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賈長生的發展
第676章 賈長生的發展
登基大典圓滿結束,賈長生端坐在那象徵著無上權力的龍椅之上,目光緩緩掃過殿下那一片身著朝服、恭敬肅立的群臣。殿內莊嚴肅穆,唯有偶爾傳來的燭火噼啪聲打破這凝重的寂靜。
「眾卿平身。」賈長生的聲音在大殿內悠悠迴蕩,透著沉穩與威嚴。
群臣齊呼萬歲,隨後緩緩起身,神色間既有對新朝的敬畏,又懷揣著對未來仕途的期許。
「如今我大隋帝國初立,百廢待興。」賈長生微微皺眉,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思索,「高句麗雖已平定,但民生凋敝,百業待舉,朕欲即刻著手恢復與建設,眾卿可有良策?」
這時,一位身材清瘦、面容睿智的中年官員出列,此人正是新任戶部尚書李安。李安躬身行禮後,朗聲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安撫百姓,減免賦稅。遼東之地經多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減免賦稅可使百姓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再者,可鼓勵開墾荒地,對於願意耕種的百姓,朝廷給予農具、種子等扶持。」
賈長生微微點頭,面露讚許之色:「李愛卿所言極是。百姓乃國之根本,唯有百姓安居樂業,我大隋方能長治久安。此事就交由李愛卿負責,務必儘快落實。」
「臣遵旨!」李安領命退下。
接著,工部尚書張武也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遼東地區的基礎設施損毀嚴重,道路、橋樑亟待修繕,水利設施也需重建。臣建議徵調民夫,由朝廷出資,開展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如此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創造就業,促進經濟復甦。」
賈長生略作思考後說道:「工程建設之事關乎國計民生,意義重大。但需注意,徵調民夫不可過度,以免加重百姓負擔。張愛卿要合理規劃,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重託。」張武領命而退。
隨後,朝堂之上又圍繞著軍事防禦、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賈長生認真傾聽著每一位大臣的建言,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他深知,治理一個龐大的帝國絕非易事,需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待各項事務商議完畢,賈長生正欲宣布退朝,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禮部尚書陳淵出列,神色間略帶猶豫。
「陳愛卿,有何事要奏?」賈長生敏銳地察覺到了陳淵的異樣。
陳淵深吸一口氣,躬身道:「陛下,臣有一事不知當講不當講。如今我大隋新立,周邊各國雖已遣使來賀,但其中不乏心懷叵測之人。臣擔心,若不儘快確立我大隋在諸國中的地位,日後恐生事端。」
賈長生目光一凜,微微坐直了身子:「陳愛卿所言甚是。朕也正有此意,你且說說,該如何確立我大隋的地位?」
陳淵頓了頓,說道:「臣以為,陛下可效仿歷代盛世,舉辦一場萬國來朝的盛會。邀請周邊各國國君或使者齊聚我大隋都城,展示我大隋的國威、文化與繁榮。如此一來,既能彰顯我大隋的大國風範,又能讓各國對我大隋心生敬畏,不敢輕易來犯。」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有的大臣點頭表示贊同,認為這是一個揚我國威的好機會;有的大臣則面露擔憂之色,擔心此舉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賈長生沉思片刻後,目光堅定地說道:「陳愛卿此計甚好。朕要讓天下人知道,我大隋帝國乃天朝上國,威德遠播。此事就交由陳愛卿負責籌備,務必辦得隆重而得體。」
「臣遵旨!」陳淵領命,心中既感到責任重大,又充滿了興奮與期待。
退朝之後,賈長生回到了寢宮。他坐在榻上,回想著朝堂上的種種討論,心中既有對未來的憧憬,又有一絲隱隱的擔憂。他深知,大隋帝國的建立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道路還充滿了挑戰和未知。但他堅信,只要自己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就一定能夠帶領大隋走向繁榮昌盛。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整個大隋帝國都陷入了一片忙碌之中。李安帶領著戶部官員們四處奔走,落實減免賦稅、鼓勵開墾等政策;張武則親自督建各項工程,每天都奔波在施工現場;陳淵也為了萬國來朝的盛會日夜操勞,精心策劃著名每一個細節。
而賈長生,更是以身作則,每天早早地便來到朝堂,處理政務,聽取大臣們的匯報。他時常微服出巡,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況,傾聽他們的心聲。在他的努力下,大隋帝國的百姓們漸漸感受到了新朝的關懷與溫暖,對未來也充滿了希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隋帝國在賈長生的治理下,逐漸走上了正軌。經濟開始復甦,百姓生活日益富足,社會秩序井然。而那一場備受矚目的萬國來朝盛會,也在陳淵的精心籌備下,即將拉開帷幕。
在大隋那巍峨而莊嚴肅穆的朝堂之上,巨大的樑柱撐起雕樑畫棟的殿頂,陽光透過琉璃窗欞,灑下一道道金色的光帶,將滿朝文武的身影映照得明暗交錯。賈長生身著繡著五爪金龍的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龍椅之上,面容沉靜卻難掩眼中的勃勃雄心。
「今日朝會,朕有要事與諸位愛卿商議。」賈長生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曠的大殿內緩緩迴蕩,瞬間讓原本還在低聲交談的群臣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挺直了身子,目光專注地望向龍椅之上的帝王。
此時,一位身形魁梧、身披銀色鎧甲的將軍上前一步,抱拳行禮,正是大隋水軍都督周猛。「陛下,臣聽聞近日朝堂之上議論紛紛,似乎與我水軍相關,還望陛下明示。」周猛性格直爽,說話也不兜圈子。
賈長生微微點頭,目光從群臣臉上一一掃過,緩緩說道:「如今我大隋初立,百廢待興,民生雖有起色,但朕欲讓我大隋經濟更為昌盛,百姓生活更加富足。朕聽聞在遙遠的海外,有一片名為美洲的大陸,據說那裡生長著許多我大隋從未見過的作物,如地瓜、土豆、玉米等,這些作物不僅產量極高,且極易種植,若是能引入我大隋,必定能極大地改善我大隋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朕意已決,欲派我大隋水軍遠洋航行,前往美洲大陸,帶回這些作物的種子。」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譁然。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臉上滿是驚訝與疑惑之色。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啊!」一位年邁的大臣顫顫巍巍地走出隊列,此人是吏部侍郎王忠,他為官多年,為人謹慎保守。「那海外茫茫,路途遙遠,且不說是否真有陛下所說的美洲大陸,就算有,途中也必定充滿了驚濤駭浪、未知危險。我大隋水軍雖英勇善戰,但讓他們去進行如此冒險的遠航,實在是太過危險,萬一有個閃失,損失的可是我大隋的精銳啊!」
王忠話音剛落,另一位大臣也站了出來,乃是禮部尚書陳淵。「陛下,臣也認為此事需謹慎考慮。自古以來,我中原王朝雖有與海外交流之事,但大多都是在周邊海域,如此遠距離的遠洋航行,實在是聞所未聞。況且,即便我軍能夠順利抵達美洲大陸,與當地的土著居民如何溝通交流也是個大問題。萬一引發衝突,我軍身處異國他鄉,孤立無援,後果不堪設想。」
面對大臣們的反對,賈長生並沒有生氣,他神色平靜地說道:「二位愛卿所言不無道理,遠洋航行確實充滿了風險。但朕以為,若想成就一番大業,就不能畏懼困難與風險。我大隋如今正值蓬勃發展之際,若能引入這些高產作物,必將極大地提高我大隋的糧食產量,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進而推動經濟的繁榮。至於與當地居民的溝通交流,朕相信我大隋的將士們自有辦法。」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戶部尚書李安站了出來,他沉思片刻後說道:「陛下,臣支持您的決定。如今我大隋雖在努力恢復經濟,但糧食產量始終是制約發展的一大因素。若真能引進這些高產作物,對我大隋的經濟發展將是一個巨大的推動。而且,此次遠航若能成功,不僅能帶回作物種子,還能開拓我大隋的海外貿易,為我大隋帶來更多的財富。」
李安的話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贊同,他們紛紛點頭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大臣依然面露擔憂之色,認為此事風險太大,不應輕易嘗試。
賈長生見朝堂上分成了兩派,便將目光投向了水軍都督周猛,問道:「周愛卿,你是我大隋水軍的統帥,依你之見,此次遠航是否可行?」
周猛沉思片刻後,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說道:「陛下,臣以為此次遠航雖有風險,但並非不可行。我大隋水軍經過多年的訓練和征戰,早已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和海戰技巧。而且,臣麾下的將士們個個英勇無畏,對陛下忠心耿耿,他們願意為了我大隋的繁榮昌盛赴湯蹈火。臣相信,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一定能夠克服重重困難,順利抵達美洲大陸,並帶回陛下所需的作物種子。」
賈長生聽了周猛的話,心中甚是欣慰,他微微點頭,說道:「有周愛卿這句話,朕就放心了。」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然而,兵部侍郎趙剛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陛下,就算我水軍能夠順利抵達美洲大陸並帶回種子,可這些種子是否適合我大隋的土壤和氣候,我們也不得而知。若是盲目推廣種植,萬一顆粒無收,豈不是會給百姓帶來更大的損失?」
這個問題讓朝堂再次陷入了沉默,眾人都將目光投向了賈長生,等待著他的決斷。
賈長生沉思片刻後,說道:「趙愛卿所言甚是。此事確實需要謹慎對待。這樣吧,在水軍出發之前,先挑選一些經驗豐富的農學家和園藝師隨船前往,讓他們對美洲大陸的土壤、氣候以及這些作物的特性進行詳細的研究和考察。待他們確定這些作物適合在我大隋種植後,再進行大規模的引種和推廣。」
眾人聽了賈長生的話,都覺得這個辦法可行,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接下來,朝堂上又圍繞著遠航的具體細節展開了討論。比如船隊的規模、人員的配備、物資的儲備、航行路線的規劃等等。
關於船隊的規模,周猛建議組建一支由二十艘大型戰艦和若干艘補給船組成的船隊。「陛下,此次遠航路途遙遠,且可能會遇到各種危險,船隊規模過小容易陷入困境。二十艘大型戰艦既能保證船隊的戰鬥力,又能搭載足夠的人員和物資。」
賈長生表示同意,說道:「周愛卿所言極是。戰艦的數量就按照你說的來,務必挑選我大隋最堅固、最先進的戰艦。」
在人員配備方面,除了水軍將士和農學家、園藝師之外,還需要配備翻譯、醫生、廚師等各類專業人員。「陛下,翻譯人員至關重要,他們將負責與美洲大陸的土著居民進行溝通交流。臣建議從朝中選拔一些精通外語的官員,或者從民間招募一些懂得外語的人才隨船前往。」陳淵說道。
賈長生點頭道:「此事就交由陳愛卿負責,一定要選拔出最優秀的翻譯人員。」
物資儲備方面,需要準備足夠的糧食、淡水、藥品、武器彈藥等。「陛下,此次遠航時間較長,糧食和淡水的儲備一定要充足。臣建議多儲備一些易於保存的乾糧和醃製食品,同時攜帶一些可以淨化海水的工具,以備不時之需。」李安說道。
賈長生說道:「這些物資的儲備務必做到萬無一失,不能讓將士們在途中挨餓受渴。」
航行路線的規劃則是一個難題,因為當時對於美洲大陸的具體位置和航線並不十分清楚。周猛表示:
(本章完)
登基大典圓滿結束,賈長生端坐在那象徵著無上權力的龍椅之上,目光緩緩掃過殿下那一片身著朝服、恭敬肅立的群臣。殿內莊嚴肅穆,唯有偶爾傳來的燭火噼啪聲打破這凝重的寂靜。
「眾卿平身。」賈長生的聲音在大殿內悠悠迴蕩,透著沉穩與威嚴。
群臣齊呼萬歲,隨後緩緩起身,神色間既有對新朝的敬畏,又懷揣著對未來仕途的期許。
「如今我大隋帝國初立,百廢待興。」賈長生微微皺眉,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思索,「高句麗雖已平定,但民生凋敝,百業待舉,朕欲即刻著手恢復與建設,眾卿可有良策?」
這時,一位身材清瘦、面容睿智的中年官員出列,此人正是新任戶部尚書李安。李安躬身行禮後,朗聲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安撫百姓,減免賦稅。遼東之地經多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減免賦稅可使百姓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再者,可鼓勵開墾荒地,對於願意耕種的百姓,朝廷給予農具、種子等扶持。」
賈長生微微點頭,面露讚許之色:「李愛卿所言極是。百姓乃國之根本,唯有百姓安居樂業,我大隋方能長治久安。此事就交由李愛卿負責,務必儘快落實。」
「臣遵旨!」李安領命退下。
接著,工部尚書張武也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遼東地區的基礎設施損毀嚴重,道路、橋樑亟待修繕,水利設施也需重建。臣建議徵調民夫,由朝廷出資,開展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如此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創造就業,促進經濟復甦。」
賈長生略作思考後說道:「工程建設之事關乎國計民生,意義重大。但需注意,徵調民夫不可過度,以免加重百姓負擔。張愛卿要合理規劃,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重託。」張武領命而退。
隨後,朝堂之上又圍繞著軍事防禦、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賈長生認真傾聽著每一位大臣的建言,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他深知,治理一個龐大的帝國絕非易事,需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待各項事務商議完畢,賈長生正欲宣布退朝,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禮部尚書陳淵出列,神色間略帶猶豫。
「陳愛卿,有何事要奏?」賈長生敏銳地察覺到了陳淵的異樣。
陳淵深吸一口氣,躬身道:「陛下,臣有一事不知當講不當講。如今我大隋新立,周邊各國雖已遣使來賀,但其中不乏心懷叵測之人。臣擔心,若不儘快確立我大隋在諸國中的地位,日後恐生事端。」
賈長生目光一凜,微微坐直了身子:「陳愛卿所言甚是。朕也正有此意,你且說說,該如何確立我大隋的地位?」
陳淵頓了頓,說道:「臣以為,陛下可效仿歷代盛世,舉辦一場萬國來朝的盛會。邀請周邊各國國君或使者齊聚我大隋都城,展示我大隋的國威、文化與繁榮。如此一來,既能彰顯我大隋的大國風範,又能讓各國對我大隋心生敬畏,不敢輕易來犯。」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有的大臣點頭表示贊同,認為這是一個揚我國威的好機會;有的大臣則面露擔憂之色,擔心此舉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賈長生沉思片刻後,目光堅定地說道:「陳愛卿此計甚好。朕要讓天下人知道,我大隋帝國乃天朝上國,威德遠播。此事就交由陳愛卿負責籌備,務必辦得隆重而得體。」
「臣遵旨!」陳淵領命,心中既感到責任重大,又充滿了興奮與期待。
退朝之後,賈長生回到了寢宮。他坐在榻上,回想著朝堂上的種種討論,心中既有對未來的憧憬,又有一絲隱隱的擔憂。他深知,大隋帝國的建立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道路還充滿了挑戰和未知。但他堅信,只要自己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就一定能夠帶領大隋走向繁榮昌盛。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整個大隋帝國都陷入了一片忙碌之中。李安帶領著戶部官員們四處奔走,落實減免賦稅、鼓勵開墾等政策;張武則親自督建各項工程,每天都奔波在施工現場;陳淵也為了萬國來朝的盛會日夜操勞,精心策劃著名每一個細節。
而賈長生,更是以身作則,每天早早地便來到朝堂,處理政務,聽取大臣們的匯報。他時常微服出巡,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況,傾聽他們的心聲。在他的努力下,大隋帝國的百姓們漸漸感受到了新朝的關懷與溫暖,對未來也充滿了希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隋帝國在賈長生的治理下,逐漸走上了正軌。經濟開始復甦,百姓生活日益富足,社會秩序井然。而那一場備受矚目的萬國來朝盛會,也在陳淵的精心籌備下,即將拉開帷幕。
在大隋那巍峨而莊嚴肅穆的朝堂之上,巨大的樑柱撐起雕樑畫棟的殿頂,陽光透過琉璃窗欞,灑下一道道金色的光帶,將滿朝文武的身影映照得明暗交錯。賈長生身著繡著五爪金龍的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龍椅之上,面容沉靜卻難掩眼中的勃勃雄心。
「今日朝會,朕有要事與諸位愛卿商議。」賈長生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曠的大殿內緩緩迴蕩,瞬間讓原本還在低聲交談的群臣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挺直了身子,目光專注地望向龍椅之上的帝王。
此時,一位身形魁梧、身披銀色鎧甲的將軍上前一步,抱拳行禮,正是大隋水軍都督周猛。「陛下,臣聽聞近日朝堂之上議論紛紛,似乎與我水軍相關,還望陛下明示。」周猛性格直爽,說話也不兜圈子。
賈長生微微點頭,目光從群臣臉上一一掃過,緩緩說道:「如今我大隋初立,百廢待興,民生雖有起色,但朕欲讓我大隋經濟更為昌盛,百姓生活更加富足。朕聽聞在遙遠的海外,有一片名為美洲的大陸,據說那裡生長著許多我大隋從未見過的作物,如地瓜、土豆、玉米等,這些作物不僅產量極高,且極易種植,若是能引入我大隋,必定能極大地改善我大隋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朕意已決,欲派我大隋水軍遠洋航行,前往美洲大陸,帶回這些作物的種子。」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譁然。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臉上滿是驚訝與疑惑之色。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啊!」一位年邁的大臣顫顫巍巍地走出隊列,此人是吏部侍郎王忠,他為官多年,為人謹慎保守。「那海外茫茫,路途遙遠,且不說是否真有陛下所說的美洲大陸,就算有,途中也必定充滿了驚濤駭浪、未知危險。我大隋水軍雖英勇善戰,但讓他們去進行如此冒險的遠航,實在是太過危險,萬一有個閃失,損失的可是我大隋的精銳啊!」
王忠話音剛落,另一位大臣也站了出來,乃是禮部尚書陳淵。「陛下,臣也認為此事需謹慎考慮。自古以來,我中原王朝雖有與海外交流之事,但大多都是在周邊海域,如此遠距離的遠洋航行,實在是聞所未聞。況且,即便我軍能夠順利抵達美洲大陸,與當地的土著居民如何溝通交流也是個大問題。萬一引發衝突,我軍身處異國他鄉,孤立無援,後果不堪設想。」
面對大臣們的反對,賈長生並沒有生氣,他神色平靜地說道:「二位愛卿所言不無道理,遠洋航行確實充滿了風險。但朕以為,若想成就一番大業,就不能畏懼困難與風險。我大隋如今正值蓬勃發展之際,若能引入這些高產作物,必將極大地提高我大隋的糧食產量,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進而推動經濟的繁榮。至於與當地居民的溝通交流,朕相信我大隋的將士們自有辦法。」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戶部尚書李安站了出來,他沉思片刻後說道:「陛下,臣支持您的決定。如今我大隋雖在努力恢復經濟,但糧食產量始終是制約發展的一大因素。若真能引進這些高產作物,對我大隋的經濟發展將是一個巨大的推動。而且,此次遠航若能成功,不僅能帶回作物種子,還能開拓我大隋的海外貿易,為我大隋帶來更多的財富。」
李安的話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贊同,他們紛紛點頭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大臣依然面露擔憂之色,認為此事風險太大,不應輕易嘗試。
賈長生見朝堂上分成了兩派,便將目光投向了水軍都督周猛,問道:「周愛卿,你是我大隋水軍的統帥,依你之見,此次遠航是否可行?」
周猛沉思片刻後,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說道:「陛下,臣以為此次遠航雖有風險,但並非不可行。我大隋水軍經過多年的訓練和征戰,早已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和海戰技巧。而且,臣麾下的將士們個個英勇無畏,對陛下忠心耿耿,他們願意為了我大隋的繁榮昌盛赴湯蹈火。臣相信,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一定能夠克服重重困難,順利抵達美洲大陸,並帶回陛下所需的作物種子。」
賈長生聽了周猛的話,心中甚是欣慰,他微微點頭,說道:「有周愛卿這句話,朕就放心了。」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然而,兵部侍郎趙剛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陛下,就算我水軍能夠順利抵達美洲大陸並帶回種子,可這些種子是否適合我大隋的土壤和氣候,我們也不得而知。若是盲目推廣種植,萬一顆粒無收,豈不是會給百姓帶來更大的損失?」
這個問題讓朝堂再次陷入了沉默,眾人都將目光投向了賈長生,等待著他的決斷。
賈長生沉思片刻後,說道:「趙愛卿所言甚是。此事確實需要謹慎對待。這樣吧,在水軍出發之前,先挑選一些經驗豐富的農學家和園藝師隨船前往,讓他們對美洲大陸的土壤、氣候以及這些作物的特性進行詳細的研究和考察。待他們確定這些作物適合在我大隋種植後,再進行大規模的引種和推廣。」
眾人聽了賈長生的話,都覺得這個辦法可行,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接下來,朝堂上又圍繞著遠航的具體細節展開了討論。比如船隊的規模、人員的配備、物資的儲備、航行路線的規劃等等。
關於船隊的規模,周猛建議組建一支由二十艘大型戰艦和若干艘補給船組成的船隊。「陛下,此次遠航路途遙遠,且可能會遇到各種危險,船隊規模過小容易陷入困境。二十艘大型戰艦既能保證船隊的戰鬥力,又能搭載足夠的人員和物資。」
賈長生表示同意,說道:「周愛卿所言極是。戰艦的數量就按照你說的來,務必挑選我大隋最堅固、最先進的戰艦。」
在人員配備方面,除了水軍將士和農學家、園藝師之外,還需要配備翻譯、醫生、廚師等各類專業人員。「陛下,翻譯人員至關重要,他們將負責與美洲大陸的土著居民進行溝通交流。臣建議從朝中選拔一些精通外語的官員,或者從民間招募一些懂得外語的人才隨船前往。」陳淵說道。
賈長生點頭道:「此事就交由陳愛卿負責,一定要選拔出最優秀的翻譯人員。」
物資儲備方面,需要準備足夠的糧食、淡水、藥品、武器彈藥等。「陛下,此次遠航時間較長,糧食和淡水的儲備一定要充足。臣建議多儲備一些易於保存的乾糧和醃製食品,同時攜帶一些可以淨化海水的工具,以備不時之需。」李安說道。
賈長生說道:「這些物資的儲備務必做到萬無一失,不能讓將士們在途中挨餓受渴。」
航行路線的規劃則是一個難題,因為當時對於美洲大陸的具體位置和航線並不十分清楚。周猛表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