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六部九卿,且來兵部衙門一敘。謙有國之大計相商
「姐姐!」
萬宸妃如風吹柳絮,扭著身子跪了下來。
「妹妹!你且起來說話。」
「妹妹只有一個請求,若是姐姐不答應,那妹妹便跪死在這坤寧宮。」
錢皇后這良善性子,雖然占著那正宮娘娘的中宮位置,可誰都能上來捏一下。
就是瞅准錢皇后心腸軟,萬宸妃才敢如此脅迫。
不待錢皇后回答,萬宸妃噎嗚著哭求道:「姐姐,賤妾叫您一聲好姐姐。妹妹這一輩子別無所求,只求您能在東宮位置上,為潾兒爭上一爭。」
啊!這……
錢皇后面露難色,「東宮一事,還需陛下回京才能決策。本宮只一婦道人家,多作口舌,恐有後宮干政之亂。」
「姐姐!」萬宸妃一聲哀鳴,「您……您還惦記著陛下回京嗎?您不知道這幾日發生了何事嗎?若不是郕王阻攔,見深早就被太后立為太子了。」
啊!?錢皇后這下是真懵了。
「還有這回事?怎麼本宮半點消息都沒得到?怕是子虛烏有的謠言吧?」
『你一天到晚都不出坤寧宮,太后身邊的太監宮女也不打點,當然不曉得。』萬宸妃在心中一陣腹誹。
說句實話,這錢皇后也就占了個相貌端莊,氣質雅和的便宜,被張太皇太后給相中了。就這種不問世事的綿軟性子,萬宸妃是打心眼裡看不上,正宮娘娘這位置你錢氏坐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當下萬宸妃便將自己這幾天打聽來的消息一五一十說與錢皇后。
「姐姐。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妹妹這幾天日思夜想,恐朝堂要有大事發生。」
「妹妹,你的意思是他們要擁立新君?」
萬宸妃點了點頭。
錢皇后依舊不敢相信,喃喃道:「他們怎麼敢的?」
萬宸妃對於錢皇后愚鈍的政治敏感度嗤之以鼻。
面露嗤笑道:「他們?文臣還是武將?朝里能說得上話的武將都隕在土木堡了。朝里現在是文官一言獨大。
文官可都是一群死心眼,而且本朝太祖皇帝可留下話來——社稷為重,君為輕。
姐姐難道忘了,太宗皇帝是怎麼起家的嗎?
有老祖宗留下的這一句話,為了大明江山社稷,有他們文官不敢做的?」
「陛下!!!」錢皇后眼淚又潸潸而落。
這沒出息的模樣讓萬宸妃心中對其更是輕蔑,為何偏偏是你占了這個「嫡」字。
許是孫太后的責罵起了作用,錢皇后眼淚水一滾後,拭去了眼淚,紅著眼眶道:「不會的,太后乃陛下生母,肯定不會同意的。」
「太后?」萬宸妃一笑,「若是太后沒動這個心思,她就不會將潾兒過繼給姐姐了。只要陛下血脈不絕,太后肯定也要為大明社稷著想的。當初太后想立見深為皇太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萬宸妃如剝洋蔥,一層層地將大明最核心的朝堂政治剝給錢皇后看。
僅靠這些殘漏信息,萬宸妃竟能將真相猜的八九不離十。不得不說,萬宸妃的政治嗅覺絕對是後宮內數一數二的存在。
話題又繞回了朱見深身上,而朱見深沒當上皇太子,又是朱祁鈺的阻攔。
錢皇后仿佛醍醐灌頂一般,作恍然大悟狀:「妹妹,你是不是在說殿下?郕王?」
喲!萬宸妃面露一絲驚奇,真開竅啦?
循循誘之道:「姐姐,殿下現在可是監國一職,代掌天子權,亦是太后最為信任之人。
何時能得到殿下點頭,何時便是咱們的潾兒入主東宮之日。
姐姐,你看潾兒多黏你,睡著覺都要抓著你衣服呢!潾兒現在還未開口,以後開口,第一句可是叫你的那一聲『娘』。」
『娘?』錢皇后心中反覆咀嚼這一個字,低頭看著懷中粉雕玉琢的娃兒,在心中深深地應了一聲。
「妹妹。殿下對本宮還算敬重,若是本宮開口,想必殿下不會拒絕。」
「不可。」萬宸妃趕緊出聲勸阻道。
嗯?錢皇后又不懂了。
萬宸妃道:「姐姐,你不知道天下男子的脾氣。越是逼他,他越是不願,得軟刀子磨他。說到底,男人最擋不住的便是溫柔二字。」
錢皇后一聽,一下變了臉色,饒是那麵團性子,也要發作:「妹妹,你說什麼昏話?本宮乃一國之母,陛下正宮,豈能做出此等豬狗不如之事?」
呃……!
「姐姐誤會妹妹了。妹妹豈能動這等邪念。只是說姐姐不要上來就說要立潾兒為皇太子,如此功利反倒適得其反。
只望姐姐多與殿下走動走動,平日裡可以多與殿下攀談一二,拉扯些家長里短。
姐姐畢竟是殿下嫂嫂,古便有長嫂為母的說法。假以時日,若是真到了立太子的那一天,姐姐無需開口說一句話,殿下自然會將潾兒送上太子寶座。」
原來是這個意思,錢皇后趕緊道歉道:「是姐姐誤會了,妹妹請勿怪罪。」
萬宸妃微微一笑,起身行了一禮,恭敬告退。
坤寧宮中,錢皇后看著襁褓中的朱見潾,越看越是愛憐。
伸手掖了掖衣角,喃喃自語道:「為了潾兒,娘親什麼都可以的。」
全然忘記了剛開始萬宸妃只說求她一件事,她從始至終都沒有應允,但到最後反倒是將萬宸妃的野心當成了自己接下去的頭等大計。
……
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三,子半時分,一日之始。
仍在兵部衙門草廬處理政務的兵部尚書于謙收到邊關急報——二十一日夜自大同出。
于謙手拿這份火漆封口的軍報,敢在朝堂上以官職直諫的男人,此刻右手竟有些發抖。
甚至都有些不敢一人獨看,想著與胡濙、王直兩位老尚書一起啟封。
猶豫再三,于謙還是拿出短匕,揭開火漆,兩指夾著那份軍報,手腕一抖,攤開書頁。
忐忑的心情在看到軍報第一句話時,終於死心了。
「正統十年,八月二十一,午時。君,攜也先部叩大同……」
有了宣府叫門的鋪墊,這一次的叩關大同,倒也顯得那麼地順理成章。
于謙面無表情地看完整份軍報,面無表情地叫來傳令官。
「六部九卿,且來兵部衙門一敘。謙有國之大計相商。」
萬宸妃如風吹柳絮,扭著身子跪了下來。
「妹妹!你且起來說話。」
「妹妹只有一個請求,若是姐姐不答應,那妹妹便跪死在這坤寧宮。」
錢皇后這良善性子,雖然占著那正宮娘娘的中宮位置,可誰都能上來捏一下。
就是瞅准錢皇后心腸軟,萬宸妃才敢如此脅迫。
不待錢皇后回答,萬宸妃噎嗚著哭求道:「姐姐,賤妾叫您一聲好姐姐。妹妹這一輩子別無所求,只求您能在東宮位置上,為潾兒爭上一爭。」
啊!這……
錢皇后面露難色,「東宮一事,還需陛下回京才能決策。本宮只一婦道人家,多作口舌,恐有後宮干政之亂。」
「姐姐!」萬宸妃一聲哀鳴,「您……您還惦記著陛下回京嗎?您不知道這幾日發生了何事嗎?若不是郕王阻攔,見深早就被太后立為太子了。」
啊!?錢皇后這下是真懵了。
「還有這回事?怎麼本宮半點消息都沒得到?怕是子虛烏有的謠言吧?」
『你一天到晚都不出坤寧宮,太后身邊的太監宮女也不打點,當然不曉得。』萬宸妃在心中一陣腹誹。
說句實話,這錢皇后也就占了個相貌端莊,氣質雅和的便宜,被張太皇太后給相中了。就這種不問世事的綿軟性子,萬宸妃是打心眼裡看不上,正宮娘娘這位置你錢氏坐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當下萬宸妃便將自己這幾天打聽來的消息一五一十說與錢皇后。
「姐姐。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妹妹這幾天日思夜想,恐朝堂要有大事發生。」
「妹妹,你的意思是他們要擁立新君?」
萬宸妃點了點頭。
錢皇后依舊不敢相信,喃喃道:「他們怎麼敢的?」
萬宸妃對於錢皇后愚鈍的政治敏感度嗤之以鼻。
面露嗤笑道:「他們?文臣還是武將?朝里能說得上話的武將都隕在土木堡了。朝里現在是文官一言獨大。
文官可都是一群死心眼,而且本朝太祖皇帝可留下話來——社稷為重,君為輕。
姐姐難道忘了,太宗皇帝是怎麼起家的嗎?
有老祖宗留下的這一句話,為了大明江山社稷,有他們文官不敢做的?」
「陛下!!!」錢皇后眼淚又潸潸而落。
這沒出息的模樣讓萬宸妃心中對其更是輕蔑,為何偏偏是你占了這個「嫡」字。
許是孫太后的責罵起了作用,錢皇后眼淚水一滾後,拭去了眼淚,紅著眼眶道:「不會的,太后乃陛下生母,肯定不會同意的。」
「太后?」萬宸妃一笑,「若是太后沒動這個心思,她就不會將潾兒過繼給姐姐了。只要陛下血脈不絕,太后肯定也要為大明社稷著想的。當初太后想立見深為皇太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萬宸妃如剝洋蔥,一層層地將大明最核心的朝堂政治剝給錢皇后看。
僅靠這些殘漏信息,萬宸妃竟能將真相猜的八九不離十。不得不說,萬宸妃的政治嗅覺絕對是後宮內數一數二的存在。
話題又繞回了朱見深身上,而朱見深沒當上皇太子,又是朱祁鈺的阻攔。
錢皇后仿佛醍醐灌頂一般,作恍然大悟狀:「妹妹,你是不是在說殿下?郕王?」
喲!萬宸妃面露一絲驚奇,真開竅啦?
循循誘之道:「姐姐,殿下現在可是監國一職,代掌天子權,亦是太后最為信任之人。
何時能得到殿下點頭,何時便是咱們的潾兒入主東宮之日。
姐姐,你看潾兒多黏你,睡著覺都要抓著你衣服呢!潾兒現在還未開口,以後開口,第一句可是叫你的那一聲『娘』。」
『娘?』錢皇后心中反覆咀嚼這一個字,低頭看著懷中粉雕玉琢的娃兒,在心中深深地應了一聲。
「妹妹。殿下對本宮還算敬重,若是本宮開口,想必殿下不會拒絕。」
「不可。」萬宸妃趕緊出聲勸阻道。
嗯?錢皇后又不懂了。
萬宸妃道:「姐姐,你不知道天下男子的脾氣。越是逼他,他越是不願,得軟刀子磨他。說到底,男人最擋不住的便是溫柔二字。」
錢皇后一聽,一下變了臉色,饒是那麵團性子,也要發作:「妹妹,你說什麼昏話?本宮乃一國之母,陛下正宮,豈能做出此等豬狗不如之事?」
呃……!
「姐姐誤會妹妹了。妹妹豈能動這等邪念。只是說姐姐不要上來就說要立潾兒為皇太子,如此功利反倒適得其反。
只望姐姐多與殿下走動走動,平日裡可以多與殿下攀談一二,拉扯些家長里短。
姐姐畢竟是殿下嫂嫂,古便有長嫂為母的說法。假以時日,若是真到了立太子的那一天,姐姐無需開口說一句話,殿下自然會將潾兒送上太子寶座。」
原來是這個意思,錢皇后趕緊道歉道:「是姐姐誤會了,妹妹請勿怪罪。」
萬宸妃微微一笑,起身行了一禮,恭敬告退。
坤寧宮中,錢皇后看著襁褓中的朱見潾,越看越是愛憐。
伸手掖了掖衣角,喃喃自語道:「為了潾兒,娘親什麼都可以的。」
全然忘記了剛開始萬宸妃只說求她一件事,她從始至終都沒有應允,但到最後反倒是將萬宸妃的野心當成了自己接下去的頭等大計。
……
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三,子半時分,一日之始。
仍在兵部衙門草廬處理政務的兵部尚書于謙收到邊關急報——二十一日夜自大同出。
于謙手拿這份火漆封口的軍報,敢在朝堂上以官職直諫的男人,此刻右手竟有些發抖。
甚至都有些不敢一人獨看,想著與胡濙、王直兩位老尚書一起啟封。
猶豫再三,于謙還是拿出短匕,揭開火漆,兩指夾著那份軍報,手腕一抖,攤開書頁。
忐忑的心情在看到軍報第一句話時,終於死心了。
「正統十年,八月二十一,午時。君,攜也先部叩大同……」
有了宣府叫門的鋪墊,這一次的叩關大同,倒也顯得那麼地順理成章。
于謙面無表情地看完整份軍報,面無表情地叫來傳令官。
「六部九卿,且來兵部衙門一敘。謙有國之大計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