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化生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半現代一半傳統的山村,依然保留著祖先傳下的一些東西。個別上了年紀的人,還是一身舊時的打扮,頭纏長長的黑頭巾,穿開襟布扣的衣服,經常脫口唱出蒼涼而婉轉的山歌。有的人,看似粗枝大葉,卻隨口就是增廣或毛氏語錄。村莊裡隨處可見的美術字和雕樑畫棟,無不時刻詮釋著這個粗獷山村柔情的一面。

  更多的是現代的元素。雖然這些現代的元素在現在看來也蒙上了時間的灰塵。

  連環畫是那個年代的文化啟蒙讀物和重要精神寄託。我的好多知識都來源於連環畫。題材應有盡有,範圍涵蓋古今中外,形式有彩色,也有黑白,有工筆畫,也有照片劇照。

  基本上每個少年都有幾本屬於自己的連環畫。多的有幾十本,裝了一小箱。擁有連環畫既要看自己的興趣,更要看經濟實力,兩者缺一不可。我的連環畫不算多,原因在於後者。所以我喜歡借別人的連環畫來看。去趕集,能夠買一本連環畫,是我最大的收穫。

  村里每年都會放幾場電影。大部分是公家請來的,少數是村民辦喜事請來。放映員和放映設備來自公社電影院,設備包括放映機、發電機、銀幕和膠片,一部電影有幾卷膠片,每卷都用鐵盒子裝著。

  村民請的電影一般都在家門口放映,除非家門口沒有空地才另尋他處。公家請的電影則在小學、唐家大樟樹旁大曬坪和劉家南邊岡洲旁大曬坪放映。

  放映員在下午三四點鐘到場,先支起銀幕。大大的銀幕如一面旗幟,人們看到它就知道晚上要放電影了,紛紛奔走相告。家家戶戶就會準點吃晚飯,天黑後扛起板凳浩浩蕩蕩奔向放映地。早去的,才能占個好的位子。

  這時放映員已裝好了機器。當時村里還沒通電,放映用的發電機在遠方嗚嗚地響著,長長的電線連著場地正中的放映機,掛在竹竿上的電燈泡照亮小小的一片夜空,放映員正在調試機器,一束白光照亮銀幕,孩子們在銀幕前跑來跑去,銀幕上投下一個個跑動的剪影。

  公家的電影放映前,先由村幹部講話,宣讀些通知和安排些工作。一般每次放兩個電影,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看得最多的是打仗的電影,片頭出現八一電影製片廠那光芒閃耀的五角星,就知道好戲要開始了。放映時,大夥在下邊嗑著紅瓜子,竊竊私語,有時大夥的情緒跟著情節起伏,壞人得逞時,大家咬牙切齒,罵聲連連;好人遭難時,下邊一片惋惜,哀嘆陣陣;勝利來臨時,人們一片歡呼,如釋重負。但懵懂的孩子完全是來湊熱鬧,他們在人群里鑽來鑽去,捉起了迷藏;有的跑到銀幕後去,看看有沒有電影裡槍炮打出的彈殼。放映結束,歸家的幾條長龍打著手電,或者點著火把,喧囂著奔向不同的方向,一路議論著電影的內容。

  在學校放電影會經常出故障,往往放不久就斷片。放映員有時要花很長時間才接好膠片。有人說是因為學校那裡有磁鐵礦,影響到了電影機。斷掉剪下的廢棄膠片也成為孩子們的寶貝,因為可以看到一連串生動的圖像。

  除了電影,村里還唱過戲。這個戲班子來自陽朔興坪,先在臨村唱了幾天,我們一些人還跑到那去看了一回。後來終於到了我們村,戲台搭在唐家大曬坪那裡。

  唱的戲是彩調,一種桂北地區流行的詼諧古裝劇,深受人們喜愛。那幾天是村莊難得的連續幾天狂歡,大曬坪每天晚上都座無虛席,人頭攢動。人們談論的話題也是每天的劇情。以致後來好長一段時間,彩調磁帶都是人們的優先選擇。

  那是我剛上初中的時候,村里剛通上電,錄音機開始出現在一些年輕人家中,除了彩調,放得最多的音樂是甜歌。一台雙卡收錄機是不少時髦年輕人的標配,原來的連環畫也變成了現在的磁帶,磁帶的數量和品種同樣是衡量一個人品味和經濟實力的指標。

  很快電視也來了。開始只有極少數人家有,都是十四寸的黑白電視,要連著高高的天線,有的天線就綁在大樹頂部。即便如此,電視仍常常雪花點點,圖像模糊,主人不得不時時調整一下被風吹偏的天線,以便有更好的效果。節目也很少選擇,就那一兩個頻道。但這仍擋不住大家對這新生事物的嚮往。放電視時堪比放電影,主人把電視放在高高的台子上,大家裡三層外三層擠滿放電視的屋子。每個放映的內容甚至GG都能引起大家的濃厚興趣,像《射鵰英雄傳》這樣的電視劇更是長盛不衰的話題。

  耍猴、魔術也來過村里兩次。小猴的動作引來人們的哄堂大笑。當魔術師把一個村民變得不見時,嚇得他年幼的女兒嚎啕大哭。

  不知道現在早已長大成人的她,回憶起從前的糗事,是否還和我一樣哈哈大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