他也堅信,只要自己能夠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決策,大清一定能夠度過這個難關。
在長安那氣勢磅礴的太極殿內,大唐的皇帝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他身著黃色龍袍,頭戴冕旒,面容英俊而威嚴,眼神中透著睿智與深邃。大殿內,文武百官分列兩旁,氣氛莊嚴肅穆。
「眾卿,近日聽聞大隋在遼東崛起,其勢洶洶,已滅高句麗與百濟。此消息傳來,朕深感憂慮。大隋的崛起,對我大唐而言,究竟是福是禍,諸位有何高見?」李世民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在大殿內迴蕩。
宰相房玄齡出列,他微微躬身,神色凝重地說道:「陛下,臣以為大隋的崛起,對我大唐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大隋地處遼東,與我大唐雖不直接接壤,但也相距不遠。其軍事力量的壯大,無疑會對我大唐的邊境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隋的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與大隋的交往,了解其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從而促進我大唐的發展。」
李世民微微點頭,示意房玄齡繼續說下去。
「臣建議,我們可以先派遣使者前往大隋,表達我大唐的友好之意,同時也藉此機會了解大隋的虛實。在外交上,我們要保持靈活的策略,既不能與大隋為敵,也不能過於親近。在軍事上,我們要加強邊境的防禦,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以防萬一。」房玄齡有條不紊地闡述著自己的觀點。
這時,大將軍李靖站了出來,他抱拳行禮,聲如洪鐘:「陛下,臣以為房相所言極是。不過,臣認為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防禦。我大唐軍隊兵強馬壯,若大隋敢有侵犯我大唐邊境之意,我們應毫不猶豫地予以反擊,讓他們知道我大唐的威嚴不可侵犯。」
李世民聽了李靖的話,微微一笑,說道:「李將軍所言甚是。我大唐向來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不過,在採取行動之前,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隨後,朝堂上又圍繞著如何與大隋進行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大臣們各抒己見,氣氛熱烈。
李世民靜靜地聽著大臣們的發言,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計劃。他決定,先派遣使者前往大隋,建立外交關係,同時加強邊境的防禦和軍隊的訓練。在國內,繼續推行改革,發展經濟,增強國力
大秦的咸陽宮,古樸而莊重。秦始皇嬴政頭戴通天冠,身著黑色龍袍,端坐在龍椅之上,他的眼神中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霸氣。
「近日聽聞大隋崛起,滅高句麗與百濟,其野心勃勃,不可不防。諸位愛卿,可有應對之策?」嬴政的聲音冰冷而威嚴。
一位大臣出列,說道:「陛下,我大秦自統一六國以來,威名遠揚。那大隋雖新立,但不足為懼。我們可派遣大軍,直搗大隋,將其一舉消滅,以絕後患。」
嬴政微微皺眉,沒有說話。這時,李斯站了出來,說道:「陛下,臣以為此時不宜輕易發動戰爭。我大秦歷經多年征戰,百姓需要休養生息。而且,大隋的實力我們還不完全了解,貿然進攻,風險太大。」
李斯的話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贊同。然而,也有一些大臣認為,大秦應該保持其強硬的傳統,不能對大隋示弱。
朝堂上爭論不休,嬴政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大秦的強大源於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嚴格的法律制度,但在面對新的形勢時,是否應該做出一些改變,他一時也難以決斷。
大明的奉天殿內,明成祖朱棣坐在龍椅上,他的眼神中透著焦慮與不安。大隋的崛起,讓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諸位愛卿,大隋的崛起,對我大明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我們該如何應對,大家暢所欲言。」朱棣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大臣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主張加強海防,防止大隋從海上進攻;有的主張與周邊國家聯合,共同對抗大隋;還有的主張派遣使者與大隋談判,尋求和平共處的方式。
朱棣聽著大臣們的發言,心中卻在想著國內的局勢。此時的大明,內部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官員腐敗、土地兼併等。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如何應對大隋的威脅,成為了他面臨的一個難題。
大宋的文德殿內,氣氛壓抑而沉悶。宋太祖趙匡胤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大隋的崛起,讓他想起了當年的遼國和金國,他擔心大隋會成為另一個威脅大宋安全的強敵。
「眾卿,大隋崛起,我們該如何是好?」趙匡胤的聲音中透著無奈。
大臣們有的主張求和,認為大宋應該向大隋示弱,以換取和平;有的主張抵抗,認為大宋不能丟了尊嚴,應該與大隋一戰。
趙匡胤心中猶豫不決,他深知大宋的軍事力量相對較弱,若與大隋開戰,勝算不大。但他又不甘心向大隋低頭,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在大隋崛起的陰影下,各國朝堂上的爭論仍在繼續。每一個國家都在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利益,思考著應對大隋的策略。而大隋,也在這片風雲變幻的中原大地上,悄然積蓄著力量,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
大隋帝國的都城,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雄偉壯麗。城牆上的士兵們身姿挺拔,目光警惕地巡視著四方。近日,大元與大清的使者一同抵達了都城,然而,他們卻並未得到賈長生的召見。此時的賈長生,正端坐在書房之中,面前的書案上擺滿了各國的情報,他的心思全然不在這兩位使者身上。
賈長生心中最為在意的,是南宋、北宋、大漢和大唐這幾個獨特的融合世界。南宋,那個融合了《紅樓夢》的世界,在賈長生看來,其中的文化底蘊深厚,家族勢力錯綜複雜;北宋,融合了《水滸傳》的世界,自己曾在此殺了宋江,那片土地上的江湖氣息與民間力量不可小覷;大漢,融合了《三國演義》的世界,自己還曾與王司徒交鋒,這個世界的謀略與軍事智慧源遠流長;而大唐,融合了《西遊記》的世界,神佛鬼怪的傳說交織其中,其背後隱藏的神秘力量更是讓賈長生不敢輕視。
賈長生擁有聽勸系統賦予的無敵防禦,這讓他在面對危險時有了堅實的保障。然而,沒有攻擊手段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他深知,在這風雲變幻的天下,若想真正立足並實現宏圖霸業,僅有防禦遠遠不夠。
「陛下,大元與大清的使者已經等候多日,是否要安排接見?」太監的聲音在書房外小心翼翼地響起。
「不見!」賈長生頭也不抬,冷冷地說道,「讓他們繼續等著。」
待太監退下後,賈長生陷入了沉思。他的目光落在了大元與大清的情報上,心中暗自琢磨著,是否要先對這兩國中的一個動手。大元,鐵騎縱橫,其軍隊在草原上磨礪出了強大的戰鬥力,擅長長途奔襲與野外作戰;大清,八旗軍勇猛善戰,且統治下的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無論選擇哪一個,都將是一場艱難的戰鬥。
(本章完)
就在這時,一位年輕的官員站了出來,他是大元的禮部侍郎完顏康。「陛下,臣還有一事擔憂。」完顏康神色憂慮地說道,「那大隋崛起後,其文化、經濟等方面或許也會對我大元產生影響。我們是否應該加強對國內文化和經濟的保護,以免被大隋同化?」
這個問題讓朝堂上的氣氛更加凝重。元英宗沉思片刻後說道:「文化與經濟乃國之根本,我們自然不能忽視。傳朕旨意,加強對國內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鼓勵發展本土經濟。同時,對於外來文化和經濟的影響,要保持警惕,但也不能盲目排斥,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隨後,朝堂上又圍繞著如何應對大隋可能帶來的貿易競爭、人才流動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直到天色漸暗,元英宗才宣布退朝。
退朝之後,元英宗獨自一人坐在龍椅上,望著空蕩蕩的大殿,心中思緒萬千。他知道,大隋的崛起已經成為了大元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嚴峻挑戰,未來的路,充滿了未知和變數。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大清,皇宮內的乾清宮中,也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朝會。大清的皇帝愛新覺羅·玄燁身著龍袍,面容冷峻,目光中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威嚴。
「近日大隋崛起之事,想必諸位愛卿都已聽說了。」玄燁的聲音在大殿內響起,「這大隋地處遼東,與我大清相鄰,其發展勢頭迅猛,對我大清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朕想聽聽,你們有何應對之策?」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臣出列,此人是大清的內閣大學士索尼。他躬身行禮後說道:「陛下,臣以為我大清應先發制人。那大隋初立,根基未穩,此時正是我們將其扼殺在搖籃中的好時機。我們可集結大軍,進攻大隋,以絕後患。」
索尼的話立刻引起了一些武將的共鳴,他們紛紛表示贊同。然而,另一位大臣明珠卻站了出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陛下,臣以為此時貿然進攻大隋並非明智之舉。」明珠微微皺眉,說道,「大隋雖然剛剛立國,但能在短時間內滅掉高句麗和百濟,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而且,我們對大隋的虛實還不太了解,盲目進攻,很可能會陷入一場持久戰,這對我大清來說,將是一場巨大的消耗。」
明珠的話讓朝堂上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玄燁微微點頭,示意明珠繼續說下去。
「臣建議,我們可以先加強邊境的防禦工事,屯兵駐守,防止大隋的進犯。同時,我們可以派遣間諜潛入大隋,了解他們的軍事部署、政治情況以及經濟實力等。待我們掌握了足夠的情報後,再制定相應的戰略。」明珠有條不紊地說道。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兵部尚書鰲拜站了出來。他身材魁梧,滿臉橫肉,眼神中透著一股兇狠之氣。「陛下,臣不同意明珠的看法。我們大清向來以武力稱雄,豈能被一個小小的大隋嚇倒?若不趁此時機給大隋一個下馬威,日後他們必定會更加囂張。」
鰲拜的話一出口,朝堂上頓時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索尼和鰲拜,主張進攻大隋;另一派則支持明珠,主張先加強防禦,收集情報。兩派大臣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玄燁靜靜地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卻在權衡著利弊。他深知,戰爭一旦爆發,將會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但他也明白,若不採取有效的措施應對大隋的威脅,大清的未來也將岌岌可危。
「好了,都別吵了。」玄燁終於開口,制止了大臣們的爭論,「朕認為,明珠的建議更為穩妥。先加強邊境防禦,派遣間諜收集情報,這是當務之急。至於是否進攻大隋,我們要根據掌握的情報,再做定奪。」
「遵旨!」群臣領命。
然而,就在這時,一位年輕的皇子站了出來,他是玄燁的四子胤禛。「皇阿瑪,兒臣還有一言。」胤禛恭敬地說道,「兒臣認為,我們不僅要關注大隋的軍事動態,還要關注他們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大隋若能在短時間內崛起,其文化和經濟方面想必也有可取之處。我們可以派人去學習他們的長處,以增強我大清的實力。」
胤禛的話讓玄燁眼前一亮,他微微點頭,說道:「胤禛所言甚是。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要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此事就交由你負責,挑選一些有學識、有見識的人,前往大隋,暗中觀察他們的文化和經濟發展。」
「兒臣遵旨!」胤禛領命退下。
朝會結束後,玄燁獨自一人在御花園中踱步。他望著滿園的花草,心中卻無法平靜。大隋的崛起,如同一塊巨石,打破了大清原本平靜的局面。他知道,未來的日子裡,大清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他也堅信,只要自己能夠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決策,大清一定能夠度過這個難關。
在長安那氣勢磅礴的太極殿內,大唐的皇帝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他身著黃色龍袍,頭戴冕旒,面容英俊而威嚴,眼神中透著睿智與深邃。大殿內,文武百官分列兩旁,氣氛莊嚴肅穆。
「眾卿,近日聽聞大隋在遼東崛起,其勢洶洶,已滅高句麗與百濟。此消息傳來,朕深感憂慮。大隋的崛起,對我大唐而言,究竟是福是禍,諸位有何高見?」李世民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在大殿內迴蕩。
宰相房玄齡出列,他微微躬身,神色凝重地說道:「陛下,臣以為大隋的崛起,對我大唐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大隋地處遼東,與我大唐雖不直接接壤,但也相距不遠。其軍事力量的壯大,無疑會對我大唐的邊境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隋的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與大隋的交往,了解其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從而促進我大唐的發展。」
李世民微微點頭,示意房玄齡繼續說下去。
「臣建議,我們可以先派遣使者前往大隋,表達我大唐的友好之意,同時也藉此機會了解大隋的虛實。在外交上,我們要保持靈活的策略,既不能與大隋為敵,也不能過於親近。在軍事上,我們要加強邊境的防禦,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以防萬一。」房玄齡有條不紊地闡述著自己的觀點。
這時,大將軍李靖站了出來,他抱拳行禮,聲如洪鐘:「陛下,臣以為房相所言極是。不過,臣認為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防禦。我大唐軍隊兵強馬壯,若大隋敢有侵犯我大唐邊境之意,我們應毫不猶豫地予以反擊,讓他們知道我大唐的威嚴不可侵犯。」
李世民聽了李靖的話,微微一笑,說道:「李將軍所言甚是。我大唐向來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不過,在採取行動之前,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隨後,朝堂上又圍繞著如何與大隋進行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大臣們各抒己見,氣氛熱烈。
李世民靜靜地聽著大臣們的發言,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計劃。他決定,先派遣使者前往大隋,建立外交關係,同時加強邊境的防禦和軍隊的訓練。在國內,繼續推行改革,發展經濟,增強國力
大秦的咸陽宮,古樸而莊重。秦始皇嬴政頭戴通天冠,身著黑色龍袍,端坐在龍椅之上,他的眼神中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霸氣。
「近日聽聞大隋崛起,滅高句麗與百濟,其野心勃勃,不可不防。諸位愛卿,可有應對之策?」嬴政的聲音冰冷而威嚴。
一位大臣出列,說道:「陛下,我大秦自統一六國以來,威名遠揚。那大隋雖新立,但不足為懼。我們可派遣大軍,直搗大隋,將其一舉消滅,以絕後患。」
嬴政微微皺眉,沒有說話。這時,李斯站了出來,說道:「陛下,臣以為此時不宜輕易發動戰爭。我大秦歷經多年征戰,百姓需要休養生息。而且,大隋的實力我們還不完全了解,貿然進攻,風險太大。」
李斯的話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贊同。然而,也有一些大臣認為,大秦應該保持其強硬的傳統,不能對大隋示弱。
朝堂上爭論不休,嬴政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大秦的強大源於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嚴格的法律制度,但在面對新的形勢時,是否應該做出一些改變,他一時也難以決斷。
大明的奉天殿內,明成祖朱棣坐在龍椅上,他的眼神中透著焦慮與不安。大隋的崛起,讓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諸位愛卿,大隋的崛起,對我大明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我們該如何應對,大家暢所欲言。」朱棣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大臣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主張加強海防,防止大隋從海上進攻;有的主張與周邊國家聯合,共同對抗大隋;還有的主張派遣使者與大隋談判,尋求和平共處的方式。
朱棣聽著大臣們的發言,心中卻在想著國內的局勢。此時的大明,內部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官員腐敗、土地兼併等。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如何應對大隋的威脅,成為了他面臨的一個難題。
大宋的文德殿內,氣氛壓抑而沉悶。宋太祖趙匡胤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大隋的崛起,讓他想起了當年的遼國和金國,他擔心大隋會成為另一個威脅大宋安全的強敵。
「眾卿,大隋崛起,我們該如何是好?」趙匡胤的聲音中透著無奈。
大臣們有的主張求和,認為大宋應該向大隋示弱,以換取和平;有的主張抵抗,認為大宋不能丟了尊嚴,應該與大隋一戰。
趙匡胤心中猶豫不決,他深知大宋的軍事力量相對較弱,若與大隋開戰,勝算不大。但他又不甘心向大隋低頭,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在大隋崛起的陰影下,各國朝堂上的爭論仍在繼續。每一個國家都在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利益,思考著應對大隋的策略。而大隋,也在這片風雲變幻的中原大地上,悄然積蓄著力量,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
大隋帝國的都城,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雄偉壯麗。城牆上的士兵們身姿挺拔,目光警惕地巡視著四方。近日,大元與大清的使者一同抵達了都城,然而,他們卻並未得到賈長生的召見。此時的賈長生,正端坐在書房之中,面前的書案上擺滿了各國的情報,他的心思全然不在這兩位使者身上。
賈長生心中最為在意的,是南宋、北宋、大漢和大唐這幾個獨特的融合世界。南宋,那個融合了《紅樓夢》的世界,在賈長生看來,其中的文化底蘊深厚,家族勢力錯綜複雜;北宋,融合了《水滸傳》的世界,自己曾在此殺了宋江,那片土地上的江湖氣息與民間力量不可小覷;大漢,融合了《三國演義》的世界,自己還曾與王司徒交鋒,這個世界的謀略與軍事智慧源遠流長;而大唐,融合了《西遊記》的世界,神佛鬼怪的傳說交織其中,其背後隱藏的神秘力量更是讓賈長生不敢輕視。
賈長生擁有聽勸系統賦予的無敵防禦,這讓他在面對危險時有了堅實的保障。然而,沒有攻擊手段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他深知,在這風雲變幻的天下,若想真正立足並實現宏圖霸業,僅有防禦遠遠不夠。
「陛下,大元與大清的使者已經等候多日,是否要安排接見?」太監的聲音在書房外小心翼翼地響起。
「不見!」賈長生頭也不抬,冷冷地說道,「讓他們繼續等著。」
待太監退下後,賈長生陷入了沉思。他的目光落在了大元與大清的情報上,心中暗自琢磨著,是否要先對這兩國中的一個動手。大元,鐵騎縱橫,其軍隊在草原上磨礪出了強大的戰鬥力,擅長長途奔襲與野外作戰;大清,八旗軍勇猛善戰,且統治下的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無論選擇哪一個,都將是一場艱難的戰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