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顯
城外,魏軍的營帳連綿數里,旗幟在寒風中僵硬地舞動。
宛城的城牆上,巴軍士兵們嚴陣以待,冷冽的寒風像刀片一樣,刮在他們粗糙的臉上,卻依然堅定地握緊手中的武器,眼睛緊緊盯著城外的動靜。
不時好奇的注視著那位像工匠的裋褐禿頭老者,他們不知道他是誰,但是看得出來守將褚晨很尊敬他,欠半個身子在老者身後,恭敬的彎腰問道:「先生不遠千里,只為幫助我們抵禦三晉,余唯先生前驅使喚!」
老者姓墨名翟,原為宋國人,居魯習儒,後棄儒學,聚眾講學,廣收門徒,創立反對儒學的墨家學派。
認為人民的問題是三患,也就是「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而解決方法是「兼相愛,交相利」,有力者用力助人,有財者分財助人,有道者用道教人。
而王公大人則是要做到三務,即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
提倡尚賢,反對貴族世襲,認為選拔人才應該不別貧富貴賤,遠近親疏。
「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
「做到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主張選舉天下最賢的人為天子和所有大臣,而所有臣民就必須服從。
用非命,明鬼,節葬,非樂,反儒家天命,遠鬼神,厚葬,重樂。
他雖然反對儒家的天命,認為個人的貧富安危,天下的治亂不是天命決定的,這些可以通過人的努力達到富貴安治。
但是又假設了一個宇宙的主宰「天」,認為這個「天」是有喜惡的,也就是「天志」。
「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
一邊「明鬼」祭祀鬼神,一邊又「非命」不相信天命,看起來矛盾,也是因為他認為需要讓人心中有所畏懼,從而自我約束,甚至行善除惡,但又要反對暴君貴族依靠天命來愚弄民眾。
為了奉行天的意志,在以選舉為前提的情況下,必須做到「尚同」,所謂「上之所是,必皆是之」,「為君者眾而仁者寡,若法其君,此法不仁也」。
所以從全天下選舉出來的賢人,擔當國君大臣就必須「上同於天」。
「同天下之義」才能把天下治理好,「上同天子而不上同於天」就是動亂的源頭。
這些主張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下層的手工業者,遊俠,為了實現這明顯是入世實踐的墨家學說,墨子建立了嚴密的組織。
首領是鉅子,其學徒是墨者,每個墨者要上交一部分自己的收入,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
因為有著強大的信念,墨者都穿粗布草鞋,生活極其清苦。
要是願意摧毀一個小國完全不是問題。甚至大國君主也得防著,畢竟墨者只要想,就可以像聶政輕易刺殺一位大國相國一樣,刺殺他們。
這也是敢在變法還不是主流,貴族世襲統治的天下,宣揚選舉天子,法是君民相約之法,而沒有被撲殺的原因。
所以在天下大國小國中都很有威望,不是君主,勝過君主,常為諸侯座上賓。
因學說積極入世,在齊宋等地很有影響,與儒闡並稱天下三顯。
為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阻止大國對小國的侵犯,常常穿破草鞋,磨破腳掌,風餐露宿,不求回報的幫助小國防禦大國,阻止不義之戰。
墨子為了阻止巴國對宋國的侵犯,曾經從齊國日夜兼程到達郢都,面見楠嘉之祖父巴公常,在宮殿中和公輸班進行模擬演習,以衣帶為城,以竹片為器,公輸班九攻,墨子九防,不能破其城。
這次聽聞三晉趁亂伐巴,墨子帶著上百位墨者趕到戰爭的最前線,在吳起破方城,圍困宛城後,趁著夜色進入宛城,
墨子觀察著城外的壕溝和十幾里外的大寨,轉頭對褚晨講道:「我觀魏武卒之氣勢,確實是天下強軍。」
褚晨連連點頭,苦笑道:「巴國兵疲將弱多年,雖有十萬大軍,也不敢與之野戰,只能守城。
十萬人被五萬人困在城中,這傳至天下,不知要怎麼恥笑我國。」
墨子的弟子耕柱子哼了一聲,暗道巴公望要是聽他的,用墨家之學,巴國怎麼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就聽墨子繼續道:「三晉趁亂伐巴,行事倉促,而城中糧草充足,只要堅守,自然不成問題。
但是現在看他們舉動,應該是要圍困我們,擊敗援軍,再奪宛城之糧繼續南侵。
你們有派使者到其他國家嗎?」
褚晨點頭附和道:「太宰已經派人前往秦齊越求救,還有向三晉諸侯求和。」
巴國在巴公田奪取楚地後,花費三代人的時間處理楚國遺族,安定民心,無暇顧及豫州諸國,等三晉為諸侯時,巴國已經衰落多年。
巴公望有心圖強變法,卻被強大的貴族勢力推翻,如今經歷動亂,就要面對三晉強軍,導致全國人心惶惶,只能倉促應對。
墨子暗想雙方都很倉促,就看誰的錯誤多了。
視察敵情後,對褚晨道:「他們用壕溝,顯然是阻止我們出城,我們就打造木板,等要出城時,就將木板搭在壕溝上。」
兩人下去後,墨子讓墨者帶領著宛城工匠打造各種防禦器械。
魯關守將許銘見守不住,就率領五萬大軍退往武城。
武城建在山勢險要之地,易守難攻,西路的趙韓聯軍十萬大軍攻打多日不得,遇到了巴軍的激烈抵抗。
巴軍憑藉著有利地形,多次擊退聯軍的進攻。
韓趙統帥商議後就兵分兩路,留五萬韓軍繼續攻武城,另一路五萬趙軍因為騎兵多,就繞過宛城直取垂沙。
垂沙無武城與宛城之險,又只有三萬守軍,在趙軍猛攻一月後,城破。
趙軍如入無人之地,一月取新都,湖陽兩城,馬上就要抵達漢水重鎮北津(襄陽)。
而巴國得知宛城、武城被圍,垂沙又被奪取後,江漢平原已經無險可守,無兵可派,君臣震恐,迅速派遣最後的大軍北上救援。
一支由五萬巴軍組成的救援部隊,在大將宗陽的率領下,趕在趙軍之前坐船到達北津。
浩浩蕩蕩的漢水上是百船帆組成的長龍,巴國正依靠漢水的便利,將江漢平原的糧食和人力匯聚到北津。
和吳起想得不一樣,一則巴國已經組織不起更大的軍力去救援宛城,二則也低估了他在秦國創造的不敗戰績,讓衰敗多年的巴國根本不敢正面迎擊,而是將希望寄托在秦齊越等大國的干涉。
宛城的城牆上,巴軍士兵們嚴陣以待,冷冽的寒風像刀片一樣,刮在他們粗糙的臉上,卻依然堅定地握緊手中的武器,眼睛緊緊盯著城外的動靜。
不時好奇的注視著那位像工匠的裋褐禿頭老者,他們不知道他是誰,但是看得出來守將褚晨很尊敬他,欠半個身子在老者身後,恭敬的彎腰問道:「先生不遠千里,只為幫助我們抵禦三晉,余唯先生前驅使喚!」
老者姓墨名翟,原為宋國人,居魯習儒,後棄儒學,聚眾講學,廣收門徒,創立反對儒學的墨家學派。
認為人民的問題是三患,也就是「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而解決方法是「兼相愛,交相利」,有力者用力助人,有財者分財助人,有道者用道教人。
而王公大人則是要做到三務,即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
提倡尚賢,反對貴族世襲,認為選拔人才應該不別貧富貴賤,遠近親疏。
「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
「做到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主張選舉天下最賢的人為天子和所有大臣,而所有臣民就必須服從。
用非命,明鬼,節葬,非樂,反儒家天命,遠鬼神,厚葬,重樂。
他雖然反對儒家的天命,認為個人的貧富安危,天下的治亂不是天命決定的,這些可以通過人的努力達到富貴安治。
但是又假設了一個宇宙的主宰「天」,認為這個「天」是有喜惡的,也就是「天志」。
「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
一邊「明鬼」祭祀鬼神,一邊又「非命」不相信天命,看起來矛盾,也是因為他認為需要讓人心中有所畏懼,從而自我約束,甚至行善除惡,但又要反對暴君貴族依靠天命來愚弄民眾。
為了奉行天的意志,在以選舉為前提的情況下,必須做到「尚同」,所謂「上之所是,必皆是之」,「為君者眾而仁者寡,若法其君,此法不仁也」。
所以從全天下選舉出來的賢人,擔當國君大臣就必須「上同於天」。
「同天下之義」才能把天下治理好,「上同天子而不上同於天」就是動亂的源頭。
這些主張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下層的手工業者,遊俠,為了實現這明顯是入世實踐的墨家學說,墨子建立了嚴密的組織。
首領是鉅子,其學徒是墨者,每個墨者要上交一部分自己的收入,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
因為有著強大的信念,墨者都穿粗布草鞋,生活極其清苦。
要是願意摧毀一個小國完全不是問題。甚至大國君主也得防著,畢竟墨者只要想,就可以像聶政輕易刺殺一位大國相國一樣,刺殺他們。
這也是敢在變法還不是主流,貴族世襲統治的天下,宣揚選舉天子,法是君民相約之法,而沒有被撲殺的原因。
所以在天下大國小國中都很有威望,不是君主,勝過君主,常為諸侯座上賓。
因學說積極入世,在齊宋等地很有影響,與儒闡並稱天下三顯。
為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阻止大國對小國的侵犯,常常穿破草鞋,磨破腳掌,風餐露宿,不求回報的幫助小國防禦大國,阻止不義之戰。
墨子為了阻止巴國對宋國的侵犯,曾經從齊國日夜兼程到達郢都,面見楠嘉之祖父巴公常,在宮殿中和公輸班進行模擬演習,以衣帶為城,以竹片為器,公輸班九攻,墨子九防,不能破其城。
這次聽聞三晉趁亂伐巴,墨子帶著上百位墨者趕到戰爭的最前線,在吳起破方城,圍困宛城後,趁著夜色進入宛城,
墨子觀察著城外的壕溝和十幾里外的大寨,轉頭對褚晨講道:「我觀魏武卒之氣勢,確實是天下強軍。」
褚晨連連點頭,苦笑道:「巴國兵疲將弱多年,雖有十萬大軍,也不敢與之野戰,只能守城。
十萬人被五萬人困在城中,這傳至天下,不知要怎麼恥笑我國。」
墨子的弟子耕柱子哼了一聲,暗道巴公望要是聽他的,用墨家之學,巴國怎麼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就聽墨子繼續道:「三晉趁亂伐巴,行事倉促,而城中糧草充足,只要堅守,自然不成問題。
但是現在看他們舉動,應該是要圍困我們,擊敗援軍,再奪宛城之糧繼續南侵。
你們有派使者到其他國家嗎?」
褚晨點頭附和道:「太宰已經派人前往秦齊越求救,還有向三晉諸侯求和。」
巴國在巴公田奪取楚地後,花費三代人的時間處理楚國遺族,安定民心,無暇顧及豫州諸國,等三晉為諸侯時,巴國已經衰落多年。
巴公望有心圖強變法,卻被強大的貴族勢力推翻,如今經歷動亂,就要面對三晉強軍,導致全國人心惶惶,只能倉促應對。
墨子暗想雙方都很倉促,就看誰的錯誤多了。
視察敵情後,對褚晨道:「他們用壕溝,顯然是阻止我們出城,我們就打造木板,等要出城時,就將木板搭在壕溝上。」
兩人下去後,墨子讓墨者帶領著宛城工匠打造各種防禦器械。
魯關守將許銘見守不住,就率領五萬大軍退往武城。
武城建在山勢險要之地,易守難攻,西路的趙韓聯軍十萬大軍攻打多日不得,遇到了巴軍的激烈抵抗。
巴軍憑藉著有利地形,多次擊退聯軍的進攻。
韓趙統帥商議後就兵分兩路,留五萬韓軍繼續攻武城,另一路五萬趙軍因為騎兵多,就繞過宛城直取垂沙。
垂沙無武城與宛城之險,又只有三萬守軍,在趙軍猛攻一月後,城破。
趙軍如入無人之地,一月取新都,湖陽兩城,馬上就要抵達漢水重鎮北津(襄陽)。
而巴國得知宛城、武城被圍,垂沙又被奪取後,江漢平原已經無險可守,無兵可派,君臣震恐,迅速派遣最後的大軍北上救援。
一支由五萬巴軍組成的救援部隊,在大將宗陽的率領下,趕在趙軍之前坐船到達北津。
浩浩蕩蕩的漢水上是百船帆組成的長龍,巴國正依靠漢水的便利,將江漢平原的糧食和人力匯聚到北津。
和吳起想得不一樣,一則巴國已經組織不起更大的軍力去救援宛城,二則也低估了他在秦國創造的不敗戰績,讓衰敗多年的巴國根本不敢正面迎擊,而是將希望寄托在秦齊越等大國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