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極光
因為在人體組織之中,在漫長演化的疊代之中,大腦占據了最高的優先級。
細胞的化學趨向性,與最初神經組織的產生,屢次的重構、髓鞘的產生,如此種種。
根源髓質……
不知道為什麼,一個奇怪的名詞湧現出來,是因為科普書上,關於脊髓釋放免疫風暴的描述嗎?
之前所望見的極光似乎又在腦海中映射出來,卻又很快沉降下去。夏天繼續延續之前的思路,去做仿佛飲食般,重複的思考。
總而言之,在演化的揀選之中,大腦占比更大、更好、更有效的生命,就能夠存續下去。最後的結果,就是促成第四紀大滅絕中,大型生命持續毀滅與萎縮的人類。
所以大腦只吃最好的葡萄糖,甚至與其他組織的交互,也有血氧屏障用以隔離。若林木可以擬人,那麼人體的擬人之中,大概大腦比起獨裁者,更仿佛神明吧?
因為這一種地位,始終還是通過德行,而非在不對稱衝突下,機緣巧合而偶登高位的暴力塑就的。
於是等到大腦休息,對於糖分的渴求沒有那麼大時。在消耗糖原與脂肪時,若身體的儲備較少,臟器會更大比重地通過分解脂肪來獲取能量。
作為一個結果,就算睡前因為飢餓,大腦一如既往地搗亂,導致不好休息外。等到第二天醒來,反而沒有那麼餓了。這就是脂肪所發揮的作用了。
而這個過程大概就維持到第二天的飲食,尤其是水分的攝入,繼續推動新一天的新陳代謝。水分,維持體溫和分解能量都需要水分嗎?
夏天沒有動作,連頭都低垂下來,淺淺地埋下去,免得與外界的冷空氣有更多交流。
他感受了一下瓶中尚且剩餘大半的,加入了糖與可可脂的水分,畢竟是較大的保溫瓶,應該還可以吧?
還有是否要多次少量飲水,會比較好減少損害。但具體數值怎麼樣,感覺又只能依靠感覺了。
比起要寬泛地討論概念還算輕鬆,但如果沒有特別記憶,且手頭又沒有公式書。就要探究水分攝入的次數和重量,並且依靠感覺預估,就有些為難人。
當然,應該並非不可做到,只是他沒有受過這種訓練。大腦也沒有這種天然的能力。
夏天又是一個恍惚,又想到,哦,這不是還有積雪嗎?
但是就像許多的既有概念般,總是感覺不那麼好,並且這種感覺來自風險。而許多的風險則來自經驗,這些經驗再通過語言傳遞。
據說在犬類的不同族群中,在地域的變化與分開後,語言與特徵都會在若干代的演化中改變。大概人類往昔裂谷的兩側,或也是如此吧?
於是乎,不考慮更為寬泛的物種問題。只是說語言,就算是類似的犬種,若一些作為軍犬在深山中的基地繁衍許多代,等到再度接觸外界的族群後,可能一時間彼此的語言不怎麼相通了。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因為地域區隔和來往困難,直接致使人類亦是分開的狀況,或也在其他動物上存在吧?
無非是人類高等一些,其他動物則低等一些。這種高低在按照演化樹的枝葉,也算合道理地屢次排布。
從邏輯和常識上,這似乎也說得通。但是夏天也不怎麼確信,關於這一點,只是不知從何處有所耳聞而已。
還是不怎麼想要吃雪,甚至都不想要考慮如何使之融化,在溫度的傳遞之中,使得投入與產出比最為合適。就仿佛帶著穀物和禽類登上孤島,自然是先宰殺禽類,看是否有長期保存的方法最為合適。
但這裡的隱含前提,作為情景的公設,就像海盜分金的故事,其預設的前提,亦是「自己儘可能拿到最多,別人拿到最少」的這一個極值,才是「理性」的公設般。
從存續的角度上,能量級別的損耗可靠得多,而這零和博弈的理性似乎就有待考慮。畢竟夏天也覺得,自己出來找人,或許也不是理性的選擇。
畢竟現在是冬天的夜晚,天氣又不怎麼好,而且是否有這種必要呢?
所以還是有些模稜兩可,在此之外,其實能量級別的考慮,或許也更為複雜。因為在糖分之外,還有對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需求。
不過在天亮之前,夏天覺得自己倒不必考慮這些。或者在這種還有既有環境,其實與鎮子不遠的地方,考慮這些問題也有些奇怪吧?
所以只要等到天亮就好了嗎?
或許是處於危險之中,為了合理化現狀,總是產生許多奇怪的妄想。比如說不定既有的一切,隨便因為什麼理由都消失了,只餘下白灰,然後就可以考慮如何求生了。
還是不要吧。
只要天亮就好了。
所以,在這短暫的時間,也只需要考慮熱量。水和糖分,既然還有儲備,就沒必要考慮。
不飲食的生存時間分別是多長呢?
這個問題倒相對簡單,應該大概是一候,還有半月吧?
比起這個問題,還是更想要知道熱量與溫度,現在這個狀況到底怎麼樣。
可是似乎也很難做些什麼。
於是夏天就又安分下來,而後再又想到,之前喝的水,應該還在腸胃之中吧?或許正是合適再吃掉東西。
夏天這才終於稍微挪動手臂,給人感覺有些濕熱的紗世里似乎也因為動了起來,不過感覺只是動作而已。
他在口袋中的糖果中揀選一下,最後還是先拿出一塊巧克力軟糖,遞到紗世里的手中,然後再給自己取一塊硬糖,直接就剝開糖紙,在嘴裡咬開了。
口腔與牙齒有細碎的感覺,大腦或許也會為之稍感愉快吧?
但是時間究竟過去了多久,感覺不是很想抬手看表。到底看不看呢?
因為夏天的自我感覺還好,他所以不是很想要動。至於其他的,他或許也無能為力吧?
最後會怎麼樣呢?
夏天又抬起頭來,只望向昏暗下來的天空。
細胞的化學趨向性,與最初神經組織的產生,屢次的重構、髓鞘的產生,如此種種。
根源髓質……
不知道為什麼,一個奇怪的名詞湧現出來,是因為科普書上,關於脊髓釋放免疫風暴的描述嗎?
之前所望見的極光似乎又在腦海中映射出來,卻又很快沉降下去。夏天繼續延續之前的思路,去做仿佛飲食般,重複的思考。
總而言之,在演化的揀選之中,大腦占比更大、更好、更有效的生命,就能夠存續下去。最後的結果,就是促成第四紀大滅絕中,大型生命持續毀滅與萎縮的人類。
所以大腦只吃最好的葡萄糖,甚至與其他組織的交互,也有血氧屏障用以隔離。若林木可以擬人,那麼人體的擬人之中,大概大腦比起獨裁者,更仿佛神明吧?
因為這一種地位,始終還是通過德行,而非在不對稱衝突下,機緣巧合而偶登高位的暴力塑就的。
於是等到大腦休息,對於糖分的渴求沒有那麼大時。在消耗糖原與脂肪時,若身體的儲備較少,臟器會更大比重地通過分解脂肪來獲取能量。
作為一個結果,就算睡前因為飢餓,大腦一如既往地搗亂,導致不好休息外。等到第二天醒來,反而沒有那麼餓了。這就是脂肪所發揮的作用了。
而這個過程大概就維持到第二天的飲食,尤其是水分的攝入,繼續推動新一天的新陳代謝。水分,維持體溫和分解能量都需要水分嗎?
夏天沒有動作,連頭都低垂下來,淺淺地埋下去,免得與外界的冷空氣有更多交流。
他感受了一下瓶中尚且剩餘大半的,加入了糖與可可脂的水分,畢竟是較大的保溫瓶,應該還可以吧?
還有是否要多次少量飲水,會比較好減少損害。但具體數值怎麼樣,感覺又只能依靠感覺了。
比起要寬泛地討論概念還算輕鬆,但如果沒有特別記憶,且手頭又沒有公式書。就要探究水分攝入的次數和重量,並且依靠感覺預估,就有些為難人。
當然,應該並非不可做到,只是他沒有受過這種訓練。大腦也沒有這種天然的能力。
夏天又是一個恍惚,又想到,哦,這不是還有積雪嗎?
但是就像許多的既有概念般,總是感覺不那麼好,並且這種感覺來自風險。而許多的風險則來自經驗,這些經驗再通過語言傳遞。
據說在犬類的不同族群中,在地域的變化與分開後,語言與特徵都會在若干代的演化中改變。大概人類往昔裂谷的兩側,或也是如此吧?
於是乎,不考慮更為寬泛的物種問題。只是說語言,就算是類似的犬種,若一些作為軍犬在深山中的基地繁衍許多代,等到再度接觸外界的族群後,可能一時間彼此的語言不怎麼相通了。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因為地域區隔和來往困難,直接致使人類亦是分開的狀況,或也在其他動物上存在吧?
無非是人類高等一些,其他動物則低等一些。這種高低在按照演化樹的枝葉,也算合道理地屢次排布。
從邏輯和常識上,這似乎也說得通。但是夏天也不怎麼確信,關於這一點,只是不知從何處有所耳聞而已。
還是不怎麼想要吃雪,甚至都不想要考慮如何使之融化,在溫度的傳遞之中,使得投入與產出比最為合適。就仿佛帶著穀物和禽類登上孤島,自然是先宰殺禽類,看是否有長期保存的方法最為合適。
但這裡的隱含前提,作為情景的公設,就像海盜分金的故事,其預設的前提,亦是「自己儘可能拿到最多,別人拿到最少」的這一個極值,才是「理性」的公設般。
從存續的角度上,能量級別的損耗可靠得多,而這零和博弈的理性似乎就有待考慮。畢竟夏天也覺得,自己出來找人,或許也不是理性的選擇。
畢竟現在是冬天的夜晚,天氣又不怎麼好,而且是否有這種必要呢?
所以還是有些模稜兩可,在此之外,其實能量級別的考慮,或許也更為複雜。因為在糖分之外,還有對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需求。
不過在天亮之前,夏天覺得自己倒不必考慮這些。或者在這種還有既有環境,其實與鎮子不遠的地方,考慮這些問題也有些奇怪吧?
所以只要等到天亮就好了嗎?
或許是處於危險之中,為了合理化現狀,總是產生許多奇怪的妄想。比如說不定既有的一切,隨便因為什麼理由都消失了,只餘下白灰,然後就可以考慮如何求生了。
還是不要吧。
只要天亮就好了。
所以,在這短暫的時間,也只需要考慮熱量。水和糖分,既然還有儲備,就沒必要考慮。
不飲食的生存時間分別是多長呢?
這個問題倒相對簡單,應該大概是一候,還有半月吧?
比起這個問題,還是更想要知道熱量與溫度,現在這個狀況到底怎麼樣。
可是似乎也很難做些什麼。
於是夏天就又安分下來,而後再又想到,之前喝的水,應該還在腸胃之中吧?或許正是合適再吃掉東西。
夏天這才終於稍微挪動手臂,給人感覺有些濕熱的紗世里似乎也因為動了起來,不過感覺只是動作而已。
他在口袋中的糖果中揀選一下,最後還是先拿出一塊巧克力軟糖,遞到紗世里的手中,然後再給自己取一塊硬糖,直接就剝開糖紙,在嘴裡咬開了。
口腔與牙齒有細碎的感覺,大腦或許也會為之稍感愉快吧?
但是時間究竟過去了多久,感覺不是很想抬手看表。到底看不看呢?
因為夏天的自我感覺還好,他所以不是很想要動。至於其他的,他或許也無能為力吧?
最後會怎麼樣呢?
夏天又抬起頭來,只望向昏暗下來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