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十歲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楚之輿三十歲了,還是一事無成。

  他自少年時便遊學四方,踐行君子的仁義之道,可是除了楚之輿的虛名之外,似乎什麼也沒有得到。

  雖然也曾有過雄心壯志,但是到頭來卻連慈母的期待也回應不了。

  在母親死後的第二年秋天,楚之輿吃完了母親種下的最後一季穀子,終於下定決心要往南方去,臨行前把家裡的一切都賣給了叔父陸良。

  叔父中午送來一小袋錢和乾糧,夜晚就被叔母奪走了大半。

  叔母拉著楚之輿的袖子說:

  「帶的東西太多了,一定會惹來強盜。」

  楚之輿說:

  「誠如叔母之所言。」

  翌日清晨,楚之輿就背起行囊上路了。

  大概是為了防備盜賊,他在母親房裡翻找良久,終於找回了他的綠銅劍。

  銅劍沒有鞘,也沒有鋒,看起來不像劍,反而更像一截干木頭。

  楚之輿走出城鎮,當他路過田野的時候,看到鄉人們正在收割穀子。

  鄉人們聽說楚之輿將要離開,有人關切地提醒他:

  「楚之輿,你在收穫的時節離開,你的莊稼要誰來收割呢?」

  楚之輿說:

  「比起莊稼,我更關心自己。我要什麼時候才能有所收穫呢?」

  有人嘲笑他:

  「楚之輿,你總是這樣不合時宜,早晚會被餓死。」

  楚之輿卻誠懇地說道:

  「還不能高興的太早,現在你們收割糧食,很快有人收割你們。」

  有鄉人想起越來越重的租賦和徭役,不禁感到憂慮。

  又有鄉人說:

  「楚之輿,連野獸也知道時辰,所以它們在春天時交配,才能在秋天時生產。楚之輿,你空有君子的名聲,但你已錯過了人的春天,你的秋天又能有什麼作為?」

  楚之輿嘆口氣,再也不說一個字。

  楚之輿就這樣向南方行去,再也沒有回頭。

  他在秋天時啟程,直到春天時才穿越了楚之南境,進入蒼梧國。

  山海經曰: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

  蒼梧之野,乃是古聖人舜安息的地方。

  楚之輿少年時遊學列國,曾聽山中的高士說:世有仙人,在楚之南。

  楚之輿正是為此而來。

  如果真的不容於世,倒不如尋仙訪道吧。

  得益於叔母的未雨綢繆,楚之輿果然一路平安,那些搶劫過他的盜賊不僅不忍傷害他,反而時常還要接濟他。

  那時候,楚國的南部邊境上聚集著許多被放逐的楚人,有個叫做哺的盜賊請他喝酒、吃肉,楚之輿欣然接受。

  盜哺很高興,熱切地邀請他:

  「我聽說處境相似的人應該相互扶持,而今我們同處惡地,請你和我一起為盜把。」

  楚之輿卻毫不猶豫地拒絕說:

  「君子身處惡地,更加應該潔身自好,怎麼反而要自甘墮落呢?」

  盜哺大怒,伸手握住了別在腰間的斧頭,楚之輿卻怡然不懼。

  盜哺敬佩楚之輿的勇氣,不願意傷害他,但是依舊譏諷說:

  「我聽說真正的君子不食盜食,從前有個叫做爰旌目的人,寧願餓死也不願吃盜賊的食物。你既然接受了我的酒食,哪裡還是什麼君子?」

  楚之輿無奈道:

  「從前武王滅商的時候,伯夷叔齊以為不義,因此不食周粟,所以他們就餓死了。後來楚平王逼迫二王,奪取王位,又逼迫太子,奪取兒媳,可是楚國被餓死的人一個也沒有,而侍奉平王的人卻不計其數。而今我不願餓死,所以姑且食之,但我也不願為惡,所以也不要做強盜。」

  盜哺大驚,拜服說:

  「原來天下已經到處都是強盜了,而君子我今天才見到。」

  道別時,盜哺脫下身上的麻袍為衣衫單薄的楚之輿披上,還把所剩不多的食物塞進他的行囊。

  楚之南感念哺的盛情,因此說道:


  「我也聽說處境相似的人應該相互扶持,而今我們同處惡地,請你和我一起進山吧。」

  盜哺卻婉言謝絕說:

  「比起進山,我更願意為盜,這就是我跟君子的區別了。」

  楚之輿就解下腰間的綠銅劍,對盜哺說:

  「我一路行來,雖然遇到很多艱險,卻沒有受到侵害,大概是我的德行已經足夠保全性命了吧,這把名叫懷仁的劍已經沒有用處了。況且,我將拜祭古聖王的陵寢,按禮也不可以攜帶兵刃,就把它送給你吧。」

  盜哺大喜,卻遲疑不敢受,推辭說:

  「君子要進山,可是山裡的野獸知道什麼是德行呢?」

  楚之輿說:

  「強盜們敗壞德行已經太久了,而今已是一種本性。而野獸們卻一直遵從自然的天性,又怎麼會敗壞德行呢?不然,就是我的德行不夠了。」

  盜哺慚愧說:

  「原來在君子眼中,強盜尚且不如野獸。」

  楚之輿說:

  「雖然是盜賊,但若以君子為劍,也會有所不同吧?我聽說君子當懷仁,我把它送給你,請你經常懷念一下君子的仁義吧。」

  之後,楚之輿不再逗留,進入蒼梧。

  蒼梧之民厭惡楚人,有農人問他:

  「你也是楚國來的盜賊嗎?」

  楚之輿反問:

  「難道楚國只有盜賊嗎?」

  農人嘆氣說:

  「用不了多久,這裡就到處都是楚國的盜賊了。從前先君和先太子還在的時候,他們絕不敢這樣猖獗。」

  農人問起他的姓名、來歷,楚之輿並不隱瞞,很快就傳到了蒼梧君的耳中。

  蒼梧君對寺人黃說:

  「我也聽過楚之輿的名聲,說他是楚國的鳳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人如其名呢?」

  寺人黃說:

  「世間所謂君子很少有不偽善的,也很少有好德甚於好利的,所謂賢人也很少有名副其實的。」

  蒼梧君說:

  「善。我痛恨楚國的賢人勝過楚盜啊。」

  於是宣召大夫冢。

  有往來楚地的蒼梧人也聽說過楚之輿的名聲,因此熱情地邀請他入城。

  楚之輿卻過而不入,繞城而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