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阿修羅(五)帝婆悉之隕
阿修羅只是憤怒但還不是莽夫,也清楚目前自己實力與帝婆悉有較大的差距,上次與帝婆悉交戰的情況依舊曆歷在目。
帝婆悉起碼是烏笈僧那個級別的存在,而烏笈僧即便放了海不開真言,也依舊把自己打的差點沒了半條命。
而馬上要和帝婆悉進行交戰,對方可不會像烏笈僧那樣放海,這種情況下能增強自己這邊戰鬥力總是好的,因此阿修羅最終同意了夜叉的請求。
接下來阿修羅與夜叉的行程,沒有再遭遇到神界的阻礙,因為幾乎所有的軍隊都已經被調走,用於去對付突然出現的最終之戰。
就這樣兩人來到我星天帝婆悉面前,阿修羅與自己這位仇人上一次相見,已經是整整一萬多年前的往事了。
到這裡的時候玩家面臨一個選擇,可以繼續操控之前的主角夜叉,也可以轉而選擇原本的主角阿修羅。
而隨著阿修羅再次和帝婆悉相見,雙方很快便開始打起嘴炮,當然主要是夜叉在和帝婆悉打。
兩人的嘴炮以沉沒成本開頭,帝婆悉表示如果你現在放棄原有道路的話,之前付出的代價要怎麼辦?
說到此處帝婆悉還用挑釁的目光,挑了眼站在一旁的阿修羅,畢竟被夜叉犧牲的代價中,就有阿修羅的妻女以及部下。
阿修羅雖然不擅長口頭辯論,但是個認死理不回頭的,自己和夜叉的矛盾可以之後處理,我現在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先乾死你。
倒是夜叉用痛苦的表情回覆說,我知道那些支付出的代價,自己一輩子都無法償還,可我卻不能就這麼一直錯下去,哪怕承認選錯了道路會讓我無比痛苦。
因為將人類全部裝進養殖場中,已經突破了夜叉的道德底線,如果神佛需要這樣對待人類來換取成功,那不如讓世界按照本來的軌跡前進。
畢竟被魔物殺了也不過是回歸天地,然而如果被神界這麼折騰的話,無數的人一輩子都將見不到天日,曾經的人類文明也不復存在。
最後夜叉在這場辯論中又一轉攻勢,反過來開始質疑帝婆悉的舉措,你一直以來都號稱代表著正義,可看看自己如今的所作所為,這真的是為了正義而必須付出的代價嗎?
然而帝婆悉卻依舊是無比自信,回復夜叉說「我心我行澈如明鏡,所做所行皆為正義」,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後悔。
對此玩家們在論壇上是有過討論,不少人認為對於我星天帝婆悉來說,這句話的關鍵不在「正義」而在「我」身上。
雖然帝婆悉將正義掛在嘴邊,但他畢竟不是義星天而是我星天,因此這個我就用的非常微妙,體現出了一些帝婆悉態度。
可以說他真正關心的事務,並不是正義而是執行自己的道路,只不過最初時候他的道路,恰好是維護這個世界的正義而已,也因此那個時候他能和夜叉作為同路人。
這也體現在帝婆悉的行為方式上,只要最終能夠達到正義的目標,那麼不管過程中付出什麼代價,都是可以容忍付出的代價。
就算這個過程中造成了再多的苦難,也不會動搖帝婆悉一絲一毫的心智,因為一旦他的心智發生動搖,也就會失去自己的力量源泉。
帝婆悉的力量源泉就是「我」,或許最初選擇「正義」作為踐行「我」的道路,但無疑隨著不知多久的歲月流轉,帝婆悉的「我」已經壓倒了「正義」。
所以不管他的方法多麼殘忍,既然已經走下去就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停止,這也是夜叉知道無法勸阻帝婆悉的原因。
作為修行「我」之道真言的存在,帝婆悉的心智無比堅定,唯有消滅它才是結束一切的唯一方式。
既然嘴炮已經不可能有任何結果,那麼便只有以命相搏見真章,這是阿修羅第二次正式和帝婆悉交手。
好在如今他也領悟了「真言」的力量,再加上還有夜叉在一旁協助,最終聯手成功擊敗帝婆悉。
帝婆悉見到自己落敗之後,也啟動留在此處的後手,隨著按鈕按下之後短時間內,殿中出現無數機關與護衛,而他則趁此機會離開本地。
當阿修羅與夜叉突破阻攔時,帝婆悉已經逃離的足夠遠,最終在雙方的一追一逃中,帝婆悉得以逃進大輪轉的中樞之中。
顯然為了能夠擊敗阿修羅,帝婆悉再一次突破自己的底線,或者說他的底線本來就是「我」而非「正義」,因此開始要用「大輪轉」來對付阿修羅了。
那可是神界傾盡兩個紀元才創造出的「大輪轉」,上一次啟動時連「否天」阿修羅都可以擊敗,這次作為敵人攔在二人面前。
至此冬之篇的第三章結束,《阿修羅之怒·冬之篇屠魔》的「第四章:大輪轉」,在2111年的7月暑假之時被太極公司發布。
這一章依舊是雙主角模式,玩家可以任意選擇阿修羅和夜叉,這兩個遊玩風格迥異的角色,也可以與其他玩家聯機雙人合作。
劇情則是阿修羅擊敗「大輪轉」的過程,賣點就是大到恐怖的「大輪轉」,與螻蟻一般的阿修羅交戰的過程。
最終大輪轉被阿修羅與夜叉合力摧毀,帝婆悉對此最後的遺言,不是感慨自己居然敗給了阿修羅,而是對世界未來的走向感到好奇。
因為之前帝婆悉就已經和夜叉提到,不管哪一方在這場決鬥中獲勝,都要前去支援與最終之敵大戰的神界艦隊。
那麼現在「大輪轉」被擊敗,短時間內也沒法再充能,夜叉和阿修羅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擊敗那可怕的最終之敵呢?
可惜阿修羅對於拯救世界並不感興趣,就如他的話所說的那樣:「或許怒之神將阿修羅會在意這個世界,但我只是從地獄中歸來的惡鬼,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復仇。」
因此阿修羅非但不會幫助神佛抵抗魔潮,反而還要利用這個機會殺死最後兩名背叛者,即憂星天夜叉與欲星天茶謎伽。
帝婆悉起碼是烏笈僧那個級別的存在,而烏笈僧即便放了海不開真言,也依舊把自己打的差點沒了半條命。
而馬上要和帝婆悉進行交戰,對方可不會像烏笈僧那樣放海,這種情況下能增強自己這邊戰鬥力總是好的,因此阿修羅最終同意了夜叉的請求。
接下來阿修羅與夜叉的行程,沒有再遭遇到神界的阻礙,因為幾乎所有的軍隊都已經被調走,用於去對付突然出現的最終之戰。
就這樣兩人來到我星天帝婆悉面前,阿修羅與自己這位仇人上一次相見,已經是整整一萬多年前的往事了。
到這裡的時候玩家面臨一個選擇,可以繼續操控之前的主角夜叉,也可以轉而選擇原本的主角阿修羅。
而隨著阿修羅再次和帝婆悉相見,雙方很快便開始打起嘴炮,當然主要是夜叉在和帝婆悉打。
兩人的嘴炮以沉沒成本開頭,帝婆悉表示如果你現在放棄原有道路的話,之前付出的代價要怎麼辦?
說到此處帝婆悉還用挑釁的目光,挑了眼站在一旁的阿修羅,畢竟被夜叉犧牲的代價中,就有阿修羅的妻女以及部下。
阿修羅雖然不擅長口頭辯論,但是個認死理不回頭的,自己和夜叉的矛盾可以之後處理,我現在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先乾死你。
倒是夜叉用痛苦的表情回覆說,我知道那些支付出的代價,自己一輩子都無法償還,可我卻不能就這麼一直錯下去,哪怕承認選錯了道路會讓我無比痛苦。
因為將人類全部裝進養殖場中,已經突破了夜叉的道德底線,如果神佛需要這樣對待人類來換取成功,那不如讓世界按照本來的軌跡前進。
畢竟被魔物殺了也不過是回歸天地,然而如果被神界這麼折騰的話,無數的人一輩子都將見不到天日,曾經的人類文明也不復存在。
最後夜叉在這場辯論中又一轉攻勢,反過來開始質疑帝婆悉的舉措,你一直以來都號稱代表著正義,可看看自己如今的所作所為,這真的是為了正義而必須付出的代價嗎?
然而帝婆悉卻依舊是無比自信,回復夜叉說「我心我行澈如明鏡,所做所行皆為正義」,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後悔。
對此玩家們在論壇上是有過討論,不少人認為對於我星天帝婆悉來說,這句話的關鍵不在「正義」而在「我」身上。
雖然帝婆悉將正義掛在嘴邊,但他畢竟不是義星天而是我星天,因此這個我就用的非常微妙,體現出了一些帝婆悉態度。
可以說他真正關心的事務,並不是正義而是執行自己的道路,只不過最初時候他的道路,恰好是維護這個世界的正義而已,也因此那個時候他能和夜叉作為同路人。
這也體現在帝婆悉的行為方式上,只要最終能夠達到正義的目標,那麼不管過程中付出什麼代價,都是可以容忍付出的代價。
就算這個過程中造成了再多的苦難,也不會動搖帝婆悉一絲一毫的心智,因為一旦他的心智發生動搖,也就會失去自己的力量源泉。
帝婆悉的力量源泉就是「我」,或許最初選擇「正義」作為踐行「我」的道路,但無疑隨著不知多久的歲月流轉,帝婆悉的「我」已經壓倒了「正義」。
所以不管他的方法多麼殘忍,既然已經走下去就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停止,這也是夜叉知道無法勸阻帝婆悉的原因。
作為修行「我」之道真言的存在,帝婆悉的心智無比堅定,唯有消滅它才是結束一切的唯一方式。
既然嘴炮已經不可能有任何結果,那麼便只有以命相搏見真章,這是阿修羅第二次正式和帝婆悉交手。
好在如今他也領悟了「真言」的力量,再加上還有夜叉在一旁協助,最終聯手成功擊敗帝婆悉。
帝婆悉見到自己落敗之後,也啟動留在此處的後手,隨著按鈕按下之後短時間內,殿中出現無數機關與護衛,而他則趁此機會離開本地。
當阿修羅與夜叉突破阻攔時,帝婆悉已經逃離的足夠遠,最終在雙方的一追一逃中,帝婆悉得以逃進大輪轉的中樞之中。
顯然為了能夠擊敗阿修羅,帝婆悉再一次突破自己的底線,或者說他的底線本來就是「我」而非「正義」,因此開始要用「大輪轉」來對付阿修羅了。
那可是神界傾盡兩個紀元才創造出的「大輪轉」,上一次啟動時連「否天」阿修羅都可以擊敗,這次作為敵人攔在二人面前。
至此冬之篇的第三章結束,《阿修羅之怒·冬之篇屠魔》的「第四章:大輪轉」,在2111年的7月暑假之時被太極公司發布。
這一章依舊是雙主角模式,玩家可以任意選擇阿修羅和夜叉,這兩個遊玩風格迥異的角色,也可以與其他玩家聯機雙人合作。
劇情則是阿修羅擊敗「大輪轉」的過程,賣點就是大到恐怖的「大輪轉」,與螻蟻一般的阿修羅交戰的過程。
最終大輪轉被阿修羅與夜叉合力摧毀,帝婆悉對此最後的遺言,不是感慨自己居然敗給了阿修羅,而是對世界未來的走向感到好奇。
因為之前帝婆悉就已經和夜叉提到,不管哪一方在這場決鬥中獲勝,都要前去支援與最終之敵大戰的神界艦隊。
那麼現在「大輪轉」被擊敗,短時間內也沒法再充能,夜叉和阿修羅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擊敗那可怕的最終之敵呢?
可惜阿修羅對於拯救世界並不感興趣,就如他的話所說的那樣:「或許怒之神將阿修羅會在意這個世界,但我只是從地獄中歸來的惡鬼,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復仇。」
因此阿修羅非但不會幫助神佛抵抗魔潮,反而還要利用這個機會殺死最後兩名背叛者,即憂星天夜叉與欲星天茶謎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