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商人逐利,那就以利誘之
商輅微微咀嚼了下心中文字,這才站出一步,陳言道:「啟稟聖上。臣附彭大人議。然商賈雖奸,亦是我大明之民。當施以仁恕,德行教化。
臣之淺見,當聚京師米商於一處,明正米價,遣錦衣衛著便衣暗訪督查。若有違令,視超米價多少定刑,不可一律斬之。
行明正米價同時,另設一策,若低於朝堂設立米價之米商,可獲朝廷親自頒發的公道牌匾。視為朝堂為其正名也!
商人逐利,以名誘之。商人得名,百姓得利,朝廷亦不損一錢一厘之貼銀。」
商輅一番見解,亦引來八位大明肱股讚許點頭,欣慰之色勝剛才。
顯然商輅之策更加契合儒家內核,重仁德,施教化。
朱祁鈺聽完彭時商輅的對策,亦是滿意的點了點頭。
受限於時代,二人能有這番見地已經遠超旁人。
而且兩人並不是死讀書的儒生。
彭時見地,明顯是外儒內法,《商君書》肯定不止讀過一遍。主張國強民弱,以刑馭民。
而商輅之見,外儒內道,治大國如烹小鮮,施政更加溫和,卻不拘泥於儒家「仁義」二字,因人施策,以名誘商,用朝廷發放的公道牌匾倒逼米商降價。
朱祁鈺環顧眾人,問道:「諸卿之見,也可呈來。」
八位肱股,四下相望,內里確實有些補漏之言。想說,但看到笑容平和的陛下,皆有些怯場。
每每遇到這類棘手難題,越覺得陛下之高瞻遠矚,運籌帷幄。
王直執手一禮道:「臣等愚昧,還請殿下解惑。」
眼看大明肱股柱石如此謙卑,朱祁鈺卻不敢得意忘形。論腦子,十個朱祁鈺也比不上一個彭時、商輅。自己不過是取了個巧,比在場眾人多了幾百年的歷史經驗罷了。
簡而言之,自己的大局觀稍強一些,看問題的眼光不局限於這個時代。
畢竟這群大明英才連最普通的一分為二辯證法和邏輯學都沒觸及,思考問題的方式多出於史書先例,聖人言傳,還有自身經驗。
但朱祁鈺不可能做的事事躬親,大方向他可以把握,但具體到各部政務上,不在其位謀其政反而有種外行指導內行的謬誤。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扭轉他們腦中根深蒂固地儒學,懂得用邏輯推理的方式思考問題,他才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五年計劃,十年宏圖,三十年大計上。
朱祁鈺接過王直言語,道:「朕不喜浮誇之言。日後與朕言語,直言陳述即可。嗯,高谷,你言從心出即可……」
原來神色一黯的高谷,瞬間挺起了胸膛。
他就知道陛下懂他。
案牘之前,朱祁鈺開始剖析問題:「朕有一問,諸卿認為,京中購買這四兩銀米糧者是何人?」
戶部侍郎陳循率先作答:「自是百姓。」
胡濙補漏:「亦有達官貴人防患於未然。」
朱祁鈺繼續指點:「爾等口中的百姓是何種百姓?是京中原本的居民,還是外遷而來的外郊農戶?」
作為堅壁清野政策的實施者——于謙回道:「是京中居民。郊外農戶入京時正是秋收季節,皆攜餘糧入京。偶有欠收或家中負擔較重者,我已囑咐下屬官員優先安排家中青壯赴通惠河清淤賺工餉。」
朱祁鈺以指在案牘上劃了條界限,再逐步細分:「京中居民家中存糧,多則三月,少則一月。而土木之敗之消息傳入京城不過十天,家中存糧尚足。這四兩銀一石的米到底是誰在買?」
彭時立馬接話道:「自是家有餘財之戶。」
商輅補充道:「兼米商奇貨可居,借勢哄抬米價。」
素來剛直的王文怒目罵道:「那群搶米之人皆為虎作倀之徒。臣以為,當行明令,禁止民眾搶購米糧,若無民眾哄抬之舉,米商自然降價。」
這麼快就已經聯想到供求關係決定價格漲跌了,不愧是大明智商金字塔尖的一群人。
「禁?」朱祁鈺呵呵一笑,「禁的了嗎?禁的完嗎?諸位公卿愛民之心,朕皆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動輒行國之公器,明令禁止,疊床架屋,人浮於事,看似愛民,實則害民。卿等忘了王相公青苗之害焉?」
看似愛民,實則害民。
此句如驚雷,群臣驚顫。
後陛下又提起王安石的青苗法。
王相公本意是好的,荒年由官府以低息支借青苗米糧,待豐年時百姓如數奉還,但下面的底層官員執行壞了,高貸放出,低貸入庫,專吃利差。
特別是王安石將青苗法納入官員政績考核後,基層官員更是瘋狂,不單吃息差,更是強行放貸,若來年無糧可還,賣兒鬻女也得將欠糧繳上。
推行十餘年,北宋的稅收體系基本除了崩盤局面。
說一句北宋亡於變法,不算言重。
這也是為什麼明清兩朝文臣談變法而色變,實在是王安石變法帶來的教訓只夠深刻。
朱祁鈺由青苗法將話題拉到「冗政疲民」之上,無非是朝堂將權利發放到基層,卻又缺乏有效管理,基層的官吏雞毛當令箭,或為私利,或急功近利,往往一項「愛民仁策」執行成一項「害民暴政」。
眾人瞬間被點醒,齊齊倒抽一口涼氣,聖上就是聖上,其眼光之長遠,思慮之綿詳,聖恐莫及。
王文鎖著雙眉,凝思苦慮,隨後緩緩道:「啟稟陛下。眼下搶購米糧者雖是京中富餘之戶,但若是朝廷不加以遏制這股漲價之風。待十天半月後,恐要波及京中平民百姓。敢問陛下,於此何解?」
王卿又點出了關鍵,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市場和朝廷到底該怎麼讓一個國家財政呈穩定上升趨勢。
朱祁鈺朝著商輅看了一眼,頗為認可道:「商輅所言,有一句話,朕深有所感。商賈逐利,以名誘之。然商賈本質,還是唯利是圖。以名誘之,不如以利誘之。陳循,你以購軍糧為名,大力收購市上存糧,有多少買多少。」
陳循愣道:「陛下,現在京糧可是四兩銀一石啊!」
臣之淺見,當聚京師米商於一處,明正米價,遣錦衣衛著便衣暗訪督查。若有違令,視超米價多少定刑,不可一律斬之。
行明正米價同時,另設一策,若低於朝堂設立米價之米商,可獲朝廷親自頒發的公道牌匾。視為朝堂為其正名也!
商人逐利,以名誘之。商人得名,百姓得利,朝廷亦不損一錢一厘之貼銀。」
商輅一番見解,亦引來八位大明肱股讚許點頭,欣慰之色勝剛才。
顯然商輅之策更加契合儒家內核,重仁德,施教化。
朱祁鈺聽完彭時商輅的對策,亦是滿意的點了點頭。
受限於時代,二人能有這番見地已經遠超旁人。
而且兩人並不是死讀書的儒生。
彭時見地,明顯是外儒內法,《商君書》肯定不止讀過一遍。主張國強民弱,以刑馭民。
而商輅之見,外儒內道,治大國如烹小鮮,施政更加溫和,卻不拘泥於儒家「仁義」二字,因人施策,以名誘商,用朝廷發放的公道牌匾倒逼米商降價。
朱祁鈺環顧眾人,問道:「諸卿之見,也可呈來。」
八位肱股,四下相望,內里確實有些補漏之言。想說,但看到笑容平和的陛下,皆有些怯場。
每每遇到這類棘手難題,越覺得陛下之高瞻遠矚,運籌帷幄。
王直執手一禮道:「臣等愚昧,還請殿下解惑。」
眼看大明肱股柱石如此謙卑,朱祁鈺卻不敢得意忘形。論腦子,十個朱祁鈺也比不上一個彭時、商輅。自己不過是取了個巧,比在場眾人多了幾百年的歷史經驗罷了。
簡而言之,自己的大局觀稍強一些,看問題的眼光不局限於這個時代。
畢竟這群大明英才連最普通的一分為二辯證法和邏輯學都沒觸及,思考問題的方式多出於史書先例,聖人言傳,還有自身經驗。
但朱祁鈺不可能做的事事躬親,大方向他可以把握,但具體到各部政務上,不在其位謀其政反而有種外行指導內行的謬誤。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扭轉他們腦中根深蒂固地儒學,懂得用邏輯推理的方式思考問題,他才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五年計劃,十年宏圖,三十年大計上。
朱祁鈺接過王直言語,道:「朕不喜浮誇之言。日後與朕言語,直言陳述即可。嗯,高谷,你言從心出即可……」
原來神色一黯的高谷,瞬間挺起了胸膛。
他就知道陛下懂他。
案牘之前,朱祁鈺開始剖析問題:「朕有一問,諸卿認為,京中購買這四兩銀米糧者是何人?」
戶部侍郎陳循率先作答:「自是百姓。」
胡濙補漏:「亦有達官貴人防患於未然。」
朱祁鈺繼續指點:「爾等口中的百姓是何種百姓?是京中原本的居民,還是外遷而來的外郊農戶?」
作為堅壁清野政策的實施者——于謙回道:「是京中居民。郊外農戶入京時正是秋收季節,皆攜餘糧入京。偶有欠收或家中負擔較重者,我已囑咐下屬官員優先安排家中青壯赴通惠河清淤賺工餉。」
朱祁鈺以指在案牘上劃了條界限,再逐步細分:「京中居民家中存糧,多則三月,少則一月。而土木之敗之消息傳入京城不過十天,家中存糧尚足。這四兩銀一石的米到底是誰在買?」
彭時立馬接話道:「自是家有餘財之戶。」
商輅補充道:「兼米商奇貨可居,借勢哄抬米價。」
素來剛直的王文怒目罵道:「那群搶米之人皆為虎作倀之徒。臣以為,當行明令,禁止民眾搶購米糧,若無民眾哄抬之舉,米商自然降價。」
這麼快就已經聯想到供求關係決定價格漲跌了,不愧是大明智商金字塔尖的一群人。
「禁?」朱祁鈺呵呵一笑,「禁的了嗎?禁的完嗎?諸位公卿愛民之心,朕皆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動輒行國之公器,明令禁止,疊床架屋,人浮於事,看似愛民,實則害民。卿等忘了王相公青苗之害焉?」
看似愛民,實則害民。
此句如驚雷,群臣驚顫。
後陛下又提起王安石的青苗法。
王相公本意是好的,荒年由官府以低息支借青苗米糧,待豐年時百姓如數奉還,但下面的底層官員執行壞了,高貸放出,低貸入庫,專吃利差。
特別是王安石將青苗法納入官員政績考核後,基層官員更是瘋狂,不單吃息差,更是強行放貸,若來年無糧可還,賣兒鬻女也得將欠糧繳上。
推行十餘年,北宋的稅收體系基本除了崩盤局面。
說一句北宋亡於變法,不算言重。
這也是為什麼明清兩朝文臣談變法而色變,實在是王安石變法帶來的教訓只夠深刻。
朱祁鈺由青苗法將話題拉到「冗政疲民」之上,無非是朝堂將權利發放到基層,卻又缺乏有效管理,基層的官吏雞毛當令箭,或為私利,或急功近利,往往一項「愛民仁策」執行成一項「害民暴政」。
眾人瞬間被點醒,齊齊倒抽一口涼氣,聖上就是聖上,其眼光之長遠,思慮之綿詳,聖恐莫及。
王文鎖著雙眉,凝思苦慮,隨後緩緩道:「啟稟陛下。眼下搶購米糧者雖是京中富餘之戶,但若是朝廷不加以遏制這股漲價之風。待十天半月後,恐要波及京中平民百姓。敢問陛下,於此何解?」
王卿又點出了關鍵,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市場和朝廷到底該怎麼讓一個國家財政呈穩定上升趨勢。
朱祁鈺朝著商輅看了一眼,頗為認可道:「商輅所言,有一句話,朕深有所感。商賈逐利,以名誘之。然商賈本質,還是唯利是圖。以名誘之,不如以利誘之。陳循,你以購軍糧為名,大力收購市上存糧,有多少買多少。」
陳循愣道:「陛下,現在京糧可是四兩銀一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