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迦太基能通過貿易戰擊敗羅馬麼?
第665章 迦太基能通過貿易戰擊敗羅馬麼?
收繳了幾處倉庫之後,郭康拿著到手的材料,開始就地進行統計。
這幾個倉庫都屬於城裡一名大商人,裡面裝滿了各種商品。光是東方運來的絲綢,就堆了整整一個庫房。只是,郭康點查了一下,卻發現,關於金銀幣,卻沒有明確的記錄。
「怪了,這人光囤貨,沒有現錢啊。」他奇怪地說。
「埃及這些年一直錢荒。」伊德里斯告訴他:「努比亞的金礦現在幾近枯竭,尼羅河上游的黃金減少得很嚴重。西邊的馬里也在內亂,圖阿雷格人不斷襲擊商路,所以從那裡獲得黃金的渠道也開始出問題了。貴金屬減少之後,埃及本地的貿易逆差反而在不斷增大,所以問題就更嚴重了。」
「他們買了什麼,這麼花錢?」郭康問:「轉手貿易還不夠賺錢麼?這些絲綢賣去歐洲,換來的杜卡特和弗洛林,也是黃金啊。十字教徒的金幣就不算金幣了麼?」
「那倒不至於,單純就是開銷太多。」伊德里斯想了想,說道:「蘇丹和埃米爾們需要購買奴隸,而奴隸現在很貴。你們羅馬人截斷了草原的奴隸來源之後,原本最重要的欽察奴隸就斷掉了。後來帖木兒西征的時候,你們又去插手高加索地區,導致那邊的奴隸來源也開始減少。」
「但是,為了穩固地位和爭奪權力,購買奴隸始終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哪怕出高價,也必須獲得奴隸來源。大家爭相加錢購買,黃金的流失就更加嚴重了。」
「買奴隸能買到這個程度……」郭康嘀咕道。
「我之前聽人說過,現在市場上,一匹戰馬要十五個第納爾,一個頂級的美艷女奴要十個第納爾,而一名有天賦的戰士苗子,要至少六七十個第納爾。」他給郭康算了下帳:「這還只是有希望成為馬穆魯克的兒童。所以,這些奴隸戰士,成本一直是非常高昂的。」
「原來美女是最便宜的啊。」郭康恍然大悟。
「當然,馬穆魯克能帶來軍力和權力,戰馬則能幫助加速這個過程。」伊德里斯攤攤手:「至於女奴,只能拿來玩玩,怎麼可能和這些相比呢。」
「也是。」郭康點點頭:「這錢估計就流出埃及了。不過轉手貿易的錢,他們也吃不上麼?不至於吧。」
「肯定是能吃上的,不過錢可能只在帳面上,而不是以金幣的形式放在倉庫里。」伊德里斯告訴他:「您在埃及待一段時間就知道了,這裡的市面上,是不怎麼會出現金幣的。」
「埃及本地採購商品,一般是用銅幣。一是因為金銀的貨幣混亂,一般人用起來很麻煩;二是因為馬穆魯克也支持銅幣。本地的結算,都是這種比較多。金幣在很多時候,已經成了單純的記帳單位了。」
「另外,因為轉口貿易多,所以這邊的兌換業務非常發達,但是大部分貨幣兌換,都是通過期貨的形式。商人們傾向於不用現金當場支付,而是先作為債務記錄下來。」
「比如,商人把東方貨物販賣給義大利商人之後,得到了一批杜卡特金幣。」他舉例道:「但商人不會直接交割這批金幣,而是選擇以記帳的形式接收下來,然後找到同樣是義大利來的貨幣兌換商,簽一份合約。商人計劃在三個月後,趁著風向合適,繼續前往東方貿易,因此要求兌換商在兩個月後,按照當時的匯率,給他一批至元通寶。到那時候,兌換商再把銅錢交付給他。」
「兩個月後匯率會變化麼?」郭康問。
「會的,而且有時候變化還不小。」伊德里斯說:「我和老師從波斯回來的時候,搭乘過元朝人的商船,他們那邊也有不少人做這種生意。不過他們有時也會兌換紙鈔,多少有點差別。」
「因為交割的不是現金,而是債券,所以也有商人專門購買這種兌換券,等待匯率變化,以此牟利。在開羅,炒這玩意兒的人還不少。所以,這些從事大宗商品經營的商人,反而沒有現錢在手裡,也是正常的。」
「這幫人可真會做生意……」郭康忍不住又感慨起來:「他們要是這麼玩的話,確實沒有金銀流動的需求,只需要最後用商品交換銅幣,這一步就夠了。但這麼多元朝銅幣,上哪去弄啊?」
「他們自己會鑄造的。」伊德里斯說:「埃及的銅不多,但從遠古以來,就有可靠的進口渠道了。大元那邊,也允許我們鑄造並且使用他們的銅幣,只要含量和規制符合他們的要求就可以。當然,直接帶銅錠過去,他們也同樣歡迎。」
「哦,這樣。」郭康明白了。
關於這件事,之前孫十萬之前也給他說過。大元一向奉行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外來的商人只要攜帶貴金屬或者貨物前來,他們就都歡迎。
爪哇政權的控制區,黃金產量還算充足,但銀礦銅礦都不太夠用,尤其是長期高強度戰爭所需的銅,讓當地貨幣很是吃緊。
不過,爪哇元各大家族,都經營了眾多種植園,出產各種香料、木材、糖類。他們的工坊里,能生產不遜於明朝的鐵器、瓷器和絲綢。此外,當地還出產各種珠寶和珍稀物品,並且從印度進口棉花進行加工。這些產業,都能帶來高額利潤,形成巨大的貿易順差,讓其他各國的貴金屬,源源不斷地匯入爪哇,補足了當地的各項需求。
除了貴金屬貨幣,各大家族還都發行自己的兌換券,乃至通用的紙鈔,用於進行大宗貿易。之前,元朝中央政權,經常忍不住濫發紙鈔,導致貶值嚴重,鈔票如同廢紙。但爪哇元外有明朝的九族壓力,內部各大家族也互相競爭,誰都不敢竭澤而漁,把這個好用的籌款方式用廢掉。
所以,爪哇政權的掌權者,都對自由貿易深信不疑,相信只要能夠維持貿易,這些就都不用發愁。
「不過,您真準備對所有商人動手麼?」他思考的時候,伊德里斯遲疑了下,還是問道:「馬穆魯克們名義上是各地的領主,但他們平日裡都是不管事兒的。基層的事務,都是這些包稅商負責。現在讓馬穆魯克去管,他們也沒有什麼經驗,不見得能管得過來。」
「這還只是一部分問題。埃及的財政收入,還很依賴貿易,要是貿易斷絕,連剛才說的這些貴金屬都難以獲取。您打算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啊?」
「管理的問題,其實不用愁。我們有豐富的建立組織的經驗,現在最麻煩的問題,反而是有人已經占領了這個生態位,不讓我們建立組織了。」郭康說:「至於貿易,就更簡單了。他們不做,有的是人做。」
「義大利商人一直想要我們給他們分一杯羹,今天早上的時候,爪哇商人的代表也親自跑過來了。他們想要在印度建立貿易基地,然後和我們合作,建立跨越大洋的貿易路線。這都可以很好地取代埃及商人了。」
「至於貴金屬這些……按照我們羅馬人的經驗,貨幣安全和貴金屬供應的穩定,反而是不可能靠貿易維持的。」
「這是有什麼典故麼?」伊德里斯問。
「羅馬故地,貴金屬也很貧乏。」郭康告訴他:「早年,羅馬人連自己的貨幣都沒有,一直在用人家的錢幣。後來,他們鑄造了『阿斯』作為銅錢。但當時的阿斯,就是一種份量很大的銅錠,非常原始。需要進行大額支付的時候,就去找南方的各個城邦定做。比如羅馬人使用的雙德拉克馬銀幣,就是委託卡普阿的鑄幣廠製作的。」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羅馬的農業比較強,手工業生產力也發展的很快,在和其他國家的交易中,常年處於順差。然而,北方的伊特拉斯坎聯盟,和迦太基關係密切;南方的各個城邦,則屬於希臘文化圈。羅馬人雖然生產了眾多商品,但在貿易上,地位卻比兩邊都低。」
「由於缺乏對於貨幣的話語權,別說藉助貨幣控制經濟了,連獲取貴金屬,穩定幣值,都難以做到。最後,羅馬人缺銅缺到連自己僅有的輔幣都無法維持了。那個銅坨坨,都要堅持不下去了。」
「貨幣難以維持,等於商品的定價都不能保證,出口商品還得被人刮一刀,等於要打白工。羅馬人摸索了很久,最後發現,還是戰爭,才能解開這個難題。」
「天兄紀元之前280年的時候,羅馬攻打青銅產地、伊特魯里亞的城鎮沃爾西尼。缺銅缺紅了眼的羅馬人,連神諭或者盟約之類的理由都沒準備好,主要目的就是搶銅。城破之後,羅馬人四處劫掠,掠走了所有銅器。連城裡的銅製神像,都被他們硬給搬走融掉了。」
「由於吃相太難看,希臘人在記錄這件事的時候,專門諷刺說『羅馬人熱愛藝術』——在那個年代,這種連神像都拆了去用的行為,有些過於實用主義了,尤其是信仰偶像很虔誠的希臘人,更是難以接受,因此出了名。」
「不過自此之後,羅馬人也開了竅。這一圈,哪裡有銅礦和銀礦,哪裡就能冒出來軍團。等到三次薩莫奈戰爭和皮洛士戰爭結束之後,羅馬人已經擊敗了義大利的其他勢力,獲得了對當地礦產的統治權,終於能夠穩定自己的幣制。」
「這時候,其他各方也終於開始正眼瞧他們。因為這時候,羅馬已經是迦太基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了。不過這個時候,依然是迦太基控制了市場和商路,而羅馬人還在生產商品。」
「出口產生的巨大順差,讓羅馬人手中持有大量迦太基債務,以至於開始的時候,羅馬這邊居然充滿了反戰人士——這與和平或者公義之類的理念口號,當然沒有關係。其實就是元老們唯恐手裡的債券打了水漂,因此遲遲不能下決心對迦太基開戰。」
「不過,真到了迫不得已打起來的時候,大家才發現,貿易優勢並不能決定什麼,對方的商業制裁也就是個笑話。等到第二次布匿戰爭,羅馬壓倒了迦太基,就開始發行自己的第納里烏斯銀幣——就是那個名字一直流傳到現在,還在被你們使用的幣種。」
「所以說,有時候也不用顧慮太多。」郭康笑道:「我們至少有武力保底呢,對吧。」
(本章完)
收繳了幾處倉庫之後,郭康拿著到手的材料,開始就地進行統計。
這幾個倉庫都屬於城裡一名大商人,裡面裝滿了各種商品。光是東方運來的絲綢,就堆了整整一個庫房。只是,郭康點查了一下,卻發現,關於金銀幣,卻沒有明確的記錄。
「怪了,這人光囤貨,沒有現錢啊。」他奇怪地說。
「埃及這些年一直錢荒。」伊德里斯告訴他:「努比亞的金礦現在幾近枯竭,尼羅河上游的黃金減少得很嚴重。西邊的馬里也在內亂,圖阿雷格人不斷襲擊商路,所以從那裡獲得黃金的渠道也開始出問題了。貴金屬減少之後,埃及本地的貿易逆差反而在不斷增大,所以問題就更嚴重了。」
「他們買了什麼,這麼花錢?」郭康問:「轉手貿易還不夠賺錢麼?這些絲綢賣去歐洲,換來的杜卡特和弗洛林,也是黃金啊。十字教徒的金幣就不算金幣了麼?」
「那倒不至於,單純就是開銷太多。」伊德里斯想了想,說道:「蘇丹和埃米爾們需要購買奴隸,而奴隸現在很貴。你們羅馬人截斷了草原的奴隸來源之後,原本最重要的欽察奴隸就斷掉了。後來帖木兒西征的時候,你們又去插手高加索地區,導致那邊的奴隸來源也開始減少。」
「但是,為了穩固地位和爭奪權力,購買奴隸始終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哪怕出高價,也必須獲得奴隸來源。大家爭相加錢購買,黃金的流失就更加嚴重了。」
「買奴隸能買到這個程度……」郭康嘀咕道。
「我之前聽人說過,現在市場上,一匹戰馬要十五個第納爾,一個頂級的美艷女奴要十個第納爾,而一名有天賦的戰士苗子,要至少六七十個第納爾。」他給郭康算了下帳:「這還只是有希望成為馬穆魯克的兒童。所以,這些奴隸戰士,成本一直是非常高昂的。」
「原來美女是最便宜的啊。」郭康恍然大悟。
「當然,馬穆魯克能帶來軍力和權力,戰馬則能幫助加速這個過程。」伊德里斯攤攤手:「至於女奴,只能拿來玩玩,怎麼可能和這些相比呢。」
「也是。」郭康點點頭:「這錢估計就流出埃及了。不過轉手貿易的錢,他們也吃不上麼?不至於吧。」
「肯定是能吃上的,不過錢可能只在帳面上,而不是以金幣的形式放在倉庫里。」伊德里斯告訴他:「您在埃及待一段時間就知道了,這裡的市面上,是不怎麼會出現金幣的。」
「埃及本地採購商品,一般是用銅幣。一是因為金銀的貨幣混亂,一般人用起來很麻煩;二是因為馬穆魯克也支持銅幣。本地的結算,都是這種比較多。金幣在很多時候,已經成了單純的記帳單位了。」
「另外,因為轉口貿易多,所以這邊的兌換業務非常發達,但是大部分貨幣兌換,都是通過期貨的形式。商人們傾向於不用現金當場支付,而是先作為債務記錄下來。」
「比如,商人把東方貨物販賣給義大利商人之後,得到了一批杜卡特金幣。」他舉例道:「但商人不會直接交割這批金幣,而是選擇以記帳的形式接收下來,然後找到同樣是義大利來的貨幣兌換商,簽一份合約。商人計劃在三個月後,趁著風向合適,繼續前往東方貿易,因此要求兌換商在兩個月後,按照當時的匯率,給他一批至元通寶。到那時候,兌換商再把銅錢交付給他。」
「兩個月後匯率會變化麼?」郭康問。
「會的,而且有時候變化還不小。」伊德里斯說:「我和老師從波斯回來的時候,搭乘過元朝人的商船,他們那邊也有不少人做這種生意。不過他們有時也會兌換紙鈔,多少有點差別。」
「因為交割的不是現金,而是債券,所以也有商人專門購買這種兌換券,等待匯率變化,以此牟利。在開羅,炒這玩意兒的人還不少。所以,這些從事大宗商品經營的商人,反而沒有現錢在手裡,也是正常的。」
「這幫人可真會做生意……」郭康忍不住又感慨起來:「他們要是這麼玩的話,確實沒有金銀流動的需求,只需要最後用商品交換銅幣,這一步就夠了。但這麼多元朝銅幣,上哪去弄啊?」
「他們自己會鑄造的。」伊德里斯說:「埃及的銅不多,但從遠古以來,就有可靠的進口渠道了。大元那邊,也允許我們鑄造並且使用他們的銅幣,只要含量和規制符合他們的要求就可以。當然,直接帶銅錠過去,他們也同樣歡迎。」
「哦,這樣。」郭康明白了。
關於這件事,之前孫十萬之前也給他說過。大元一向奉行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外來的商人只要攜帶貴金屬或者貨物前來,他們就都歡迎。
爪哇政權的控制區,黃金產量還算充足,但銀礦銅礦都不太夠用,尤其是長期高強度戰爭所需的銅,讓當地貨幣很是吃緊。
不過,爪哇元各大家族,都經營了眾多種植園,出產各種香料、木材、糖類。他們的工坊里,能生產不遜於明朝的鐵器、瓷器和絲綢。此外,當地還出產各種珠寶和珍稀物品,並且從印度進口棉花進行加工。這些產業,都能帶來高額利潤,形成巨大的貿易順差,讓其他各國的貴金屬,源源不斷地匯入爪哇,補足了當地的各項需求。
除了貴金屬貨幣,各大家族還都發行自己的兌換券,乃至通用的紙鈔,用於進行大宗貿易。之前,元朝中央政權,經常忍不住濫發紙鈔,導致貶值嚴重,鈔票如同廢紙。但爪哇元外有明朝的九族壓力,內部各大家族也互相競爭,誰都不敢竭澤而漁,把這個好用的籌款方式用廢掉。
所以,爪哇政權的掌權者,都對自由貿易深信不疑,相信只要能夠維持貿易,這些就都不用發愁。
「不過,您真準備對所有商人動手麼?」他思考的時候,伊德里斯遲疑了下,還是問道:「馬穆魯克們名義上是各地的領主,但他們平日裡都是不管事兒的。基層的事務,都是這些包稅商負責。現在讓馬穆魯克去管,他們也沒有什麼經驗,不見得能管得過來。」
「這還只是一部分問題。埃及的財政收入,還很依賴貿易,要是貿易斷絕,連剛才說的這些貴金屬都難以獲取。您打算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啊?」
「管理的問題,其實不用愁。我們有豐富的建立組織的經驗,現在最麻煩的問題,反而是有人已經占領了這個生態位,不讓我們建立組織了。」郭康說:「至於貿易,就更簡單了。他們不做,有的是人做。」
「義大利商人一直想要我們給他們分一杯羹,今天早上的時候,爪哇商人的代表也親自跑過來了。他們想要在印度建立貿易基地,然後和我們合作,建立跨越大洋的貿易路線。這都可以很好地取代埃及商人了。」
「至於貴金屬這些……按照我們羅馬人的經驗,貨幣安全和貴金屬供應的穩定,反而是不可能靠貿易維持的。」
「這是有什麼典故麼?」伊德里斯問。
「羅馬故地,貴金屬也很貧乏。」郭康告訴他:「早年,羅馬人連自己的貨幣都沒有,一直在用人家的錢幣。後來,他們鑄造了『阿斯』作為銅錢。但當時的阿斯,就是一種份量很大的銅錠,非常原始。需要進行大額支付的時候,就去找南方的各個城邦定做。比如羅馬人使用的雙德拉克馬銀幣,就是委託卡普阿的鑄幣廠製作的。」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羅馬的農業比較強,手工業生產力也發展的很快,在和其他國家的交易中,常年處於順差。然而,北方的伊特拉斯坎聯盟,和迦太基關係密切;南方的各個城邦,則屬於希臘文化圈。羅馬人雖然生產了眾多商品,但在貿易上,地位卻比兩邊都低。」
「由於缺乏對於貨幣的話語權,別說藉助貨幣控制經濟了,連獲取貴金屬,穩定幣值,都難以做到。最後,羅馬人缺銅缺到連自己僅有的輔幣都無法維持了。那個銅坨坨,都要堅持不下去了。」
「貨幣難以維持,等於商品的定價都不能保證,出口商品還得被人刮一刀,等於要打白工。羅馬人摸索了很久,最後發現,還是戰爭,才能解開這個難題。」
「天兄紀元之前280年的時候,羅馬攻打青銅產地、伊特魯里亞的城鎮沃爾西尼。缺銅缺紅了眼的羅馬人,連神諭或者盟約之類的理由都沒準備好,主要目的就是搶銅。城破之後,羅馬人四處劫掠,掠走了所有銅器。連城裡的銅製神像,都被他們硬給搬走融掉了。」
「由於吃相太難看,希臘人在記錄這件事的時候,專門諷刺說『羅馬人熱愛藝術』——在那個年代,這種連神像都拆了去用的行為,有些過於實用主義了,尤其是信仰偶像很虔誠的希臘人,更是難以接受,因此出了名。」
「不過自此之後,羅馬人也開了竅。這一圈,哪裡有銅礦和銀礦,哪裡就能冒出來軍團。等到三次薩莫奈戰爭和皮洛士戰爭結束之後,羅馬人已經擊敗了義大利的其他勢力,獲得了對當地礦產的統治權,終於能夠穩定自己的幣制。」
「這時候,其他各方也終於開始正眼瞧他們。因為這時候,羅馬已經是迦太基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了。不過這個時候,依然是迦太基控制了市場和商路,而羅馬人還在生產商品。」
「出口產生的巨大順差,讓羅馬人手中持有大量迦太基債務,以至於開始的時候,羅馬這邊居然充滿了反戰人士——這與和平或者公義之類的理念口號,當然沒有關係。其實就是元老們唯恐手裡的債券打了水漂,因此遲遲不能下決心對迦太基開戰。」
「不過,真到了迫不得已打起來的時候,大家才發現,貿易優勢並不能決定什麼,對方的商業制裁也就是個笑話。等到第二次布匿戰爭,羅馬壓倒了迦太基,就開始發行自己的第納里烏斯銀幣——就是那個名字一直流傳到現在,還在被你們使用的幣種。」
「所以說,有時候也不用顧慮太多。」郭康笑道:「我們至少有武力保底呢,對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