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戰爭爆發
第1379章 戰爭爆發
頓巴斯防線。
相對於俄國,剛剛獨立不久的烏克蘭顯然是一個十分弱小的國家,而烏克蘭的地形平坦開闊,這進一步加大了烏克蘭應對俄國入侵的難度。
當然,從俄國的視角來說,原本烏克蘭就是俄國的一部分,所以應該稱之為收復失地,但是又因為俄國工黨特殊屬性的原因,對烏克蘭等淪陷區應該冠以「解放」的名義來行事。
俄國的野心不止於此,解放烏克蘭等原沙皇俄國領土是僅僅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解放整個東歐,第四步就是整個歐洲,最後延伸到全世界。
所以烏克蘭政府為了防止被「解放」,自然而然的修建了頓巴斯防線,謀求通過這條防線來對抗俄國。
在頓巴斯防線的西側。
烏克蘭元帥多羅申科面帶愁容的盯著軍事地圖,思考著應該如何對付俄國赤軍。
而他身邊,也圍著一眾烏克蘭的高層將領,在面對俄國這個龐然大物的情況下,烏克蘭方面顯然沒有必勝的信心。
「整個烏克蘭的地形,可以說一馬平川並不利於防守,當初烏克蘭獨立的時候,盟軍如果能夠一鼓作氣,拿下整個東烏克蘭那就好了,我們也不至於如此被動。」烏克蘭將軍沃洛西夫卡說道。
所謂的盟軍自然指的是一戰時期的同盟國軍隊,因為戰爭後期,同盟國和俄國工黨達成協議,雙方以實際控制區為依據,對烏克蘭進行了重新劃分的原因,所以烏克蘭並不是完整的。
多羅申科說道:「現在再討論這些,已經沒有實際意義,現在我們應該祈求頓巴斯防線,能夠支撐我們應對俄國可能發起的大規模進攻。」
話是這麼說,但是幾乎絕大部分烏克蘭將領對於所謂頓巴斯防線都不太看好。
雖然一戰證明了塹壕戰已經成為當前戰爭的主要形式,但塹壕戰對於攻守雙方實際上都不太友好。
尤其是對人員,物資的消耗上,烏克蘭恰好是烏克蘭最大的短板,彼時的俄國可不像前世的跛腳的俄羅斯,因為人口問題連戰爭都畏手畏腳。
俄國目前人口高達一億多,而烏克蘭人口卻僅有不到兩千萬,除此外烏克蘭的工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烏克蘭應對俄國完就是農業國應對工業國,而在其他各方面數據,烏克蘭好像都和俄國有著巨大差距,當然除了國際關係這方面以外。
多羅申科元帥說道:「雖然我們的對手十分強大,但是我們也並非完全處於劣勢,我們背後有主流文明世界的支持,不管德奧還是英法,甚至歐洲之外的美國都站在我們這一邊。」
之所以沒有東非,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在東非還有一個沙俄流亡政府,而沙俄流亡政府顯然是不同意烏克蘭所謂「獨立」的,在維護國家統一這一點上,沙俄流亡政府的態度反而比俄國工黨更加堅定。
而且,英法德奧之所以會支持如今的烏克蘭政府,本身就是為了避免東非挾沙皇以令原俄國諸侯。
進而把手伸到東歐來,英國是不希望東非突破屏障,進入歐洲,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完全是從市場角度考慮。
要知道,東歐一直都是德奧兩國的重要傳統市場,而一戰期間,德奧兩國並沒有通過戰爭拓展自己的海外市場範圍,所以在戰後對原本兩國傳統市場更加重視。
所以,在利益驅使下,兩國有默契的把東非排除在東歐之外,這對於東非實際上是一個嚴重的背刺。
畢竟,在沙俄時代,俄國和東非的貿易十分頻繁,而彼時因為俄國的原因,東非也可以順勢通過貿易進入烏克蘭地區市場。
而如今,烏克蘭政府實際上就是德奧兩國扶持出來的傀儡,自然處處以德奧為首,而德奧兩國有意將東非排除在東歐市場之外,烏克蘭政府自然根據兩國的安排做事。
所以,東非和歐洲各國對於烏克蘭問題是有分歧的,既然如此,東非自然也不會為所謂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出力。
畢竟東非本來就有自己扶持出來的俄國代言人,那就是阿列克謝為首的沙俄流亡政府。
由此可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面對切實利益的時候,什麼所謂德意志民族的感情完全就是扯淡。
波蘭加上烏克蘭等地區,總人口也有四千多萬左右,如此龐大的市場,德奧兩國當然想獨吞下來。
而對於奧斯曼帝國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戰爭結束後,德奧兩國就想方設法的排除東非在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力。
這也是東非為什麼被分配到伊朗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國,德國都不希望東非和奧斯曼帝國走的太近,畢竟除開英國和東非以外,奧斯曼帝國已經是印度洋沿岸僅有的大國。
對於英國來說,一戰結局不太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奧斯曼帝國和東非之間走的太近,從而導致協約國遲遲無法完全封鎖同盟國的對外經貿通道。
而對於德國而言,一戰前德國就積極拉攏奧斯曼帝國,並且修建了巴格達鐵路,實際上在一戰前奧斯曼帝國已經成為了德國的經濟殖民地,所以德國不希望東非把自己辛苦栽培的桃子摘了。
當然,帝國主義國家間的齷蹉和矛盾,對於多羅申科來說並不太重要,東非這個國家和烏克蘭的關係本來就一般,尤其是那個東非支持的沙俄流亡海外,更是讓烏克蘭政府感覺如鯁在喉。
多羅申科元帥繼續說道:「有了德奧等國家的支持,只要我們能夠頂住前期俄國的軍事壓力,展現出我們的價值,才能獲得更多的軍事援助。」
「尤其是在波蘭等國家競爭的情況下,誰能表現出更高的戰鬥力,誰才能拿到更多的真金白銀和武器彈藥。」
沒錯,波蘭是烏克蘭最大的競爭對手,畢竟二者都是吃軍事援助的國家,而軍事援助顯然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波蘭拿的更多,那烏克蘭就會吃的少。
而實際上,波蘭政府也確實比烏克蘭更武德充沛,就算恩斯特都不得不佩服波蘭人的膽量,在獨立之初,波蘭就迫不及待的對俄國展開了小規模的軍事行動。
而前世的歷史也證明,在反俄國這件事上,沒有比波蘭更加積極的國家。而波蘭如此積極作死的行為,就讓烏克蘭政府顯得有些被動了。
多羅申科說道:「現在情況很明顯,雖然英法德奧都支持我們,但是我們肯定不能完全信任這些列強國家,畢竟烏克蘭和俄國的實力過於懸殊,在其他國家不組織軍隊幫助我們對抗俄國之前,我們要做的事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守頓巴斯防線。」
「現在,波蘭政府雖然跳的歡,但這樣一來,他們也最容易成為俄國的首要打擊目標,我們絕對不能像波蘭人那樣盲目自大。」
多羅申科的話也證明了一點,那就是烏克蘭政府高層目前對於俄國的態度主要是以被動防禦為主。
雖然烏克蘭政府很清楚,俄國是烏克蘭的生死大敵,但是他們也不想馬上和俄國對上,尤其是在各國只資助武器和物資,幫助烏克蘭訓練軍隊,卻不出兵的行為,這讓烏克蘭十分沒有安全感。
而事實上不是英法德奧不想出兵,而是沒有能力出兵,剛剛經歷過一戰的歐洲各個大國,如今國內厭戰情緒很高,還沒有走出戰爭的創傷。
如果再加入一場戰爭之中,那就有極大的概率徹底引發各國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從而動搖統治根基。
除此外,帝國主義之間的勾心鬥角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經歷過一戰之後,英法德奧的士兵就不可能團結在一起對抗俄國軍隊。
光是想一想,昨天還因為陣營不同而打的你死我活,今天就轉變態度,變成親密無間的戰友,這種事怎麼也不可能發生。
所以,各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只能停留在軍事援助上,卻不能真的下場。
……
莫斯科。
烏克蘭不希望馬上和俄國對上,但是俄國工黨政府顯然不這麼想,而且和烏克蘭政府的想法有很大的區別。
俄國工黨雖然痛恨波蘭這個上躥下跳的小丑,但是弗拉基米爾等俄國高層從實際角度出發,還是更想先收復烏克蘭。
而之所以如此,沒有其他原因,那就是烏克蘭對俄國的重要性,遠在波蘭之上。
首先,烏克蘭是沙俄時代重要的糧倉,而俄國雖然國土面積廣闊,但是氣候原因,大部分國土都不利於農業發展,所以從糧食安全的角度考慮,俄國就不可能放棄烏克蘭。
其次,烏克蘭東部,也就是第聶伯河東岸,原本是俄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所以俄國政府必然要收復這一區域。
最後,烏克蘭關係著俄國的出海口問題,隨著烏克蘭的丟失,俄國同時失去了克里米亞這一重要地區。
所以,從這幾個角度來看,烏克蘭的重要性遠在波蘭之上。
1921年8月21日。
弗拉基米爾在莫斯科召開了軍事會議。
「如今,波蘭和烏克蘭等地區在帝國主義國家的扶持下,正在被迅速武裝起來,而我們在這些地區的安插的人員已經做好了準備。」
「所以,我認為現在是我們收復烏克蘭,波蘭以及波羅的海地區的良好時機,否則未來,我們再想奪回這些失地,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現在,正是歐洲帝國主義各國最虛弱的時候,剛剛經歷過世界大戰,以及歐洲流感的歐洲各國,不可能直接大規模出兵烏克蘭和波蘭等地區。」
「所以,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大好時機,解放烏克蘭和波蘭等地區,讓他們重回祖國的懷抱。」
對於弗拉基米爾的判斷,也有人擔心的問道:「弗拉基米爾同志,過去的半年時間裡,帝國主義國家對烏克蘭和波蘭等傀儡政府輸出了大量武器裝備。」
「這使得烏克蘭和波蘭的軍隊迅速擴張到六十多萬規模,光是邊境的偽軍規模就已經超過三十多萬。」
「他們獲得了大量世界大戰時期,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庫存武器和物資,而且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培訓,我們現在出兵,能否第一時間突破敵人的防線,這一點很難說。」
「而一旦戰爭發展成為世界大戰時期的塹壕戰模式,這有可能導致我們陷入和這些傀儡國家的消耗戰之中。」
對於這個問題,弗拉基米爾解釋道:「不要過高的看待烏克蘭和波蘭的偽軍,雖然他們受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但是他們本質上依舊是帝俄時代的舊軍隊,舊軍閥。」
「就像地痞流氓,在沒有經歷過思想改造的情況下,即便穿上西裝,骨子裡依舊是地痞流氓,不會因為他們穿了一身華麗的衣服而得到改變。」
「同理,偽軍即便得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軍事援助,他們也無法像我們工人階級的隊伍一樣,不畏懼犧牲,敢於為了理想和人類偉大事業而奮鬥。」
「他們的戰鬥意志是極其薄弱的,因為他們大多數人依舊會受到舊官僚的剝削,壓榨和歧視。」
「而反應在戰場上,他們不會為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舊官僚,貴族和資本家犧牲自己的性命,所以即便他們拿著帝國主義支援的武器,也無法發揮這些先進武器裝備的作用。」
「這種軍隊在戰場上,面對我們英勇的戰士,只會一觸即潰,同時我們不僅有英勇的戰士,同時還有將近四千多萬敵占區的民眾和我們一起戰鬥。」
「只要把他們組織起來,敵人的鐵路,公路就會陷入癱瘓,同時在我黨的領導下,配合奪取敵占區的軍事要衝,重要城鎮……」
「所以,這次戰爭勝利一定在我們這一邊,我們背後有一億多民眾的支持,這是任何帝國主義國家都不可能阻擋我們解放烏克蘭,波蘭等地區民眾的核心所在。」
於是,在弗拉基米爾統一思想之後,整個俄國的戰爭機器重新開動,只不過和上一次尼古拉二世不同,俄國工黨領導下的俄國民眾積極參與到這場解放東歐同胞的戰爭中來。
俄國國內民眾踴躍參軍,工廠工人主動加班生產戰爭所需的物資,鐵路等系統也高效運作。
在這種積極的氛圍之下,1921年的九月中旬,俄國正式發起了收復烏克蘭等失地的戰爭。
前線,俄軍以三倍的優勢兵力,挺進波羅的海三國,波蘭和烏克蘭,雙方在邊境上大打出手。
而俄國工黨悍然出兵,頓時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一片譁然,這也讓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歐洲各國政府陷入手忙腳亂之中。
尤其是德國和奧匈帝國,在戰爭爆發之後,頓時陷入尷尬的境地,這個時候是出兵還是不出兵,成了兩國最為糾結的問題。
(本章完)
頓巴斯防線。
相對於俄國,剛剛獨立不久的烏克蘭顯然是一個十分弱小的國家,而烏克蘭的地形平坦開闊,這進一步加大了烏克蘭應對俄國入侵的難度。
當然,從俄國的視角來說,原本烏克蘭就是俄國的一部分,所以應該稱之為收復失地,但是又因為俄國工黨特殊屬性的原因,對烏克蘭等淪陷區應該冠以「解放」的名義來行事。
俄國的野心不止於此,解放烏克蘭等原沙皇俄國領土是僅僅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解放整個東歐,第四步就是整個歐洲,最後延伸到全世界。
所以烏克蘭政府為了防止被「解放」,自然而然的修建了頓巴斯防線,謀求通過這條防線來對抗俄國。
在頓巴斯防線的西側。
烏克蘭元帥多羅申科面帶愁容的盯著軍事地圖,思考著應該如何對付俄國赤軍。
而他身邊,也圍著一眾烏克蘭的高層將領,在面對俄國這個龐然大物的情況下,烏克蘭方面顯然沒有必勝的信心。
「整個烏克蘭的地形,可以說一馬平川並不利於防守,當初烏克蘭獨立的時候,盟軍如果能夠一鼓作氣,拿下整個東烏克蘭那就好了,我們也不至於如此被動。」烏克蘭將軍沃洛西夫卡說道。
所謂的盟軍自然指的是一戰時期的同盟國軍隊,因為戰爭後期,同盟國和俄國工黨達成協議,雙方以實際控制區為依據,對烏克蘭進行了重新劃分的原因,所以烏克蘭並不是完整的。
多羅申科說道:「現在再討論這些,已經沒有實際意義,現在我們應該祈求頓巴斯防線,能夠支撐我們應對俄國可能發起的大規模進攻。」
話是這麼說,但是幾乎絕大部分烏克蘭將領對於所謂頓巴斯防線都不太看好。
雖然一戰證明了塹壕戰已經成為當前戰爭的主要形式,但塹壕戰對於攻守雙方實際上都不太友好。
尤其是對人員,物資的消耗上,烏克蘭恰好是烏克蘭最大的短板,彼時的俄國可不像前世的跛腳的俄羅斯,因為人口問題連戰爭都畏手畏腳。
俄國目前人口高達一億多,而烏克蘭人口卻僅有不到兩千萬,除此外烏克蘭的工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烏克蘭應對俄國完就是農業國應對工業國,而在其他各方面數據,烏克蘭好像都和俄國有著巨大差距,當然除了國際關係這方面以外。
多羅申科元帥說道:「雖然我們的對手十分強大,但是我們也並非完全處於劣勢,我們背後有主流文明世界的支持,不管德奧還是英法,甚至歐洲之外的美國都站在我們這一邊。」
之所以沒有東非,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在東非還有一個沙俄流亡政府,而沙俄流亡政府顯然是不同意烏克蘭所謂「獨立」的,在維護國家統一這一點上,沙俄流亡政府的態度反而比俄國工黨更加堅定。
而且,英法德奧之所以會支持如今的烏克蘭政府,本身就是為了避免東非挾沙皇以令原俄國諸侯。
進而把手伸到東歐來,英國是不希望東非突破屏障,進入歐洲,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完全是從市場角度考慮。
要知道,東歐一直都是德奧兩國的重要傳統市場,而一戰期間,德奧兩國並沒有通過戰爭拓展自己的海外市場範圍,所以在戰後對原本兩國傳統市場更加重視。
所以,在利益驅使下,兩國有默契的把東非排除在東歐之外,這對於東非實際上是一個嚴重的背刺。
畢竟,在沙俄時代,俄國和東非的貿易十分頻繁,而彼時因為俄國的原因,東非也可以順勢通過貿易進入烏克蘭地區市場。
而如今,烏克蘭政府實際上就是德奧兩國扶持出來的傀儡,自然處處以德奧為首,而德奧兩國有意將東非排除在東歐市場之外,烏克蘭政府自然根據兩國的安排做事。
所以,東非和歐洲各國對於烏克蘭問題是有分歧的,既然如此,東非自然也不會為所謂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出力。
畢竟東非本來就有自己扶持出來的俄國代言人,那就是阿列克謝為首的沙俄流亡政府。
由此可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面對切實利益的時候,什麼所謂德意志民族的感情完全就是扯淡。
波蘭加上烏克蘭等地區,總人口也有四千多萬左右,如此龐大的市場,德奧兩國當然想獨吞下來。
而對於奧斯曼帝國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戰爭結束後,德奧兩國就想方設法的排除東非在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力。
這也是東非為什麼被分配到伊朗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國,德國都不希望東非和奧斯曼帝國走的太近,畢竟除開英國和東非以外,奧斯曼帝國已經是印度洋沿岸僅有的大國。
對於英國來說,一戰結局不太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奧斯曼帝國和東非之間走的太近,從而導致協約國遲遲無法完全封鎖同盟國的對外經貿通道。
而對於德國而言,一戰前德國就積極拉攏奧斯曼帝國,並且修建了巴格達鐵路,實際上在一戰前奧斯曼帝國已經成為了德國的經濟殖民地,所以德國不希望東非把自己辛苦栽培的桃子摘了。
當然,帝國主義國家間的齷蹉和矛盾,對於多羅申科來說並不太重要,東非這個國家和烏克蘭的關係本來就一般,尤其是那個東非支持的沙俄流亡海外,更是讓烏克蘭政府感覺如鯁在喉。
多羅申科元帥繼續說道:「有了德奧等國家的支持,只要我們能夠頂住前期俄國的軍事壓力,展現出我們的價值,才能獲得更多的軍事援助。」
「尤其是在波蘭等國家競爭的情況下,誰能表現出更高的戰鬥力,誰才能拿到更多的真金白銀和武器彈藥。」
沒錯,波蘭是烏克蘭最大的競爭對手,畢竟二者都是吃軍事援助的國家,而軍事援助顯然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波蘭拿的更多,那烏克蘭就會吃的少。
而實際上,波蘭政府也確實比烏克蘭更武德充沛,就算恩斯特都不得不佩服波蘭人的膽量,在獨立之初,波蘭就迫不及待的對俄國展開了小規模的軍事行動。
而前世的歷史也證明,在反俄國這件事上,沒有比波蘭更加積極的國家。而波蘭如此積極作死的行為,就讓烏克蘭政府顯得有些被動了。
多羅申科說道:「現在情況很明顯,雖然英法德奧都支持我們,但是我們肯定不能完全信任這些列強國家,畢竟烏克蘭和俄國的實力過於懸殊,在其他國家不組織軍隊幫助我們對抗俄國之前,我們要做的事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守頓巴斯防線。」
「現在,波蘭政府雖然跳的歡,但這樣一來,他們也最容易成為俄國的首要打擊目標,我們絕對不能像波蘭人那樣盲目自大。」
多羅申科的話也證明了一點,那就是烏克蘭政府高層目前對於俄國的態度主要是以被動防禦為主。
雖然烏克蘭政府很清楚,俄國是烏克蘭的生死大敵,但是他們也不想馬上和俄國對上,尤其是在各國只資助武器和物資,幫助烏克蘭訓練軍隊,卻不出兵的行為,這讓烏克蘭十分沒有安全感。
而事實上不是英法德奧不想出兵,而是沒有能力出兵,剛剛經歷過一戰的歐洲各個大國,如今國內厭戰情緒很高,還沒有走出戰爭的創傷。
如果再加入一場戰爭之中,那就有極大的概率徹底引發各國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從而動搖統治根基。
除此外,帝國主義之間的勾心鬥角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經歷過一戰之後,英法德奧的士兵就不可能團結在一起對抗俄國軍隊。
光是想一想,昨天還因為陣營不同而打的你死我活,今天就轉變態度,變成親密無間的戰友,這種事怎麼也不可能發生。
所以,各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只能停留在軍事援助上,卻不能真的下場。
……
莫斯科。
烏克蘭不希望馬上和俄國對上,但是俄國工黨政府顯然不這麼想,而且和烏克蘭政府的想法有很大的區別。
俄國工黨雖然痛恨波蘭這個上躥下跳的小丑,但是弗拉基米爾等俄國高層從實際角度出發,還是更想先收復烏克蘭。
而之所以如此,沒有其他原因,那就是烏克蘭對俄國的重要性,遠在波蘭之上。
首先,烏克蘭是沙俄時代重要的糧倉,而俄國雖然國土面積廣闊,但是氣候原因,大部分國土都不利於農業發展,所以從糧食安全的角度考慮,俄國就不可能放棄烏克蘭。
其次,烏克蘭東部,也就是第聶伯河東岸,原本是俄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所以俄國政府必然要收復這一區域。
最後,烏克蘭關係著俄國的出海口問題,隨著烏克蘭的丟失,俄國同時失去了克里米亞這一重要地區。
所以,從這幾個角度來看,烏克蘭的重要性遠在波蘭之上。
1921年8月21日。
弗拉基米爾在莫斯科召開了軍事會議。
「如今,波蘭和烏克蘭等地區在帝國主義國家的扶持下,正在被迅速武裝起來,而我們在這些地區的安插的人員已經做好了準備。」
「所以,我認為現在是我們收復烏克蘭,波蘭以及波羅的海地區的良好時機,否則未來,我們再想奪回這些失地,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現在,正是歐洲帝國主義各國最虛弱的時候,剛剛經歷過世界大戰,以及歐洲流感的歐洲各國,不可能直接大規模出兵烏克蘭和波蘭等地區。」
「所以,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大好時機,解放烏克蘭和波蘭等地區,讓他們重回祖國的懷抱。」
對於弗拉基米爾的判斷,也有人擔心的問道:「弗拉基米爾同志,過去的半年時間裡,帝國主義國家對烏克蘭和波蘭等傀儡政府輸出了大量武器裝備。」
「這使得烏克蘭和波蘭的軍隊迅速擴張到六十多萬規模,光是邊境的偽軍規模就已經超過三十多萬。」
「他們獲得了大量世界大戰時期,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庫存武器和物資,而且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培訓,我們現在出兵,能否第一時間突破敵人的防線,這一點很難說。」
「而一旦戰爭發展成為世界大戰時期的塹壕戰模式,這有可能導致我們陷入和這些傀儡國家的消耗戰之中。」
對於這個問題,弗拉基米爾解釋道:「不要過高的看待烏克蘭和波蘭的偽軍,雖然他們受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但是他們本質上依舊是帝俄時代的舊軍隊,舊軍閥。」
「就像地痞流氓,在沒有經歷過思想改造的情況下,即便穿上西裝,骨子裡依舊是地痞流氓,不會因為他們穿了一身華麗的衣服而得到改變。」
「同理,偽軍即便得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軍事援助,他們也無法像我們工人階級的隊伍一樣,不畏懼犧牲,敢於為了理想和人類偉大事業而奮鬥。」
「他們的戰鬥意志是極其薄弱的,因為他們大多數人依舊會受到舊官僚的剝削,壓榨和歧視。」
「而反應在戰場上,他們不會為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舊官僚,貴族和資本家犧牲自己的性命,所以即便他們拿著帝國主義支援的武器,也無法發揮這些先進武器裝備的作用。」
「這種軍隊在戰場上,面對我們英勇的戰士,只會一觸即潰,同時我們不僅有英勇的戰士,同時還有將近四千多萬敵占區的民眾和我們一起戰鬥。」
「只要把他們組織起來,敵人的鐵路,公路就會陷入癱瘓,同時在我黨的領導下,配合奪取敵占區的軍事要衝,重要城鎮……」
「所以,這次戰爭勝利一定在我們這一邊,我們背後有一億多民眾的支持,這是任何帝國主義國家都不可能阻擋我們解放烏克蘭,波蘭等地區民眾的核心所在。」
於是,在弗拉基米爾統一思想之後,整個俄國的戰爭機器重新開動,只不過和上一次尼古拉二世不同,俄國工黨領導下的俄國民眾積極參與到這場解放東歐同胞的戰爭中來。
俄國國內民眾踴躍參軍,工廠工人主動加班生產戰爭所需的物資,鐵路等系統也高效運作。
在這種積極的氛圍之下,1921年的九月中旬,俄國正式發起了收復烏克蘭等失地的戰爭。
前線,俄軍以三倍的優勢兵力,挺進波羅的海三國,波蘭和烏克蘭,雙方在邊境上大打出手。
而俄國工黨悍然出兵,頓時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一片譁然,這也讓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歐洲各國政府陷入手忙腳亂之中。
尤其是德國和奧匈帝國,在戰爭爆發之後,頓時陷入尷尬的境地,這個時候是出兵還是不出兵,成了兩國最為糾結的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