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小子到底還想做什麼?」

  了解到長孫安業的脾性,李世民才不相信這人會這麼輕易地將利益拱手讓人,這麼簡單的鬆口,無非就是這個利益實在是太大,長孫安業一個人不可能一口吃下,迫不得已之下這才不得不讓出些許的利益,按著長孫安業的性子,有皇家參與,那肯定不會是小的分成,至少皇族會占據到一半,剩下的,魏徵憑藉著技術可能會占據一成,而長孫家因為有長孫無忌與長孫安業兩人的存在占據一成,剩下的三層,會分給現在與未來參與進來的各個勢力,但房玄齡與杜如晦會占據相對更大的一份。

  當然,這些利益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得到的,皇家占據了大份,那就要付出更多的前期投入,不管是前期的地盤劃分還是安保人員,這些都是需要皇家出面的,而接下來的管理與維持,這就要看接下來長孫安業如何安排了。

  「嘻嘻,其實就是昨日突然想到了一個好點子,要是可以實現的話,我大唐子民可以頓頓吃肉,油水十足,從小身體素質就可以得到增強,拉近我大唐將士與草原蒙古部落戰士之間的差距。」

  「怎麼?難道你想要在大唐養羊?可是大唐並沒有草原那樣的環境啊,就算是大規模養殖,咱也比不上草原部落不是,你浪費這個時間幹什麼?」

  提到肉食,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羊肉,畢竟在現在的大唐里,羊肉才是最為普及肉食產品,而在中層百姓之間,豬肉才會是他們選擇的肉食。

  而其他的肉類,大唐並不怎麼普及,首先是牛,牛的力氣很大,可用於耕地,整地,播種等各個農業生產環節,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生產力,它是保證農業生產的基礎,是人們衣食的主要依靠,因此,歷朝歷代耕牛都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將其視為耕稼之本,衣食之本,關乎國家盛衰存亡。

  唐朝也是如此,唐太宗就曾下詔:「牛之為用,耕稼所資,多有宰殺,深乖惻隱。」

  也說「牛之為畜,人實有賴,既功施播種,亦力被車輿。自此余牲,尤可矜憫。」在他看來,人民生活依賴於牛,牛既能耕地播種,又能拉車運輸,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功勞,值得憐憫,不能宰殺。

  又如宣宗於大中年間下制說「愛念農耕,是資牛力,絕其屠宰,須峻科條。天下諸州屠牛,訪聞近日,都不遵守。自今以後,切宜禁斷,委所在州府長官,並錄事參軍等,嚴加捉栩。」宣宗皇帝認為,農耕依靠的是耕牛,要禁絕宰殺耕牛,需要嚴厲的法律條文。

  而雞,在小農經濟的時代,雖比不上耕牛在農耕文明的重要性,但因為它特殊的存在,它並不是肉食的最佳選擇,反而是顯現家財的一個標準。

  在中下層百姓階級里,雞那就是活著的銅錢,雞蛋作為百姓吃不起的營養品,從來都是用於買賣給貴族,補貼百姓清貧生活的存在。

  其他的鴨鵝魚,又因為現在人們的不重視,並不形成規模,與羊群相比,還真不能比。

  「不是羊,羊那個東西啊,還是要放在草原養殖才行,我大唐實在是扛不住這玩意,我說的肉食是豬!」

  養豬啊,這可是一個養殖戶的最佳選擇。

  「這個計劃比較繁瑣,我這也是剛起了一個念頭,具體的臣回去會列出具體的章程上呈陛下。」

  這件事並不簡單,今天又都是為了石鹽的銷售與後續利益安排而來,長孫安業並不希望影響到他們的心情。

  更何況,他還等著欣賞自己藏在幕後,一手就攪動風雨的壯觀景象呢,現在怎麼可能會選擇去分散李世民等人的注意力。

  將這些人安撫好,長孫安業就靜靜地退回原地,心裡開始思考,下次自己呈上養殖場這麼好一個點子的話,也不知道李世民會在此賞賜點自己什麼。

  這老不要東西,好像也不是很好,要是拒絕的次數一多,讓李世民覺得自己是嫌棄他怎麼辦,做臣子的,還是應該為上司思考的,不說自污吧,但至少要給上司拿捏自己的東西才行。

  嗯,要不,給松兒求娶一個公主?反正李世民的女兒都是要嫁給這些功臣之子的,多自己一個也不多不是。

  這個想法出現,長孫安業就怎麼想都覺得這個想法很好,而且自己必須要先下手為強,不然李世民就那麼幾個公主,要是全被其他人定下來,難道要讓他的兒子娶一個群主之類的宗室之女?這樣可不行,這齣門也太沒面子了。

  可一想這些納了公主之人的下場:杜如晦的兒子杜荷,被李世民殺了。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被唐高宗殺了。柴紹的兒子柴令武畏罪自殺,死了還被唐高宗斬首。長孫沖和高履行,作為李世民的女婿,被唐高宗貶官外放,結局都不太好。


  蕭瑀的兒子蕭銳、劉政會的兒子劉玄意、程咬金的兒子程處亮,作為李世民的女婿,最終雖得以善終,也不過是他們拋棄了自己的前途不要才換來的。

  當了皇帝的女婿,要想活命就只能自棄前途,當一些沒有實權的官員,或者長期在外任職。

  程處亮、蕭銳、劉玄意活著的訣竅,就是不爭。杜荷、房遺愛、柴令武被殺,就是因為喜歡爭鬥。杜荷支持太子李承乾,房遺愛、柴令武支持魏王李泰。李世民的這三個女婿,都在東宮之爭中泥足深陷。

  也不知道自家兒子真的求娶公主之後會不會也落到其他駙馬一樣的下場。

  對於這個可能,長孫安業有些猶豫,可自家兒子的本事自己現在還不清楚,要真的有大才的話那就算了,但要是真的是付不起的阿斗的話,那就讓李世民賜個公主,做一個富貴閒人也是好的,而且還要有自己在,就算是看在自面子上,公主應該不會出現什麼戴綠帽子,喜歡和尚等奇葩事情。

  公主這個東西,怎麼說呢,也並不是說非娶不可,可娶了之後利大於弊,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功臣們明明知道公主是個麻煩哈酒眼巴巴地要向李世民求娶公主下嫁了。

  對於這些功臣們來說,現在是貞觀二年四月,大唐經過去年一年的努力,國力已經恢復了一部分,國庫和地方府庫都有了一定的積蓄。

  按著陛下的脾性,國庫豐裕之日,滅突厥之日就已經不遠,而他們這些貞觀功臣的孩子們年齡也不小,不希望他們吃他們這些人戰場上廝殺的苦,而他們也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長子可以繼承自己的爵位,但次子,三子他們以後怎麼辦?想來想去,最終他們只能將主意打到了當今陛下的女兒身上。

  不僅僅是公主的身份高貴,求娶之後駙馬的身份可以讓自家孩子地位,生活品質等都不需要發愁。

  更重要的是,和公主生孩子,有助於家族和皇室的關係,也有助於他們孩子的仕途,他們年紀還小,未來一定能活到下一任皇帝時期,國戚的身份有助於他們在下一任帝王在位之時的安全。

  另一方面,他們與公主的結合,更是代表了家族與皇家的利益結合,而不是單純的感情結合。

  至於後面朝代那種公主下嫁之後就不允許再娶她人,必須要為公主守身如玉,且不能進入朝堂任職等等要求,這些在大唐時期都是沒有的。

  在這些紈絝子弟這裡,只要求娶了公主,表達了自己的誠意就行,要是婚後真的不喜歡公主的話,只要你有錢,想找幾個小妾都可以,只要在外置辦幾處宅子,將這些人金屋藏嬌,不要在公主面前蹦噠,保全了陛下的臉面即可。

  要是真的生下了孩子,那也沒什麼,家族畢竟不缺那點養孩子的錢。

  要是這些孩子真的有出息,那家族也不會因為什麼出身問題就不給予家族幫扶。

  說真的,在封建社會,有才之人的出身到底是嫡子還是庶子,甚至是不是私生子那都不重要。

  後世之所以庶子如草芥的想法,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魔改電視情節影響導致。

  首先一條就是中國的尊卑「從父」的,而不是朝鮮的「從母」,也就是說你爹是宰相,那麼你就是宰相的兒子、宰相的女兒,不會因為你母親是個妾而無法成為家裡的主人,或者低嫡子嫡女一頭。更不會有小說里寫的那種,庶女只能嫁給別人做妾,庶子就不能稱呼自己的父親為爹。

  對於各類子女們,要說什麼講究,也只有女兒並無繼承權,以及嫡子在官職爵位上有繼承權。涉及到家產,那麼各種兒子之間就是平等的,甚至於就是均分家產!這點上古代官方法令和民間做法都是一致的,為了防止家長出於喜好而不均,還需要族長、舅舅等來做見證,並且在一定期限內可以提出異議。

  只要是兒子,就能均分家產,這點上古人可以做到對各種兒子不計較到什麼程度呢?即便是私生子,連妾生的都不算了,只要在編入戶籍,也算兒子!私生子、妾生子都算了,那種過繼過來的,現在叫養子的,當然也算啦!

  不過換算到官職爵位的繼承上,還得是嫡子才可以。沒看見明朝朱棣為了保持自己繼承的正統性,將自己的生母隱匿不提,反而巴巴去冒認馬皇后的兒子。因為他對自己的生母各種隱匿,導致他親媽到底是誰變成了一個迷。

  說白了,只要你能力到了,只要做的不是太過分,就不會有人一昧的追究你。

  就像李世民、朱棣一樣,他們的上位方式並不怎麼光彩,但通過他們的努力,他們所創下的功勞就掩蓋了他們那不光彩的歷史。

  只要你能力大,公主,也只是有特權的女人罷了,如果公主給你生了不是你血統的孩子,你實在是覺得忍無可忍,那安排一場意外即可,只要你能給皇族給陛下帶來價值,你就是把公主意外了,陛下也只會給你再嫁一個。


  想想看清朝遠嫁扶蒙的國策,不就是有好幾例一連嫁入多個清朝公主的事例嗎。

  這樣一思考,長孫安業好像想明白了為什麼歷史上,一群貞觀朝的將領都讓兒子娶公主。

  可能在他們眼中,自己兒子要是牛逼了,公主也是可以換的。

  當然,結果有點悽慘,他們沒有一個人的兒子牛逼了,不在乎公主的。

  想清楚這點,長孫安業看向幾人的眼神都不對了,難道這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話還能應用在人身上?那些孩子是什麼樣的秉性,他這個收斂了愛玩本性,久不在長安城遊玩的長孫安業都知道這些孩子招貓鬥狗,吃喝嫖賭的本性。

  難道在這些睿智的大臣眼裡,他們的孩子一個比一個聰慧英明不成?

  在皇宮耽誤了大半日,順便品嘗了一下皇宮的膳食之後,長孫安業只能是跟著自家上司房玄齡的步伐一起來到了工部。

  研究部里,那群長孫安業眼中的大寶貝們正在埋頭苦幹,矜矜業業地努力研究著手中的圖紙。

  曲轅犁的圖紙已經給了他們數日,這段時間裡,這些人也都在想盡辦法弄清楚圖紙之中的原理。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進行下一步分解簡化研究。

  內里的很多東西還是得要一點一點研究。

  這群老人本身都會打造現有的犁,拿到曲轅犁的圖紙後,他們選擇在現有犁的模式上去進行更改。

  經過這將近半個月的研究,他們還是把曲轅犁搞出了一個大概的。

  見到長孫安業到來查閱工作,一眾人拼命地解釋自己當前的進度與遇到的沒解決問題。

  他們怕長孫安業是一個外行人,認為他們拿到圖紙,半個月都無法實現出來,以為他們是一群廢物。

  負責監督的小吏也不停的給長孫安業解釋,甚至還把曲轅犁的製作日記拿給他查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