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亮星雲
漫漫航行仍舊在繼續著。
這僅有1厘米每平方秒的加速持續了足足90多天的時間,一直到艦隊速度增加到了每秒鐘80公里的速度才停下。
不能再加速了。再加速的話會消耗更多的燃料,未來減速也會消耗更多的燃料,到時候說不定就需要動用應急儲備燃料了。
持續了三個多月的加速停下,於是整支艦隊之中徹底失去了重力。
因為這0.01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這段時間以來每一艘飛船船艙內始終都保持著極為穩定的,約相當於地球1000分之一的重力。
此刻停止加速,進入慣性航狀態,於是便連這一點重力也沒有了。
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平穩的放置在原來的位置,所有未固定的物體也全部懸浮了起來。
也包括克隆體們。
這1500萬名克隆體之中,除了值守艦隊,維持日常航行所需要的僅50萬名之外,剩下1450萬名克隆體終日無所事事的躺在密集床位之上休息。
每天僅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李青松會控制著他們活動一下,以免肌肉和身體機能退化。
原本他們還能躺著,但現在沒了重力,就只能懸浮著了。
不僅他們,整支艦隊此刻同樣在懸浮著,懸浮在這無盡星辰大海之中。
不管李青松切換到哪一名克隆體的視角,不管李青松從哪一處舷窗向外看去,他看到的都是幾乎一模一樣的星空。
過去一個小時,一天,哪怕一個月,外部環境都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有時候他感情上甚至會忍不住懷疑,自己此刻究竟是在以每秒鐘80公里的高速前進著,還是真的在靜止著。
當然,每一次,理智都告訴他,自己確實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前進著。
只是星空太過浩瀚,又沒有任何參照物,所以不管自己飛行的多快,都像是在靜止著一般。
艦隊便這樣如同靜止般航行著。
艦隊所攜帶的物資有限,無法展開任何科學實驗與研究。但這不妨礙李青松操縱著克隆體們的大腦進行思考。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於是過去漫長研究階段里積累下來的許多問題,終於在這一次航行之中迎來了解決的契機。
一千多萬顆大腦同時思考著這些問題,尋找著解決這個問題的靈感,困了就睡,餓了就吃,醒了就繼續思考,如此重複。
與此同時,李青松還趁著現在有閒暇,且艦隊航速與航向俱都已經穩定的機會,將所有的空間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等全都取了出來,直接將它們丟到了星空裡面,讓它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巡天觀測。
李青松甚至不需要固定這些空間觀測設備。
將它們放置到距離艦隊約1000公里的地方,調整它們的初始狀態到靜止不動,後續便無需再關心了,它們便會始終在那裡靜止下去,始終保持著固定的與艦隊的距離。
當然,看起來是靜止的,但其實這些設備和艦隊都在以80公里每秒的速度向著內太陽系前進。只不過速度、航向俱都完全一致,看起來便像是俱都靜止了一樣。
幾十台空間光學望遠鏡,幾十台空間射電望遠鏡,便這樣各自對準一片天區,展開了日夜不休的觀測。
於是大量的,以往李青松沒有看到過的奇特天文事件便進入到了他的眼帘。
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星雲星團、河外星系、類星體……
等等等等。
李青松知道,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想要再繼續提升,便與天文觀測脫不開關係。
有太多的基礎物理理論需要從天文事件中尋找證明。
只是過去數百年間,自己忙於較低層次的發展,始終沒有向太空中投注太多注意力。
這幾年時間,正好將這補回來。
於是,在漫長的觀察與思考,對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的回顧,對未掌握知識的推測與猜想之中,時間慢慢流逝著。
前方,太陽的亮度已經從之前洛神星那裡的僅能照出昏暗的影子,提升到了此刻的如同地球上看月亮一般。
當然,僅僅只是亮度,而不是大小。
事實上,此刻李青松看到的太陽仍舊只是一個小光點而已,完全沒有任何盤狀結構。
這似乎是這數年航程之中,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變化。其餘的一切都沒有變過。
至少用肉眼察覺不出來。
「再有一個月航程,就要越過冥王星軌道了。終於快到了啊。」
漫漫航行之中的某一天,李青松心中感慨著,感慨著宇宙的浩瀚,感慨著航程的漫長。
僅僅只是太陽系邊緣到太陽系內部的航程而已,就已經如此漫長。
而,太陽距離最近的一顆恆星之間,便有約4.2光年的距離。
這個數字,是自己此刻所進行的這一次航行的大約2500倍。
僅僅2500分之一的航行而已,自己便已經竭盡全力。
而宇宙之浩瀚,又豈是一千個,一萬個4.2光年能衡量的。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才能真正在這浩瀚宇宙之中遨遊啊。」
李青松嚮往著,感嘆著。
上百台望遠鏡仍舊懸浮在艦隊周邊,一刻不停的對宇宙空間展開探索。
便在這探索之中,李青松忽然間發現了一個略顯奇怪的星體。
從形狀看,那應該是一團星雲。
星雲是星際塵埃、氫氣、氦氣、其它等離子體等匯聚在一起形成的一團物質雲。
星雲在星際空間裡普遍存在,數量極多,有大有小。大的星雲能孕育數千上萬顆恆星,小的星雲則默默無聞,幾乎無法被人們看到。
星雲按照是否發光可以被大致分類為亮星雲和暗星雲。
此刻,李青松看到的便是一個亮星雲。
在可見光波段,這片星雲釋放著朦朧的光芒。
但李青松記得很清楚。自己的空間望遠鏡在上一次觀測這個方向之時,他什麼都沒有看到。
但一片星雲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運行太遠的距離。它不太可能是在這短短几年時間內從別的地方飛過來的。
那麼便只剩下了一種可能性。
一定有某種原因,導致它從原來的暗星雲,變成了現在的亮星雲。
會是什麼原因?
「這片小型星雲距離太陽系僅有五六光年的距離,很近。
這個方向……是格利澤625星系所在的方向啊。」
格利澤625星系,又被藍圖克人們稱之為,藍圖克星系。
這僅有1厘米每平方秒的加速持續了足足90多天的時間,一直到艦隊速度增加到了每秒鐘80公里的速度才停下。
不能再加速了。再加速的話會消耗更多的燃料,未來減速也會消耗更多的燃料,到時候說不定就需要動用應急儲備燃料了。
持續了三個多月的加速停下,於是整支艦隊之中徹底失去了重力。
因為這0.01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這段時間以來每一艘飛船船艙內始終都保持著極為穩定的,約相當於地球1000分之一的重力。
此刻停止加速,進入慣性航狀態,於是便連這一點重力也沒有了。
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平穩的放置在原來的位置,所有未固定的物體也全部懸浮了起來。
也包括克隆體們。
這1500萬名克隆體之中,除了值守艦隊,維持日常航行所需要的僅50萬名之外,剩下1450萬名克隆體終日無所事事的躺在密集床位之上休息。
每天僅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李青松會控制著他們活動一下,以免肌肉和身體機能退化。
原本他們還能躺著,但現在沒了重力,就只能懸浮著了。
不僅他們,整支艦隊此刻同樣在懸浮著,懸浮在這無盡星辰大海之中。
不管李青松切換到哪一名克隆體的視角,不管李青松從哪一處舷窗向外看去,他看到的都是幾乎一模一樣的星空。
過去一個小時,一天,哪怕一個月,外部環境都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有時候他感情上甚至會忍不住懷疑,自己此刻究竟是在以每秒鐘80公里的高速前進著,還是真的在靜止著。
當然,每一次,理智都告訴他,自己確實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前進著。
只是星空太過浩瀚,又沒有任何參照物,所以不管自己飛行的多快,都像是在靜止著一般。
艦隊便這樣如同靜止般航行著。
艦隊所攜帶的物資有限,無法展開任何科學實驗與研究。但這不妨礙李青松操縱著克隆體們的大腦進行思考。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於是過去漫長研究階段里積累下來的許多問題,終於在這一次航行之中迎來了解決的契機。
一千多萬顆大腦同時思考著這些問題,尋找著解決這個問題的靈感,困了就睡,餓了就吃,醒了就繼續思考,如此重複。
與此同時,李青松還趁著現在有閒暇,且艦隊航速與航向俱都已經穩定的機會,將所有的空間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等全都取了出來,直接將它們丟到了星空裡面,讓它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巡天觀測。
李青松甚至不需要固定這些空間觀測設備。
將它們放置到距離艦隊約1000公里的地方,調整它們的初始狀態到靜止不動,後續便無需再關心了,它們便會始終在那裡靜止下去,始終保持著固定的與艦隊的距離。
當然,看起來是靜止的,但其實這些設備和艦隊都在以80公里每秒的速度向著內太陽系前進。只不過速度、航向俱都完全一致,看起來便像是俱都靜止了一樣。
幾十台空間光學望遠鏡,幾十台空間射電望遠鏡,便這樣各自對準一片天區,展開了日夜不休的觀測。
於是大量的,以往李青松沒有看到過的奇特天文事件便進入到了他的眼帘。
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星雲星團、河外星系、類星體……
等等等等。
李青松知道,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想要再繼續提升,便與天文觀測脫不開關係。
有太多的基礎物理理論需要從天文事件中尋找證明。
只是過去數百年間,自己忙於較低層次的發展,始終沒有向太空中投注太多注意力。
這幾年時間,正好將這補回來。
於是,在漫長的觀察與思考,對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的回顧,對未掌握知識的推測與猜想之中,時間慢慢流逝著。
前方,太陽的亮度已經從之前洛神星那裡的僅能照出昏暗的影子,提升到了此刻的如同地球上看月亮一般。
當然,僅僅只是亮度,而不是大小。
事實上,此刻李青松看到的太陽仍舊只是一個小光點而已,完全沒有任何盤狀結構。
這似乎是這數年航程之中,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變化。其餘的一切都沒有變過。
至少用肉眼察覺不出來。
「再有一個月航程,就要越過冥王星軌道了。終於快到了啊。」
漫漫航行之中的某一天,李青松心中感慨著,感慨著宇宙的浩瀚,感慨著航程的漫長。
僅僅只是太陽系邊緣到太陽系內部的航程而已,就已經如此漫長。
而,太陽距離最近的一顆恆星之間,便有約4.2光年的距離。
這個數字,是自己此刻所進行的這一次航行的大約2500倍。
僅僅2500分之一的航行而已,自己便已經竭盡全力。
而宇宙之浩瀚,又豈是一千個,一萬個4.2光年能衡量的。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才能真正在這浩瀚宇宙之中遨遊啊。」
李青松嚮往著,感嘆著。
上百台望遠鏡仍舊懸浮在艦隊周邊,一刻不停的對宇宙空間展開探索。
便在這探索之中,李青松忽然間發現了一個略顯奇怪的星體。
從形狀看,那應該是一團星雲。
星雲是星際塵埃、氫氣、氦氣、其它等離子體等匯聚在一起形成的一團物質雲。
星雲在星際空間裡普遍存在,數量極多,有大有小。大的星雲能孕育數千上萬顆恆星,小的星雲則默默無聞,幾乎無法被人們看到。
星雲按照是否發光可以被大致分類為亮星雲和暗星雲。
此刻,李青松看到的便是一個亮星雲。
在可見光波段,這片星雲釋放著朦朧的光芒。
但李青松記得很清楚。自己的空間望遠鏡在上一次觀測這個方向之時,他什麼都沒有看到。
但一片星雲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運行太遠的距離。它不太可能是在這短短几年時間內從別的地方飛過來的。
那麼便只剩下了一種可能性。
一定有某種原因,導致它從原來的暗星雲,變成了現在的亮星雲。
會是什麼原因?
「這片小型星雲距離太陽系僅有五六光年的距離,很近。
這個方向……是格利澤625星系所在的方向啊。」
格利澤625星系,又被藍圖克人們稱之為,藍圖克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