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野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郝洋在想著自己心裡的小九九的時候,皇帝想的更多更遠。

  皇帝對自己的未來也是有野望的,他是要做賢君的。他甚至還想泰山封禪的,他現在的供給已經在一步一步積累了。其實就單說打服北匈奴,滅三國這個功績就很有說服力了,未來只要在政治方面有所努力那泰山封禪是妥妥的夠了的。如果都護府能再努努力,搞個郡縣或者再新建一州那將是什麼樣的功績啊。皇帝決定自己要支持都護府,大力的支持都護府。但是為了內政他不會給都護府增兵,而且具他了解都護府也不需要,他打算給都護府輸送人口。只有人口多了才能更容易的郡縣化,才能更容易的把別的民族融合進來。人口少了是人家融合你還是你融合人家。皇帝下定決心要分年分批的將更多的漢人送去西域,不西域也變成一州,然後讓都護府繼續西移。

  想到這些皇帝開始和郝洋商量牽多少人合適。

  有過之前接收涼州難民的經驗,郝洋知道不能一下子弄太多人,一下子人湧進來,都護府就幹不了別的事了。所以郝洋意思一年先來一萬,然後逐年遞增。增多少看安置的情況。

  皇帝也不含糊,同意了郝洋的意見。同時提升了西域都護府的規格,以前的都護府也就是一個郡,現在已經把都護府提升到了州府的級別。郝洋這一趟把自己混成了封疆大吏。班超、關羽、張飛、耿恭等人的官階也都有所提高。

  為了更好的接收移民,郝洋先行回都護府了,皇帝保證很快就會組織人手去支援都護府。

  郝洋在路上就聯繫了班超,讓他開始在玉門至焉耆,玉門至疏勒城等地沿線修建營壘接收移民。目前都護府的居民主要集中在焉耆地區。目前焉耆地區發展的很快,繼續增加人口卻不是長久之計。郝洋打算這次的人口向疏勒城轉移。一步一步的將容易開發的地區完全開發出來。

  洛陽的皇帝在郝洋離開之後,就開始和宰相大臣們商議向西域移民的政策,皇帝不能明說自己未來要建立郡縣。太早的說只能影響郝洋在西域的發展,畢竟這種事大家都想多吃一點的。

  對於向西域移民,大臣們表現的是不積極也不是太反對,畢竟洛陽、長安等地經過休養生息,人口已經開始回升,一萬戶對於兩地而言其實壓力不大。很快大家就制定出了計劃。

  皇帝對於西域都護府的援助也是全方位的,從文化、人口兩方面入手。從太學安排了大量寒門學子去往西域。這些人在朝廷中很難出人頭地,西域都護府卻是一個好的去處。

  郝洋仔回到焉耆之後,也將都護府一分為四。焉耆地區、龜茲地區、伊犁地區、阿勒泰地區。四個地區中焉耆地區主要就是發展生產,穩固統治做西域都護府的壓艙石。剩下三個地區,開始向四周擴張。吸收人口,擴大地盤。要把都護府做大做強。

  耿恭負責伊犁方向的發展,郝洋給他的目標是巴爾喀什湖。將整個伊犁河流域納入西域都護府。耿恭目前的策略還是按照百里修建據點,然後一步一步的蠶食。騎馬作為機動力量在整個區域巡邏,發現中、小部落就強制遷入統治穩固區域,發現大部落就給予打擊消滅。

  馬漢、臨歸漢負責龜茲方向的發展,郝洋給他們的任務是整個蔥嶺。蔥嶺雖然地廣人稀,但是得到了蔥嶺就獲得了戰略上的主動。馬漢等人的主要目的還是歸化高原上現有的國家部族。讓他們心甘情願的加入漢軍,至於用什麼手段就是馬漢和臨歸漢的問題了。

  姜破虜負責整個阿勒泰地區,他的任務是要將防線推進到薩彥嶺。雖然呼衍部已經歸降,但是整個阿勒泰地區還是有很多的中小部落,這些部落有的還是不願意歸於漢朝,這些小部落就要由姜破虜帶著騎兵上門做工作了。

  郝洋的則是需要帶著都護府的直屬部隊沿著塔里木河,將整個西域地區納入都護府的版圖。

  四個方向中郝洋的任務看似簡單,但是實則最難,因為塔里木河下游有很多的農耕文明,這些文明已經開始建立城池,開始有自己的文化,對於征服他們郝洋也是需要付出一定功夫的。

  3月,第一批從長安遷入西域的漢民到達玉門,班超就開始安排這些人進入西域。皇帝沒有一次把1萬人送來,一共分了3批,只要是來自長安的四千戶,洛陽的3千戶,冀州的3千戶。未來會固定從長安、洛陽抽人,剩下的則由附近州郡補齊。

  隨著第一批人來的還有很多的太學生,這些人的到來一下子就緩解了班超的壓力。在這些人的幫助下,三批人安排的很快。班超帶著這些人又探索出未來可以開墾的地區。要求下一年可以送來2萬戶。

  太學生們來到西域也想有一番作為,他們跟著班超了解情況,因為都是寒門學子,所以他們也能吃苦耐勞,他們分成小隊在各地探索。太學生們也確實發現了很多地方都有可以開墾的土地。

  有了皇帝的全力支持,都護府的發展更加大膽,很快一些之前首鼠兩端的小國都選擇了投效。一封一封的戰報送往了洛陽。皇帝對於郝洋在西域的努力還是很高興的。畢竟郝洋越努力,皇帝的心愿就能越早達成。

  在征服西域國家的過程中,郝洋發現西域很多國家的冶鐵工藝都有可以借鑑的地方,通過學習借鑑都護府的冶鐵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郝洋將這些技術分享給了朝廷,皇帝也投桃報李向都護府分享了一些弓弩的技術。

  漢朝對於弓弩技術還是很重視的,但是為了更快更好的發展都護府,皇帝最後還是分享了技術。

  在都護府流水線的加持下,很快都護府的一部分可靠士兵裝備上了弓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