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世無一證永證(返工完畢)
第611章 世無一證永證(返工完畢)
若是一般的修仙界,那麼一門道法開創,必然是數代人的努力的結果。
但此間是洪荒,長生可以說唾手可得,所以可以以漫長的歲月去開創一個法門,然後再以漫長的歲月去修訂這個法門,最終使之達到自己所預期的完善圓滿。
這個過程興許就要萬年,乃至是十萬年,百萬年。
不過於洪荒的生靈而言,這點時間根本算不了什麼,不過彈指一揮間,睜眼閉眼可不就過去了。
但維持這麼長時間的思考,對於許多生靈而言都是一種「酷刑」。
長時間思考有時候確實比動用物質肉身仍為費勁,尤其是身體力行的時候,那就更為耗力耗神,縱使對於已經成為真仙的生靈也是一樁難事。
但已經習慣思考的洛祖而言卻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甚至他還為之著迷,這不只是自身元神給自己創造的相應的快樂的情緒反饋,更因為他自身確實喜歡這樣的思考。
如此思考他從未有過停止,一刻也沒有。
所以事實上而言,如今才四萬五千八百二十歲的洛祖的「壽命」或許相對於洪荒生靈而言足以媲美千萬歲……
再加上,洛祖自身「天賦異稟」,元神大腦多多,其思考的時間還可以再翻倍上去,十億不足夠,百億年才是基本。
只怪洪荒生靈不愛思考,或者說天生使然,環境影響,使得洪荒生靈少有危機意識,不會為了進步而不顧一切去攀登,思考這樣最基本的東西也不願去做。
洛祖則因為上輩子的慣性使然,再加上人族迥異其他洪荒生靈,雖然壽命也不算短暫,但不會陷入長時間的休眠,如此條件下,就使得洛祖一路高歌猛進,修行一日千里。
山頂洞人也在他的帶領下屢屢突破,修行有成的人是與日俱增。
而到現在,人族中雖然也會有跟洪荒趨同的「異類」,但大體上還是正常人族多。
所以山頂洞人的真仙、天仙數量是與日俱增,只不過修行還需要不少悟性和些許機緣,修行到了後面是越發艱難,君不見洛祖都落在金仙境界數萬年了。
念及於此時,洛祖恍恍惚惚就收攏來了一絲人族眾生的意念。
「大勢…氣運…」
因為觀察,因為知曉,因為存在。
所以擁有,所以接受,所以理解。
大道究竟是什麼,修行又是為了什麼。
洛祖忽然就在這樣的明悟中陷入一種迷惘。
隨之而來的便是他上輩子記下的一句經典讖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曾經他以為已經過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如今恍惚以為自己竟然又兜兜轉轉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哲學上的辯論並不是一證永證的,人隨世變,世俗變化,曾經的世界觀自然也該產生變化,而且根本一變,對於自身的所在位置,自身對萬物的看法,也將隨之變化,看山如何還是山?
縱使本質還是那個本質,可追求的過程可能也變化了。
思辯啊。
世界一變再變,可再怎麼變,自己不變即可。
那時山是不是山還重要嗎?
重要。
也不重要。
洛祖很快也發現自己正陷入一種思維怪圈,自身的所有推演能力都因此陷入這一死循環中,不能解脫,無法做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思考。
「劫運同體,運來臨,劫同至,這便是來了劫難。」洛祖幽幽道。
洞府狹窄,此刻充滿冥冥中的劫運。
氣運克不了劫難,劫難毀不了氣運。
但洛祖卻又想起了一句話:「靜誦道德。」
或以自身道德來避難。
如何修道德?何處尋道德?
雖然不好尋,但洛祖卻是心底透亮:「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道德經,三千言,就在身邊。
曾經他對祂嗤之以鼻,如今卻以為自己就是小丑。
這迴旋鏢有些快,打得他自己都措手不及。
將如今的「正版」道德經拿來,放於膝上,細細品讀。
道德經念道德,一念便是三千載,如今便是四萬九千歲。
「如何念道德。」洛祖竟仍未領悟。
「呵。」
他一嘀咕,身旁就響起一聲音。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是諦聽,祂還在監察著他。
「諦聽道友這般一笑是何意?」洛祖遂問道。
「何故念道德經?」
「此乃聖人之言,念之有何錯?」洛祖反問。
諦聽被這般噎了一下,久久不能語,但洛祖也沒有再度言語攻擊,也沒有自顧自思考修行,靜靜等祂後續反應。
「聖人之言自有微言大義,遂聖人不錯,但讀者有錯。」諦聽說道。
「哦?諦聽道友可是要辯經?」洛祖笑了。
諦聽又被噎住,但這次沒有思考太久,即可就答道:「何必辯經,又有何用?」
祂這話便是心中多有苦悶。
其實何處不辯經,只不過是個討論形式罷了,天庭也有辯經,十萬載一次的朝會上,天帝東皇總會講道授法,余者聽聞,而後自說己見,由此再與其他同僚辯論。
道總有不同,不同便難相合,辯論自然激烈,有時甚至直接去往遠古星空大打出手,且還是在天帝東皇的見證之下。
「闡截二教如今就在辯經,你何不如與祂們說說道德經?」諦聽忽然調轉方向。
「道友怎知祂們不知道德經?」洛祖笑了。
這般吃力不討好的事他了不會去辦,幫哪家都有問題,他如今好不容易有個閉關機會,怎能參與其中,徒惹是非,到時可就裡外不是人,他先被趕出崑崙山也不無可能。
道德經實際上早就傳下,闡教截教兩方人都有閱讀,但此經當時洛祖看來也只有寧靜心靈之效果,甚至還不如太上清淨心經,可如今再看,此經自有玄奧。
真要讀懂此經或許需要一些運氣與悟性吧。
「微言大義不可輕視啊。」洛祖意態逐漸放鬆,不再盤膝而坐,而是側躺在黃石床榻上。
諦聽見他如此,也不再與他多說,身影也漸漸淡去。
祂如今對天庭確有一份芥蒂,但不甚深,所以才常有來尋洛祖論道說法,不似以前只做監視,不管其他。
(本章完)
若是一般的修仙界,那麼一門道法開創,必然是數代人的努力的結果。
但此間是洪荒,長生可以說唾手可得,所以可以以漫長的歲月去開創一個法門,然後再以漫長的歲月去修訂這個法門,最終使之達到自己所預期的完善圓滿。
這個過程興許就要萬年,乃至是十萬年,百萬年。
不過於洪荒的生靈而言,這點時間根本算不了什麼,不過彈指一揮間,睜眼閉眼可不就過去了。
但維持這麼長時間的思考,對於許多生靈而言都是一種「酷刑」。
長時間思考有時候確實比動用物質肉身仍為費勁,尤其是身體力行的時候,那就更為耗力耗神,縱使對於已經成為真仙的生靈也是一樁難事。
但已經習慣思考的洛祖而言卻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甚至他還為之著迷,這不只是自身元神給自己創造的相應的快樂的情緒反饋,更因為他自身確實喜歡這樣的思考。
如此思考他從未有過停止,一刻也沒有。
所以事實上而言,如今才四萬五千八百二十歲的洛祖的「壽命」或許相對於洪荒生靈而言足以媲美千萬歲……
再加上,洛祖自身「天賦異稟」,元神大腦多多,其思考的時間還可以再翻倍上去,十億不足夠,百億年才是基本。
只怪洪荒生靈不愛思考,或者說天生使然,環境影響,使得洪荒生靈少有危機意識,不會為了進步而不顧一切去攀登,思考這樣最基本的東西也不願去做。
洛祖則因為上輩子的慣性使然,再加上人族迥異其他洪荒生靈,雖然壽命也不算短暫,但不會陷入長時間的休眠,如此條件下,就使得洛祖一路高歌猛進,修行一日千里。
山頂洞人也在他的帶領下屢屢突破,修行有成的人是與日俱增。
而到現在,人族中雖然也會有跟洪荒趨同的「異類」,但大體上還是正常人族多。
所以山頂洞人的真仙、天仙數量是與日俱增,只不過修行還需要不少悟性和些許機緣,修行到了後面是越發艱難,君不見洛祖都落在金仙境界數萬年了。
念及於此時,洛祖恍恍惚惚就收攏來了一絲人族眾生的意念。
「大勢…氣運…」
因為觀察,因為知曉,因為存在。
所以擁有,所以接受,所以理解。
大道究竟是什麼,修行又是為了什麼。
洛祖忽然就在這樣的明悟中陷入一種迷惘。
隨之而來的便是他上輩子記下的一句經典讖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曾經他以為已經過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如今恍惚以為自己竟然又兜兜轉轉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哲學上的辯論並不是一證永證的,人隨世變,世俗變化,曾經的世界觀自然也該產生變化,而且根本一變,對於自身的所在位置,自身對萬物的看法,也將隨之變化,看山如何還是山?
縱使本質還是那個本質,可追求的過程可能也變化了。
思辯啊。
世界一變再變,可再怎麼變,自己不變即可。
那時山是不是山還重要嗎?
重要。
也不重要。
洛祖很快也發現自己正陷入一種思維怪圈,自身的所有推演能力都因此陷入這一死循環中,不能解脫,無法做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思考。
「劫運同體,運來臨,劫同至,這便是來了劫難。」洛祖幽幽道。
洞府狹窄,此刻充滿冥冥中的劫運。
氣運克不了劫難,劫難毀不了氣運。
但洛祖卻又想起了一句話:「靜誦道德。」
或以自身道德來避難。
如何修道德?何處尋道德?
雖然不好尋,但洛祖卻是心底透亮:「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道德經,三千言,就在身邊。
曾經他對祂嗤之以鼻,如今卻以為自己就是小丑。
這迴旋鏢有些快,打得他自己都措手不及。
將如今的「正版」道德經拿來,放於膝上,細細品讀。
道德經念道德,一念便是三千載,如今便是四萬九千歲。
「如何念道德。」洛祖竟仍未領悟。
「呵。」
他一嘀咕,身旁就響起一聲音。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是諦聽,祂還在監察著他。
「諦聽道友這般一笑是何意?」洛祖遂問道。
「何故念道德經?」
「此乃聖人之言,念之有何錯?」洛祖反問。
諦聽被這般噎了一下,久久不能語,但洛祖也沒有再度言語攻擊,也沒有自顧自思考修行,靜靜等祂後續反應。
「聖人之言自有微言大義,遂聖人不錯,但讀者有錯。」諦聽說道。
「哦?諦聽道友可是要辯經?」洛祖笑了。
諦聽又被噎住,但這次沒有思考太久,即可就答道:「何必辯經,又有何用?」
祂這話便是心中多有苦悶。
其實何處不辯經,只不過是個討論形式罷了,天庭也有辯經,十萬載一次的朝會上,天帝東皇總會講道授法,余者聽聞,而後自說己見,由此再與其他同僚辯論。
道總有不同,不同便難相合,辯論自然激烈,有時甚至直接去往遠古星空大打出手,且還是在天帝東皇的見證之下。
「闡截二教如今就在辯經,你何不如與祂們說說道德經?」諦聽忽然調轉方向。
「道友怎知祂們不知道德經?」洛祖笑了。
這般吃力不討好的事他了不會去辦,幫哪家都有問題,他如今好不容易有個閉關機會,怎能參與其中,徒惹是非,到時可就裡外不是人,他先被趕出崑崙山也不無可能。
道德經實際上早就傳下,闡教截教兩方人都有閱讀,但此經當時洛祖看來也只有寧靜心靈之效果,甚至還不如太上清淨心經,可如今再看,此經自有玄奧。
真要讀懂此經或許需要一些運氣與悟性吧。
「微言大義不可輕視啊。」洛祖意態逐漸放鬆,不再盤膝而坐,而是側躺在黃石床榻上。
諦聽見他如此,也不再與他多說,身影也漸漸淡去。
祂如今對天庭確有一份芥蒂,但不甚深,所以才常有來尋洛祖論道說法,不似以前只做監視,不管其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