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困局
客船上。
「那些孩子你覺得怎麼樣?」趙知銓走在船艙內開口問道。
謝恆想了想後回道:「湊合吧,態度都挺不錯的,拉過來應該不至於會偷奸耍滑,但見識能力都不太行,只能看後面能不能培養培養了。」
實際上,他對這群學生是不太滿意的,說句難聽的,這群人甚至不如客棧那群趙知銓帶著的孩子。
不過眼下這個情況有的用就不錯了,又怎麼還能挑挑揀揀下去。
趙知銓嘆道:「你就別挑了,現在這個情況找點讀書人也不容易,先湊合用著吧,後面的事後面再說吧。」
「也只能先這樣了,先弄過來把分田的事弄了吧。」謝恆有些無奈的說道。
說來說去還是起義的地方差了點,要是在科舉大省江西舉事,區區幾個讀書人而已,想要多少有多少。
反觀湖南,堪稱明朝科舉荒漠,從明朝立國到滅亡的86次科舉中僅有459人考中進士,排名高達倒數第三。
而隔壁雲南和貴州兩個難兄難弟,憑藉97人和23人牢牢占據了後兩位。
這數據連隔壁老表江西的尾燈都看不到,明代江西光南昌一地便有643人,更別說還有一個出了八百多進士的數值怪吉安了。
一個府的數據幾乎是湖南的兩倍,讓人直呼變態。
不過這也是政策問題所致,湖南科舉要去往武昌參考,光路費這一條就難住了不知多少窮困舉子。
從數據上也能看出來這點,明代湖南進士人數前三甲分別是100人的長沙(包括益陽、株洲、湘潭、和部分婁底。)80人的岳陽和67人的常德。
這幾個地方一方面距離武昌較近,一方面靠近洞庭湖水運經濟發達。
離譜的地域問題,折磨了數代湖南舉子。
從明代中期起湖南舉子徹底無法忍受這種情況了,要求官府將湖南湖北分闈。
但奈何官府敷衍了事,直至百年後的雍正才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
「倒也是,」趙知銓拿起艙內的蒲扇一邊扇風一邊說道:
「現在最要緊的便是分田,也不知分完了還能不能將冬糯稻插下去。」
「應當是難了,」謝恆揉了揉額頭:「分田本就耗時耗力,這些學生又水平不足,估計沒個一個多月這事弄不好。」
這事弄的他也有些頭疼,桃源這地按道理是能種兩季稻的,但現在這情況來看,冬稻估計是不太可能種下去了。
這對百姓沒什麼,畢竟今年不用交糧,這冬稻種不種都無所謂,但對謝恆的這個草台班子來說就有些難了。
現在庫內的糧食就夠支撐兩月,等到下次收稅得到明年四月了,這裡面有八個月的時間是不能從百姓哪裡糧草。
當然強制收還是能收上來的,但這麼幹就容易把自己好不容易積攢的公信力全部敗光,頗有些殺雞取卵的意思。
但不這麼幹,把大頭兵餓著了……
謝恆打了個寒顫不敢再繼續想下去,餓誰都不能餓大頭兵啊,尤其是在這種自己威信還沒完全立起來的時候,他們是真敢拿他的人頭去換富貴。
「實在不行,就只能鋌而走險了……」謝恆朝著桃源縣城的方向喃喃自語道。
「你說什麼?」一旁的趙知銓問道。
「沒什麼,」謝恆回過神來岔開話題道:「對了,您覺得剛剛那個拒絕咱們的那兩人如何」
趙知銓回道:「能力如何老夫不清楚,但能抵制這麼大的誘惑,想來也是個堅毅之人。」
「學生也是這麼想的,」謝恆起身倒了兩碗涼水:「不過我覺得這兩人眼光也比其餘人要強,估計他們早就看穿了咱們要幹什麼了。」
「那又如何,」趙知銓端起茶碗喝了一口道:「幾個窮學生,咱們把老高帶走了,他們還能幹別的不成。」
「此等出身,想要出人頭地,除了跟著咱們干以外,還能有別的出路不成。」
「那倒是,這年頭非大戶人家子弟,想要出頭如登天一般。」謝恆點了點頭。
趙知銓話糙理不糙,幾個佃戶的孩子,想要通過科舉逆天改命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也不是說完全不行,要是願意改姓給大戶人家去當義子,倒也有一線生機在。
不過他看陳啟睿那樣子,估計這小子也拉不下這個麵皮來。
再加上他把高老頭也拉了下來,就算他想靠自己,沒有老師也是抓瞎。
「不過那小子倒是有些風骨,我親自邀請都婉拒了。」謝恆笑道。
趙知銓不屑道:「出生貧苦,縱然風骨絕世,也不過是枉然。」
謝恆笑了笑了,不再多言。
……
桃花源山。
陳啟睿失魂落魄落魄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腦子不斷迴響著謝恆臨走時說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呼,呼……」陳啟睿突然停下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
片刻後,陳啟睿直起身子,迷茫的看著頭頂上茂密的叢林。
透過樹木間縫隙,能隱約看見外面的天空。
他突然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被樹木遮蔽的螞蟻,如果沒有機會,恐怕一輩子都走不出這片茂密的叢林。
可現在機會就在眼前,他卻猶豫了起來。
呆呆地站了一會後,陳啟睿收回目光,繼續向前走去。
他家就住在山下,來往距離並不遠,就是走的路有些陡峭。
家裡往上數三代還勉強能算個富農,不說多富裕,基本溫飽還是能滿足的。
他的名字也是那時祖父給取的。
可惜,傳到祖父那一代時家裡連續幾年遭了災。
祖父為了保住一家子的命,便將家中田地盡數發賣。
可即便如此,他的大伯和二叔,還是沒能熬過那個寒冬。
從那之後祖父便失了心氣,整日渾渾噩噩的。
家裡沒了田地,一家人便成了佃農,整日都泡田間地頭上做事。
後來祖父積勞成疾倒在了地里,沒過兩月便撒手人寰。
他到現在就還記得祖父臨死時說的那番話:
「娃兒啊,你是咱們家最後的望了!」
那等期望的眼神,直到今天都無法忘卻。
陳啟睿呼出一口濁氣,心裡有些無奈的說道:
「爺爺,這次我可能要讓您失望了啊。」
「那些孩子你覺得怎麼樣?」趙知銓走在船艙內開口問道。
謝恆想了想後回道:「湊合吧,態度都挺不錯的,拉過來應該不至於會偷奸耍滑,但見識能力都不太行,只能看後面能不能培養培養了。」
實際上,他對這群學生是不太滿意的,說句難聽的,這群人甚至不如客棧那群趙知銓帶著的孩子。
不過眼下這個情況有的用就不錯了,又怎麼還能挑挑揀揀下去。
趙知銓嘆道:「你就別挑了,現在這個情況找點讀書人也不容易,先湊合用著吧,後面的事後面再說吧。」
「也只能先這樣了,先弄過來把分田的事弄了吧。」謝恆有些無奈的說道。
說來說去還是起義的地方差了點,要是在科舉大省江西舉事,區區幾個讀書人而已,想要多少有多少。
反觀湖南,堪稱明朝科舉荒漠,從明朝立國到滅亡的86次科舉中僅有459人考中進士,排名高達倒數第三。
而隔壁雲南和貴州兩個難兄難弟,憑藉97人和23人牢牢占據了後兩位。
這數據連隔壁老表江西的尾燈都看不到,明代江西光南昌一地便有643人,更別說還有一個出了八百多進士的數值怪吉安了。
一個府的數據幾乎是湖南的兩倍,讓人直呼變態。
不過這也是政策問題所致,湖南科舉要去往武昌參考,光路費這一條就難住了不知多少窮困舉子。
從數據上也能看出來這點,明代湖南進士人數前三甲分別是100人的長沙(包括益陽、株洲、湘潭、和部分婁底。)80人的岳陽和67人的常德。
這幾個地方一方面距離武昌較近,一方面靠近洞庭湖水運經濟發達。
離譜的地域問題,折磨了數代湖南舉子。
從明代中期起湖南舉子徹底無法忍受這種情況了,要求官府將湖南湖北分闈。
但奈何官府敷衍了事,直至百年後的雍正才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
「倒也是,」趙知銓拿起艙內的蒲扇一邊扇風一邊說道:
「現在最要緊的便是分田,也不知分完了還能不能將冬糯稻插下去。」
「應當是難了,」謝恆揉了揉額頭:「分田本就耗時耗力,這些學生又水平不足,估計沒個一個多月這事弄不好。」
這事弄的他也有些頭疼,桃源這地按道理是能種兩季稻的,但現在這情況來看,冬稻估計是不太可能種下去了。
這對百姓沒什麼,畢竟今年不用交糧,這冬稻種不種都無所謂,但對謝恆的這個草台班子來說就有些難了。
現在庫內的糧食就夠支撐兩月,等到下次收稅得到明年四月了,這裡面有八個月的時間是不能從百姓哪裡糧草。
當然強制收還是能收上來的,但這麼幹就容易把自己好不容易積攢的公信力全部敗光,頗有些殺雞取卵的意思。
但不這麼幹,把大頭兵餓著了……
謝恆打了個寒顫不敢再繼續想下去,餓誰都不能餓大頭兵啊,尤其是在這種自己威信還沒完全立起來的時候,他們是真敢拿他的人頭去換富貴。
「實在不行,就只能鋌而走險了……」謝恆朝著桃源縣城的方向喃喃自語道。
「你說什麼?」一旁的趙知銓問道。
「沒什麼,」謝恆回過神來岔開話題道:「對了,您覺得剛剛那個拒絕咱們的那兩人如何」
趙知銓回道:「能力如何老夫不清楚,但能抵制這麼大的誘惑,想來也是個堅毅之人。」
「學生也是這麼想的,」謝恆起身倒了兩碗涼水:「不過我覺得這兩人眼光也比其餘人要強,估計他們早就看穿了咱們要幹什麼了。」
「那又如何,」趙知銓端起茶碗喝了一口道:「幾個窮學生,咱們把老高帶走了,他們還能幹別的不成。」
「此等出身,想要出人頭地,除了跟著咱們干以外,還能有別的出路不成。」
「那倒是,這年頭非大戶人家子弟,想要出頭如登天一般。」謝恆點了點頭。
趙知銓話糙理不糙,幾個佃戶的孩子,想要通過科舉逆天改命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也不是說完全不行,要是願意改姓給大戶人家去當義子,倒也有一線生機在。
不過他看陳啟睿那樣子,估計這小子也拉不下這個麵皮來。
再加上他把高老頭也拉了下來,就算他想靠自己,沒有老師也是抓瞎。
「不過那小子倒是有些風骨,我親自邀請都婉拒了。」謝恆笑道。
趙知銓不屑道:「出生貧苦,縱然風骨絕世,也不過是枉然。」
謝恆笑了笑了,不再多言。
……
桃花源山。
陳啟睿失魂落魄落魄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腦子不斷迴響著謝恆臨走時說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呼,呼……」陳啟睿突然停下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
片刻後,陳啟睿直起身子,迷茫的看著頭頂上茂密的叢林。
透過樹木間縫隙,能隱約看見外面的天空。
他突然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被樹木遮蔽的螞蟻,如果沒有機會,恐怕一輩子都走不出這片茂密的叢林。
可現在機會就在眼前,他卻猶豫了起來。
呆呆地站了一會後,陳啟睿收回目光,繼續向前走去。
他家就住在山下,來往距離並不遠,就是走的路有些陡峭。
家裡往上數三代還勉強能算個富農,不說多富裕,基本溫飽還是能滿足的。
他的名字也是那時祖父給取的。
可惜,傳到祖父那一代時家裡連續幾年遭了災。
祖父為了保住一家子的命,便將家中田地盡數發賣。
可即便如此,他的大伯和二叔,還是沒能熬過那個寒冬。
從那之後祖父便失了心氣,整日渾渾噩噩的。
家裡沒了田地,一家人便成了佃農,整日都泡田間地頭上做事。
後來祖父積勞成疾倒在了地里,沒過兩月便撒手人寰。
他到現在就還記得祖父臨死時說的那番話:
「娃兒啊,你是咱們家最後的望了!」
那等期望的眼神,直到今天都無法忘卻。
陳啟睿呼出一口濁氣,心裡有些無奈的說道:
「爺爺,這次我可能要讓您失望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