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百官人麻了,又是升格設院,又是科舉取士的
第256章 百官人麻了,又是升格設院,又是科舉取士的
對中樞大臣來說,不過是個插曲,早有預料。
但對百官來說,卻是如臨大敵,渾身發麻。
李承乾對此不為所動,依舊按照自己的節奏在走。
「四:部署鋼鐵產業,提高鋼鐵產量,改善創新鋼鐵冶煉工藝,探究找尋鋼鐵的運用,初步建立基礎工業體系。」
「鋼鐵事關大唐建設,國力的發展。在鋼鐵領域,朝廷要不遺餘力的,從全方位提供支持。」
「要做到鋼鐵產量提升的同時,並應用到各行各業之中,充分發揮鋼鐵的作用。」
「同時,建立對鋼鐵領域的人員培養體系。」
「這鋼鐵領域的投入,朝廷暫不設上限,每年視情況遞增。」
「明年,鋼鐵產業,朝廷廟算不低於兩千萬貫。」
鋼鐵並不被多數人所知,哪怕是李世民他們,也是第一次認知到。
所以,對這一塊,大家還處於懵懂的狀態。
不清楚太子說的這一領域,到底有多重要。
但不懂的,暫時不問,問了下場可能很慘澹的。
畢竟有前車之鑑了。
這雖然是大方向的內容,但肯定有詳細說明的指示。
否則,就這些,大家下去誰懂啊。
還談什麼支持。
可一年兩千萬貫的廟算,也太特麼誇張了。
這絕對是一個註定要被無數人搶破頭的領域啊。
李承乾沒在意這些,鋼鐵產業必須要進行大力的扶持。
這事關太多方面了。
兩千萬貫是開始,不夠還要增加的。
他不管百官的反應,繼續道:「五:造船行業納入朝廷重點扶持產業。」
「鼓勵創新,鼓勵設計,鼓勵建造。」
「造船行業的興盛與壯大,事關未來朝廷向海上探索發展的成就,是我大唐國運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點強調,就太過重大了。
關乎大唐國運?
造船行業有這麼重要嗎?
但不管如何,他們都意識到,造船行業要迎來潑天紅利了。
「朝廷設置專司,負責造船領域的支持與引領。」
「明年初步投入一千萬貫的支持,主要用於造船人才的發現與培養,逐漸形成該領域的人才體系。」
「朝廷決議在上海,廣州,萊州三地作為重點造船扶持地點。」
嗯?
百官敏銳的察覺到有問題。
廣州與萊州還說得過去,但這個上海是什麼地方。
有沒有人知道的?
怎麼就突然納入重點扶持地點了。
但顯然,他們的疑惑,暫時沒有辦法解惑。
李承乾再次道:
「六:為使得大唐創新探索,開闢新發現道路,將加大對創新探索領域的支持,提高創新探索領域人才的待遇,鼓勵該領域的積極性。」
「朝廷決定,凡是有創新探索,發現新鮮事物,對大唐有功績,造福天下的人才,將給予相應的人才待遇。」
「天工坊是大唐創新探索的中心點,歷年來屢屢做出創新,新發現。」
「一直默默無聞,卻對大唐做出巨大貢獻,其功甚偉……。」
一說到這裡,不少官員把目光看向了某人。
李淳風!
這本不該坐在太極殿的,卻是坐在比較靠前的位置,極為顯眼。
天工坊,誰不知道那是太子一手給扶起來的。
一句其功甚偉,就把天工坊推到風口浪尖了。
李淳風眼觀鼻,鼻觀心,這不算什麼,後面才是大頭啊。
「為表彰天工坊的功績,朝廷決議,正式升格天工坊為天工院,為正三品官署。」
「天工院一干人等,將論功行賞,彰顯其地位身份。」
「為突出天工院某些領域的大才,由天工院設立榮譽名號。」
百官有點傻眼了。
聽到太子的話,有點搞不懂了。
一個天工坊,眨眼睛,就在太子的嘴裡,變成天工院,正三品官秩的。
李淳風這個道士,一步登天,完成華麗轉身了?
不是太子,你要不要這麼任人唯親啊。
一個銀行是正三品,如今一個小小的天工坊,你也要升格成為正三品。
正三品是不是要爛大街了?
心裡是在吐槽,但也不打緊,再多一個也無妨不是。
但太子接下來,卻丟的是一個重磅炸彈。
「天工院下,開設天工學院,招收學子,專司培養教育天工人才。」
「由朝廷撥款,工部與將作監督造。」
李承乾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就把百官們整得懵逼了。
啥?
沒聽錯吧。
天工院要上天了。
不僅升格,還特麼要開設學院?
瘋了吧這是?
他們快速翻到天工院的內容,眼睛都要瞪出來,不少人嘴角狠狠抽搐。
天工院沒什麼,天工學院才是最駭人的。
意味著,天工院未來有源源不斷的人才。
要知道,一個學院,就意味著一個門閥派系。
尼瑪的,墨家是要崛起了不成?
他們有太多想要說的,但卻怎麼也說不出口。
還是那句話,這是經過中樞主要大臣,集體商議出來的規劃。
人家都統一認知統一思想,他們還能反對?
反對有個屁用?
沒看到陛下捻著鬍鬚,目光如刀在大傢伙身上掃過?
那主持大朝議的趙國公,很是興奮的看著大家,就等著有人跳出來。
各部各司的主官,也是滿臉嚴肅,虎視眈眈的。
算了算了,大佬們商定的大事,他們小胳膊小腿的怎麼拗得過?
太極殿出奇的安靜。
李世民很是欣慰,太子這一手好啊。
先把該說話的話,大家關起門來說完。
眼下說出來,誰敢反駁?
出來就是送人頭的。
李淳風臉上掛著淡淡的笑意,有點如沐春風一般。
他開了十天的會,就是在太子主持,陛下御前,與諸公力爭得來的。
這其中不僅有升格設院。
還有對天工坊那些大匠們的封賞。
侯爵都有五位,伯爵更是有十多個,子爵更是不少。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想到當初,力爭完升格設院後,在封賞的問題上,太子都下場為他們辯駁支持。
他心裡是一陣酸澀與感動。
最終的結局,雖然少了幾位侯爵,但五位侯爵,對天工坊來說,絕對是振奮人心的。
這一切,天工坊的眾人,卻都還不知曉。
「七:為天下百姓免除病痛,降低看病吃藥的負擔,朝廷對醫學醫藥領域重點關注。」
「濟世館由壽杏侯帶領,在醫學領域作出巨大的研究成果。」
「……」
「經由陛下御批,朝廷決議,正式升格濟世館為濟世院,為正三品官署。」
「設立大唐醫學院,招收學子,培養教導,完善醫學人才體系。」
李承乾說完,殿內都沒聲音了。
大家都懶得有反應。
又是一個正三品,他們還能說什麼呢?
只是有點唏噓感慨,管不得這幾個月,陛下與太子,還有諸公會這麼忙碌,又是一點口風都不透露。
原來事情,真的太大了。
其他不問,就天工與濟世兩個,要設立學院就特麼誇張了。
「八:建立健全科舉取士制度。」
李承乾又是丟出一個重磅炸彈,「為確保人才的使用,有效公平的人才選取途徑,大量優秀的人才儲備,完善人才梯次的結構。」
「在未來五年裡,朝廷將逐漸將科舉作為主要的選才制度,凡是入仕為官之人,應經由科舉考試後,優中選優,擇優錄取。」
科舉取士制度。
他是憋了很久很久,總算是拿出來了。
之前的科舉,李承乾是根本就沒有過問的。
雖說科舉是起源隋朝,唐朝也延續了這一項制度。
但卻並不是主要的取士制度。
世家大族也根本不在意科舉,他們都走的舉薦,察舉。
就是一些沒有門路的,才去走科舉入仕。
而且科舉的時候,還不糊名字。
這不是開玩笑嘛,有什麼公平公正的?
李承乾不干預科舉,任由發展,是他一旦把科舉列入主要取士的制度。
世家大族那特麼才是要笑開花。
他們壟斷優勢,本來就擺在那裡,把科舉推出來,就是給人家向朝廷輸送大量家臣的。
誰考的過他們?
那個時候,朝廷才真正的被世家大族給占據。
所以,李承乾搞的試點教育,就是在為科舉鋪路。
這次科舉取士,能敲定下來。
完全是取決於李世民。
一個是他覺得科舉取士對他有利。
二個是他的天子門生也要上來啊。
三個是他滅掉半島三國,威望無雙。
在這樣的有利因素下,李承乾才適時推出他的規劃。
換了其他任何一個時間節點。
別說科舉取士制度。
就特麼天工與濟世,設院校?還是想想能不能升格吧。
單是這次與中樞大臣的拉扯,李承乾都扛了極大的壓力。
還要借用李世民的威望,李世民還得站在他這邊。
否則。
一切免談。
科舉取士要成為主要的選才制度。
很多人都失態了。
他們多少人是靠舉薦上位的。
自己的後輩,還有門生,以後還怎麼舉薦?
有的人突然驚恐發現。
太子說的第一點,與這科舉取士遙相呼應。
他們這些官員是上岸了。
可一旦落馬,那一切不就完蛋了嘛?
還怎麼東山再起?
不拼家世,拼頭腦?
武無第二,文無第一,誰敢保證自己文采能力更強?
麻了。
徹底的麻了。
(本章完)
對中樞大臣來說,不過是個插曲,早有預料。
但對百官來說,卻是如臨大敵,渾身發麻。
李承乾對此不為所動,依舊按照自己的節奏在走。
「四:部署鋼鐵產業,提高鋼鐵產量,改善創新鋼鐵冶煉工藝,探究找尋鋼鐵的運用,初步建立基礎工業體系。」
「鋼鐵事關大唐建設,國力的發展。在鋼鐵領域,朝廷要不遺餘力的,從全方位提供支持。」
「要做到鋼鐵產量提升的同時,並應用到各行各業之中,充分發揮鋼鐵的作用。」
「同時,建立對鋼鐵領域的人員培養體系。」
「這鋼鐵領域的投入,朝廷暫不設上限,每年視情況遞增。」
「明年,鋼鐵產業,朝廷廟算不低於兩千萬貫。」
鋼鐵並不被多數人所知,哪怕是李世民他們,也是第一次認知到。
所以,對這一塊,大家還處於懵懂的狀態。
不清楚太子說的這一領域,到底有多重要。
但不懂的,暫時不問,問了下場可能很慘澹的。
畢竟有前車之鑑了。
這雖然是大方向的內容,但肯定有詳細說明的指示。
否則,就這些,大家下去誰懂啊。
還談什麼支持。
可一年兩千萬貫的廟算,也太特麼誇張了。
這絕對是一個註定要被無數人搶破頭的領域啊。
李承乾沒在意這些,鋼鐵產業必須要進行大力的扶持。
這事關太多方面了。
兩千萬貫是開始,不夠還要增加的。
他不管百官的反應,繼續道:「五:造船行業納入朝廷重點扶持產業。」
「鼓勵創新,鼓勵設計,鼓勵建造。」
「造船行業的興盛與壯大,事關未來朝廷向海上探索發展的成就,是我大唐國運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點強調,就太過重大了。
關乎大唐國運?
造船行業有這麼重要嗎?
但不管如何,他們都意識到,造船行業要迎來潑天紅利了。
「朝廷設置專司,負責造船領域的支持與引領。」
「明年初步投入一千萬貫的支持,主要用於造船人才的發現與培養,逐漸形成該領域的人才體系。」
「朝廷決議在上海,廣州,萊州三地作為重點造船扶持地點。」
嗯?
百官敏銳的察覺到有問題。
廣州與萊州還說得過去,但這個上海是什麼地方。
有沒有人知道的?
怎麼就突然納入重點扶持地點了。
但顯然,他們的疑惑,暫時沒有辦法解惑。
李承乾再次道:
「六:為使得大唐創新探索,開闢新發現道路,將加大對創新探索領域的支持,提高創新探索領域人才的待遇,鼓勵該領域的積極性。」
「朝廷決定,凡是有創新探索,發現新鮮事物,對大唐有功績,造福天下的人才,將給予相應的人才待遇。」
「天工坊是大唐創新探索的中心點,歷年來屢屢做出創新,新發現。」
「一直默默無聞,卻對大唐做出巨大貢獻,其功甚偉……。」
一說到這裡,不少官員把目光看向了某人。
李淳風!
這本不該坐在太極殿的,卻是坐在比較靠前的位置,極為顯眼。
天工坊,誰不知道那是太子一手給扶起來的。
一句其功甚偉,就把天工坊推到風口浪尖了。
李淳風眼觀鼻,鼻觀心,這不算什麼,後面才是大頭啊。
「為表彰天工坊的功績,朝廷決議,正式升格天工坊為天工院,為正三品官署。」
「天工院一干人等,將論功行賞,彰顯其地位身份。」
「為突出天工院某些領域的大才,由天工院設立榮譽名號。」
百官有點傻眼了。
聽到太子的話,有點搞不懂了。
一個天工坊,眨眼睛,就在太子的嘴裡,變成天工院,正三品官秩的。
李淳風這個道士,一步登天,完成華麗轉身了?
不是太子,你要不要這麼任人唯親啊。
一個銀行是正三品,如今一個小小的天工坊,你也要升格成為正三品。
正三品是不是要爛大街了?
心裡是在吐槽,但也不打緊,再多一個也無妨不是。
但太子接下來,卻丟的是一個重磅炸彈。
「天工院下,開設天工學院,招收學子,專司培養教育天工人才。」
「由朝廷撥款,工部與將作監督造。」
李承乾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就把百官們整得懵逼了。
啥?
沒聽錯吧。
天工院要上天了。
不僅升格,還特麼要開設學院?
瘋了吧這是?
他們快速翻到天工院的內容,眼睛都要瞪出來,不少人嘴角狠狠抽搐。
天工院沒什麼,天工學院才是最駭人的。
意味著,天工院未來有源源不斷的人才。
要知道,一個學院,就意味著一個門閥派系。
尼瑪的,墨家是要崛起了不成?
他們有太多想要說的,但卻怎麼也說不出口。
還是那句話,這是經過中樞主要大臣,集體商議出來的規劃。
人家都統一認知統一思想,他們還能反對?
反對有個屁用?
沒看到陛下捻著鬍鬚,目光如刀在大傢伙身上掃過?
那主持大朝議的趙國公,很是興奮的看著大家,就等著有人跳出來。
各部各司的主官,也是滿臉嚴肅,虎視眈眈的。
算了算了,大佬們商定的大事,他們小胳膊小腿的怎麼拗得過?
太極殿出奇的安靜。
李世民很是欣慰,太子這一手好啊。
先把該說話的話,大家關起門來說完。
眼下說出來,誰敢反駁?
出來就是送人頭的。
李淳風臉上掛著淡淡的笑意,有點如沐春風一般。
他開了十天的會,就是在太子主持,陛下御前,與諸公力爭得來的。
這其中不僅有升格設院。
還有對天工坊那些大匠們的封賞。
侯爵都有五位,伯爵更是有十多個,子爵更是不少。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想到當初,力爭完升格設院後,在封賞的問題上,太子都下場為他們辯駁支持。
他心裡是一陣酸澀與感動。
最終的結局,雖然少了幾位侯爵,但五位侯爵,對天工坊來說,絕對是振奮人心的。
這一切,天工坊的眾人,卻都還不知曉。
「七:為天下百姓免除病痛,降低看病吃藥的負擔,朝廷對醫學醫藥領域重點關注。」
「濟世館由壽杏侯帶領,在醫學領域作出巨大的研究成果。」
「……」
「經由陛下御批,朝廷決議,正式升格濟世館為濟世院,為正三品官署。」
「設立大唐醫學院,招收學子,培養教導,完善醫學人才體系。」
李承乾說完,殿內都沒聲音了。
大家都懶得有反應。
又是一個正三品,他們還能說什麼呢?
只是有點唏噓感慨,管不得這幾個月,陛下與太子,還有諸公會這麼忙碌,又是一點口風都不透露。
原來事情,真的太大了。
其他不問,就天工與濟世兩個,要設立學院就特麼誇張了。
「八:建立健全科舉取士制度。」
李承乾又是丟出一個重磅炸彈,「為確保人才的使用,有效公平的人才選取途徑,大量優秀的人才儲備,完善人才梯次的結構。」
「在未來五年裡,朝廷將逐漸將科舉作為主要的選才制度,凡是入仕為官之人,應經由科舉考試後,優中選優,擇優錄取。」
科舉取士制度。
他是憋了很久很久,總算是拿出來了。
之前的科舉,李承乾是根本就沒有過問的。
雖說科舉是起源隋朝,唐朝也延續了這一項制度。
但卻並不是主要的取士制度。
世家大族也根本不在意科舉,他們都走的舉薦,察舉。
就是一些沒有門路的,才去走科舉入仕。
而且科舉的時候,還不糊名字。
這不是開玩笑嘛,有什麼公平公正的?
李承乾不干預科舉,任由發展,是他一旦把科舉列入主要取士的制度。
世家大族那特麼才是要笑開花。
他們壟斷優勢,本來就擺在那裡,把科舉推出來,就是給人家向朝廷輸送大量家臣的。
誰考的過他們?
那個時候,朝廷才真正的被世家大族給占據。
所以,李承乾搞的試點教育,就是在為科舉鋪路。
這次科舉取士,能敲定下來。
完全是取決於李世民。
一個是他覺得科舉取士對他有利。
二個是他的天子門生也要上來啊。
三個是他滅掉半島三國,威望無雙。
在這樣的有利因素下,李承乾才適時推出他的規劃。
換了其他任何一個時間節點。
別說科舉取士制度。
就特麼天工與濟世,設院校?還是想想能不能升格吧。
單是這次與中樞大臣的拉扯,李承乾都扛了極大的壓力。
還要借用李世民的威望,李世民還得站在他這邊。
否則。
一切免談。
科舉取士要成為主要的選才制度。
很多人都失態了。
他們多少人是靠舉薦上位的。
自己的後輩,還有門生,以後還怎麼舉薦?
有的人突然驚恐發現。
太子說的第一點,與這科舉取士遙相呼應。
他們這些官員是上岸了。
可一旦落馬,那一切不就完蛋了嘛?
還怎麼東山再起?
不拼家世,拼頭腦?
武無第二,文無第一,誰敢保證自己文采能力更強?
麻了。
徹底的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