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開會(5)
自從軍官們提出問題後,在座的水兵們幾乎都豎起了耳朵。
他們也想知道建立士兵委員會之後,自己究竟處於什麼地位。
勞倫斯點了點頭,語氣依舊平和。
他的回答不僅僅是給軍官聽的,更是給士兵們明確邊界。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但事實上,士兵委員會的職責是有限的。他們可以提出建議,但無權干涉戰術決策或指揮系統。在戰鬥中,軍官的權威依然不可動搖。我們只是在日常管理中引入更多的協作和溝通,而不是顛覆現有的指揮體系。」
另一名軍官皺著眉頭問道:「我還有一個問題,您提到的獎勵制度……如果士兵們開始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是團隊的目標,那該怎麼辦?」
「這正是我們需要平衡的地方。獎勵制度主要基於團隊的表現,當然,如果個人功勞很突出的話,我們也不會忽略。每一次成功的任務,每一場勝利的戰鬥,都會為整個團隊帶來回報。這樣一來,士兵們不僅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也會為團隊的榮譽而奮鬥。」
他的解釋讓軍官們的表情稍稍緩和。
一直沉默不語的水手長約翰忽然問道:「准尉,如果士兵們以士兵委員會為依仗開始質疑軍官的決策,甚至公開反對,我們該如何應對?」
勞倫斯的眼神變得嚴肅起來:「在任何組織中,紀律都是不可或缺的。士兵委員會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士兵可以隨意質疑或反對軍官的決策。如果有士兵違反紀律,或者試圖破壞指揮系統的權威,我們將按照《海軍操典》對其施以嚴厲的懲罰。我們追求的是合作,而不是混亂。
紀律是紅線,無論軍官和士兵都不能觸碰。」
「好的,我沒意見了。」約翰道。
在聖瑪麗號舊的運行機制中,水手長雖然是平民出身,但除了艦長、大副和軍需官之外,他在軍官序列中排第四,在「舊軍官」群體中擁有不小的威信。
水手長既然已經說沒意見了。
即便個別軍官心中還有些嘀咕,但也不好再當著大家的面說了。
「我知道,這些改變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不安,」勞倫斯緩緩道,「但請相信我,這一切都是為了聖瑪麗號的未來,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利益。我堅信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這項管理制度推進的話,聖瑪麗號將成為一艘獨一無二的戰艦,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將成為這段歷史的締造者。」
他的話音落下。
軍官們的表情依舊複雜,但許多人眼中已經少了幾分牴觸,多了幾分思考。
而水手們雖然沒有再像之前那樣歡呼雀躍。
但眼神中所透露的躍躍欲試,卻是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住的。
即便士兵委員會也有諸多限制,但是士兵的地位和以前相比幾乎是發生了天差地別的變化,至少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有人動輒打罵羞辱他們了。
僅僅只是這一點,就值得他們為新艦長歡呼。
與此同時,托馬斯·潘恩站在小教堂外,透過半開的門縫,注視著台上那位年輕的准尉,勞倫斯的每一句話都清晰地傳入他的耳中。
潘恩的眉頭微微皺起,陷入思索。
他立刻意識到,這個年輕人——勞倫斯,似乎是一個天生的革命者。
他的言辭中充滿了對底層士兵的同情,對不公制度的批判,以及對自由的深切嚮往。
勞倫斯宣布的管理制度讓他看到了《獨立宣言》的影子。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這種特質,讓潘恩不禁想起了北美殖民地那些出身富貴卻投身獨立運動的貴公子們。他們中的許多人,像約翰·漢考克、托馬斯·傑斐遜,甚至是喬治·華盛頓,都來自富裕的家庭,他們本可以過著安逸的生活,卻選擇了為自由和平等而戰。
約翰·漢考克(大陸議會主席,第一個在《獨立宣言》上簽字)父親是大主教,叔叔是「船王」,波士頓港停靠的船只有一半是他家的。
托馬斯·傑斐遜(起草《獨立宣言》,第三任總統)父親是個大種植園主、大奴隸主,擁有五六萬畝土地。母親來自維吉尼亞最富裕也最有政治影響力的倫道夫家族。
而喬治·華盛頓(大陸軍總司令,第一任總統)的父親也是個奴隸主,後來華盛頓又娶了一個有錢的寡婦,一躍成為維吉尼亞頂級富豪之一。
「真是有趣,」潘恩在心中默默思忖,「這些人,明明可以享受特權,卻偏偏選擇了反抗特權。」
他靠在小教堂外的木牆上,雙手抱胸。
許多人下意識地認為,只有那些備受欺壓的貧困百姓才會對自由和平等產生強烈的渴望。只有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才會對不公制度感到憤怒,才會奮起反抗。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往往是那些出身富貴、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真正看清這個世界的荒謬與不公。他們擁有足夠的智慧和視野,能夠看透制度的虛偽,也能夠意識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不僅僅是底層人民的訴求,而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
他曾在《常識》中寫下這麼一句話:社會的每一個階層,都應當為自由而戰。因為自由不是某個階層的特權,而是所有人的權利。
而此刻,台上的勞倫斯,似乎正是這種理念的踐行者。
這個年輕人,他不僅僅是在為水手們發聲,更是在為一種理念而戰。他看到了海軍制度中的腐朽,也看到了底層士兵的痛苦。而他,作為一個既得利益者,卻選擇了站在他們這一邊。
這種勇氣,遠比那些被迫反抗的人更加難得。
潘恩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笑意。
像勞倫斯這樣的人,如果足夠幸運的話,往往會在歷史的洪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因為他們不僅僅是改革者,更是點燃火種的人。
他們的存在,會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自由和平等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的現實。
若不是勞倫斯,聖瑪麗號恐怕直至沉沒,在其上服役的水兵們恐怕也不會知曉自由、平等和充滿希望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他們也想知道建立士兵委員會之後,自己究竟處於什麼地位。
勞倫斯點了點頭,語氣依舊平和。
他的回答不僅僅是給軍官聽的,更是給士兵們明確邊界。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但事實上,士兵委員會的職責是有限的。他們可以提出建議,但無權干涉戰術決策或指揮系統。在戰鬥中,軍官的權威依然不可動搖。我們只是在日常管理中引入更多的協作和溝通,而不是顛覆現有的指揮體系。」
另一名軍官皺著眉頭問道:「我還有一個問題,您提到的獎勵制度……如果士兵們開始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是團隊的目標,那該怎麼辦?」
「這正是我們需要平衡的地方。獎勵制度主要基於團隊的表現,當然,如果個人功勞很突出的話,我們也不會忽略。每一次成功的任務,每一場勝利的戰鬥,都會為整個團隊帶來回報。這樣一來,士兵們不僅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也會為團隊的榮譽而奮鬥。」
他的解釋讓軍官們的表情稍稍緩和。
一直沉默不語的水手長約翰忽然問道:「准尉,如果士兵們以士兵委員會為依仗開始質疑軍官的決策,甚至公開反對,我們該如何應對?」
勞倫斯的眼神變得嚴肅起來:「在任何組織中,紀律都是不可或缺的。士兵委員會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士兵可以隨意質疑或反對軍官的決策。如果有士兵違反紀律,或者試圖破壞指揮系統的權威,我們將按照《海軍操典》對其施以嚴厲的懲罰。我們追求的是合作,而不是混亂。
紀律是紅線,無論軍官和士兵都不能觸碰。」
「好的,我沒意見了。」約翰道。
在聖瑪麗號舊的運行機制中,水手長雖然是平民出身,但除了艦長、大副和軍需官之外,他在軍官序列中排第四,在「舊軍官」群體中擁有不小的威信。
水手長既然已經說沒意見了。
即便個別軍官心中還有些嘀咕,但也不好再當著大家的面說了。
「我知道,這些改變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不安,」勞倫斯緩緩道,「但請相信我,這一切都是為了聖瑪麗號的未來,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利益。我堅信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這項管理制度推進的話,聖瑪麗號將成為一艘獨一無二的戰艦,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將成為這段歷史的締造者。」
他的話音落下。
軍官們的表情依舊複雜,但許多人眼中已經少了幾分牴觸,多了幾分思考。
而水手們雖然沒有再像之前那樣歡呼雀躍。
但眼神中所透露的躍躍欲試,卻是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住的。
即便士兵委員會也有諸多限制,但是士兵的地位和以前相比幾乎是發生了天差地別的變化,至少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有人動輒打罵羞辱他們了。
僅僅只是這一點,就值得他們為新艦長歡呼。
與此同時,托馬斯·潘恩站在小教堂外,透過半開的門縫,注視著台上那位年輕的准尉,勞倫斯的每一句話都清晰地傳入他的耳中。
潘恩的眉頭微微皺起,陷入思索。
他立刻意識到,這個年輕人——勞倫斯,似乎是一個天生的革命者。
他的言辭中充滿了對底層士兵的同情,對不公制度的批判,以及對自由的深切嚮往。
勞倫斯宣布的管理制度讓他看到了《獨立宣言》的影子。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這種特質,讓潘恩不禁想起了北美殖民地那些出身富貴卻投身獨立運動的貴公子們。他們中的許多人,像約翰·漢考克、托馬斯·傑斐遜,甚至是喬治·華盛頓,都來自富裕的家庭,他們本可以過著安逸的生活,卻選擇了為自由和平等而戰。
約翰·漢考克(大陸議會主席,第一個在《獨立宣言》上簽字)父親是大主教,叔叔是「船王」,波士頓港停靠的船只有一半是他家的。
托馬斯·傑斐遜(起草《獨立宣言》,第三任總統)父親是個大種植園主、大奴隸主,擁有五六萬畝土地。母親來自維吉尼亞最富裕也最有政治影響力的倫道夫家族。
而喬治·華盛頓(大陸軍總司令,第一任總統)的父親也是個奴隸主,後來華盛頓又娶了一個有錢的寡婦,一躍成為維吉尼亞頂級富豪之一。
「真是有趣,」潘恩在心中默默思忖,「這些人,明明可以享受特權,卻偏偏選擇了反抗特權。」
他靠在小教堂外的木牆上,雙手抱胸。
許多人下意識地認為,只有那些備受欺壓的貧困百姓才會對自由和平等產生強烈的渴望。只有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才會對不公制度感到憤怒,才會奮起反抗。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往往是那些出身富貴、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真正看清這個世界的荒謬與不公。他們擁有足夠的智慧和視野,能夠看透制度的虛偽,也能夠意識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不僅僅是底層人民的訴求,而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
他曾在《常識》中寫下這麼一句話:社會的每一個階層,都應當為自由而戰。因為自由不是某個階層的特權,而是所有人的權利。
而此刻,台上的勞倫斯,似乎正是這種理念的踐行者。
這個年輕人,他不僅僅是在為水手們發聲,更是在為一種理念而戰。他看到了海軍制度中的腐朽,也看到了底層士兵的痛苦。而他,作為一個既得利益者,卻選擇了站在他們這一邊。
這種勇氣,遠比那些被迫反抗的人更加難得。
潘恩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笑意。
像勞倫斯這樣的人,如果足夠幸運的話,往往會在歷史的洪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因為他們不僅僅是改革者,更是點燃火種的人。
他們的存在,會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自由和平等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的現實。
若不是勞倫斯,聖瑪麗號恐怕直至沉沒,在其上服役的水兵們恐怕也不會知曉自由、平等和充滿希望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