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通過隱身無人機來促進隱身戰機發展
我們通常對於鷹的大型無人機如數家珍,什麼捕食者、RQ-2先鋒無人機、RQ-3暗星無人機等,一款款膾炙人口。
實際上,巨熊的大型軍用無人機發展也是相當了得。
熊從50年代末開始研發無人機。
60年代就推出了圖-123獵鷹無人機。這是圖波列夫設計局基於121型戰略巡航飛彈開發的遠程偵察無人機。
圖123具有巨大的機體,可以容納多種攝像設備和電子偵察系統。
它飛行速度可達2馬赫。
後來,他們還推出了圖141偵察無人機。這是目前他們擁有的中程無人偵察機。
它挾帶了多種探測設備,比如照相機、熱成像儀、光學成像儀和影象雷達等。
也許有的人會有所懷疑:熊在電子科技領域似乎挺落後的吧?
它們怎麼能造控制系統要求極高的遠程軍用無人機呢?
其實,熊的電子科技一開始並不算差。
熊的電子科技一開始和鷹一樣走的是電子管路線。
不過,後來鷹開始走電晶體路線。
電晶體明顯要比電子管更先進,可以在一小塊基板上堆砌更多的電路圖。
所以,鷹到了60年代中後期已經在電子科技領域領先於熊。
而熊則是持續在電子管這個領域浸淫。
製造大型無人機,其實完全可以用電子管電路圖來構造控制系統。
不過是占用的體積比較大而已,作用還是能夠起到挺不錯的作用。
這就是所謂的力大磚飛。
巨熊造的東西,看上去很粗笨,但基本上還都挺耐用的。
軍用大型無人機除了控制系統一定要足夠強大之外,還必須得擁有很強的抗電磁干擾能力。
因為,它飛到別人地盤附近,跟操作手距離較遠,很容易會被強磁信號干擾甚至是劫持,最終與操作手失聯。
比如,前世的2016年,波絲就曾經使用干擾技術先干擾鷹軍的一架捕食者無人機,然後將其擊落。
所以,想要研製一架優秀的無人機,其抗干擾能力必須得足夠強。
第三個問題,就是無人機的動力系統方面的問題。
軍用大型無人機一般普遍用於偵察等方面,它的速度比較慢,大多數無人機最高飛行速度不過800公里每小時。就這麼一個速度,面對防空飛彈的時候會非常危險。
如上就是軍用大型無人機面臨的主要問題。
王浩然腦子裡自然是有現成的作業可抄的。
他之所以下決心要研究先進的無人機,就是為了解決腳盆方面的問題。
那麼,他要搞的無人機就必須得具備三點:
「第一,飛行高度要足夠高!」
飛得高,對方就有點兒望塵莫及的意味。
如今的飛彈,有很多是打不了太高的。
「第二,要研製一個強大的航電系統。」
這個航電系統包括:先進的雷達、優秀的飛行控制中樞以及抗干擾能力。
抗干擾能力這一點要充分考慮清楚。
當然,還要加上系列偵察設備,還要有打擊能力。
那麼,前世一個型號的無人機就浮現在了王浩然的腦海之中。
它就是:無偵7!
無偵7最高飛行高度可以達到2.3萬米,已經可以躲避絕大部分的戰機以及防空飛彈。
最初的無偵7使用的是渦噴7發動機。
這款發動機屬於老款,1963年就已經研製出來,之前一直被用在殲七上面。
不過,前世最初版本的無偵7使用的渦噴7沒有開加力模式。
這樣可以節省油耗。
但即便如此,其實渦噴發動機的油耗還是比較高的。
後來,無偵7的發動機就被更換為渦扇發動機。
大涵道比的渦扇發動機其油耗更低,可以讓飛機滯空時間更長一些。
最初的無偵7,它是沒有隱身效果的。
不過,後來也補上了這一短板。
畢竟,龍國的隱身塗料後來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在1980年代,隱身戰機這個概念還是相當高級而且超前的。
如今,也就巨鷹在搞隱身戰機,而且已經有了一些成效。
熊那邊自然也在跟進,不過,暫時沒有啥突破。
在王浩然的主持下,如今,龍國的第三代戰機其實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對登峰造極的程度。
航電系統堪稱獨步天下,掛載的飛彈也相當的齊全,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霹靂系列。
王浩然覺得,是時候補上隱身這個短板了。
畢竟,鷹的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隱身戰機F117已經在1983年服役了。
這架戰機他們從1975年就開始設計研發。
原型機1977年已經完成,1981年進行了首次飛行測試,1983年開始正式服役。
這玩意當年出來的時候,可是轟動一時,驚艷全世界。
F117採用了複雜的外形設計,雷達吸收塗料以及特殊塗料來達到減小雷達反射截面積的目的。
前世的時候,F117曾經在打擊椰棗的行動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摧毀了大量高價值目標。
不過,F117因為在對南聯的行動中被擊落下來一架,鷹認為它有缺陷,不完美了,後來,它就被逐漸地雪藏。
但講真,F117真的算得上一架非常強大的戰機了。
龍國其實也在進行隱身戰機的研究。
不過,目前還沒有特別大的進展。
負責研發的是沈飛和成飛。
這兩家也在暗暗較勁兒。
王浩然作為穿越者,他自然是知道,後來成飛的方案被採納,就有了殲二十。
而沈飛的隱身戰機方案則被否了。
不過,沈飛也沒有氣餒,而是繼續努力改進。
後來,沈飛的方案也得到了部隊的支持。
那就是殲三十五戰機。
這也是龍國的第二款隱身戰機。
王浩然沒有過多地插手隱身戰機的研究。
是因為,人家拿到了科研項目,你若是主動插手,會讓人詬病的。
他也不想什麼東西全都自己搞定了。
總得給人一個表現的機會吧。
當年三代機他橫插一槓,是因為國家急需三代機,而三代機又太過難產。
為了國家空軍的發展,他就必須得想盡辦法出手。
王浩然現在的想法是:我可以去立項一個隱身無人機的課題。
這總歸是不需要和人搶吧?
嗯!不行的話,那就還跟西飛合作一把?
他和西飛合作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愉快的。
雙方至今還保持著很好的協作關係。
此外,王浩然和西工大也有不錯的合作。
盤古科技在西工大也是有好幾個實驗室的。
盤古科技每年會給西工大提供相當大一筆的科研經費。
這也讓西工大近幾年發展態勢相當不錯。
王浩然就決定,先給自己設計中的無偵7搞一台更好用一些的發動機。
其實,如今的龍國飛機發動機這個板塊發展相當不錯。
目前已經是研製出了一系列的渦扇發動機。
當然,龍國渦扇發動機的奠基者也是王浩然。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王浩然在想:渦扇發動機已經很成熟了。那麼,我是不是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呢?
比如,搞一台變循環發動機。
所謂變循環發動機,簡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通過改變發動機部件的幾何形狀、尺寸或者位置,以便調節熱力循環特性和動力輸出的新型航空發動機。
這種變循環設計可以使得飛機能夠在不同的飛行狀態下工作在最佳的狀態,這樣就可以整體提升飛機的性能,使得其可以在最經濟的模式下極致省油。
又可以在改變調節部件形狀的情況下讓飛機輸出功率快速增加,使得其飛行速度迅猛提升。
一句話:有了變循環發動機,戰機可以最低飛行個三四百公里每小時。
而最快的時速則可以達到兩倍聲速以上。
這樣的話,戰機的應用範圍可就相當寬廣了。
這個變循環發動機其實概念出現得挺早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
鷹的GE公司曾經率先搞出來過一台F120變循環發動機,不過,最終它也只能作為f22的備選發動機。
這也可以看出來:變循環發動機別看感覺似乎挺簡單的樣子。
實際上,那是真的一點不簡單。
畢竟,戰機發動機想要在工作的時候改變部件的形狀啥的,難度也是相當大。
那麼設計貌似也會給航空發動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簡而概之:工藝還是做不到極致。
這也是為啥前世研究了變循環航空發動機幾十年,最終一直到20年代也沒能有一款成熟的產品開始應用的主要原因。
比如,F136變循環發動機,由ge和羅羅公司合作研發。
這台發動機原本計劃是使用在F35戰機上。
但是,最終它也沒能被選中。
主要的原因還是穩定性不太夠,安全係數無法保證。
王浩然知道變循環發動機研製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但是,他還是決定,要搞一台出來,先在無人機上使用。
無人機上只要能用得好,經過不斷的改進,沒準未來的一天就可以在主力戰鬥機上使用了。
王浩然的腦子裡,現在有兩款變循環發動機。
一款是鷹的F136。
另一款則是龍國的25噸級別變循環發動機。
前世的時候,龍國的這款變循環發動機是為6代機所設計。
不過,試飛的6代機最終沒有採用傳統渦輪吸氣式發動機。
王浩然決定把兩者給結合一下。
雖然王浩然腦子裡已經有了前世的完善的設計方案,但是,要想研製出成品來,難度卻還是相當大的。
整個1986年的春節前期,王浩然都在實驗室里琢磨著變循環發動機的一些技術難點。
變循環發動機的技術難點主要有這麼幾個:
首先,其控制系統相當複雜。
變循環發動機需要在做工狀態下改變關鍵部件的位置、尺寸和形容,這就要求高度複雜的控制系統來精確地控制這些變化。
這需要搞出高精度的傳感器和執行機構。
這還需要複雜的算法來處理大量的數據以及實時的調整。
其次,它的第二個技術難點是,該種類型的發動機需要在極端條件下工作,因此對材料和製造工藝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變循環發動機的設計和製造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其製造難度和成本相對是比較高的。
第三,因為變循環發動機是需要在不同的飛行狀態下對其性能進行優化,只有如此才能在不同的飛行條件下都達到最佳性能。
這種優化的過程說來簡單,但過程十分的複雜,需要大量的計算和實驗驗證。
最後一個,變循環發動機的維護保養和維修都是需要搞技術門檻和專業知識的,一般的維修人員難以勝任。這也是限制其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王浩然帶領著自己的團隊一點點地驗證,進行了大量的複雜計算,不斷地改進工藝技術。
甚至,他在春節期間都把大量的時間耗在了實驗室里。
終於,歷時3個多月,他終於在1986年的4月中旬把一款相當不錯的變循環發動機樣機給造了出來。
因為是用在無人機上的,所以,這第一台變循環發動機並沒有採用實時改變關鍵部件位置、尺寸和形狀的設置。
他汲取了汽車變速箱無級變速的一些經驗。
他給這款發動機設置了7個檔位。
只有當速度突破到某個限度的時候,發動機才會改變關鍵部件的位置,做出相應的調節。
通過調整燃油的供應以及涵道的大小、加壓燃燒室的壓力等,來改變發動機功率的輸出。
這樣就基本上可以讓飛機在300公里時速到3500公里時速之間進行調節。
因為這款發動機是用在無人機上的,所以,它的絕大部分時間,速度只需要控制在300公里每小時就可以了。
若是有對方的飛機過來騷擾冒犯,則可以通過拉升飛行上限進行躲避,甚至可以對其航電系統進行干擾,讓其吃個啞巴虧。
王浩然造出變循環發動機之後,就交給其他團隊成員進行性能方面的測試。
而他本人則是開始對無偵7整體機身進行改良設計。
要想達到最好的隱身效果,那就需要對機身重新來進行設計。
比如,要想隱身效果足夠好,那就要採用圓滑的曲線和傾斜的平面。
此外,還可以採取翼身融合、內外傾斜的雙尾翼設計。
這樣就能使得敵方雷達難以探測。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研製出最好最高效的雷達波吸收材料進行塗裝。
這些吸波材料具有特殊的電磁特性,可以把照射到飛機上的雷達波吸收並轉化為其他的能量。
這就可以把反射回對方雷達的信號強度給降到最低。
隱身戰機有必要配備電磁干擾裝備。
這樣就可以發射假目標信號、噪聲信號等干擾信號,這樣就可以掩蓋真實目標信號,舞蹈對方雷達探測結果。
隱身戰機還可以通過採用深色塗裝、低反光材料等技術,降低飛機在各種光譜範圍內的特徵。
比如可見光、紅外、紫外等,這也可以讓隱身戰機在肉眼觀察下也難以被發現。
這些也都是要充分考慮的。
隱身吸波塗料方面,其實也是個挺複雜的事情。(本章完)
實際上,巨熊的大型軍用無人機發展也是相當了得。
熊從50年代末開始研發無人機。
60年代就推出了圖-123獵鷹無人機。這是圖波列夫設計局基於121型戰略巡航飛彈開發的遠程偵察無人機。
圖123具有巨大的機體,可以容納多種攝像設備和電子偵察系統。
它飛行速度可達2馬赫。
後來,他們還推出了圖141偵察無人機。這是目前他們擁有的中程無人偵察機。
它挾帶了多種探測設備,比如照相機、熱成像儀、光學成像儀和影象雷達等。
也許有的人會有所懷疑:熊在電子科技領域似乎挺落後的吧?
它們怎麼能造控制系統要求極高的遠程軍用無人機呢?
其實,熊的電子科技一開始並不算差。
熊的電子科技一開始和鷹一樣走的是電子管路線。
不過,後來鷹開始走電晶體路線。
電晶體明顯要比電子管更先進,可以在一小塊基板上堆砌更多的電路圖。
所以,鷹到了60年代中後期已經在電子科技領域領先於熊。
而熊則是持續在電子管這個領域浸淫。
製造大型無人機,其實完全可以用電子管電路圖來構造控制系統。
不過是占用的體積比較大而已,作用還是能夠起到挺不錯的作用。
這就是所謂的力大磚飛。
巨熊造的東西,看上去很粗笨,但基本上還都挺耐用的。
軍用大型無人機除了控制系統一定要足夠強大之外,還必須得擁有很強的抗電磁干擾能力。
因為,它飛到別人地盤附近,跟操作手距離較遠,很容易會被強磁信號干擾甚至是劫持,最終與操作手失聯。
比如,前世的2016年,波絲就曾經使用干擾技術先干擾鷹軍的一架捕食者無人機,然後將其擊落。
所以,想要研製一架優秀的無人機,其抗干擾能力必須得足夠強。
第三個問題,就是無人機的動力系統方面的問題。
軍用大型無人機一般普遍用於偵察等方面,它的速度比較慢,大多數無人機最高飛行速度不過800公里每小時。就這麼一個速度,面對防空飛彈的時候會非常危險。
如上就是軍用大型無人機面臨的主要問題。
王浩然腦子裡自然是有現成的作業可抄的。
他之所以下決心要研究先進的無人機,就是為了解決腳盆方面的問題。
那麼,他要搞的無人機就必須得具備三點:
「第一,飛行高度要足夠高!」
飛得高,對方就有點兒望塵莫及的意味。
如今的飛彈,有很多是打不了太高的。
「第二,要研製一個強大的航電系統。」
這個航電系統包括:先進的雷達、優秀的飛行控制中樞以及抗干擾能力。
抗干擾能力這一點要充分考慮清楚。
當然,還要加上系列偵察設備,還要有打擊能力。
那麼,前世一個型號的無人機就浮現在了王浩然的腦海之中。
它就是:無偵7!
無偵7最高飛行高度可以達到2.3萬米,已經可以躲避絕大部分的戰機以及防空飛彈。
最初的無偵7使用的是渦噴7發動機。
這款發動機屬於老款,1963年就已經研製出來,之前一直被用在殲七上面。
不過,前世最初版本的無偵7使用的渦噴7沒有開加力模式。
這樣可以節省油耗。
但即便如此,其實渦噴發動機的油耗還是比較高的。
後來,無偵7的發動機就被更換為渦扇發動機。
大涵道比的渦扇發動機其油耗更低,可以讓飛機滯空時間更長一些。
最初的無偵7,它是沒有隱身效果的。
不過,後來也補上了這一短板。
畢竟,龍國的隱身塗料後來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在1980年代,隱身戰機這個概念還是相當高級而且超前的。
如今,也就巨鷹在搞隱身戰機,而且已經有了一些成效。
熊那邊自然也在跟進,不過,暫時沒有啥突破。
在王浩然的主持下,如今,龍國的第三代戰機其實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對登峰造極的程度。
航電系統堪稱獨步天下,掛載的飛彈也相當的齊全,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霹靂系列。
王浩然覺得,是時候補上隱身這個短板了。
畢竟,鷹的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隱身戰機F117已經在1983年服役了。
這架戰機他們從1975年就開始設計研發。
原型機1977年已經完成,1981年進行了首次飛行測試,1983年開始正式服役。
這玩意當年出來的時候,可是轟動一時,驚艷全世界。
F117採用了複雜的外形設計,雷達吸收塗料以及特殊塗料來達到減小雷達反射截面積的目的。
前世的時候,F117曾經在打擊椰棗的行動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摧毀了大量高價值目標。
不過,F117因為在對南聯的行動中被擊落下來一架,鷹認為它有缺陷,不完美了,後來,它就被逐漸地雪藏。
但講真,F117真的算得上一架非常強大的戰機了。
龍國其實也在進行隱身戰機的研究。
不過,目前還沒有特別大的進展。
負責研發的是沈飛和成飛。
這兩家也在暗暗較勁兒。
王浩然作為穿越者,他自然是知道,後來成飛的方案被採納,就有了殲二十。
而沈飛的隱身戰機方案則被否了。
不過,沈飛也沒有氣餒,而是繼續努力改進。
後來,沈飛的方案也得到了部隊的支持。
那就是殲三十五戰機。
這也是龍國的第二款隱身戰機。
王浩然沒有過多地插手隱身戰機的研究。
是因為,人家拿到了科研項目,你若是主動插手,會讓人詬病的。
他也不想什麼東西全都自己搞定了。
總得給人一個表現的機會吧。
當年三代機他橫插一槓,是因為國家急需三代機,而三代機又太過難產。
為了國家空軍的發展,他就必須得想盡辦法出手。
王浩然現在的想法是:我可以去立項一個隱身無人機的課題。
這總歸是不需要和人搶吧?
嗯!不行的話,那就還跟西飛合作一把?
他和西飛合作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愉快的。
雙方至今還保持著很好的協作關係。
此外,王浩然和西工大也有不錯的合作。
盤古科技在西工大也是有好幾個實驗室的。
盤古科技每年會給西工大提供相當大一筆的科研經費。
這也讓西工大近幾年發展態勢相當不錯。
王浩然就決定,先給自己設計中的無偵7搞一台更好用一些的發動機。
其實,如今的龍國飛機發動機這個板塊發展相當不錯。
目前已經是研製出了一系列的渦扇發動機。
當然,龍國渦扇發動機的奠基者也是王浩然。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王浩然在想:渦扇發動機已經很成熟了。那麼,我是不是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呢?
比如,搞一台變循環發動機。
所謂變循環發動機,簡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通過改變發動機部件的幾何形狀、尺寸或者位置,以便調節熱力循環特性和動力輸出的新型航空發動機。
這種變循環設計可以使得飛機能夠在不同的飛行狀態下工作在最佳的狀態,這樣就可以整體提升飛機的性能,使得其可以在最經濟的模式下極致省油。
又可以在改變調節部件形狀的情況下讓飛機輸出功率快速增加,使得其飛行速度迅猛提升。
一句話:有了變循環發動機,戰機可以最低飛行個三四百公里每小時。
而最快的時速則可以達到兩倍聲速以上。
這樣的話,戰機的應用範圍可就相當寬廣了。
這個變循環發動機其實概念出現得挺早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
鷹的GE公司曾經率先搞出來過一台F120變循環發動機,不過,最終它也只能作為f22的備選發動機。
這也可以看出來:變循環發動機別看感覺似乎挺簡單的樣子。
實際上,那是真的一點不簡單。
畢竟,戰機發動機想要在工作的時候改變部件的形狀啥的,難度也是相當大。
那麼設計貌似也會給航空發動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簡而概之:工藝還是做不到極致。
這也是為啥前世研究了變循環航空發動機幾十年,最終一直到20年代也沒能有一款成熟的產品開始應用的主要原因。
比如,F136變循環發動機,由ge和羅羅公司合作研發。
這台發動機原本計劃是使用在F35戰機上。
但是,最終它也沒能被選中。
主要的原因還是穩定性不太夠,安全係數無法保證。
王浩然知道變循環發動機研製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但是,他還是決定,要搞一台出來,先在無人機上使用。
無人機上只要能用得好,經過不斷的改進,沒準未來的一天就可以在主力戰鬥機上使用了。
王浩然的腦子裡,現在有兩款變循環發動機。
一款是鷹的F136。
另一款則是龍國的25噸級別變循環發動機。
前世的時候,龍國的這款變循環發動機是為6代機所設計。
不過,試飛的6代機最終沒有採用傳統渦輪吸氣式發動機。
王浩然決定把兩者給結合一下。
雖然王浩然腦子裡已經有了前世的完善的設計方案,但是,要想研製出成品來,難度卻還是相當大的。
整個1986年的春節前期,王浩然都在實驗室里琢磨著變循環發動機的一些技術難點。
變循環發動機的技術難點主要有這麼幾個:
首先,其控制系統相當複雜。
變循環發動機需要在做工狀態下改變關鍵部件的位置、尺寸和形容,這就要求高度複雜的控制系統來精確地控制這些變化。
這需要搞出高精度的傳感器和執行機構。
這還需要複雜的算法來處理大量的數據以及實時的調整。
其次,它的第二個技術難點是,該種類型的發動機需要在極端條件下工作,因此對材料和製造工藝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變循環發動機的設計和製造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其製造難度和成本相對是比較高的。
第三,因為變循環發動機是需要在不同的飛行狀態下對其性能進行優化,只有如此才能在不同的飛行條件下都達到最佳性能。
這種優化的過程說來簡單,但過程十分的複雜,需要大量的計算和實驗驗證。
最後一個,變循環發動機的維護保養和維修都是需要搞技術門檻和專業知識的,一般的維修人員難以勝任。這也是限制其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王浩然帶領著自己的團隊一點點地驗證,進行了大量的複雜計算,不斷地改進工藝技術。
甚至,他在春節期間都把大量的時間耗在了實驗室里。
終於,歷時3個多月,他終於在1986年的4月中旬把一款相當不錯的變循環發動機樣機給造了出來。
因為是用在無人機上的,所以,這第一台變循環發動機並沒有採用實時改變關鍵部件位置、尺寸和形狀的設置。
他汲取了汽車變速箱無級變速的一些經驗。
他給這款發動機設置了7個檔位。
只有當速度突破到某個限度的時候,發動機才會改變關鍵部件的位置,做出相應的調節。
通過調整燃油的供應以及涵道的大小、加壓燃燒室的壓力等,來改變發動機功率的輸出。
這樣就基本上可以讓飛機在300公里時速到3500公里時速之間進行調節。
因為這款發動機是用在無人機上的,所以,它的絕大部分時間,速度只需要控制在300公里每小時就可以了。
若是有對方的飛機過來騷擾冒犯,則可以通過拉升飛行上限進行躲避,甚至可以對其航電系統進行干擾,讓其吃個啞巴虧。
王浩然造出變循環發動機之後,就交給其他團隊成員進行性能方面的測試。
而他本人則是開始對無偵7整體機身進行改良設計。
要想達到最好的隱身效果,那就需要對機身重新來進行設計。
比如,要想隱身效果足夠好,那就要採用圓滑的曲線和傾斜的平面。
此外,還可以採取翼身融合、內外傾斜的雙尾翼設計。
這樣就能使得敵方雷達難以探測。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研製出最好最高效的雷達波吸收材料進行塗裝。
這些吸波材料具有特殊的電磁特性,可以把照射到飛機上的雷達波吸收並轉化為其他的能量。
這就可以把反射回對方雷達的信號強度給降到最低。
隱身戰機有必要配備電磁干擾裝備。
這樣就可以發射假目標信號、噪聲信號等干擾信號,這樣就可以掩蓋真實目標信號,舞蹈對方雷達探測結果。
隱身戰機還可以通過採用深色塗裝、低反光材料等技術,降低飛機在各種光譜範圍內的特徵。
比如可見光、紅外、紫外等,這也可以讓隱身戰機在肉眼觀察下也難以被發現。
這些也都是要充分考慮的。
隱身吸波塗料方面,其實也是個挺複雜的事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