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天才之舉(4k)
林中之城,郴州。
郴州乃瀟湘南大門,楚粵之孔道。
吳世賓自年前奉吳三桂命令,攻略廣西,便一直率軍駐紮於此。(67章)
只是南嶺地勢險要,加上吳三桂並未下達不惜一切代價強攻的死命令,吳世賓一直沒能攻破尚軍把守的蔚嶺關,而是屯兵宜章。
儘管韶州守將極力封鎖消息,但從偷渡西京古道的行人口中,吳世賓最先了解到廣州局勢。
尚之信中秋之夜兵變,粟養志大軍回師廣州,神龍教暗度陳倉入城,平南王府旁邊萬鬼哭嚎……
最重要的是,尚可喜父子當街凌遲處死,尚之信遭遇車裂之刑,尚家數百人被斬殺,牽連之眾數萬,滿城人畜不留。
加上大慶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官缺制。
官缺制帶有政審和監督的性質,要差肥差只能由女真人出任,再次由蒙古人、漢八旗擔任。
漢人在慶朝頂多當個副官,負責干苦活累活,事情多功勞少,一出問題還要背鍋。
週遊只是略微出手,將他們升官扶正,給予正常的尊重、待遇和權利。
大部分漢官立刻改換門庭,交上殺戮女真的投名狀。
一下從風吹日曬的快遞小哥升級為在健身房辦公的摸魚白領,不僅工作輕鬆數倍,薪水和實權還同步上漲。
用腳都知道怎麼選。
這讓神龍教極快的統治當地。
更何況,神龍教占據廣州、惠州、潮州三府之地,馬雄又據有高州、廉州、雷州。
大慶在廣州城的統治基礎,被徹底瓦解,此刻正是南下叩關的好機會。
吳世賓想起了兩個月前義無反顧的那道背影。
雖千萬人,吾往矣。
直覺告訴吳世賓,神龍教背後的主人就是週遊。
明明廣東一直風平浪靜,尚可喜拒不投降。
結果在週遊入粵兩個月後,就發生驚天變局,平南王府一家人走的整整齊齊……
他真的辦到了!
吳世賓立馬動員將士,點齊兵馬,運送輜重出征。
留給他立功的州府,不多了啊!
……
陝甘戰事不順,江西戰事不利,盟友接連戰敗……
坐鎮長沙的吳三桂,對此局面頭疼不已,深感孤掌難鳴,手下無可用人傑。
就像是五人團隊遊戲,四個隊友全崩,有點不是人,比人機還菜。
收到吳世賓的文書奏報,吳三桂才想起他已經好久沒關注過廣東那邊。
上次處理跟廣東有關的事務,好像還是派去勸降尚可喜的使者,全身上下只有裝在石灰罈子里的頭顱回來復命。
不過馬雄那邊進展不錯,配合上鄭經兩面夾擊,再給他一年半載的時間,說不定能進占廣東全境。
希望是好消息。
那個逆子還未回來,總不能是應麒死在廣東了吧。
吳三桂突然有種不祥的預感。
沉默幾分鐘後,他打開文書。
【神龍教攻破廣州城,平南王全家死絕,末將出兵蔚嶺關,意欲一舉攻下韶州……
侄兒斗膽猜測,此事或許與應麒兄有關。只是韶州守將隔絕湘粵消息,侄兒還需花費時間調查……】
吳三桂輕吐一口氣,
孔有德、多鐸、多爾袞、洪承疇、多爾袞等跟自己同時代的人物早已逝去。
耿繼茂畏罪自殺,鰲拜亡於康麻子之手。
現今尚可喜也落得個千刀萬剮的下場。
吳三桂心中別有一番滋味。
故人陸續凋零,好似風中落葉。
若我造反失敗,最輕也是夷九族之罪吧?
吳三桂自嘲一笑。
就是世賓所說此事和麒兒有關,不知是真是假。
若他真有覆滅廣東的功勞,
到時,就派他去福建支援耿精忠吧。
吳三桂暗自想到。
攻下廣州,意味著吳軍可繞過江西支援耿軍,雖說中間會繞很多冤枉路,但總比天各一方要好。
並且,拿下廣州後,江西的慶軍將面臨三面夾擊的壓力,吳軍在正面戰場的壓力會減輕許多。
最起碼,慶軍不敢輕易出動大軍攻擊長衡地帶。
過了大半個月,吳三桂又收到吳世賓的訊息,吳應麒就是神龍教教主,他們兩人約定共同攻擊韶州。
韶州東有丹霞、翁山盤踞;西有桂嶺、英岡為屏;北有湞、武二水交匯;南達交、廣以至於海,是湖湘的唇齒,入粵的咽喉。
又過了一個星期,吳三桂再次得到消息。
韶州副將率軍向神龍教投降。
美中不足的是,
韶州主將女真人察覺到不對,提前帶領部分士卒撤往南雄州。
廣東通往江西的門戶,由唐朝宰相張九齡主持開建的嶺南第一關——梅關,尚在慶軍手中。
但吳三桂依舊大喜過望,長笑三聲。
「好好好!」
「吳家出了個麒麟兒呀!」
他是真的沒想到,週遊(吳應麒)能單槍匹馬在廣東攪動風雲,不費吳軍一兵一卒,就誅殺尚可喜滿門,拉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取得廣東十府之地,將其盡數納入吳周的版圖。
廣東可是尚可喜經營多年的老巢,想要覆滅難度可想而知。
偏偏週遊就做到了!
以身涉險,盡掠其地,這份膽識和謀略,誰人能比?
漢朝使者的成就也不過如此吧。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
「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
「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吳三桂搖搖頭,
關鍵的是,這些都是漢使者先行祭天,漢軍再師出有名。
而自家兒子並未身死,對標的應當是陳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
吳三桂思緒飄遠,
什麼時候,我的大周也能有此強漢風範。
又過幾天。
吳三桂召集心腹夏國相、胡國柱、馬寶等人議事。
「稟告周王,有廣東急報!」
一傳令兵急闖入帳,顯然是出了什麼天大的事情。
被打斷的吳三桂眉頭輕皺,趕緊接過文書。
莫非廣東之地有變?
剛看完開頭兩句話,吳三桂的眼裡就出現抑制不住的怒氣。
「真是逆子!」
夏國相、胡國柱、馬寶三人對視一眼,齊聲說道,
「不知發生何事?還請大王息怒。」
看完急報的吳三桂將其重甩到桌子上,悶聲說道,
「你們自己看,那個逆子幹了什麼好事,他是想取我而代之不成!」
作為吳軍陣營的二號人物,夏國相率先拾起密奏,三人腦袋湊到一團。
這個時候,誰都想一睹為快,到底發生了什麼。
【吳應麒宣布在廣東建立姬周。】
吳周和姬周的國號都是周,前面加上一個字,就如東周、西周,以作政權區分。
夏國相內心竊喜,今天吳三桂召集他們,就是在討論週遊的封賞問題。
哪怕吳應麒是吳三桂的親兒子,立下功勞也該及時獎勵,激勵三軍將士建功立業。
就在剛剛,吳三桂原本的打算是封週遊為湘王。
因為胡國柱,夏國相這兩人在江西戰場表現不如人意,明明是優勢卻在江西戰敗,讓大好的東進局勢功虧一簣。
吳三桂的心中產生一個大膽的想法。
不若,讓週遊主導湖南—江西戰場試試?
但我欲建都衡州,湘王規格太高,只能用於太子的王爵,不若封他為贛王。
吳三桂一念到此,當即說道,
「應麒功大,理應為王,我欲封其為贛王。」
夏國相深感不妙。
吳三桂這是有著立吳應麒為繼承人的想法?
那我在吳世璠身上的投資算怎麼回事。
夏國相跟吳應麒的關係素來不好,很難成為週遊的心腹。
而且,作為臣子,他並不希望看見一位強勢的君主出現,像吳世璠那種年少無知好糊弄的皇帝,才是大臣們最喜歡的。
「周王,您如今也不過是一字王。」
「卑職覺得封贛王恩寵太重,不若為兩字王?」
夏國相剛提出反對意見,就在吳三桂臉上看到不耐神色。
作為人精,他當然知道,吳三桂這是在用臉部神情來表示他的態度。
好在,吳應麒自己作死,竟然迫不及待在廣東立國稱帝,哈哈哈哈哈!
看到密信內容的夏國相,心中已經笑開了花。
虛假的陰謀,派人去刺殺政敵,留下一身騷。
真實的權斗,只需等著對手犯錯,再狠狠踩上兩腳就行。
吳應麒啊吳應麒,你自取滅亡,就怪不得我了。
夏國相頓時一臉氣憤的說道,
「二殿下如此做法,將周王您置於何地啊?
什麼時候,兒子能比父親更早稱帝,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前例啊。」
三人都知吳三桂有稱帝之心,因此稱呼吳應麒為殿下。
夏國相這句話可謂誅心之言。
自古只有父親將皇位傳給兒子的,從來沒有兒子傳位給父親的。
週遊卻在吳三桂之前稱帝,這分明是準備自己當皇帝啊。
到時候,吳三桂該如何自處,是老老實實當個無權的太上皇,還是搶奪兒子的皇位呢?
唐太宗李世民夠牛逼吧?
人家也只是殺兄逼迫李淵禪位,而不是撇開李淵自己做開國皇帝。
這時,已經看完密函的胡國柱,沉吟一會,開口說道。
「大王勿急,臣觀二殿下並無稱帝之心。」
胡國柱姿貌豐腴,是吳三桂女婿,有著舉人功名,行事作風不像武將而是文人,走的儒將路線。
作為一個讀書人,胡國柱敏銳的察覺到,信中寥寥數語所暗藏的深層信息。
見帳中幾人看向自己,胡國柱大膽說道,
「首先,二殿下雖然建國為周,卻沒有稱帝,而是尊姬家後裔為皇。」
「二殿下這是在表示,他與大慶不共戴天,意圖重建漢人王朝,復立漢人衣冠。」
「如此一來,不必擁立前明皇族為帝,同樣可以號召到一批明朝遺老。」
「畢竟,周朝乃是漢人王朝正統的正統。」
胡國柱此話說的很是含蓄,
潛在意思是你吳三桂親自下令殺死永曆帝,就算現在反慶,在漢人的圈子裡名聲早就臭掉了。
之前徵召王夫之、黃宗羲等當世鴻儒為官,人家都不帶理你的。
這也是吳三桂的一個尷尬之處,他雖起兵造反,卻沒有什麼大才願來投奔,更沒有頂級文臣輔佐,頂級謀士出謀劃策。
被吳三桂信賴的郭壯圖,夏國相等人,貪污軍需,嫉妒賢能,純純的團隊副作用。
「其次,二殿下並未封王,有攝政之心,而是提出一個新的政治體系。」
「我姑且稱之為,君主立閣制。」
「從此以後,皇權被取締,皇帝再也沒有干預政事的權利,皇帝只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內閣總理天下政務,並且六年一屆,由外閣成員推舉,勢必代表著外閣成員的利益……」
「就算以後內閣發起撤藩,但這個決定需要外閣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員投票同意。
而外閣三分之一都是藩王勛貴,只要藩王都投否決票,朝廷就無法撤藩。
首輔權利同樣受到約束,外閣有權要求內閣首輔下台,重新選舉內閣……」
胡國柱越說越是興奮,
「二殿下此舉簡直天才!
在保留忠君的前提下,將皇權徹底轉化為相權。」
「君王垂拱而天下治,這是多少文人的夢中理想。」
宋明文官跟皇權鬥了那麼久,為的是什麼?
不就是為了徹底擊垮皇權嘛。
而週遊提出的這個構想,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以後官員再也不用擔心被皇帝殺頭誅九族。
不必擔憂再有昏君禍亂朝綱,致使天下民不聊生。
以後這鍋,皇帝背不了,還有首輔背嘛。
首輔下台,永不錄用,平息民憤。
胡國柱斷言道,
「君主立閣制定會吸引到大批的世家士族來投,江南之地,很可能出現望風而降的場景。」
「麒麟閣的外閣官位世襲罔替,無需科舉出身,代代都有大官,這是多麼大的誘惑?」
行伍出身的馬寶在旁聽的似懂非懂,但他敏銳的捕捉到一個重點,
「以前勛貴還需站隊帝王,否則就有削爵除侯的危險。
有漢一代,多少王侯因為獻金問題而被廢除食邑。
而君主立閣制能完美解決這一弊端,君王和內閣都無權利取締麒麟閣成員的官位。」
「從此,子孫後代,百世無憂?」
經胡國柱這麼一說,吳三桂漸漸回過味來。
對啊,那個姬紫月不過是個女人,到時候嫁到吳家,生下孩子繼承帝位,皇帝的位置不照樣在我吳家手中。
且如此一來,吳家還能在麒麟閣中多占據幾個席位。
況且,等到平定天下以後,我想要當皇帝,吳應麒他還敢攔著不成?
孝道可是高於君臣之道的。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
吳三桂轉念一想,
換成胡國柱這種女婿另立新朝,他還須忌憚。
但這是他的親兒子,吳家這一代就吳應麒一人出眾,合該重用。
況且天下還沒打下來,八字都沒一撇,想太多只會徒生內亂。
他可不是南明那群酒囊飯袋,慶軍都打過淮河了還在那爭著皇位正統,愚不可及,活該滅亡。
若是吳應麒有李世民的本領,這天下交給他來坐又如何?他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
打不過長江,滅不掉女真,皇位什麼的都是空中樓閣。
郴州乃瀟湘南大門,楚粵之孔道。
吳世賓自年前奉吳三桂命令,攻略廣西,便一直率軍駐紮於此。(67章)
只是南嶺地勢險要,加上吳三桂並未下達不惜一切代價強攻的死命令,吳世賓一直沒能攻破尚軍把守的蔚嶺關,而是屯兵宜章。
儘管韶州守將極力封鎖消息,但從偷渡西京古道的行人口中,吳世賓最先了解到廣州局勢。
尚之信中秋之夜兵變,粟養志大軍回師廣州,神龍教暗度陳倉入城,平南王府旁邊萬鬼哭嚎……
最重要的是,尚可喜父子當街凌遲處死,尚之信遭遇車裂之刑,尚家數百人被斬殺,牽連之眾數萬,滿城人畜不留。
加上大慶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官缺制。
官缺制帶有政審和監督的性質,要差肥差只能由女真人出任,再次由蒙古人、漢八旗擔任。
漢人在慶朝頂多當個副官,負責干苦活累活,事情多功勞少,一出問題還要背鍋。
週遊只是略微出手,將他們升官扶正,給予正常的尊重、待遇和權利。
大部分漢官立刻改換門庭,交上殺戮女真的投名狀。
一下從風吹日曬的快遞小哥升級為在健身房辦公的摸魚白領,不僅工作輕鬆數倍,薪水和實權還同步上漲。
用腳都知道怎麼選。
這讓神龍教極快的統治當地。
更何況,神龍教占據廣州、惠州、潮州三府之地,馬雄又據有高州、廉州、雷州。
大慶在廣州城的統治基礎,被徹底瓦解,此刻正是南下叩關的好機會。
吳世賓想起了兩個月前義無反顧的那道背影。
雖千萬人,吾往矣。
直覺告訴吳世賓,神龍教背後的主人就是週遊。
明明廣東一直風平浪靜,尚可喜拒不投降。
結果在週遊入粵兩個月後,就發生驚天變局,平南王府一家人走的整整齊齊……
他真的辦到了!
吳世賓立馬動員將士,點齊兵馬,運送輜重出征。
留給他立功的州府,不多了啊!
……
陝甘戰事不順,江西戰事不利,盟友接連戰敗……
坐鎮長沙的吳三桂,對此局面頭疼不已,深感孤掌難鳴,手下無可用人傑。
就像是五人團隊遊戲,四個隊友全崩,有點不是人,比人機還菜。
收到吳世賓的文書奏報,吳三桂才想起他已經好久沒關注過廣東那邊。
上次處理跟廣東有關的事務,好像還是派去勸降尚可喜的使者,全身上下只有裝在石灰罈子里的頭顱回來復命。
不過馬雄那邊進展不錯,配合上鄭經兩面夾擊,再給他一年半載的時間,說不定能進占廣東全境。
希望是好消息。
那個逆子還未回來,總不能是應麒死在廣東了吧。
吳三桂突然有種不祥的預感。
沉默幾分鐘後,他打開文書。
【神龍教攻破廣州城,平南王全家死絕,末將出兵蔚嶺關,意欲一舉攻下韶州……
侄兒斗膽猜測,此事或許與應麒兄有關。只是韶州守將隔絕湘粵消息,侄兒還需花費時間調查……】
吳三桂輕吐一口氣,
孔有德、多鐸、多爾袞、洪承疇、多爾袞等跟自己同時代的人物早已逝去。
耿繼茂畏罪自殺,鰲拜亡於康麻子之手。
現今尚可喜也落得個千刀萬剮的下場。
吳三桂心中別有一番滋味。
故人陸續凋零,好似風中落葉。
若我造反失敗,最輕也是夷九族之罪吧?
吳三桂自嘲一笑。
就是世賓所說此事和麒兒有關,不知是真是假。
若他真有覆滅廣東的功勞,
到時,就派他去福建支援耿精忠吧。
吳三桂暗自想到。
攻下廣州,意味著吳軍可繞過江西支援耿軍,雖說中間會繞很多冤枉路,但總比天各一方要好。
並且,拿下廣州後,江西的慶軍將面臨三面夾擊的壓力,吳軍在正面戰場的壓力會減輕許多。
最起碼,慶軍不敢輕易出動大軍攻擊長衡地帶。
過了大半個月,吳三桂又收到吳世賓的訊息,吳應麒就是神龍教教主,他們兩人約定共同攻擊韶州。
韶州東有丹霞、翁山盤踞;西有桂嶺、英岡為屏;北有湞、武二水交匯;南達交、廣以至於海,是湖湘的唇齒,入粵的咽喉。
又過了一個星期,吳三桂再次得到消息。
韶州副將率軍向神龍教投降。
美中不足的是,
韶州主將女真人察覺到不對,提前帶領部分士卒撤往南雄州。
廣東通往江西的門戶,由唐朝宰相張九齡主持開建的嶺南第一關——梅關,尚在慶軍手中。
但吳三桂依舊大喜過望,長笑三聲。
「好好好!」
「吳家出了個麒麟兒呀!」
他是真的沒想到,週遊(吳應麒)能單槍匹馬在廣東攪動風雲,不費吳軍一兵一卒,就誅殺尚可喜滿門,拉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取得廣東十府之地,將其盡數納入吳周的版圖。
廣東可是尚可喜經營多年的老巢,想要覆滅難度可想而知。
偏偏週遊就做到了!
以身涉險,盡掠其地,這份膽識和謀略,誰人能比?
漢朝使者的成就也不過如此吧。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
「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
「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吳三桂搖搖頭,
關鍵的是,這些都是漢使者先行祭天,漢軍再師出有名。
而自家兒子並未身死,對標的應當是陳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
吳三桂思緒飄遠,
什麼時候,我的大周也能有此強漢風範。
又過幾天。
吳三桂召集心腹夏國相、胡國柱、馬寶等人議事。
「稟告周王,有廣東急報!」
一傳令兵急闖入帳,顯然是出了什麼天大的事情。
被打斷的吳三桂眉頭輕皺,趕緊接過文書。
莫非廣東之地有變?
剛看完開頭兩句話,吳三桂的眼裡就出現抑制不住的怒氣。
「真是逆子!」
夏國相、胡國柱、馬寶三人對視一眼,齊聲說道,
「不知發生何事?還請大王息怒。」
看完急報的吳三桂將其重甩到桌子上,悶聲說道,
「你們自己看,那個逆子幹了什麼好事,他是想取我而代之不成!」
作為吳軍陣營的二號人物,夏國相率先拾起密奏,三人腦袋湊到一團。
這個時候,誰都想一睹為快,到底發生了什麼。
【吳應麒宣布在廣東建立姬周。】
吳周和姬周的國號都是周,前面加上一個字,就如東周、西周,以作政權區分。
夏國相內心竊喜,今天吳三桂召集他們,就是在討論週遊的封賞問題。
哪怕吳應麒是吳三桂的親兒子,立下功勞也該及時獎勵,激勵三軍將士建功立業。
就在剛剛,吳三桂原本的打算是封週遊為湘王。
因為胡國柱,夏國相這兩人在江西戰場表現不如人意,明明是優勢卻在江西戰敗,讓大好的東進局勢功虧一簣。
吳三桂的心中產生一個大膽的想法。
不若,讓週遊主導湖南—江西戰場試試?
但我欲建都衡州,湘王規格太高,只能用於太子的王爵,不若封他為贛王。
吳三桂一念到此,當即說道,
「應麒功大,理應為王,我欲封其為贛王。」
夏國相深感不妙。
吳三桂這是有著立吳應麒為繼承人的想法?
那我在吳世璠身上的投資算怎麼回事。
夏國相跟吳應麒的關係素來不好,很難成為週遊的心腹。
而且,作為臣子,他並不希望看見一位強勢的君主出現,像吳世璠那種年少無知好糊弄的皇帝,才是大臣們最喜歡的。
「周王,您如今也不過是一字王。」
「卑職覺得封贛王恩寵太重,不若為兩字王?」
夏國相剛提出反對意見,就在吳三桂臉上看到不耐神色。
作為人精,他當然知道,吳三桂這是在用臉部神情來表示他的態度。
好在,吳應麒自己作死,竟然迫不及待在廣東立國稱帝,哈哈哈哈哈!
看到密信內容的夏國相,心中已經笑開了花。
虛假的陰謀,派人去刺殺政敵,留下一身騷。
真實的權斗,只需等著對手犯錯,再狠狠踩上兩腳就行。
吳應麒啊吳應麒,你自取滅亡,就怪不得我了。
夏國相頓時一臉氣憤的說道,
「二殿下如此做法,將周王您置於何地啊?
什麼時候,兒子能比父親更早稱帝,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前例啊。」
三人都知吳三桂有稱帝之心,因此稱呼吳應麒為殿下。
夏國相這句話可謂誅心之言。
自古只有父親將皇位傳給兒子的,從來沒有兒子傳位給父親的。
週遊卻在吳三桂之前稱帝,這分明是準備自己當皇帝啊。
到時候,吳三桂該如何自處,是老老實實當個無權的太上皇,還是搶奪兒子的皇位呢?
唐太宗李世民夠牛逼吧?
人家也只是殺兄逼迫李淵禪位,而不是撇開李淵自己做開國皇帝。
這時,已經看完密函的胡國柱,沉吟一會,開口說道。
「大王勿急,臣觀二殿下並無稱帝之心。」
胡國柱姿貌豐腴,是吳三桂女婿,有著舉人功名,行事作風不像武將而是文人,走的儒將路線。
作為一個讀書人,胡國柱敏銳的察覺到,信中寥寥數語所暗藏的深層信息。
見帳中幾人看向自己,胡國柱大膽說道,
「首先,二殿下雖然建國為周,卻沒有稱帝,而是尊姬家後裔為皇。」
「二殿下這是在表示,他與大慶不共戴天,意圖重建漢人王朝,復立漢人衣冠。」
「如此一來,不必擁立前明皇族為帝,同樣可以號召到一批明朝遺老。」
「畢竟,周朝乃是漢人王朝正統的正統。」
胡國柱此話說的很是含蓄,
潛在意思是你吳三桂親自下令殺死永曆帝,就算現在反慶,在漢人的圈子裡名聲早就臭掉了。
之前徵召王夫之、黃宗羲等當世鴻儒為官,人家都不帶理你的。
這也是吳三桂的一個尷尬之處,他雖起兵造反,卻沒有什麼大才願來投奔,更沒有頂級文臣輔佐,頂級謀士出謀劃策。
被吳三桂信賴的郭壯圖,夏國相等人,貪污軍需,嫉妒賢能,純純的團隊副作用。
「其次,二殿下並未封王,有攝政之心,而是提出一個新的政治體系。」
「我姑且稱之為,君主立閣制。」
「從此以後,皇權被取締,皇帝再也沒有干預政事的權利,皇帝只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內閣總理天下政務,並且六年一屆,由外閣成員推舉,勢必代表著外閣成員的利益……」
「就算以後內閣發起撤藩,但這個決定需要外閣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員投票同意。
而外閣三分之一都是藩王勛貴,只要藩王都投否決票,朝廷就無法撤藩。
首輔權利同樣受到約束,外閣有權要求內閣首輔下台,重新選舉內閣……」
胡國柱越說越是興奮,
「二殿下此舉簡直天才!
在保留忠君的前提下,將皇權徹底轉化為相權。」
「君王垂拱而天下治,這是多少文人的夢中理想。」
宋明文官跟皇權鬥了那麼久,為的是什麼?
不就是為了徹底擊垮皇權嘛。
而週遊提出的這個構想,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以後官員再也不用擔心被皇帝殺頭誅九族。
不必擔憂再有昏君禍亂朝綱,致使天下民不聊生。
以後這鍋,皇帝背不了,還有首輔背嘛。
首輔下台,永不錄用,平息民憤。
胡國柱斷言道,
「君主立閣制定會吸引到大批的世家士族來投,江南之地,很可能出現望風而降的場景。」
「麒麟閣的外閣官位世襲罔替,無需科舉出身,代代都有大官,這是多麼大的誘惑?」
行伍出身的馬寶在旁聽的似懂非懂,但他敏銳的捕捉到一個重點,
「以前勛貴還需站隊帝王,否則就有削爵除侯的危險。
有漢一代,多少王侯因為獻金問題而被廢除食邑。
而君主立閣制能完美解決這一弊端,君王和內閣都無權利取締麒麟閣成員的官位。」
「從此,子孫後代,百世無憂?」
經胡國柱這麼一說,吳三桂漸漸回過味來。
對啊,那個姬紫月不過是個女人,到時候嫁到吳家,生下孩子繼承帝位,皇帝的位置不照樣在我吳家手中。
且如此一來,吳家還能在麒麟閣中多占據幾個席位。
況且,等到平定天下以後,我想要當皇帝,吳應麒他還敢攔著不成?
孝道可是高於君臣之道的。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
吳三桂轉念一想,
換成胡國柱這種女婿另立新朝,他還須忌憚。
但這是他的親兒子,吳家這一代就吳應麒一人出眾,合該重用。
況且天下還沒打下來,八字都沒一撇,想太多只會徒生內亂。
他可不是南明那群酒囊飯袋,慶軍都打過淮河了還在那爭著皇位正統,愚不可及,活該滅亡。
若是吳應麒有李世民的本領,這天下交給他來坐又如何?他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
打不過長江,滅不掉女真,皇位什麼的都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