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利潤
「好的。」袁學文點了點頭。
「相信你也知道,我們是和供銷社、物資局三方合營。」張進說。「除了供銷社、物資局這兩個大股東之外,我個人在收購站占三成股份。」
「沒錯,你在收購站項目上投入不少金錢和精力,這些我都看在眼裡!」
袁學文回應。「收購站能有今天,離不開你的支持。」
「學文謬讚了!」
張進頓了片刻後說。「你也知道我的雜事特別多,生產隊、公安、醫療幾條戰線連續作戰,精力實在顧不過來,因此收購站的日常事務都是你在處理。」
「張兄既然沒有把我當外人,我也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袁學文頓了片刻後回應。「當初你推薦我來收購站工作,我本來不太樂意;我一個大城市來的初中生,怎麼說也算得上是文化人;騎個自行車走街串巷到處吆喝收破爛,心裡確實感覺有點羞恥!」
「我明白!」張進點了點頭。「所以我早就跟你說過,最重要的是要過心理關;如果帶著情緒做事,是做不好的!」
「沒錯!」袁學文回應。「後來,我才發現這份工作其實挺適合!」
「哦,怎麼個適合法?」
「我的父母都喜歡鑑賞古董,受他們的影響,我對古董收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袁學文眸中露出激動光芒。「我記得爹曾經跟我說過,古董就是現代人了解古代的一扇窗口,可以從中領略到秦漢時代的古樸之美;盛唐時期的雍容華貴,海納百川的文化自信;兩宋時期的纖細秀麗……」
「他說的很好啊!」張進面露讚賞表情回應。「你爹還說了什麼?」
「爹還提過大明,大明在種花文明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自五代時契丹崛起盤踞燕雲之後,中原政權便一直未能收復這個天然屏障!由此導致北宋亡於金人,南宋亡於蒙人的悲慘結局;至元末時期,曾經創造過漢唐盛世的北方大地幾乎完全胡化!」
袁學文補充。「重開日月天的明太祖重新制定儀冠禮樂制度,是對蒙元倒行逆施的一次糾正,這種文化上的正本清源,也反映在了古董上;金絲翼善冠、宣德爐都是頗具明代特色的文物!」
「看來,令尊對古董頗有研究!」
「興趣就是我工作時最好的動力!」
袁學文回應。「不管你在不在,我都把收購站當成自己的事業在做。「
「沒錯,干工作就是要有這樣的責任心!」張進頓了片刻後說。「我想從個人的三成股份中拿出一成給你,作為對你辛苦一年的回報。」
「我不能接受你的慷慨饋贈!」袁學文搖了搖頭。「我跟著你學到了不少知識,還有工分可拿,這樣的待遇已經很優厚了!」
張進明白袁學文所言非虛,此世不同於後世那個信息爆炸的年代!
後世人們通過網際網路可以獲得海量信息,渠道暢通;而此世由於資訊不發達,技術具有稀缺性、不可複製性等特徵!
俗話說得好,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手藝人輕易不會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他人,學徒們往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心血,甚至要幫師父無償工作幾年,才能學到技術。
正所謂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了這種師徒相處的模式!
像張進這樣毫無保留,不光送徒弟上馬,還要扶上一程的師父,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學文,我沒有把你看成弟子,而是把你當成創業夥伴!」
「創業夥伴是什麼?」
張進解釋。「類似於戰友,共同承擔風險和收益。」
「我明白了!」
「只要是企業,都有著利潤的要求,我們收購站也不例外!」
張進頓了片刻後說。「供銷社給我們提供了經營場所,由於是剛開業的緣故,暫時也沒有要求我們分紅,也沒有找我們收取租金;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能高枕無憂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袁學文點了點頭。「長期不盈利,恐怕收購站也維持不下去。」
「對了,就是這個道理!」張進面露讚賞表情。「我把股份給你,就是希望你要以主人翁的身份,多考慮一下如何把收購站經營好!」
「哦,我有個不成熟的想法想跟你說說。」
「好啊,你說吧。」
「我們可以在本地收購一些土特產,然後賣到別的地方。」
袁學文頓了片刻後說。「我比較過四九城與本地的物價,發現這裡面存在很大的差價,利潤相當可觀!」
其實袁學文能想到的,張進也想到了!
此世不像後世電商網絡那麼發達,他可是有隨身空間之人,把土特產藏在空間裡,誰也發現不了!
但張進也明白,他有空間外掛之事,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這確實是收購站的一個利潤增長點,但如果想要運轉此事,光以收購站的名義恐怕不行!」張進回應。「還須要把我們的兩個母公司拉進來!」
「你說的是物資局和供銷社?」袁學文詢問。
「沒錯!」張進看了看日曆。「年前只怕是來不及了,過完年以後,我就和袁兄一起來運轉此事!」
「好的,還有一事我想跟張兄分享。」
「哦,什麼事啊?」
「我這幾天也沒有在家閒著,走街串巷倒也有些收穫。」
袁學文拿出一枚硬幣遞給張進,張進認出這是銀圓。
銀圓又稱銀幣、洋錢,龍元等,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
明朝萬曆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鑄造的銀幣逐漸流入;但在當時,銀圓只在文人雅士之間把玩,並沒有作為一種貨幣工具。
我國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白銀的藝術價值。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人們就已經開始用銀子製作首飾。
秦朝統一天下卻二世為亡,漢代銀器數量激增,製作工藝也有大幅提升。
東漢末年是三國,經歷魏晉南北朝三百年戰亂分裂之後,隋朝再度統一,隋文帝本已經給接班人打好了雄厚根基;可天意弄人,他選擇了楊廣作為繼承人;楊廣三征高麗,開拓大運河,耗盡國力,弄得民不聊生、烽煙四起;最終不僅楊廣死於非命,隋朝步了秦朝後塵,歷二世而亡。
「相信你也知道,我們是和供銷社、物資局三方合營。」張進說。「除了供銷社、物資局這兩個大股東之外,我個人在收購站占三成股份。」
「沒錯,你在收購站項目上投入不少金錢和精力,這些我都看在眼裡!」
袁學文回應。「收購站能有今天,離不開你的支持。」
「學文謬讚了!」
張進頓了片刻後說。「你也知道我的雜事特別多,生產隊、公安、醫療幾條戰線連續作戰,精力實在顧不過來,因此收購站的日常事務都是你在處理。」
「張兄既然沒有把我當外人,我也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袁學文頓了片刻後回應。「當初你推薦我來收購站工作,我本來不太樂意;我一個大城市來的初中生,怎麼說也算得上是文化人;騎個自行車走街串巷到處吆喝收破爛,心裡確實感覺有點羞恥!」
「我明白!」張進點了點頭。「所以我早就跟你說過,最重要的是要過心理關;如果帶著情緒做事,是做不好的!」
「沒錯!」袁學文回應。「後來,我才發現這份工作其實挺適合!」
「哦,怎麼個適合法?」
「我的父母都喜歡鑑賞古董,受他們的影響,我對古董收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袁學文眸中露出激動光芒。「我記得爹曾經跟我說過,古董就是現代人了解古代的一扇窗口,可以從中領略到秦漢時代的古樸之美;盛唐時期的雍容華貴,海納百川的文化自信;兩宋時期的纖細秀麗……」
「他說的很好啊!」張進面露讚賞表情回應。「你爹還說了什麼?」
「爹還提過大明,大明在種花文明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自五代時契丹崛起盤踞燕雲之後,中原政權便一直未能收復這個天然屏障!由此導致北宋亡於金人,南宋亡於蒙人的悲慘結局;至元末時期,曾經創造過漢唐盛世的北方大地幾乎完全胡化!」
袁學文補充。「重開日月天的明太祖重新制定儀冠禮樂制度,是對蒙元倒行逆施的一次糾正,這種文化上的正本清源,也反映在了古董上;金絲翼善冠、宣德爐都是頗具明代特色的文物!」
「看來,令尊對古董頗有研究!」
「興趣就是我工作時最好的動力!」
袁學文回應。「不管你在不在,我都把收購站當成自己的事業在做。「
「沒錯,干工作就是要有這樣的責任心!」張進頓了片刻後說。「我想從個人的三成股份中拿出一成給你,作為對你辛苦一年的回報。」
「我不能接受你的慷慨饋贈!」袁學文搖了搖頭。「我跟著你學到了不少知識,還有工分可拿,這樣的待遇已經很優厚了!」
張進明白袁學文所言非虛,此世不同於後世那個信息爆炸的年代!
後世人們通過網際網路可以獲得海量信息,渠道暢通;而此世由於資訊不發達,技術具有稀缺性、不可複製性等特徵!
俗話說得好,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手藝人輕易不會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他人,學徒們往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心血,甚至要幫師父無償工作幾年,才能學到技術。
正所謂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了這種師徒相處的模式!
像張進這樣毫無保留,不光送徒弟上馬,還要扶上一程的師父,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學文,我沒有把你看成弟子,而是把你當成創業夥伴!」
「創業夥伴是什麼?」
張進解釋。「類似於戰友,共同承擔風險和收益。」
「我明白了!」
「只要是企業,都有著利潤的要求,我們收購站也不例外!」
張進頓了片刻後說。「供銷社給我們提供了經營場所,由於是剛開業的緣故,暫時也沒有要求我們分紅,也沒有找我們收取租金;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能高枕無憂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袁學文點了點頭。「長期不盈利,恐怕收購站也維持不下去。」
「對了,就是這個道理!」張進面露讚賞表情。「我把股份給你,就是希望你要以主人翁的身份,多考慮一下如何把收購站經營好!」
「哦,我有個不成熟的想法想跟你說說。」
「好啊,你說吧。」
「我們可以在本地收購一些土特產,然後賣到別的地方。」
袁學文頓了片刻後說。「我比較過四九城與本地的物價,發現這裡面存在很大的差價,利潤相當可觀!」
其實袁學文能想到的,張進也想到了!
此世不像後世電商網絡那麼發達,他可是有隨身空間之人,把土特產藏在空間裡,誰也發現不了!
但張進也明白,他有空間外掛之事,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這確實是收購站的一個利潤增長點,但如果想要運轉此事,光以收購站的名義恐怕不行!」張進回應。「還須要把我們的兩個母公司拉進來!」
「你說的是物資局和供銷社?」袁學文詢問。
「沒錯!」張進看了看日曆。「年前只怕是來不及了,過完年以後,我就和袁兄一起來運轉此事!」
「好的,還有一事我想跟張兄分享。」
「哦,什麼事啊?」
「我這幾天也沒有在家閒著,走街串巷倒也有些收穫。」
袁學文拿出一枚硬幣遞給張進,張進認出這是銀圓。
銀圓又稱銀幣、洋錢,龍元等,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
明朝萬曆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鑄造的銀幣逐漸流入;但在當時,銀圓只在文人雅士之間把玩,並沒有作為一種貨幣工具。
我國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白銀的藝術價值。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人們就已經開始用銀子製作首飾。
秦朝統一天下卻二世為亡,漢代銀器數量激增,製作工藝也有大幅提升。
東漢末年是三國,經歷魏晉南北朝三百年戰亂分裂之後,隋朝再度統一,隋文帝本已經給接班人打好了雄厚根基;可天意弄人,他選擇了楊廣作為繼承人;楊廣三征高麗,開拓大運河,耗盡國力,弄得民不聊生、烽煙四起;最終不僅楊廣死於非命,隋朝步了秦朝後塵,歷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