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臣請誅於允忠,滿門抄斬!
第251章 臣請誅於允忠,滿門抄斬!
養心殿裡,紅燭搖晃。
太監們都已退出了養心殿,只有八個宮女還在殿內值守。
朱祐樘對著顧氏招了招手:「到朕這來。」
「是。」
顧氏深吸一口氣,緩緩上前。
此時顧氏心裡,心亂如麻。
因為張婉兒的關係,她心中的激動和歡喜,已經當然無存。
心中有的,只剩下緊張和忐忑。
她不知道今夜過後,這後宮之中,又是何等局面。
她還能不能回到,從前那種清冷安靜的日子。
朱祐樘看著緩緩走到自己面前的顧氏,伸手挑起她的下巴,端詳著她的容貌。
顧氏作為朱祐樘親選的嬪妃,容貌自然算是上佳,但和張婉兒,陳圓圓,柳如是比起來,可就差遠了。
顧氏是很典型的北方女人長相,身材高大豐滿,闊面重頤,天圓地方,鼻樑高挺,嘴巴偏薄,五官立體,頗有古典韻味。
她不似陳圓圓和柳如是那般,柔美可人,讓人一眼就喜歡上。
而是屬于越看越耐看,挑不出什麼毛病的那種。
「不錯,前段時間是朕不好,倒是冷落了你,你不會生朕的氣吧?」
顧氏連忙回應道:「嬪妾不敢,陛下公務繁忙,嬪妾無力為陛下分憂已是惶恐,又怎敢與陛下置氣?」
「不生氣就好,時候不早了,就此歇息吧。」
「是,陛下。」
朱祐樘拉著顧氏的手,走向殿後的龍床。
「陛下……」
顧氏柔柔一聲,已被朱祐樘擁入懷抱。
床帳輕落,紅燭新停,又是一夜魚龍舞。
……
翌日。
卯時一刻,朱祐樘便被鐘鼓司的晨鐘喚醒。
宮女太監們在養心殿內忙前忙後,伺候朱祐樘起床。
司禮監的太監們,更是早早地侯在了養心殿外,等候朱祐樘的命令。
朱祐樘起身後,看了一眼身邊依舊熟睡的顧氏,沒有吵醒她,獨自起了床。
平日朱祐樘起的要遲些,今日這麼早,主要還是因為今天有朝會。
朱祐樘在宮女的服侍下,穿好朝服後,便走出養心殿,坐上龍輦,朝著奉天門走去。
這是自朱祐樘回京,清洗完參與京城政變的官員後,第一次開朝會。
在清洗中倖存的官員們,一個都不敢怠慢,早早地就換上朝服,在奉天門廣場上等候了。
隨著朱祐樘來到奉天殿,坐上龍椅,奉天殿廣場上的文武官員們,紛紛跪下行禮。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祐樘放眼望去,奉天殿廣場上的官員,站位都稀疏了好多。
朱祐樘上次清洗的力度實在是太大了,殃及京城內上百個部分。
特別是號稱儲官之所的翰林院,更是差點沒被朱祐樘連鍋端了。
因為儲官都死得差不多了,所以補缺的速度有些慢,很多官職都還沒尋到合適的人選,只能先空著。
「平身。」
「謝陛下!」
文武百官們起身後,便有司禮監的小太監,高聲喊道:「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文武百官們個個眼觀鼻,鼻觀心,站在原地,沉默不語。
朱祐樘那鐵血手段,殺得百官心驚膽寒。
誰也不願意,主動去招惹這尊煞神。
朱祐樘等了一會,始終無人上奏,便沉聲發問:「沒有奏事的嗎?」
朱祐樘眼神掃過之處,百官低緊了頭顱,生怕被朱祐樘給注意到。
朱祐樘又看向站在最前方的官員,六個尚書,三個閣老,皆是沉默不語。
包括被朱祐樘新提上來的幾個尚書,也都不敢多言。
「既然你們都無要事相奏,那朕倒是有一件事,要請諸位愛卿們,討論一下。」
朱祐樘冷哼一聲,隨後說道:「前兩天,朕收到南京兵部尚書張鵬,送上來的題本。」
「題本上說,南京兵部查獲一起下海走私案。」
「應天府府尹於允忠,和瑞昌縣劉大夏的劉氏一族,私造海船,企圖下海走私,被南京兵部抓到,人贓俱獲。」
「瑞昌劉氏一族,反抗激烈,拒不投降,已被南京五城兵馬司殲滅。」
「而于氏一族,則是提前被錦衣衛抓捕,押往了京城。」
「現在于氏一族就在錦衣衛的詔獄裡押著,諸位愛卿以為,朕當如何處理這件事啊?」
朱祐樘此話一出,頓時讓那些碩果僅存的江南官員們,心中一凜,面色變得嚴肅起來。
他們在心中感嘆,該來的還是要來了。
下海走私這件事,果然還是躲不過陛下的審查。
在這之前,張鵬已經暗中與京城這些江南官員,打過招呼。
他們心中早已有數,互相對視一眼後,便按照約定好的說辭,依次上奏。
「啟稟陛下,禁海是高祖皇帝在位時,就定下的祖制。」
「於允忠和劉氏一族,罔顧祖制,私自下海,必須嚴懲!」
「微臣提議,立刻處死於允忠等人,以儆效尤!」
禮部侍郎章寧上前一步,拱手以請。
朱祐樘目光移到章寧的身上,面上不露聲色,沒有泄露一絲一毫的情緒。
但他已經在心裡,回想著章寧的籍貫了。
章寧,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
想到這裡,朱祐樘心中便划過一絲冷笑。
章寧自認為,自己的建議,還算是安全。
朱祐樘不是喜歡殺官嗎?
自己的建議又不是要保於允忠,而是要除掉於允忠,朱祐樘再怎麼憤怒,也不能遷怒到自己身上來吧?
但面對朱祐樘的目光,章寧心中還是難免有些惴惴不安。
但很快,又有一位官員站了出來,分擔了章寧身上的壓力。
「章侍郎所言正是,祖宗之法,絕不可變,於允忠身為應天府尹,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微臣以為,不單是要斬於允忠一人,更是要將於家滿門抄斬,才可威懾眾人,嚴格遵守禁海制度!」
說話的人叫黃允,吏科給事中,贛州吉安府吉水縣人。
他和章寧一樣,總覺著勸朱祐樘殺官,一定錯不了。
只要不是開口為於允忠求情,朱祐樘肯定不會為難自己。
緊接著,又有數名江南官員站了出來,紛紛要求朱祐樘,嚴懲下海走私之人。
江南籍貫的官員,要求嚴懲私自下海走私的江南官員。
乍一看,還真覺得這些官員,對大明皇帝忠心耿耿,大義滅親,忍痛嚴懲自己的同鄉。
但細細想來,卻發現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些官員只不過是在努力和于氏一族,劉氏一族做切割,從而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已。
這些南方的走私集團,確實夠狠,對自己人也如此絕情。
在明知營救不了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將劉氏一族和于氏一族徹底消滅,從而來保住其他人的利益。
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之後,心裡寒不寒,酸不酸?
歷史與政治的複雜性就在於此,看似與自己立場非常矛盾的舉措,其實都是因為核心利益的變化。
搞不清楚歷史人物的利益關係,那就如同霧裡看花一樣,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明明是一個為己謀私的奸臣,卻在某一件事上,表現得像一個忠臣一樣。
所謂大奸似忠,就是這個道理。
但只要深剖歷史,理清他們的核心利益關係。
便不難看出,其實驅動這些歷史人物,做出複雜的,難以理解的,甚至是矛盾的舉措的根本原因,非常簡單,並且從未改變。
只有兩個字,利益。
朱祐樘沒有出聲,只是暗暗將這些人記在了心裡。
這些要求嚴懲於允忠的官員,無一例外,全是江南籍貫的。
其他地方的官員,因為事不關己,所以選擇高高掛起,站在原地一言不發,根本就不摻和這檔子事。
朱祐樘的目光,在文官官員身上掃視了一圈後,看向了自己重新起用的,刑部尚書何喬新,點名提問。
「何愛卿,你是刑部尚書,你來說說,此事朕當如何判罰?」
何喬新之前提到過,他是贛州廣昌府旴江鎮人,是六部尚書中,唯一一位江南籍貫的人。
朱祐樘故意點名讓他諫言,就是在試探他的立場。
若何喬新也只是輕飄飄地來一句,處死於允忠之後,就沒有後續的話。
他這個刑部尚書的位置,也就做到頭了。
何喬新被朱祐樘點名後,臉色頓時一沉。
他快步走出隊列,手執笏板,恭敬一禮:「回陛下,臣以為,確實應當嚴懲於允忠等人。」
「但走私一事,牽扯諸多,應當不止有這兩家人涉及其中。」
「陛下可命張鵬繼續調查,順藤摸瓜,徹底清查走私一事,將走私勢力,一網打盡!」
何喬新的建議,在其他官員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擴大調查範圍,清查更多的走私勢力。
看來何喬新也看出來了,朱祐樘斌不滿足於只處理於允忠一人,而是想要擴大戰果。
那他就拋磚引玉,企圖通過交出更多的走私勢力,用來平息此事。
但何喬新依然只是避重就輕,根本就不談江南走私案的根本原因。
朝中的江南文官們心中一驚,對何喬新的提議,微微感到有些不滿。
做做樣子就行了,你這廝怎麼還真跟著皇帝一起,對自己人開刀呢?
誰知道,後面被張鵬交出來的倒霉蛋,是不是自己的家族呢?
而朱祐樘對和何喬新的提議,也並不感到滿意。
江南走私案,怎麼可能就這麼輕鬆結束?
朱祐樘要的,遠比這些江南走私集團們願意給的,要多得多。
朱祐樘面無表情地看向何喬新,沉默了好一會,才說道:「於允忠確實該死,只是朕有些不明白。」
「之前劉大夏口口聲聲地說,下西洋一事入不敷出,有弊無利,下一次西洋要耗費數十萬錢,而受益甚微。」
「既然如此,那為何江南的官員們,又爭先恐後地下海走私,屢禁不止呢?!」
「難道是這些江南官員們,喜歡虧錢送溫暖嗎?」
「甚至就連私藏鄭和航海圖的劉大夏,他自己的家族,都在偷偷下海走私呢?!」
朱祐樘的這個問題,直指官員下海走私的核心原因,一下便令朝中所有江南官員,變了臉色。
這些官員內心恐慌至極,身體不自覺地打著哆嗦,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
他們江南官員們,世世代代,守護了將近一百年的秘密,就要被朱祐樘給戳破了!
自太宗皇帝駕崩之後,以三楊為首的江南文官們,就拼了命的掩飾鄭和下西洋的真相。
以楊士奇為首的江南內閣閣老們,不惜一連害死兩位皇帝,徹底將下西洋之事,從根本上破壞掉。
宣宗皇帝只下了一次西洋,準備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人就駕崩了。
大明皇帝下西洋一事,成功被江南文官們攔了下來。
到了英宗皇帝親政後,英宗皇帝就察覺到了下西洋這事,荒廢得很不對勁。
好好的賺錢買賣,怎麼說停就停呢?
所以在鬥倒楊士奇後,英宗皇帝便令工部侍郎焦宏,在閩州督造一百二十艘下西洋的海船,準備重啟下西洋一事。
但土木堡之變後,這件事就無疾而終了。
大明皇帝下西洋一事,再次成功地被江南文官們給阻止了。
後面被推上來的傀儡皇帝朱祁鈺,在于謙面前連屁都不敢放一個,他怎麼敢在于謙面前,重提下西洋一事呢?
所以江南走私集團們,過了舒舒服服的八年,開開心心,放心大膽地走私了八年。
時至今日,都還有不少江南士紳,懷念朱祁鈺這位明君,懷念于謙和朱祁鈺這對君臣不疑的模範君臣。
等到英宗皇帝復辟後,因為英宗一直在清算土木堡之變中參與的官員,同時又在盡力收復文官手中,被于謙竊取的皇帝權力。
所以暫時沒時間重啟下西洋一事,八年後英宗皇帝好不容易有了權力,又莫名其妙地駕崩了。
下西洋一事,也就無從談起了。
待到憲宗皇帝登基後,也對下西洋一事動過心思。
他曾讓汪直去兵部討要航海圖,但劉大夏就以一句找不到了為由,搪塞了過去。
此後,憲宗皇帝也不再提及下西洋一事,甚至都沒有處罰劉大夏,這事就這麼過去了。
就這樣,重下西洋一事,再次無疾而終。
(本章完)
養心殿裡,紅燭搖晃。
太監們都已退出了養心殿,只有八個宮女還在殿內值守。
朱祐樘對著顧氏招了招手:「到朕這來。」
「是。」
顧氏深吸一口氣,緩緩上前。
此時顧氏心裡,心亂如麻。
因為張婉兒的關係,她心中的激動和歡喜,已經當然無存。
心中有的,只剩下緊張和忐忑。
她不知道今夜過後,這後宮之中,又是何等局面。
她還能不能回到,從前那種清冷安靜的日子。
朱祐樘看著緩緩走到自己面前的顧氏,伸手挑起她的下巴,端詳著她的容貌。
顧氏作為朱祐樘親選的嬪妃,容貌自然算是上佳,但和張婉兒,陳圓圓,柳如是比起來,可就差遠了。
顧氏是很典型的北方女人長相,身材高大豐滿,闊面重頤,天圓地方,鼻樑高挺,嘴巴偏薄,五官立體,頗有古典韻味。
她不似陳圓圓和柳如是那般,柔美可人,讓人一眼就喜歡上。
而是屬于越看越耐看,挑不出什麼毛病的那種。
「不錯,前段時間是朕不好,倒是冷落了你,你不會生朕的氣吧?」
顧氏連忙回應道:「嬪妾不敢,陛下公務繁忙,嬪妾無力為陛下分憂已是惶恐,又怎敢與陛下置氣?」
「不生氣就好,時候不早了,就此歇息吧。」
「是,陛下。」
朱祐樘拉著顧氏的手,走向殿後的龍床。
「陛下……」
顧氏柔柔一聲,已被朱祐樘擁入懷抱。
床帳輕落,紅燭新停,又是一夜魚龍舞。
……
翌日。
卯時一刻,朱祐樘便被鐘鼓司的晨鐘喚醒。
宮女太監們在養心殿內忙前忙後,伺候朱祐樘起床。
司禮監的太監們,更是早早地侯在了養心殿外,等候朱祐樘的命令。
朱祐樘起身後,看了一眼身邊依舊熟睡的顧氏,沒有吵醒她,獨自起了床。
平日朱祐樘起的要遲些,今日這麼早,主要還是因為今天有朝會。
朱祐樘在宮女的服侍下,穿好朝服後,便走出養心殿,坐上龍輦,朝著奉天門走去。
這是自朱祐樘回京,清洗完參與京城政變的官員後,第一次開朝會。
在清洗中倖存的官員們,一個都不敢怠慢,早早地就換上朝服,在奉天門廣場上等候了。
隨著朱祐樘來到奉天殿,坐上龍椅,奉天殿廣場上的文武官員們,紛紛跪下行禮。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祐樘放眼望去,奉天殿廣場上的官員,站位都稀疏了好多。
朱祐樘上次清洗的力度實在是太大了,殃及京城內上百個部分。
特別是號稱儲官之所的翰林院,更是差點沒被朱祐樘連鍋端了。
因為儲官都死得差不多了,所以補缺的速度有些慢,很多官職都還沒尋到合適的人選,只能先空著。
「平身。」
「謝陛下!」
文武百官們起身後,便有司禮監的小太監,高聲喊道:「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文武百官們個個眼觀鼻,鼻觀心,站在原地,沉默不語。
朱祐樘那鐵血手段,殺得百官心驚膽寒。
誰也不願意,主動去招惹這尊煞神。
朱祐樘等了一會,始終無人上奏,便沉聲發問:「沒有奏事的嗎?」
朱祐樘眼神掃過之處,百官低緊了頭顱,生怕被朱祐樘給注意到。
朱祐樘又看向站在最前方的官員,六個尚書,三個閣老,皆是沉默不語。
包括被朱祐樘新提上來的幾個尚書,也都不敢多言。
「既然你們都無要事相奏,那朕倒是有一件事,要請諸位愛卿們,討論一下。」
朱祐樘冷哼一聲,隨後說道:「前兩天,朕收到南京兵部尚書張鵬,送上來的題本。」
「題本上說,南京兵部查獲一起下海走私案。」
「應天府府尹於允忠,和瑞昌縣劉大夏的劉氏一族,私造海船,企圖下海走私,被南京兵部抓到,人贓俱獲。」
「瑞昌劉氏一族,反抗激烈,拒不投降,已被南京五城兵馬司殲滅。」
「而于氏一族,則是提前被錦衣衛抓捕,押往了京城。」
「現在于氏一族就在錦衣衛的詔獄裡押著,諸位愛卿以為,朕當如何處理這件事啊?」
朱祐樘此話一出,頓時讓那些碩果僅存的江南官員們,心中一凜,面色變得嚴肅起來。
他們在心中感嘆,該來的還是要來了。
下海走私這件事,果然還是躲不過陛下的審查。
在這之前,張鵬已經暗中與京城這些江南官員,打過招呼。
他們心中早已有數,互相對視一眼後,便按照約定好的說辭,依次上奏。
「啟稟陛下,禁海是高祖皇帝在位時,就定下的祖制。」
「於允忠和劉氏一族,罔顧祖制,私自下海,必須嚴懲!」
「微臣提議,立刻處死於允忠等人,以儆效尤!」
禮部侍郎章寧上前一步,拱手以請。
朱祐樘目光移到章寧的身上,面上不露聲色,沒有泄露一絲一毫的情緒。
但他已經在心裡,回想著章寧的籍貫了。
章寧,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
想到這裡,朱祐樘心中便划過一絲冷笑。
章寧自認為,自己的建議,還算是安全。
朱祐樘不是喜歡殺官嗎?
自己的建議又不是要保於允忠,而是要除掉於允忠,朱祐樘再怎麼憤怒,也不能遷怒到自己身上來吧?
但面對朱祐樘的目光,章寧心中還是難免有些惴惴不安。
但很快,又有一位官員站了出來,分擔了章寧身上的壓力。
「章侍郎所言正是,祖宗之法,絕不可變,於允忠身為應天府尹,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微臣以為,不單是要斬於允忠一人,更是要將於家滿門抄斬,才可威懾眾人,嚴格遵守禁海制度!」
說話的人叫黃允,吏科給事中,贛州吉安府吉水縣人。
他和章寧一樣,總覺著勸朱祐樘殺官,一定錯不了。
只要不是開口為於允忠求情,朱祐樘肯定不會為難自己。
緊接著,又有數名江南官員站了出來,紛紛要求朱祐樘,嚴懲下海走私之人。
江南籍貫的官員,要求嚴懲私自下海走私的江南官員。
乍一看,還真覺得這些官員,對大明皇帝忠心耿耿,大義滅親,忍痛嚴懲自己的同鄉。
但細細想來,卻發現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些官員只不過是在努力和于氏一族,劉氏一族做切割,從而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已。
這些南方的走私集團,確實夠狠,對自己人也如此絕情。
在明知營救不了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將劉氏一族和于氏一族徹底消滅,從而來保住其他人的利益。
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之後,心裡寒不寒,酸不酸?
歷史與政治的複雜性就在於此,看似與自己立場非常矛盾的舉措,其實都是因為核心利益的變化。
搞不清楚歷史人物的利益關係,那就如同霧裡看花一樣,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明明是一個為己謀私的奸臣,卻在某一件事上,表現得像一個忠臣一樣。
所謂大奸似忠,就是這個道理。
但只要深剖歷史,理清他們的核心利益關係。
便不難看出,其實驅動這些歷史人物,做出複雜的,難以理解的,甚至是矛盾的舉措的根本原因,非常簡單,並且從未改變。
只有兩個字,利益。
朱祐樘沒有出聲,只是暗暗將這些人記在了心裡。
這些要求嚴懲於允忠的官員,無一例外,全是江南籍貫的。
其他地方的官員,因為事不關己,所以選擇高高掛起,站在原地一言不發,根本就不摻和這檔子事。
朱祐樘的目光,在文官官員身上掃視了一圈後,看向了自己重新起用的,刑部尚書何喬新,點名提問。
「何愛卿,你是刑部尚書,你來說說,此事朕當如何判罰?」
何喬新之前提到過,他是贛州廣昌府旴江鎮人,是六部尚書中,唯一一位江南籍貫的人。
朱祐樘故意點名讓他諫言,就是在試探他的立場。
若何喬新也只是輕飄飄地來一句,處死於允忠之後,就沒有後續的話。
他這個刑部尚書的位置,也就做到頭了。
何喬新被朱祐樘點名後,臉色頓時一沉。
他快步走出隊列,手執笏板,恭敬一禮:「回陛下,臣以為,確實應當嚴懲於允忠等人。」
「但走私一事,牽扯諸多,應當不止有這兩家人涉及其中。」
「陛下可命張鵬繼續調查,順藤摸瓜,徹底清查走私一事,將走私勢力,一網打盡!」
何喬新的建議,在其他官員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擴大調查範圍,清查更多的走私勢力。
看來何喬新也看出來了,朱祐樘斌不滿足於只處理於允忠一人,而是想要擴大戰果。
那他就拋磚引玉,企圖通過交出更多的走私勢力,用來平息此事。
但何喬新依然只是避重就輕,根本就不談江南走私案的根本原因。
朝中的江南文官們心中一驚,對何喬新的提議,微微感到有些不滿。
做做樣子就行了,你這廝怎麼還真跟著皇帝一起,對自己人開刀呢?
誰知道,後面被張鵬交出來的倒霉蛋,是不是自己的家族呢?
而朱祐樘對和何喬新的提議,也並不感到滿意。
江南走私案,怎麼可能就這麼輕鬆結束?
朱祐樘要的,遠比這些江南走私集團們願意給的,要多得多。
朱祐樘面無表情地看向何喬新,沉默了好一會,才說道:「於允忠確實該死,只是朕有些不明白。」
「之前劉大夏口口聲聲地說,下西洋一事入不敷出,有弊無利,下一次西洋要耗費數十萬錢,而受益甚微。」
「既然如此,那為何江南的官員們,又爭先恐後地下海走私,屢禁不止呢?!」
「難道是這些江南官員們,喜歡虧錢送溫暖嗎?」
「甚至就連私藏鄭和航海圖的劉大夏,他自己的家族,都在偷偷下海走私呢?!」
朱祐樘的這個問題,直指官員下海走私的核心原因,一下便令朝中所有江南官員,變了臉色。
這些官員內心恐慌至極,身體不自覺地打著哆嗦,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
他們江南官員們,世世代代,守護了將近一百年的秘密,就要被朱祐樘給戳破了!
自太宗皇帝駕崩之後,以三楊為首的江南文官們,就拼了命的掩飾鄭和下西洋的真相。
以楊士奇為首的江南內閣閣老們,不惜一連害死兩位皇帝,徹底將下西洋之事,從根本上破壞掉。
宣宗皇帝只下了一次西洋,準備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人就駕崩了。
大明皇帝下西洋一事,成功被江南文官們攔了下來。
到了英宗皇帝親政後,英宗皇帝就察覺到了下西洋這事,荒廢得很不對勁。
好好的賺錢買賣,怎麼說停就停呢?
所以在鬥倒楊士奇後,英宗皇帝便令工部侍郎焦宏,在閩州督造一百二十艘下西洋的海船,準備重啟下西洋一事。
但土木堡之變後,這件事就無疾而終了。
大明皇帝下西洋一事,再次成功地被江南文官們給阻止了。
後面被推上來的傀儡皇帝朱祁鈺,在于謙面前連屁都不敢放一個,他怎麼敢在于謙面前,重提下西洋一事呢?
所以江南走私集團們,過了舒舒服服的八年,開開心心,放心大膽地走私了八年。
時至今日,都還有不少江南士紳,懷念朱祁鈺這位明君,懷念于謙和朱祁鈺這對君臣不疑的模範君臣。
等到英宗皇帝復辟後,因為英宗一直在清算土木堡之變中參與的官員,同時又在盡力收復文官手中,被于謙竊取的皇帝權力。
所以暫時沒時間重啟下西洋一事,八年後英宗皇帝好不容易有了權力,又莫名其妙地駕崩了。
下西洋一事,也就無從談起了。
待到憲宗皇帝登基後,也對下西洋一事動過心思。
他曾讓汪直去兵部討要航海圖,但劉大夏就以一句找不到了為由,搪塞了過去。
此後,憲宗皇帝也不再提及下西洋一事,甚至都沒有處罰劉大夏,這事就這麼過去了。
就這樣,重下西洋一事,再次無疾而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