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消逝
紗世里是那種看起來,明天就死掉,也不會讓人感覺奇怪的人。
那他呢?
雖然在精神狀態上也有類似之處,但是過去的自己,卻主宰了現在的自己。
他或許會是那種,連生命也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
不過儘管如此,夏天依舊愛惜著自己的生命,只是些許的情緒在阻礙生命的生長而已。
說到底,也只有在覆寫系統部分失效時,他才能夠擁有這種想法。在過去,縱使只是虛妄的觀念,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也不知道從何時結束。
這模糊的時間,將他回來之後,再到因為種種自然的痛苦與艱難,嘗試對自我與世界再次擁有足夠的認識後,他的認識的確有所改變。
可在這持續的改變,無有一個確切結束的時間點,但他在自己的印象之中,確實茫然天真、而又愉快輕鬆地度過了那麼長時間,不是嗎?
他是否對此感到懷念?
可是,縱使會為之懷念,依舊值得疑慮的是,讓他幸福活著的力量,究竟是什麼呢?
這樣可不行啊。
如果生命仿佛藤蔓,需要攀附樹木,才能夠汲取少許的陽光存活下來。那麼等到樹木摒棄藤蔓時,這失去自我的生命,又該如何是好呢?
做一個假設吧?
假如,事實同樣可以成為假設的一部分。但是夏天在此處還是使用假如這個詞彙,於是假如夏天始終厭惡鏡子的他,但其實自己也會藉此來觀察神明視野,還有那雙黃金瞳孔對他的印象。
在過去,若非要在模糊的人生,如赤道至北極的千萬分之一,太陽在回歸線的周而復始,地球與月球的運動,以此在粗略地制定一個時間標準的話。
那麼在讀中學不久時,夏天也會驚訝自己旺盛的食慾,還有身體異樣的成長。
可是青春期,不是也應該發育嗎?何況他還是漢水世系。
因為有這樣一個觀念,大概因為基因和生活條件的緣故,總而言之,在既有觀念下,體格、壽命、智力和武力總是要好一點。
客觀來說,其中固然有基因自然篩選的結果,又有後天環境的影響。說到底,性徵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下產生的。
個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如此,群體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又何嘗不是?人之死也,其親人就將之埋葬,並會布置有別於鳥之降也的陪葬品。
在之后姓氏產生,對於大多數,其生活的環境和條件都是凝滯的。於是也不需要有多少留存,無非是在譜書上留一個名字,就足夠表明個體的價值了。
而少數人,大概因為在社會粗略的分工中,取得了較高的位置。有比較精彩的經歷,或是值得銘記的德行,於是就將其事跡與言行記錄下來。這就是作傳了,傳記和大事記堆積起來,就是歷史的本篇。
至於中等人家,或還有墓碑的銘文,能表明一點人生的簡要概括,或者某種期許。筆記、日記,抑或不成文的言語字句,還有器物,也是個人存活遺留的痕跡,這也是歷史。
等到社會繼續進步,尤其在原工業化的積累中,終於得以推動產業共同體爆發式的碰撞。在這些有利因素中,個人的記憶往往又與群體的記憶聯繫起來。
縱使個人未能在傳統觀念中,取得較高的位置,但依舊可以有相對豐富,且有記錄必要的生活,尤其是在社會依舊高速發展的變局之中。
若是如此,縱使夏天無有必要就異域的往昔寫些言語,是否可以就之前的往昔寫回憶呢?
這是一種觀念上的想法,不過就事實而論,山上那些人,也有兼職做這行的。反正一天沒多少事,趁著年歲還好,做些文字工作也不錯吧?
戰爭結束後,殷都司的軍隊部分復員,投入社會生產中。新的稅收體系也得以建立,作為工作重點的社保稅與醫保稅甚至基本與洛陽接軌,不過並軌估計還比較遙遠。
經濟是一個方面,但是錢怎麼用,倒是有些新策略。大概是因為歷史包袱比較小,殷都司看起來也不怎麼在意許多故事,所以各種津貼、補助部分被用在給個人寫回憶錄。
相關的出版、存檔還有數據化工作,也算是在持續推進。
塑造正確的歷史記憶,聖人作為道標是一種,在偉大英雄後的偉大人民,所有人的記憶交織起來,加上專業人員就歷史正篇——諸如地方志、產業志、地區沿革、地貌變化、市政建設等諸多變遷交織起來,或許也可以塑造另一種記憶吧?
在這裡,倒又有些大同黨的底色了。
不過回憶錄老人可以寫,年輕人和中年人也可以寫,只是恰巧軍隊復員有一個時機給予補助而已。若可以用理想的字句描述,大概並非是對死者的追悼,而是對舊世界的懷念吧?
無論過去舊有的一切如何,但是人始終是從過去走出來的。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更有從不好變好的過程,這算是一種潛在的指導思路。
具體到回憶錄的相關工作,卻是潤物細無聲的悄然,甚至不若灰手套的旅行倡議,還有因此繁盛起來的紀念品市場。
這是否也是一種對既有經驗和教訓,不知是否正確的汲取呢?比如文化工作,手上沒必要非要那些什麼,而在理論之外,真正有力量支持的群體,也應該多給一些空間試一下。
畢竟雖然理由不確切,但往昔的失敗卻是既定的。所以當然會讓人懷疑產業工人的可靠性,並且試圖嘗試更符合諸夏故事的老派做法,並加上一些新策略。
否定之否定,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總是要走向反面。所謂枯榮者,也仿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般。
但這是否也算是一種,根植於本土文化的繼承呢?
因為寫文章雖說是選召者的事情,但是既然不受有司管轄,自然有相應土壤,畢竟教育可是吃了幾百年老本。
那他呢?
雖然在精神狀態上也有類似之處,但是過去的自己,卻主宰了現在的自己。
他或許會是那種,連生命也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
不過儘管如此,夏天依舊愛惜著自己的生命,只是些許的情緒在阻礙生命的生長而已。
說到底,也只有在覆寫系統部分失效時,他才能夠擁有這種想法。在過去,縱使只是虛妄的觀念,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也不知道從何時結束。
這模糊的時間,將他回來之後,再到因為種種自然的痛苦與艱難,嘗試對自我與世界再次擁有足夠的認識後,他的認識的確有所改變。
可在這持續的改變,無有一個確切結束的時間點,但他在自己的印象之中,確實茫然天真、而又愉快輕鬆地度過了那麼長時間,不是嗎?
他是否對此感到懷念?
可是,縱使會為之懷念,依舊值得疑慮的是,讓他幸福活著的力量,究竟是什麼呢?
這樣可不行啊。
如果生命仿佛藤蔓,需要攀附樹木,才能夠汲取少許的陽光存活下來。那麼等到樹木摒棄藤蔓時,這失去自我的生命,又該如何是好呢?
做一個假設吧?
假如,事實同樣可以成為假設的一部分。但是夏天在此處還是使用假如這個詞彙,於是假如夏天始終厭惡鏡子的他,但其實自己也會藉此來觀察神明視野,還有那雙黃金瞳孔對他的印象。
在過去,若非要在模糊的人生,如赤道至北極的千萬分之一,太陽在回歸線的周而復始,地球與月球的運動,以此在粗略地制定一個時間標準的話。
那麼在讀中學不久時,夏天也會驚訝自己旺盛的食慾,還有身體異樣的成長。
可是青春期,不是也應該發育嗎?何況他還是漢水世系。
因為有這樣一個觀念,大概因為基因和生活條件的緣故,總而言之,在既有觀念下,體格、壽命、智力和武力總是要好一點。
客觀來說,其中固然有基因自然篩選的結果,又有後天環境的影響。說到底,性徵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下產生的。
個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如此,群體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又何嘗不是?人之死也,其親人就將之埋葬,並會布置有別於鳥之降也的陪葬品。
在之后姓氏產生,對於大多數,其生活的環境和條件都是凝滯的。於是也不需要有多少留存,無非是在譜書上留一個名字,就足夠表明個體的價值了。
而少數人,大概因為在社會粗略的分工中,取得了較高的位置。有比較精彩的經歷,或是值得銘記的德行,於是就將其事跡與言行記錄下來。這就是作傳了,傳記和大事記堆積起來,就是歷史的本篇。
至於中等人家,或還有墓碑的銘文,能表明一點人生的簡要概括,或者某種期許。筆記、日記,抑或不成文的言語字句,還有器物,也是個人存活遺留的痕跡,這也是歷史。
等到社會繼續進步,尤其在原工業化的積累中,終於得以推動產業共同體爆發式的碰撞。在這些有利因素中,個人的記憶往往又與群體的記憶聯繫起來。
縱使個人未能在傳統觀念中,取得較高的位置,但依舊可以有相對豐富,且有記錄必要的生活,尤其是在社會依舊高速發展的變局之中。
若是如此,縱使夏天無有必要就異域的往昔寫些言語,是否可以就之前的往昔寫回憶呢?
這是一種觀念上的想法,不過就事實而論,山上那些人,也有兼職做這行的。反正一天沒多少事,趁著年歲還好,做些文字工作也不錯吧?
戰爭結束後,殷都司的軍隊部分復員,投入社會生產中。新的稅收體系也得以建立,作為工作重點的社保稅與醫保稅甚至基本與洛陽接軌,不過並軌估計還比較遙遠。
經濟是一個方面,但是錢怎麼用,倒是有些新策略。大概是因為歷史包袱比較小,殷都司看起來也不怎麼在意許多故事,所以各種津貼、補助部分被用在給個人寫回憶錄。
相關的出版、存檔還有數據化工作,也算是在持續推進。
塑造正確的歷史記憶,聖人作為道標是一種,在偉大英雄後的偉大人民,所有人的記憶交織起來,加上專業人員就歷史正篇——諸如地方志、產業志、地區沿革、地貌變化、市政建設等諸多變遷交織起來,或許也可以塑造另一種記憶吧?
在這裡,倒又有些大同黨的底色了。
不過回憶錄老人可以寫,年輕人和中年人也可以寫,只是恰巧軍隊復員有一個時機給予補助而已。若可以用理想的字句描述,大概並非是對死者的追悼,而是對舊世界的懷念吧?
無論過去舊有的一切如何,但是人始終是從過去走出來的。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更有從不好變好的過程,這算是一種潛在的指導思路。
具體到回憶錄的相關工作,卻是潤物細無聲的悄然,甚至不若灰手套的旅行倡議,還有因此繁盛起來的紀念品市場。
這是否也是一種對既有經驗和教訓,不知是否正確的汲取呢?比如文化工作,手上沒必要非要那些什麼,而在理論之外,真正有力量支持的群體,也應該多給一些空間試一下。
畢竟雖然理由不確切,但往昔的失敗卻是既定的。所以當然會讓人懷疑產業工人的可靠性,並且試圖嘗試更符合諸夏故事的老派做法,並加上一些新策略。
否定之否定,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總是要走向反面。所謂枯榮者,也仿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般。
但這是否也算是一種,根植於本土文化的繼承呢?
因為寫文章雖說是選召者的事情,但是既然不受有司管轄,自然有相應土壤,畢竟教育可是吃了幾百年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