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消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前者,在攻取安邑後,苟政曾下令於安邑城北建立了一座大營,專門用來安置俘獲的河東郡縣官兵。在苟軍後續對河東諸縣的攻略中,所獲俘虜,也都被苟政要求諸軍押送至安邑,便於統一、集中管理。

  俘虜大營的人數,一度攀升至七千餘人,雖然不乏老弱,但仍以精壯居多,對苟氏集團來說,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當然,苟政可不會發善心,白養著這些俘虜,將近一個半月下來,通過分類、分批、分法,俘虜已基本被苟政消化掉了。

  其中善騎、慣射、有勇力者,都先被苟政吸收進中軍諸營中,余者由其餘諸部挑選,補充戰損。再剩下的,全部分入由苟侍主管的後勤體系,或被編入輔卒,有一技之長者進入「匠作營」,再不濟也被分配到屯田營當農夫抑或到鹽池挖運食鹽。

  俘虜的趙兵大多有了去處安排,但設立的營寨卻沒有廢棄,反而被苟政下令加固營盤,平整土地,增擴設施,用於將士進駐、訓練之用。連同攻取安邑之前,在城南建立的那座營壘一道,成為拱衛安邑城安全的「南北大營」。

  雖然攻取了河東,勉強得到了一塊可為根據、穩定發展的地盤,但當前的苟氏集團,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軍事集團。

  一切關於勢力的運轉與發展,仍舊是以軍事優先,城裡城外,見得最多的,便是服色斑雜的苟軍將士。而自主帥苟政以下,所有人等,所做事務,皆以服務「苟氏集團」這台戰爭機器為主。

  只不過,在苟政苦心孤詣且穩中帶快的籌謀、設計之下,苟氏集團諸軍各營,有了一套簡略但已漸漸為眾人所接受的管理制度,有了相對清晰明確的分工。

  迫於現實的地盤占領與安全需求,也分擔中軍的糧食壓力,苟政不得不選派將領部曲,到各縣駐守、就食,順帶著彈壓地方,也震懾那些士族豪強。

  而安邑城,就是攻取河東以來,苟政精心打造的「河東軍事集團」的大本營與心臟。從苟政的各項軍政安排就可以看出來了,他幾乎把苟氏集團最精銳的軍隊,以及最豐厚的資源,投入在安邑了。

  當然,因解池之利,在猗氏縣那邊,也安排了相當的資源,比如苟侍、孟淳二部,以及兩支屯田營。

  ......

  對於苟政來說,那些俘虜的普通河東郡兵容易消化處理,哪怕以最低水平的軍事組織安排,也足以控制。相比之下,難以搞定的,是那些有一定地位與出身的官員將吏。

  這些人的顧忌很多,但也正因如此,破綻也多!

  自苟政東出潼關,數月以來,大小戰數場,斬獲頗豐,收俘的趙軍將吏也有不少,其中有名有姓的都有好幾人。而對這些人,哪怕再緊張忙碌的時刻,都沒有放鬆監管與警惕。

  而這些被俘的趙軍「高級將校」,也隨著苟軍的轉進、戰鬥,吃了不少苦頭,也是到了安邑,方才得到一絲安穩。苟政特地在龍驤將軍府依舊是原河東郡守府側,清出了一片院落,專門安置這些人。

  一段時間下來,在苟政不斷派人的宣撫、勸說,再加上一些投降將吏的現身說法之下,一大半的人,都選擇投降苟政。

  雖然可以想見,很多人都只是棲身觀望,尋機脫離,甚至避免不了暫時曲身事賊、待時而動的「小機靈鬼」,但對苟政來說,依舊是一種意義重大的趨勢。

  畢竟,這些羯趙的將吏們,願意投靠他們這些「草寇」、「逆賊」了,這是一種十分微妙的變化。當然,也與這段時間發生在羯趙內部的劇變與分化有關。

  對於投誠的這些人,苟政自然不可能天真地付以信任,軍隊沒他們的份,只是安排在各縣充任職事,因為苟氏集團依舊是「軍民一體」的組織管理方式,因而職權也相當有限。

  拋開這些人,剩下還有十幾名「頑固派」,而這些人基本都是士族豪強出身,並且分為兩派,關右與河東。

  關右那邊,主要來源於弘農及孫萬東駐華陰期間幾次殺敗雍州趙軍所獲,以曹苞為首。此人也是有些出身的,其叔父乃是羯趙樂平王石苞下屬司馬曹曜之侄子。

  曹苞這哥們際遇是有些悽慘的,原本只欲跟劉寧一起到華陰鍍一層金,結果孫萬東是詐降,兵敗被俘,成為孫萬東向苟政表誠的籌碼。

  然後便開啟了慘澹的「俘虜」生涯,雖然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羞辱與侮慢,但跟著苟軍輾轉各地,其間辛苦,也是可以想見的。

  河東本土這邊,則以蘇國、郭毅二人為首。蘇國作為石暉麾下的一員良將,當初苟軍誓死北渡大河,蘇國於茅津北岸,給渡河苟軍造成了不小的困難與損失。


  雖兵敗被俘,卻也獲得了苟政的尊重,這段日子下來,在羈押過程中,不免遭到苟氏部卒們的針對與刁難,卻安之如怡,甚至於,還把傷養好了。

  不過,就是在這段時間裡,通過在苟政軍中的一些見聞,他的態度雖未得到徹底的扭轉,但有所軟化,這是一定的。

  畢竟,隔三差五,苟政便會命僚屬,帶著最新獲取的河東及周邊,還有最重要的羯趙朝廷的境況與動向,來做通報。在攻心之事上,苟政也算堅持不懈。

  至於郭毅,他本是聞喜縣令,在苟軍過吳山,破石軍,挺進安邑時,石凌曾從河東各縣調集援兵。然而,各縣大多只務自守,僅作聲援。

  唯有郭毅這個聞喜令,自縣裡徵集了兩千兵丁,南來援應。只可惜,安邑城陷落的速度實在太快,快到超出郭毅想像,也導致他有來無回。

  在被丁良偵得其動向後,苟政急令丁良、陳晃率所部及統萬營出擊。雙方戰於涑水之畔,郭毅此人,雖屬文人,但還也能披甲上馬,提劍殺敵。

  不過,匆匆而來的聞喜趙軍,面對一干早有準備的亡命之徒,其落敗也不是什麼讓人意外的事情。最終,連人帶馬,帶聞喜趙軍,成為了苟軍的俘虜,也是安邑之戰後,苟軍俘獲最多的一仗。

  而郭毅最被苟政看重的一點,毫無疑問是其出身,聞喜郭氏。苟政調查過,這是個不上不下,不強不弱的河東本土士族。

  往上兩代,聞喜郭氏,出過兩個名人,郭瑗與郭璞父子,尤其是郭璞,是有名的文學家、風水、術數大師。

  永嘉之亂後,郭璞南渡,但是在河東,還是留有一部分族人,分屬聞喜郭氏旁支,三十年後,便發展成郭毅這一脈。同大部分滯留北方的士族豪強一樣,在現實的生存壓力下,不得不棲身於胡羯朝廷,為其效命。

  事實上,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聞喜郭氏都算不得大族。聞喜最有名的,乃是裴氏,只不過,裴氏名聲大,地位高,人口多,但走得也乾淨,連祖塋也無人看守。

  可以說,正因為郭氏的這份「普通」,給了苟政一份收服的信心,換個老牌士族,就難了。同時,就調查所得,郭毅此人,在聞喜當地名聲不錯,有些威望,少立大志,並且一直以光耀門楣、復興家族為己任。

  此前,苟政一直埋沒於攻取河東後諸多紛繁複雜的事務之中,如今,當苟氏集團在河東暫時站穩腳跟,他也終於抽出時間與精力,來尋求在河東士族豪強勢力上的突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