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投食問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小川今天有事嗎?」

  這天上午許哲過來找姜川,不用問就知道是過來找人幫忙的。

  「今天沒什麼事,有什麼需要我去做嗎?」

  現在紅薯乾的製作已經不需要姜川每天都過去偷吃了,只需要給大家回復消息,按時把接到的訂單發出去就行。

  「那正好,一會咱倆去一趟大王莊,我聽龐偉說紅薯粉條的銷量又上漲了,所以我在大王莊又聯繫了一批紅薯,等下咱們一起去拉回來。」

  由於前段時間網絡上發生了一件粉條姐塌房事件,她所售賣的紅薯粉條里沒有一點紅薯。

  因為這件事被消費者投訴到封禁,不法商家是倒了,但飯還是要吃的,我大吃貨帝國的人最看重這些。

  恰好在這個節骨眼上,有網友把龐偉做的新一期《鄉村記憶》給發了出去,裡面介紹的正是紅薯干和紅薯粉條的做法。

  前面塌房引起全網關注的那一檔子事還沒過去,現在有人在網上傳播這個。

  一度被大多數網友認為是搞噱頭蹭熱度的,直到聽說從地瓜削皮到打包發貨都是無死角直播,才將信將疑。

  最後雖然有一部分人留下了,但更多的人走了。不過經歷過這次之後離開的人也多少算是留了點印象,下次再刷到好歹能想起來。

  南山村也算是借著這個風口飄了兩天,好處不少。

  龐偉也從一部手機流動拍攝,變成好幾部手機固定拍攝了,直播間不關,就算是沒人介紹,也要讓大家看到生產過程。

  因為這個時節開著敞篷拖拉機出去太受罪,許哲就從村里借了一輛一排半的三輪車,時風出的。

  「時風時風路路暢通」GG詞姜川還記得,因為他小時候就經常躺在後面那半排里,跟著姜爸出門。

  而以前村裡的農用三輪車基本都是時風和五征這兩個牌子的。

  不管是拖拉機還是三輪車,這種單缸發動機的機器啟動起來都比較魔性,尤其是最後抖的那幾下更是靈魂。

  文字是描述不出來,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親身體驗一下,記住三輪車要電啟動的,拖拉機玩搖把的更有意思。

  當然拖拉機的通過性,比三輪車好太多,很多下雨天陷在泥地里的三輪,都是讓拖拉機給拽出來的。

  下了鄉道進了莊,許哲徑直把車開到了村東頭的一個院子門口停下,招呼姜川進去。

  這邊人還沒下車,熊孩子就從院裡跑出來了,只不過這小子的樣子有點奇怪,一張嘴像是被人給打腫了一樣。

  「你小子跟人打架了吧!嘴都腫了」姜川說著就準備上手去捏。

  熊孩子一歪頭就躲過了姜川的手,「我就知道能騙到姜叔叔,我嘴裡咬了個柿餅,不是腫了,再說就算是跟人打架,打不過還不會跑嗎?還能讓人把嘴打腫。」

  熊孩子把柿餅從嘴裡拿下來,話里話外都是惡作劇成功的得意。

  俗話說這霜打的茄子是蔫了,可是這霜打過的柿子可是甜上加甜,聽說在黃土高原上有一種蜜柿,是此中珍品。

  不過這吃柿子的禁忌挺多,尤其是不能跟螃蟹同食,喝酒的時候也不能吃,大家一定要注意。

  進了院打過招呼才知道這是熊孩子他舅舅家,地瓜也是許哲拜託他舅哥從周圍村里收來的。

  現在攢的差不多,就喊許哲過來拉走,順便請姜川吃個飯。

  至於原因嘛,先裝車,裝完車再說。

  都是莊稼漢子幾千斤地瓜手拿把掐,沒用多長時間就把車裝滿了,也不用在家裡過秤,下午到鎮上過個地磅,直接拉到做粉條那裡就行。

  午飯是熊孩子他姥爺親自給張羅的,這讓姜川受寵若驚。

  「小川,別拘束來坐我旁邊,聽我給你介紹。」雄孩子他姥爺招招手讓姜川坐下。

  「這個是武昌魚又叫團頭魴,有句話說的好,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這是我們本地的特產。」

  「這魚肉質嫩白味道鮮美,適合蒸,尤其是粉蒸和清蒸更能突出這魚的鮮,咱們這個是清蒸你好好嘗嘗。」

  介紹完一道又開始介紹另一道,「咱們這一道是水煮江團,這是一種無鱗的肉食性魚類,因此它的肉質比較緊實,魚皮比較厚且富有彈性,口感非常不錯。」

  說完又指了指旁邊的一個白色的小瓷盆,「魚肉做了水煮,這魚頭和魚骨就燒了個湯。」


  這一通介紹下來姜川聽的口水加速分泌,連忙問道。

  「咱們先吃哪個?」

  「先喝湯」

  「那您先動手」雖然又饞又餓還沒忘記禮節,而今天主要是吃魚,其它的菜也就不多做介紹。

  吃飽喝足之後才談起這次請姜川吃飯的原因,說到底還是因為錢。

  自從遊客到村里來以後,家禽肉蛋河鮮這些東西消耗速度暴漲,時間一長河鮮之類的還好說,家禽的消耗速度南山村根本供應不上。

  這可不是外面那種速成品,新貨上架怎麼著也要養一年才能下鍋。

  以前姜川沒工作的時候就去養殖場裡抓過鴨子,四十五天就能出欄每隻平均五斤。

  你把鴨子從棚里趕出來,它都得起來走兩步然後跪到地上謝謝你,根本不會跑。

  這麼一來內部不能快速補貨,就得尋求外部了。

  以前的時候村里人多少都會養幾隻家禽,平時能撿些蛋過年過節的時候也能殺了吃肉。

  在這種環境下幾乎是沒什麼市場需求的,所以價格比較便宜。

  遊客來了那就等於需求來了,家裡養了一年半兩年的土雞您說要了。

  農戶給拔毛收拾乾淨,放到砂鍋里加入黨參枸杞紅棗,小火慢燉一下午,最後給您端上桌,您說多少錢合適。

  這類菜品定價的時候,南山村也沒有自己決定,而是請大家給了一個參考價,然後在線上線下進行投票,銷售的時候還是以預定的形式。

  反正最後大家都滿意,村民覺得多賺了錢,遊客也覺得價錢不貴,東西還好。

  這樣一來成品的售價上去,原料的價格自然也跟著上漲,先跟著受益的肯定是和南山村沾親帶故的人。

  所以說王家的這頓飯,主要是探探姜川的口風,看看能不能把這個做成一件細水長流的買賣。

  當然這種事姜川沒辦法直接說行或者不行,只能說看情況咱們再商量。

  最後臨走的時候熊孩子還問了一句,「姥爺,剩下的那幾隻雞跟鴨子真不讓我帶走嗎?上次來的阿姨給的錢不少呢!」

  「去去去,就留了那兩隻,到過年的時候還不是給你們吃。」

  他姥爺擺擺手,對外孫惦記自己的東西有些哭笑不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