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第243章
俄土戰爭的結束並未讓世界迎來長久的和平,反而讓歐洲兩大強國英國和俄國之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俄國和英國除了在巴爾幹半島之間存在著較為激烈的競爭關係之外,在中亞地區也存在著相當劇烈的矛盾。
在奧斯曼帝國和印度殖民地之間,存在著阿富汗和伊朗兩個國家,這裡也是英國和俄國矛盾最為激烈的地方。
原本更北部也存在著像希瓦汗國和布哈拉埃米爾國這樣的土著國家,但都在幾年前被俄國人吞併。
雖然這些土著國家名義上仍然存在,但他們的行政和軍事大權都已經被俄國人掌控。這也讓俄國的實際控制範圍已經來到了阿富汗和伊朗的邊境,隨時有可能在奧斯曼帝國和印度
殖民地之間拿下一塊擁有港口的殖民地。
這對英國人來說是絕對不可能接受的,因為英國的印度殖民地距離這片土地實在太近。
俄國人要是打通了中亞的出海口,勢必會在這片地區進行更大範圍的擴張。到時候的印度殖民地就會面臨一頭巨熊的騷擾,大英帝國可不想失去自己的明珠,任何關於印度殖民地的話題,都是大英帝國的禁忌。
俄國要在中亞地區擴張,英國人自然就要阻止俄國人的擴張。
因為更北面的土著國家都已經被俄國吞併的原因,英國就只能將目光放在中亞地區僅剩的兩個國家,也就是伊朗和阿富汗的身上。
因為阿富汗距離印度殖民地最近的原因,英國決定先控制阿富汗,隨後再將影響力滲透到伊朗,確保俄國人不會在中亞地區獲得一個出海口。
此時的阿富汗只是一個弱小的土著國家,甚至成立時間也只有55年而已。
對於這樣一個弱小的土著國家,英國自然沒什麼忌憚的。
1878年下旬,英國政府率先與阿富汗展開了聯繫,要求阿富汗政府接待以英國將軍N張伯倫為首的英國代表團,並且允許英國的一小支軍隊跟著代表團前往阿富汗境內。
這樣的外交訪問請求實際上就是明目張胆的恐嚇,阿富汗政府自然不願意。
阿富汗埃米爾希爾阿里汗直接拒絕了英國政府的提議,並且表示無論如何都不允許英國軍隊進入自己的國土。
堂堂大英帝國的要求居然被一個小小的土著國家拒絕,這自然引起了英國政府甚至民間的憤怒。
英國政府也藉機直接向阿富汗宣戰,第二次英阿戰爭也成功爆發。
早在大約40年前,英國和阿富汗埃米爾國就爆發過一次戰爭。當時爆發戰爭的原因也差不多,主要是因為阿富汗埃米爾國倒向了俄國,英國為了自己印度殖民地的安全,不論如何都要發動對阿富汗的戰爭。
所謂的英阿戰爭對歐洲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值得關注的新聞,畢竟一個強大列強和一個土著國家之間的戰爭完全就是碾壓的局面。
唯一值得關注的就是阿富汗背後可能存在的俄國,畢竟背後要是沒有俄國的支持,阿富汗的埃米爾也不可能如此果斷的就拒絕了英國政府的提議。
在歐洲其他國家看來,正是俄國指使阿富汗埃米爾國迅速拒絕了英國的提議,目的是為了讓在俄土戰爭中壓制俄國的大英帝國丟臉。
但沒想到,後續事情的發展很快就出乎了歐洲各國的意料。
在英國的軍隊源源不斷的從印度殖民地邊境入侵自己的國土之後,阿富汗的埃米爾很快向北面的俄國求援。
希爾阿里汗原本想著俄國的軍隊會很快抵達,自己的國家可以在兩大列強的博弈之中保全。
但俄國政府的拒絕是那麼的冰冷,讓希爾阿里汗哀默之心大於死,很快就憤然而死,如同當初被背叛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那樣。
希爾阿里汗憤然去世之後,其子耶古卜汗成為了新的阿富汗埃米爾。
但此時的阿富汗局勢已經十分糟糕,英國軍隊已經占領了相當一部分阿富汗的土地,阿富汗自己的軍隊又少之可憐,根本無法在正面對抗中與英國軍隊較量。
英阿戰爭也是1878年的最後一件大事,英阿戰爭還沒結束,時間很快就來到了1879年。
1879年年初,英阿戰爭就以英國的全面勝利告終。不過雙方簽訂合約還需要一段時間,畢竟英國政府也不可能全面吞併阿富汗,這會激起阿富汗土著更加激烈的反抗情緒,也會讓俄國人從中找到一些機會,給英國製造麻煩。
英國人的主要目的,是將一部分阿富汗土地併入印度,並且加強對阿富汗的掌控,確保俄國人被阻擋在阿富汗的邊境線之外。
阿富汗至少是要存在的,這裡更像是英國和俄國勢力範圍的緩衝地帶。
要是沒有阿富汗的存在,英國和俄國的勢力範圍將直接接壤,兩國軍隊也將會在邊境線展開更加激烈的交鋒,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對阿富汗來說這可能是唯一一件好事了,至少這個國家會仍然存在,不會像被俄國控制的希瓦汗國那樣,成為一個只在名義上存在的國家。
英國在中亞地區有收穫,西班牙同樣在東南亞地區也有收穫。
之前也提到過,西班牙所屬的菲律賓殖民地有兩個擴張方向,分別是在加里曼丹島擴張以及在紐幾內亞島上擴張。
英國和俄國之間需要一個緩衝地帶,那是因為英國人也在忌憚俄國軍隊。俄國軍隊雖然戰鬥力不行,但人數放眼整個歐洲也是無可替代的第一。
光靠印度的土著軍隊是無法和俄國抵抗的,要是動員國內的軍隊,會破壞英國在各地區維持的平衡局勢。
但西班牙完全不需要。西班牙在東南亞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荷蘭。
荷蘭和葡萄牙類似,都是一個已經衰弱的,曾經也是個強國的國家。
只不過荷蘭的綜合實力比葡萄牙還是強很多的,不管是工業還是經濟方面,荷蘭都能在所有歐洲小國當中排名前列,甚至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歐洲小國。
可惜,荷蘭的對手是西班牙。
在兩國本土距離殖民地都差不多遠的情況下,本土的綜合實力就變得尤為重要。
荷蘭雖強,但在西班牙面前是沒什麼抵抗之力的。目前歐洲各國公認的態度,西班牙已經重新恢復了列強的地位,並且在世界八大列強排名中普遍位居6到7名。
這樣的排名已經是相當高的了。畢竟歐洲五大傳統列強的地位很難撼動,西班牙目前的綜合實力在歐洲各國看來,只次於歐洲五大列強,比大洋彼岸的美國還要強大。
目前歐洲各國的主流報社和一些主要官員的意見,世界八大列強分別為英國,德國,法國,俄國,奧匈帝國,西班牙,美國和義大利。
大英帝國是最強大的國家這毋庸置疑,緊隨其後的就是在正面戰場上打敗過法國的德國。
如果沒有普法戰爭的話,那世界第二的寶座肯定是法德俄這三個國家之中競選,法國人是最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強國的。
但可惜,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正面擊敗了法國,法國自然也就退出了世界第二強國的競選。
俄國當然也很強大,但俄國先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最後又在這次的俄土戰爭中被英國和奧匈帝國敲詐了一筆,也只能屈居世界第四強國。
法國則是憑藉著自己的底蘊位居世界第三,英德法俄這四個國家算是第一梯隊,也被歐洲許多報社和民眾戲稱為一等列強。
俄國往後,奧匈帝國憑藉各方面的綜合優勢獲得世界第五強國的美譽。但奧匈帝國比之一等列強的四個國家都稍顯頹勢,因此奧匈帝國也只能屈居二等列強的寶座。
世界前五的排名雖然也有一些爭議,但大體上是差不了太多的。
再往後的排名就有些爭議了,最大的爭議是西班牙和美國之間的排名。
不過因為此時的美國還沒有展現出自己強大的工業實力,再加上美國的海軍也太過弱小的原因,大多數歐洲國家還是將西班牙排在了世界第六,美國則位居世界第七。
畢竟西班牙也是擁有十幾萬的陸軍外加世界第五的海軍,排名世界第六也並不誇張。
位居世界第八,也就是列強墊底的,自然就是義大利了。
奧匈帝國,西班牙,美國和義大利被稱為二等列強,這四個國家相較於前四個一等列強來說,在工業經濟或者軍事實力方面有著較大的差距,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是遠遠不如前四個國家的。
但又話說回來,二等列強也是列強,對普通國家仍然是有著巨大的優勢的。
荷蘭的工業和經濟當然也相當優秀,但因為國土面積和人口限制的原因,荷蘭終究只能是一個小國。
西班牙和荷蘭之間的殖民競爭只要沒有列強國家的干預,西班牙是具備完全的壓倒性的優勢的。
趁著俄土戰爭和英阿戰爭吸引了歐洲各國的目光,西班牙也加快了在加里曼丹島以及紐幾內亞島上的殖民計劃。
1878年6月,西班牙駐紮在菲律賓的軍隊公然入侵了南邊的布隆岸蘇丹國,並且只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就占領了布隆岸蘇丹國的所有土地。
這裡存在的大量土著被抓回菲律賓當做勞力,或者轉手給西邊的蘭芳共和國。
之前也提到過,蘭芳共和國是靠淘金髮家的。淘金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的,這些土著正好是天然的優良的勞動力。
占領布隆岸蘇丹國之後,西班牙就和荷蘭所掌控的庫台蘇丹國正式接壤了。
西班牙也派遣了一部分士兵駐紮在邊境線,但並未對邊境線嚴防死守。
對於西班牙政府來說,甚至還會期待荷蘭人主動進攻西班牙的殖民地。要是西班牙主動宣戰荷蘭,英國這個攪屎棍說不定會幹涉這場戰爭。
但要是荷蘭人主動宣戰西班牙的話,西班牙就有足夠的理由和荷蘭打一場大戰了。
不管是本土戰爭還是殖民地戰爭,西班牙都有足夠的信心碾壓荷蘭。要是英國在荷蘭主動宣戰的前提下還想干涉的話,西班牙籤署的幾個盟約可不是白簽署的。
別的不說,光是法國和俄國就很願意給英國人下點絆子。
要是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也願意支持西班牙,哪怕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也無法面對這樣的外交壓力。
除了在加里曼丹島吞併布隆岸蘇丹國之外,西班牙在紐幾內亞島上也有殖民行動。
紐幾內亞島的形狀比較特殊,看起來更像是一隻站立的恐龍。
這塊島嶼的面積比加里曼丹島還要巨大,是世界第二大島嶼,僅次於大部分土地都不能居住的格陵蘭島。
換句話來說,紐幾內亞島就是世界最大的大片土地可以居住的島嶼,再加上擁有大量礦產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原因,被其他列強盯上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在這片形似恐龍的島嶼上,有包括荷蘭,西班牙,德國,英國,法國以及葡萄牙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的殖民隊。
西班牙,荷蘭和葡萄牙的殖民隊伍普遍集中在恐龍的上半身,也就是龍頭和上半龍身上。
而英國,法國和德國的殖民隊則主要集中在恐龍的下半身,也就是龍尾和龍爪,以及小半個龍身上。
除此之外,紐幾內亞島周邊的幾個大型島嶼也被這些歐洲國家踏足,一時間竟有歐洲列國瓜分紐幾內亞半島的趨勢。
只不過,各國的殖民隊都只是簡單的建立了殖民據點,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宣布大片占領紐幾內亞島。
這其實也代表著,這些派遣殖民隊伍的歐洲國家都有希望占領這塊島嶼,再不濟也能瓜分一部分土地建立新的殖民地。
也正因為如此,哪怕紐幾內亞島上的殖民競爭相當激烈,這些參與殖民的國家也都沒有放棄,反而一步一步加大了殖民的力度。
要說在紐幾內亞島殖民最方便的三個國家,或許就是英國,西班牙以及荷蘭了。
英國的昆士蘭殖民地,也就是澳大利亞東北角那個突出地帶距離紐幾內亞島非常近,這也讓英國人在殖民紐幾內亞島方面具備較大的優勢。
荷蘭人也絲毫不差。荷蘭人的東印度群島距離紐幾內亞最近處也只有200公里的距離,東印度群島的軍隊和土著人口都可以快速抵達紐幾內亞島,建立殖民據點的速度也是這些歐洲國家中最快的。
還有就是西班牙了。
西班牙的菲律賓殖民地距離紐幾內亞島的最近處也有大約1000公里的距離,相較於英國和荷蘭來說是沒有太大的優勢的。
但卡洛對於殖民紐幾內亞島還是相當重視的,在卡洛的吩咐下,菲律賓殖民地政府也加強了對紐幾內亞島的殖民,這也讓西班牙在紐幾內亞島的殖民進度並不遜色於荷蘭和英國。
當然,這其中也有葡萄牙人的支持和合作。
葡萄牙在東南亞也是有殖民地的,但這塊殖民地的規模較小,名字叫帝汶。
是的,就是後世那個東帝汶。
實際上,葡萄牙殖民者是最先來到帝汶島殖民的,也正是這些殖民者建立了葡萄牙的帝汶殖民地。
但荷蘭人緊隨其後,他們發現並且殖民了帝汶島,並且將葡萄牙人趕到了島的東邊。這也讓葡萄牙的帝汶殖民地看起來只有小小的一塊十分可憐。
雖然帝汶殖民地的面積較小,但葡萄牙在這裡也是有駐軍的,畢竟是葡萄牙的正式殖民地。
值得一提的是,帝汶殖民地距離紐幾內亞島的最近處只有800公里左右,比西班牙的菲律賓殖民地和紐幾內亞島之間的距離還要近。
這也是葡萄牙加入殖民紐幾內亞的原因之一,他們也是有機會在這場殖民競爭中分一杯羹的。
再加上之前卡洛和葡萄牙國王路易斯提出了關於殖民合作的問題,西班牙和葡萄牙聯手起來,也確實在紐幾內亞島上建立了許多殖民據點。
雖然西班牙和葡萄牙都經歷了衰弱,但要是提到殖民,西班牙和葡萄牙仍然是這方面的翹楚。
主要原因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曾經的殖民歷史太過輝煌,這兩個國家加起來霸占了大半個美洲。
殖民一個小小的紐幾內亞島對於伊比利亞雙牙來說絕對是簡簡單單,這也讓西班牙在距離更遠的前提下,殖民進度反而不弱於荷蘭和英國。
歐洲各國之間的移民肯定會有相關的衝突,光靠和平相處是不可能獲得殖民地的所有權的。
因為恐龍形狀的紐幾內亞島西邊只有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原因,伊比利亞雙牙在殖民競爭中占據了巨大的優勢,把荷蘭人打的節節敗退,甚至他們的殖民據點也被西班牙擠壓到了更遠的位置。
為了確保西班牙在紐幾內亞島的殖民據點的安全,菲律賓殖民地方面派遣了一整個殖民地守備團前往紐幾內亞。
這也加劇了紐幾內亞的殖民矛盾,荷蘭人也絲毫不退讓的派遣了一些軍隊前往紐幾內亞,目的正是為了防備西班牙人。
5000字二合一章節,求支持!
(本章完)
俄土戰爭的結束並未讓世界迎來長久的和平,反而讓歐洲兩大強國英國和俄國之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俄國和英國除了在巴爾幹半島之間存在著較為激烈的競爭關係之外,在中亞地區也存在著相當劇烈的矛盾。
在奧斯曼帝國和印度殖民地之間,存在著阿富汗和伊朗兩個國家,這裡也是英國和俄國矛盾最為激烈的地方。
原本更北部也存在著像希瓦汗國和布哈拉埃米爾國這樣的土著國家,但都在幾年前被俄國人吞併。
雖然這些土著國家名義上仍然存在,但他們的行政和軍事大權都已經被俄國人掌控。這也讓俄國的實際控制範圍已經來到了阿富汗和伊朗的邊境,隨時有可能在奧斯曼帝國和印度
殖民地之間拿下一塊擁有港口的殖民地。
這對英國人來說是絕對不可能接受的,因為英國的印度殖民地距離這片土地實在太近。
俄國人要是打通了中亞的出海口,勢必會在這片地區進行更大範圍的擴張。到時候的印度殖民地就會面臨一頭巨熊的騷擾,大英帝國可不想失去自己的明珠,任何關於印度殖民地的話題,都是大英帝國的禁忌。
俄國要在中亞地區擴張,英國人自然就要阻止俄國人的擴張。
因為更北面的土著國家都已經被俄國吞併的原因,英國就只能將目光放在中亞地區僅剩的兩個國家,也就是伊朗和阿富汗的身上。
因為阿富汗距離印度殖民地最近的原因,英國決定先控制阿富汗,隨後再將影響力滲透到伊朗,確保俄國人不會在中亞地區獲得一個出海口。
此時的阿富汗只是一個弱小的土著國家,甚至成立時間也只有55年而已。
對於這樣一個弱小的土著國家,英國自然沒什麼忌憚的。
1878年下旬,英國政府率先與阿富汗展開了聯繫,要求阿富汗政府接待以英國將軍N張伯倫為首的英國代表團,並且允許英國的一小支軍隊跟著代表團前往阿富汗境內。
這樣的外交訪問請求實際上就是明目張胆的恐嚇,阿富汗政府自然不願意。
阿富汗埃米爾希爾阿里汗直接拒絕了英國政府的提議,並且表示無論如何都不允許英國軍隊進入自己的國土。
堂堂大英帝國的要求居然被一個小小的土著國家拒絕,這自然引起了英國政府甚至民間的憤怒。
英國政府也藉機直接向阿富汗宣戰,第二次英阿戰爭也成功爆發。
早在大約40年前,英國和阿富汗埃米爾國就爆發過一次戰爭。當時爆發戰爭的原因也差不多,主要是因為阿富汗埃米爾國倒向了俄國,英國為了自己印度殖民地的安全,不論如何都要發動對阿富汗的戰爭。
所謂的英阿戰爭對歐洲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值得關注的新聞,畢竟一個強大列強和一個土著國家之間的戰爭完全就是碾壓的局面。
唯一值得關注的就是阿富汗背後可能存在的俄國,畢竟背後要是沒有俄國的支持,阿富汗的埃米爾也不可能如此果斷的就拒絕了英國政府的提議。
在歐洲其他國家看來,正是俄國指使阿富汗埃米爾國迅速拒絕了英國的提議,目的是為了讓在俄土戰爭中壓制俄國的大英帝國丟臉。
但沒想到,後續事情的發展很快就出乎了歐洲各國的意料。
在英國的軍隊源源不斷的從印度殖民地邊境入侵自己的國土之後,阿富汗的埃米爾很快向北面的俄國求援。
希爾阿里汗原本想著俄國的軍隊會很快抵達,自己的國家可以在兩大列強的博弈之中保全。
但俄國政府的拒絕是那麼的冰冷,讓希爾阿里汗哀默之心大於死,很快就憤然而死,如同當初被背叛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那樣。
希爾阿里汗憤然去世之後,其子耶古卜汗成為了新的阿富汗埃米爾。
但此時的阿富汗局勢已經十分糟糕,英國軍隊已經占領了相當一部分阿富汗的土地,阿富汗自己的軍隊又少之可憐,根本無法在正面對抗中與英國軍隊較量。
英阿戰爭也是1878年的最後一件大事,英阿戰爭還沒結束,時間很快就來到了1879年。
1879年年初,英阿戰爭就以英國的全面勝利告終。不過雙方簽訂合約還需要一段時間,畢竟英國政府也不可能全面吞併阿富汗,這會激起阿富汗土著更加激烈的反抗情緒,也會讓俄國人從中找到一些機會,給英國製造麻煩。
英國人的主要目的,是將一部分阿富汗土地併入印度,並且加強對阿富汗的掌控,確保俄國人被阻擋在阿富汗的邊境線之外。
阿富汗至少是要存在的,這裡更像是英國和俄國勢力範圍的緩衝地帶。
要是沒有阿富汗的存在,英國和俄國的勢力範圍將直接接壤,兩國軍隊也將會在邊境線展開更加激烈的交鋒,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對阿富汗來說這可能是唯一一件好事了,至少這個國家會仍然存在,不會像被俄國控制的希瓦汗國那樣,成為一個只在名義上存在的國家。
英國在中亞地區有收穫,西班牙同樣在東南亞地區也有收穫。
之前也提到過,西班牙所屬的菲律賓殖民地有兩個擴張方向,分別是在加里曼丹島擴張以及在紐幾內亞島上擴張。
英國和俄國之間需要一個緩衝地帶,那是因為英國人也在忌憚俄國軍隊。俄國軍隊雖然戰鬥力不行,但人數放眼整個歐洲也是無可替代的第一。
光靠印度的土著軍隊是無法和俄國抵抗的,要是動員國內的軍隊,會破壞英國在各地區維持的平衡局勢。
但西班牙完全不需要。西班牙在東南亞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荷蘭。
荷蘭和葡萄牙類似,都是一個已經衰弱的,曾經也是個強國的國家。
只不過荷蘭的綜合實力比葡萄牙還是強很多的,不管是工業還是經濟方面,荷蘭都能在所有歐洲小國當中排名前列,甚至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歐洲小國。
可惜,荷蘭的對手是西班牙。
在兩國本土距離殖民地都差不多遠的情況下,本土的綜合實力就變得尤為重要。
荷蘭雖強,但在西班牙面前是沒什麼抵抗之力的。目前歐洲各國公認的態度,西班牙已經重新恢復了列強的地位,並且在世界八大列強排名中普遍位居6到7名。
這樣的排名已經是相當高的了。畢竟歐洲五大傳統列強的地位很難撼動,西班牙目前的綜合實力在歐洲各國看來,只次於歐洲五大列強,比大洋彼岸的美國還要強大。
目前歐洲各國的主流報社和一些主要官員的意見,世界八大列強分別為英國,德國,法國,俄國,奧匈帝國,西班牙,美國和義大利。
大英帝國是最強大的國家這毋庸置疑,緊隨其後的就是在正面戰場上打敗過法國的德國。
如果沒有普法戰爭的話,那世界第二的寶座肯定是法德俄這三個國家之中競選,法國人是最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強國的。
但可惜,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正面擊敗了法國,法國自然也就退出了世界第二強國的競選。
俄國當然也很強大,但俄國先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最後又在這次的俄土戰爭中被英國和奧匈帝國敲詐了一筆,也只能屈居世界第四強國。
法國則是憑藉著自己的底蘊位居世界第三,英德法俄這四個國家算是第一梯隊,也被歐洲許多報社和民眾戲稱為一等列強。
俄國往後,奧匈帝國憑藉各方面的綜合優勢獲得世界第五強國的美譽。但奧匈帝國比之一等列強的四個國家都稍顯頹勢,因此奧匈帝國也只能屈居二等列強的寶座。
世界前五的排名雖然也有一些爭議,但大體上是差不了太多的。
再往後的排名就有些爭議了,最大的爭議是西班牙和美國之間的排名。
不過因為此時的美國還沒有展現出自己強大的工業實力,再加上美國的海軍也太過弱小的原因,大多數歐洲國家還是將西班牙排在了世界第六,美國則位居世界第七。
畢竟西班牙也是擁有十幾萬的陸軍外加世界第五的海軍,排名世界第六也並不誇張。
位居世界第八,也就是列強墊底的,自然就是義大利了。
奧匈帝國,西班牙,美國和義大利被稱為二等列強,這四個國家相較於前四個一等列強來說,在工業經濟或者軍事實力方面有著較大的差距,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是遠遠不如前四個國家的。
但又話說回來,二等列強也是列強,對普通國家仍然是有著巨大的優勢的。
荷蘭的工業和經濟當然也相當優秀,但因為國土面積和人口限制的原因,荷蘭終究只能是一個小國。
西班牙和荷蘭之間的殖民競爭只要沒有列強國家的干預,西班牙是具備完全的壓倒性的優勢的。
趁著俄土戰爭和英阿戰爭吸引了歐洲各國的目光,西班牙也加快了在加里曼丹島以及紐幾內亞島上的殖民計劃。
1878年6月,西班牙駐紮在菲律賓的軍隊公然入侵了南邊的布隆岸蘇丹國,並且只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就占領了布隆岸蘇丹國的所有土地。
這裡存在的大量土著被抓回菲律賓當做勞力,或者轉手給西邊的蘭芳共和國。
之前也提到過,蘭芳共和國是靠淘金髮家的。淘金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的,這些土著正好是天然的優良的勞動力。
占領布隆岸蘇丹國之後,西班牙就和荷蘭所掌控的庫台蘇丹國正式接壤了。
西班牙也派遣了一部分士兵駐紮在邊境線,但並未對邊境線嚴防死守。
對於西班牙政府來說,甚至還會期待荷蘭人主動進攻西班牙的殖民地。要是西班牙主動宣戰荷蘭,英國這個攪屎棍說不定會幹涉這場戰爭。
但要是荷蘭人主動宣戰西班牙的話,西班牙就有足夠的理由和荷蘭打一場大戰了。
不管是本土戰爭還是殖民地戰爭,西班牙都有足夠的信心碾壓荷蘭。要是英國在荷蘭主動宣戰的前提下還想干涉的話,西班牙籤署的幾個盟約可不是白簽署的。
別的不說,光是法國和俄國就很願意給英國人下點絆子。
要是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也願意支持西班牙,哪怕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也無法面對這樣的外交壓力。
除了在加里曼丹島吞併布隆岸蘇丹國之外,西班牙在紐幾內亞島上也有殖民行動。
紐幾內亞島的形狀比較特殊,看起來更像是一隻站立的恐龍。
這塊島嶼的面積比加里曼丹島還要巨大,是世界第二大島嶼,僅次於大部分土地都不能居住的格陵蘭島。
換句話來說,紐幾內亞島就是世界最大的大片土地可以居住的島嶼,再加上擁有大量礦產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原因,被其他列強盯上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在這片形似恐龍的島嶼上,有包括荷蘭,西班牙,德國,英國,法國以及葡萄牙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的殖民隊。
西班牙,荷蘭和葡萄牙的殖民隊伍普遍集中在恐龍的上半身,也就是龍頭和上半龍身上。
而英國,法國和德國的殖民隊則主要集中在恐龍的下半身,也就是龍尾和龍爪,以及小半個龍身上。
除此之外,紐幾內亞島周邊的幾個大型島嶼也被這些歐洲國家踏足,一時間竟有歐洲列國瓜分紐幾內亞半島的趨勢。
只不過,各國的殖民隊都只是簡單的建立了殖民據點,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宣布大片占領紐幾內亞島。
這其實也代表著,這些派遣殖民隊伍的歐洲國家都有希望占領這塊島嶼,再不濟也能瓜分一部分土地建立新的殖民地。
也正因為如此,哪怕紐幾內亞島上的殖民競爭相當激烈,這些參與殖民的國家也都沒有放棄,反而一步一步加大了殖民的力度。
要說在紐幾內亞島殖民最方便的三個國家,或許就是英國,西班牙以及荷蘭了。
英國的昆士蘭殖民地,也就是澳大利亞東北角那個突出地帶距離紐幾內亞島非常近,這也讓英國人在殖民紐幾內亞島方面具備較大的優勢。
荷蘭人也絲毫不差。荷蘭人的東印度群島距離紐幾內亞最近處也只有200公里的距離,東印度群島的軍隊和土著人口都可以快速抵達紐幾內亞島,建立殖民據點的速度也是這些歐洲國家中最快的。
還有就是西班牙了。
西班牙的菲律賓殖民地距離紐幾內亞島的最近處也有大約1000公里的距離,相較於英國和荷蘭來說是沒有太大的優勢的。
但卡洛對於殖民紐幾內亞島還是相當重視的,在卡洛的吩咐下,菲律賓殖民地政府也加強了對紐幾內亞島的殖民,這也讓西班牙在紐幾內亞島的殖民進度並不遜色於荷蘭和英國。
當然,這其中也有葡萄牙人的支持和合作。
葡萄牙在東南亞也是有殖民地的,但這塊殖民地的規模較小,名字叫帝汶。
是的,就是後世那個東帝汶。
實際上,葡萄牙殖民者是最先來到帝汶島殖民的,也正是這些殖民者建立了葡萄牙的帝汶殖民地。
但荷蘭人緊隨其後,他們發現並且殖民了帝汶島,並且將葡萄牙人趕到了島的東邊。這也讓葡萄牙的帝汶殖民地看起來只有小小的一塊十分可憐。
雖然帝汶殖民地的面積較小,但葡萄牙在這裡也是有駐軍的,畢竟是葡萄牙的正式殖民地。
值得一提的是,帝汶殖民地距離紐幾內亞島的最近處只有800公里左右,比西班牙的菲律賓殖民地和紐幾內亞島之間的距離還要近。
這也是葡萄牙加入殖民紐幾內亞的原因之一,他們也是有機會在這場殖民競爭中分一杯羹的。
再加上之前卡洛和葡萄牙國王路易斯提出了關於殖民合作的問題,西班牙和葡萄牙聯手起來,也確實在紐幾內亞島上建立了許多殖民據點。
雖然西班牙和葡萄牙都經歷了衰弱,但要是提到殖民,西班牙和葡萄牙仍然是這方面的翹楚。
主要原因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曾經的殖民歷史太過輝煌,這兩個國家加起來霸占了大半個美洲。
殖民一個小小的紐幾內亞島對於伊比利亞雙牙來說絕對是簡簡單單,這也讓西班牙在距離更遠的前提下,殖民進度反而不弱於荷蘭和英國。
歐洲各國之間的移民肯定會有相關的衝突,光靠和平相處是不可能獲得殖民地的所有權的。
因為恐龍形狀的紐幾內亞島西邊只有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原因,伊比利亞雙牙在殖民競爭中占據了巨大的優勢,把荷蘭人打的節節敗退,甚至他們的殖民據點也被西班牙擠壓到了更遠的位置。
為了確保西班牙在紐幾內亞島的殖民據點的安全,菲律賓殖民地方面派遣了一整個殖民地守備團前往紐幾內亞。
這也加劇了紐幾內亞的殖民矛盾,荷蘭人也絲毫不退讓的派遣了一些軍隊前往紐幾內亞,目的正是為了防備西班牙人。
5000字二合一章節,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