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虎狼
第405章 虎狼
崇禎十四年。
九月十三日。
京師。
商行市井雖然仍舊熱鬧,街頭巷尾雖然仍舊熙熙攘攘。
但是京師的上空,卻是陰雲重重。
入目之處,皆是一片晦暗。
這座都城,在崇禎十三年時曾經短暫的重新煥發了生機。
但是現在,那生機又重新消失不見。
哪怕是清晨時分,仍舊是顯得暮氣沉沉。
或許,是存在的歲月太長了。
也或許,是經歷的風霜實在是太多了。
乾清宮內。
崇禎坐於首座之上,宮內眾臣林立,唯有一人坐於前列。
此人正是從南方受詔趕至京師,而後便立即被任為內閣首輔的周延儒。
這已經不是周延儒第一次作為首輔。
就在崇禎二年時,周延儒便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
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銜,改任文淵閣大學士,九月又升任內閣首輔,加少保銜,進武英殿大學士。
後來因為在和溫體仁的政治鬥爭落於下風,不得已只能稱病乞歸。
不過現如今,國事艱難,時局困頓。
後任的首輔一任不如一任。
崇禎也終於想起了周延儒這位曾經的首輔。
周延儒在任之時,國內時局還算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沒有像是現如今這般一頹再頹。
在前些時日的奏對之中,讓崇禎覺得委任周延儒作為首輔的選擇並沒有做錯。
周延儒上疏,如今時局如此,可以請釋放欠漕糧的那些欠戶,免除民間積年拖欠賦稅以使得流民歸鄉耕種。
凡是遭遇兵禍、災荒的地方減免今年田賦、寬宥戍罪以下人犯、復詿誤舉人、廣取士額、召還因言事而遭貶謫的官員等。
這些舉措,都讓崇禎感覺極有道理。
崇禎對於周延儒很是尊敬,在此之後,一直稱呼周延儒為元輔或是先生,甚至頻繁賜坐、賜膳。
曾經薛國觀在任,可沒有多少賜座的殊榮。
這份殊榮,在歷任首輔之中,只有楊嗣昌曾擁有過。
足以見崇禎對於周延儒的倚重。
遼東傾覆、西北失守。
南國的局勢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崇禎早已經是心急如焚。
偌大的朝堂之上一眾大臣,崇禎都感覺不可信任。
陳新甲雖然勇於任事,但是到底是才能不足,不足以支撐國家。
如今國勢每況愈下。
周延儒的到來,也算是讓崇禎這個溺水的人抓住了一個可以依仗的事物。
「松錦兩城糧草已近枯竭,只夠維持四月,若是儘可能節衣縮食,也只能是延長兩月的時間,預計到明年開春不久,兩城便要斷糧。」
「屆時……」
陳新甲的話並沒有說完,但是在座的群臣和崇禎卻是都明白了陳新甲的意思。
等到明年開春,松、錦兩城彈盡糧絕之時,便是城破軍敗之日。
松錦一失,杏山、塔山自然難以防守。
到時候大明在遼東之地,將會只剩下寧遠這一座孤城。
沒有了遼東的松、錦,清軍將會越發的肆無忌憚,到時候一次次的入邊劫掠將會重演。
經歷了松錦、西北兩方戰場的失敗。
國家在北方幾近無有可戰之兵。
也不能像是此前幾次清軍入寇之時,號召天下兵馬勤王。
因為如今的南國的兵馬,全都被調集前去圍剿萬民軍以及張獻忠了。
國事艱難,朝廷對於地方越發的薄弱,西南的土司也已經開始有了其他的想法,應繳的稅賦也找尋藉口減半或拖欠。
「元輔以為現今之局,該當如何?」
崇禎心中早已經沒有了主意,只能是將問題拋給周延儒。
若是他有主意,國事也不會頹廢到如今這般田地。
坐在座椅上的周延儒眼神微動,心中嘆息了一聲。
朝廷首輔的位置在此前,或許是個香餑餑。
但是在現在,卻是旁人避之不及的存在。
時局日益糜爛,國家暮氣沉沉。
傾覆崩塌之勢已經很明顯了,周延儒此時出任首輔,也隱約能預料到自己的結果。
但是就算知再來必至禍及,天子有詔,卻也不敢不來。
而且朝廷內部的情況,周延儒也是清楚。
他的那些門生都希望他能復出,甚至花費巨額的白銀結交內官、大臣,推動他的復出。
「事有輕重緩急,當擇其重者先為之,其不重者後為之。」
周延儒微微欠身,奏對道。
「援錦之戰未能竟全功,不過也算是解除了松錦燃眉之急。」
「松、錦兩城尚有四月之糧,數萬之兵,可以暫緩援救。」
「如今兵禍嚴重,疫病又起,南國萬賊軍聲勢漸隆,山東又有其從者截斷漕運,供應京師尚且困難,勉力支撐已是不易。」
「當務之急,應是南國與西北。」
崇禎眉頭微蹙,但是很快又舒展了下去。
他迫切的希望能夠解決遼東的問題。
但是通過周延儒的話,他也知道遼東的問題只能是拖延下去。
此番松錦之戰,已經是集結九邊精銳之師,舉北國之力,最終卻還是落敗。
當時洪承疇奏請,想要步步為營,徐徐推進,以解錦州之圍。
但是國家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的錢糧來供給遼東。
甚至在後期,都是將原本應當調派給南國、西北等鎮的軍費,直接抽出一部分運往遼東。
而這樣造成的結果便是,南國諸鎮怨氣橫生。
左良玉甚至按兵不動許久,聲稱麾下兵將無餉怨氣極重,只能勉力彈壓。
若是再行進軍征伐,恐怕會引起麾下兵馬兵變。
「南國如今張獻忠、李岩二賊分立。」
「張獻忠占據九江府麾下眾約十萬,威脅頗大,不可放縱。」
湖廣巡撫奏報聲稱,張獻忠麾下兵眾已逾十萬,軍卒甲衣鮮亮,軍陣嚴整,士氣高昂,不能與流竄之時同語。
進剿張獻忠的諸鎮之中,主力無疑是左良玉。
曹變蛟、羅汝才等鎮,兵力薄弱,只是作為偏師,無力威脅到現在聲勢已成的張獻忠。
因為左良玉的放縱,張獻忠也因此做大,先攻占了黃梅,後又連下武昌周圍鄲水、黃州、麻城三城,威脅武昌。
為防張獻忠竄入南直隸,南直隸甚至分兵前來防守西南。
因此又使得對抗萬民軍的正面戰場越發的薄弱。
「曹變蛟、猛如虎、劉光祚、羅汝才四將麾下兵力薄弱,不足以對抗張獻忠。」
「進剿諸鎮,實力最為雄厚者,當推左良玉。」
「因此,若要剿滅張獻忠,還需依仗左良玉。」
周延儒所說的話,在座的諸位臣工全都知曉。
「左良玉與張獻忠彼此之間仇怨頗深,難以化解。」
「眼下盤踞武昌,不肯進軍,藉口餉銀短缺。」
「可以先行補發歷年欠餉,再檄左良玉。」
「朝廷有大義之名,補發欠餉,左良玉再無藉口,只能出征。」
陳新甲眉頭緊蹙,猶豫了許久之後,上前了一步,他先是向著崇禎行了一禮。
崇禎會意,當下道。
「陳愛卿,可是有話想說?」
「啟稟陛下,臣確實有事啟奏。」
陳新甲再行了一禮,繼而沉聲道。
「左良玉九檄不至,驕橫跋扈,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早懷他意。」
「朝廷無有懲戒,便是已經寬容有佳,若是補發欠餉,豈不是使其認為朝廷軟弱,此舉必將助長其囂張氣焰。」
「倘若朝廷示弱,諸鎮之後紛紛效仿,更是一場災難。」
崇禎聞言神色不由的也凝重了下來。
陳新甲所說的問題,確實是實際存在的。
欠餉已經是諸鎮常態,九邊重鎮都常常欠餉,更何況內地的軍鎮?
朝廷寅吃卯糧多時,各項虧空,只能連番加餉。
餉銀足額發放的軍鎮,找遍天下都找不出一鎮。
「更何況,就算想要補發欠餉,如今國庫一時也沒有辦法抽出如此多的銀兩。」
面對著陳新甲的質疑。
周延儒並沒有過多的表情。
他等著陳新甲說完所有的事情,而後才接著說道。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如今時局危難,此舉雖然不妥,但卻已是現如今能用的最好辦法,陳尚書心中也應當清楚。」
周延儒只用了一席話,便讓陳新甲開不了口。
陳新甲身為兵部尚書,如何不知道如今國家各處兵事的情況。
國家確實在衰弱,就像一棟巨大的房屋。
屋外狂風暴雨,腐朽不堪的房屋很多地方都開始破損。
但是房屋之中用來修補的木板石料卻並不夠用。
只能是……勉力支撐……
陳新甲無言而退。
「各鎮糧餉短缺,國庫空虛難以盡補,當先緊剿賊事務。」
「松錦以維穩為主,保持現狀即可。」
「可以暫削遼東供給,以供國內剿賊事務……」
周延儒話音落下,乾清宮內一切的聲音驟然消散。
松錦大戰,五萬餘名兵將死傷。
日後是不需要發放這五萬餘名兵將的糧餉。
但是卻要發放撫恤。
數萬將士陣亡的撫恤並不是一筆小的數目。
周延儒說的很隱晦。
但是在座的眾人都是宦海沉浮多年。
自然是能夠聽得出來周延儒這句話的言外之意。
周延儒,要動那筆用作撫恤的錢糧。
陳新甲張了張嘴,想要說些什麼。
但是他的神色不斷變幻,最後到底還是沒有說出來。
陳新甲低下了頭,時事如此,他確實想不出比這更好的辦法……
「左良玉跋扈非常,難以制約,所以除去補齊所部糧餉之外,還需要調遣一員大將制約。」
「制約?」
崇禎看著周延儒,皺眉道。
「如今南國進剿張獻忠諸鎮,唯左良玉勢力最大,又有何人……」
崇禎說道一半,便停下了言語,他想起了一個人。
「你是說……」
「陛下想的不錯。」
周延儒雙手作揖,微微躬身,奏對道。
「正是陳望。」
周延儒侃侃而談。
「九月初十,平賊將軍陳望奏報,歷經多月苦戰終於收復襄陽。」
「賊將李定國於城破之時,於當日夜乘船,領數十騎往東而逃,餘眾賊人皆被執下。」
「襄陽既復,圍城兵馬方的解脫。」
「襄陽城外,如今有漢中鎮兵馬一營,湖廣兵六營,合有軍兵萬餘,統兵者為漢中鎮副總兵周遇懋。」
崇禎沉吟了片刻。
「周遇懋……」
這個名字崇禎有些熟悉。
在搜尋了一會記憶之後,崇禎也想起了周遇懋到底是誰。
關外的事務,崇禎也是近些時日才逐漸弄清。
左良玉作為一鎮總兵,到底是為何有那麼多的兵馬,也是暗中的規則使然。
作為比左良玉更為能征善戰的陳望,麾下自然也有大量兵馬。
為了制約陳望,所以在不久之前,兵部提議升周遇懋為副總兵,以分陳望之權。
「陳望戰功赫赫,掛平賊將軍印,專剿河南之權,於關內諸鎮軍中廣有威望。」
「河南民變,陳望領漢中鎮兵前往平叛,無暇分身。」
「但可調周遇懋領本部兵馬及湖廣兵東進,以剿獻賊,借陳望之名,制衡左良玉。」
崇禎眉頭微蹙,沒有立即回答周延儒的提議。
因為,陳望如今手中的權力好像實在是有些太大了。
當初升周遇懋為副總兵是為了制約陳望,分陳望之權。
但是實際上,周遇懋好像早已經是成為了陳望的心腹,根本就沒有分到陳望手中的權柄。
陳望如今掌控著河南的剿務,河南兵馬幾乎為其所控。
新軍七營,更是由其親自訓練。
身為皇帝,崇禎對於權力極為敏感。
陳望一直以來都還算聽話,但是誰能夠保證陳望能夠一直忠誠下去。
就算陳望一直忠誠,那他麾下的那些營將又會忠誠嗎?
陳望可是和左良玉一樣,手底下有不少歸降的流寇。
像整世王王國寧、十反王楊友賢等眾,現在都是附從在陳望的羽翼之下直接聽調。
而受孫傳庭節制的高傑、惠登相、馬進忠這些舊三十六營的營首,似乎都和陳望走的很近。
若是再給陳望委以重任,恐怕……
崇禎雙目微凝。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他很小的時候便聽說過。
大明雖以武立國,但是之後以文制武,其中也有這樣的考慮。
只是隨著時局的惡化,武將的權力又開始膨脹。
陳望一直以來的所作所為,確實稱得上一句忠心耿耿。
但是……
王莽謙恭未篡時……
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
崇禎從各方各面也得到了一些關於漢中鎮的消息,還有陳望的消息。
陳望的逾權之舉,從接管漢中衛便已經開始了。
私設關卡收取商稅,巧取豪奪礦山田地,勾結官員買賣貨物。
從去年開始,彈劾陳望的奏摺便變多了起來。
那個時候崇禎便多留了一些心思。
所以崇禎也發現了一些事情。
很多和陳望做對的人,很多時候都死的不明不白……
崇禎抬起頭,沉下了眼神。
陳望的內里。
似乎並沒有表面上那麼……
忠誠……
如果說左良玉是狼。
那麼陳望,無疑就是一隻猛虎。
用陳望去節制左良玉……
驅虎吞狼……
真能坐收漁利嗎?
崇禎十四年。
九月十三日。
京師。
商行市井雖然仍舊熱鬧,街頭巷尾雖然仍舊熙熙攘攘。
但是京師的上空,卻是陰雲重重。
入目之處,皆是一片晦暗。
這座都城,在崇禎十三年時曾經短暫的重新煥發了生機。
但是現在,那生機又重新消失不見。
哪怕是清晨時分,仍舊是顯得暮氣沉沉。
或許,是存在的歲月太長了。
也或許,是經歷的風霜實在是太多了。
乾清宮內。
崇禎坐於首座之上,宮內眾臣林立,唯有一人坐於前列。
此人正是從南方受詔趕至京師,而後便立即被任為內閣首輔的周延儒。
這已經不是周延儒第一次作為首輔。
就在崇禎二年時,周延儒便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
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銜,改任文淵閣大學士,九月又升任內閣首輔,加少保銜,進武英殿大學士。
後來因為在和溫體仁的政治鬥爭落於下風,不得已只能稱病乞歸。
不過現如今,國事艱難,時局困頓。
後任的首輔一任不如一任。
崇禎也終於想起了周延儒這位曾經的首輔。
周延儒在任之時,國內時局還算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沒有像是現如今這般一頹再頹。
在前些時日的奏對之中,讓崇禎覺得委任周延儒作為首輔的選擇並沒有做錯。
周延儒上疏,如今時局如此,可以請釋放欠漕糧的那些欠戶,免除民間積年拖欠賦稅以使得流民歸鄉耕種。
凡是遭遇兵禍、災荒的地方減免今年田賦、寬宥戍罪以下人犯、復詿誤舉人、廣取士額、召還因言事而遭貶謫的官員等。
這些舉措,都讓崇禎感覺極有道理。
崇禎對於周延儒很是尊敬,在此之後,一直稱呼周延儒為元輔或是先生,甚至頻繁賜坐、賜膳。
曾經薛國觀在任,可沒有多少賜座的殊榮。
這份殊榮,在歷任首輔之中,只有楊嗣昌曾擁有過。
足以見崇禎對於周延儒的倚重。
遼東傾覆、西北失守。
南國的局勢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崇禎早已經是心急如焚。
偌大的朝堂之上一眾大臣,崇禎都感覺不可信任。
陳新甲雖然勇於任事,但是到底是才能不足,不足以支撐國家。
如今國勢每況愈下。
周延儒的到來,也算是讓崇禎這個溺水的人抓住了一個可以依仗的事物。
「松錦兩城糧草已近枯竭,只夠維持四月,若是儘可能節衣縮食,也只能是延長兩月的時間,預計到明年開春不久,兩城便要斷糧。」
「屆時……」
陳新甲的話並沒有說完,但是在座的群臣和崇禎卻是都明白了陳新甲的意思。
等到明年開春,松、錦兩城彈盡糧絕之時,便是城破軍敗之日。
松錦一失,杏山、塔山自然難以防守。
到時候大明在遼東之地,將會只剩下寧遠這一座孤城。
沒有了遼東的松、錦,清軍將會越發的肆無忌憚,到時候一次次的入邊劫掠將會重演。
經歷了松錦、西北兩方戰場的失敗。
國家在北方幾近無有可戰之兵。
也不能像是此前幾次清軍入寇之時,號召天下兵馬勤王。
因為如今的南國的兵馬,全都被調集前去圍剿萬民軍以及張獻忠了。
國事艱難,朝廷對於地方越發的薄弱,西南的土司也已經開始有了其他的想法,應繳的稅賦也找尋藉口減半或拖欠。
「元輔以為現今之局,該當如何?」
崇禎心中早已經沒有了主意,只能是將問題拋給周延儒。
若是他有主意,國事也不會頹廢到如今這般田地。
坐在座椅上的周延儒眼神微動,心中嘆息了一聲。
朝廷首輔的位置在此前,或許是個香餑餑。
但是在現在,卻是旁人避之不及的存在。
時局日益糜爛,國家暮氣沉沉。
傾覆崩塌之勢已經很明顯了,周延儒此時出任首輔,也隱約能預料到自己的結果。
但是就算知再來必至禍及,天子有詔,卻也不敢不來。
而且朝廷內部的情況,周延儒也是清楚。
他的那些門生都希望他能復出,甚至花費巨額的白銀結交內官、大臣,推動他的復出。
「事有輕重緩急,當擇其重者先為之,其不重者後為之。」
周延儒微微欠身,奏對道。
「援錦之戰未能竟全功,不過也算是解除了松錦燃眉之急。」
「松、錦兩城尚有四月之糧,數萬之兵,可以暫緩援救。」
「如今兵禍嚴重,疫病又起,南國萬賊軍聲勢漸隆,山東又有其從者截斷漕運,供應京師尚且困難,勉力支撐已是不易。」
「當務之急,應是南國與西北。」
崇禎眉頭微蹙,但是很快又舒展了下去。
他迫切的希望能夠解決遼東的問題。
但是通過周延儒的話,他也知道遼東的問題只能是拖延下去。
此番松錦之戰,已經是集結九邊精銳之師,舉北國之力,最終卻還是落敗。
當時洪承疇奏請,想要步步為營,徐徐推進,以解錦州之圍。
但是國家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的錢糧來供給遼東。
甚至在後期,都是將原本應當調派給南國、西北等鎮的軍費,直接抽出一部分運往遼東。
而這樣造成的結果便是,南國諸鎮怨氣橫生。
左良玉甚至按兵不動許久,聲稱麾下兵將無餉怨氣極重,只能勉力彈壓。
若是再行進軍征伐,恐怕會引起麾下兵馬兵變。
「南國如今張獻忠、李岩二賊分立。」
「張獻忠占據九江府麾下眾約十萬,威脅頗大,不可放縱。」
湖廣巡撫奏報聲稱,張獻忠麾下兵眾已逾十萬,軍卒甲衣鮮亮,軍陣嚴整,士氣高昂,不能與流竄之時同語。
進剿張獻忠的諸鎮之中,主力無疑是左良玉。
曹變蛟、羅汝才等鎮,兵力薄弱,只是作為偏師,無力威脅到現在聲勢已成的張獻忠。
因為左良玉的放縱,張獻忠也因此做大,先攻占了黃梅,後又連下武昌周圍鄲水、黃州、麻城三城,威脅武昌。
為防張獻忠竄入南直隸,南直隸甚至分兵前來防守西南。
因此又使得對抗萬民軍的正面戰場越發的薄弱。
「曹變蛟、猛如虎、劉光祚、羅汝才四將麾下兵力薄弱,不足以對抗張獻忠。」
「進剿諸鎮,實力最為雄厚者,當推左良玉。」
「因此,若要剿滅張獻忠,還需依仗左良玉。」
周延儒所說的話,在座的諸位臣工全都知曉。
「左良玉與張獻忠彼此之間仇怨頗深,難以化解。」
「眼下盤踞武昌,不肯進軍,藉口餉銀短缺。」
「可以先行補發歷年欠餉,再檄左良玉。」
「朝廷有大義之名,補發欠餉,左良玉再無藉口,只能出征。」
陳新甲眉頭緊蹙,猶豫了許久之後,上前了一步,他先是向著崇禎行了一禮。
崇禎會意,當下道。
「陳愛卿,可是有話想說?」
「啟稟陛下,臣確實有事啟奏。」
陳新甲再行了一禮,繼而沉聲道。
「左良玉九檄不至,驕橫跋扈,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早懷他意。」
「朝廷無有懲戒,便是已經寬容有佳,若是補發欠餉,豈不是使其認為朝廷軟弱,此舉必將助長其囂張氣焰。」
「倘若朝廷示弱,諸鎮之後紛紛效仿,更是一場災難。」
崇禎聞言神色不由的也凝重了下來。
陳新甲所說的問題,確實是實際存在的。
欠餉已經是諸鎮常態,九邊重鎮都常常欠餉,更何況內地的軍鎮?
朝廷寅吃卯糧多時,各項虧空,只能連番加餉。
餉銀足額發放的軍鎮,找遍天下都找不出一鎮。
「更何況,就算想要補發欠餉,如今國庫一時也沒有辦法抽出如此多的銀兩。」
面對著陳新甲的質疑。
周延儒並沒有過多的表情。
他等著陳新甲說完所有的事情,而後才接著說道。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如今時局危難,此舉雖然不妥,但卻已是現如今能用的最好辦法,陳尚書心中也應當清楚。」
周延儒只用了一席話,便讓陳新甲開不了口。
陳新甲身為兵部尚書,如何不知道如今國家各處兵事的情況。
國家確實在衰弱,就像一棟巨大的房屋。
屋外狂風暴雨,腐朽不堪的房屋很多地方都開始破損。
但是房屋之中用來修補的木板石料卻並不夠用。
只能是……勉力支撐……
陳新甲無言而退。
「各鎮糧餉短缺,國庫空虛難以盡補,當先緊剿賊事務。」
「松錦以維穩為主,保持現狀即可。」
「可以暫削遼東供給,以供國內剿賊事務……」
周延儒話音落下,乾清宮內一切的聲音驟然消散。
松錦大戰,五萬餘名兵將死傷。
日後是不需要發放這五萬餘名兵將的糧餉。
但是卻要發放撫恤。
數萬將士陣亡的撫恤並不是一筆小的數目。
周延儒說的很隱晦。
但是在座的眾人都是宦海沉浮多年。
自然是能夠聽得出來周延儒這句話的言外之意。
周延儒,要動那筆用作撫恤的錢糧。
陳新甲張了張嘴,想要說些什麼。
但是他的神色不斷變幻,最後到底還是沒有說出來。
陳新甲低下了頭,時事如此,他確實想不出比這更好的辦法……
「左良玉跋扈非常,難以制約,所以除去補齊所部糧餉之外,還需要調遣一員大將制約。」
「制約?」
崇禎看著周延儒,皺眉道。
「如今南國進剿張獻忠諸鎮,唯左良玉勢力最大,又有何人……」
崇禎說道一半,便停下了言語,他想起了一個人。
「你是說……」
「陛下想的不錯。」
周延儒雙手作揖,微微躬身,奏對道。
「正是陳望。」
周延儒侃侃而談。
「九月初十,平賊將軍陳望奏報,歷經多月苦戰終於收復襄陽。」
「賊將李定國於城破之時,於當日夜乘船,領數十騎往東而逃,餘眾賊人皆被執下。」
「襄陽既復,圍城兵馬方的解脫。」
「襄陽城外,如今有漢中鎮兵馬一營,湖廣兵六營,合有軍兵萬餘,統兵者為漢中鎮副總兵周遇懋。」
崇禎沉吟了片刻。
「周遇懋……」
這個名字崇禎有些熟悉。
在搜尋了一會記憶之後,崇禎也想起了周遇懋到底是誰。
關外的事務,崇禎也是近些時日才逐漸弄清。
左良玉作為一鎮總兵,到底是為何有那麼多的兵馬,也是暗中的規則使然。
作為比左良玉更為能征善戰的陳望,麾下自然也有大量兵馬。
為了制約陳望,所以在不久之前,兵部提議升周遇懋為副總兵,以分陳望之權。
「陳望戰功赫赫,掛平賊將軍印,專剿河南之權,於關內諸鎮軍中廣有威望。」
「河南民變,陳望領漢中鎮兵前往平叛,無暇分身。」
「但可調周遇懋領本部兵馬及湖廣兵東進,以剿獻賊,借陳望之名,制衡左良玉。」
崇禎眉頭微蹙,沒有立即回答周延儒的提議。
因為,陳望如今手中的權力好像實在是有些太大了。
當初升周遇懋為副總兵是為了制約陳望,分陳望之權。
但是實際上,周遇懋好像早已經是成為了陳望的心腹,根本就沒有分到陳望手中的權柄。
陳望如今掌控著河南的剿務,河南兵馬幾乎為其所控。
新軍七營,更是由其親自訓練。
身為皇帝,崇禎對於權力極為敏感。
陳望一直以來都還算聽話,但是誰能夠保證陳望能夠一直忠誠下去。
就算陳望一直忠誠,那他麾下的那些營將又會忠誠嗎?
陳望可是和左良玉一樣,手底下有不少歸降的流寇。
像整世王王國寧、十反王楊友賢等眾,現在都是附從在陳望的羽翼之下直接聽調。
而受孫傳庭節制的高傑、惠登相、馬進忠這些舊三十六營的營首,似乎都和陳望走的很近。
若是再給陳望委以重任,恐怕……
崇禎雙目微凝。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他很小的時候便聽說過。
大明雖以武立國,但是之後以文制武,其中也有這樣的考慮。
只是隨著時局的惡化,武將的權力又開始膨脹。
陳望一直以來的所作所為,確實稱得上一句忠心耿耿。
但是……
王莽謙恭未篡時……
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
崇禎從各方各面也得到了一些關於漢中鎮的消息,還有陳望的消息。
陳望的逾權之舉,從接管漢中衛便已經開始了。
私設關卡收取商稅,巧取豪奪礦山田地,勾結官員買賣貨物。
從去年開始,彈劾陳望的奏摺便變多了起來。
那個時候崇禎便多留了一些心思。
所以崇禎也發現了一些事情。
很多和陳望做對的人,很多時候都死的不明不白……
崇禎抬起頭,沉下了眼神。
陳望的內里。
似乎並沒有表面上那麼……
忠誠……
如果說左良玉是狼。
那麼陳望,無疑就是一隻猛虎。
用陳望去節制左良玉……
驅虎吞狼……
真能坐收漁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