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青萍
她卻格外地坦誠,直言是因為受不了辯論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還有圍繞預算、宣傳和比賽的明爭暗鬥,才退出去的。
可是,大社團——這裡特指陽野和殷野廣泛存在的,學生和教師圍繞若干個書院和大學同盟,建立起來的學術組織。
因為陽野和殷野此前缺乏可靠的組織,所以學校在一定歷史時期充當了組織凝結核的職能,甚至間或扮演祭司一類的角色。
但現今的具體表現,往往還是帝昭陽在政治上向夏野靠攏的結果。
事實上在一些傳統的書院上,社團在學生課業體系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甚至在之後的人生、職業、社交和家世,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都建立在這一邏輯上。
總之這類大型社團能夠建立起來,不就是依靠這種東西嗎?
或者說,一切的組織,正是有了利益,才能夠長時間地維繫下去。固然因為利益而分崩離析,甚至失去盈利能力,也是極為正常的事情,但這也不意味著,非要秉持苦修士般的生活。
想不明白。
於是思緒就會往其他方向溜走,在哲學觀念之外,大同黨的理論構築,從重農學派和重商學派開始,與預定論和選定論的腔調結合,再與工人組織、社會生產以及最為廣泛的不幸組織起來。
最後的結果,勢必從社會組織開始,又從社會組織結束,才能完成邏輯的自洽。即一切社會關係最為普遍的平等,因此在哲學上將未知之事納入唯物論是可行的,但在組織上就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具體到組織的具體構築,在偉大英雄與偉大人民之間更傾向於後者,就需要偉大人民的產物,即作為想像共同體的國家意志匯總。
但再具現到現實中,人皆堯舜也好、人皆桀紂也罷,始終是將人視作與天命、神明、國王等同。
可在此之後,新的理論沒有、新的組織沒有。
只有新的困難、新的歷史,不知能否稱之為英雄的犧牲者。
但至少在武君的理論框架中,聖人是如此在最後的光景中稱呼他老師各種意義和各種層面的追隨者,他將往昔故事中死去的許多人,都稱作殉難者。
因為這殉難,所以這犧牲絕不能說沒有新的意義。不如說,在往昔的歷史中,就算最後只有這麼數個在鏖戰中死去的犧牲者,也算是偉大的死亡了,至少比北方同盟光鮮得多。
於是若個人的意志能夠動搖客觀現實,甚至勝過和取代具體的意志,那麼恐怕大同黨的理論構造要退到簡著公那一輩去。
所以在許多事情上,縱使或許也不是好的選擇,夏天只能相信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肆意妄為,並承擔一切的結果,這是他理應有的基本認識。
沿著這一思路,雖說言語讓他都感到很不滿意,他還是這樣詢問莫妮卡,幾乎有些超出社交的範疇了。
他說,這有什麼不好的你呢?個人的利益、家庭的期許還有社會的希望,縱使只是學校的社團活動,也寄託了這些東西。
如果可以,夏天真希望,對方能夠以另一種刻板印象,說這是一種偏見,甚至為此對他產生惡感,還有諸多可能的不利影響,甚至影響他的好心情,也是可以接受。
因為人的自我總是存在偏差,且必然因此產生矛盾。況且這可是他的真心話。
但莫妮卡卻說只是說,風起於青萍之末,這可是你告訴我的道理。
……
他感覺很不好,不如說,有些被嚇到了。
夏天只是用語氣詞應和了幾聲,就是什麼都沒有說,他還需要時間思考,下一次說話,就是參與到社團的閒談,漫無邊際地聊了少許不需要思考的內容。
關於不需要思考的內容。
夏天感覺有些奇怪,莫妮卡比起文學的愛好者,更像是一個社團負責管理的部長。而紗里世,當然是負責協調人際關係的副部長的。
真正對文學這個寬泛的內容,表現出足夠,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狂熱興趣的,就是優里了。
看起來文靜而羞澀,談論起最近讀的書時,卻顯得有些異質吧?
夏樹似乎只讀漫畫,夏天順勢推薦了一本,然後在些許的討論中,承諾明天帶幾本過來。
優里喜歡深邃複雜的幻想小說,對於人心細微處精巧設計也讚不絕口,同時最近似乎也在讀恐怖小說。
她說,恐怖小說,能夠暫時改變一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
夏天倒都能談論一兩句,但說實話,也不是很感興趣。
就算是異質和狂熱的優里,她的觀點聽起來也太庸俗了,不怎麼有趣,更多的像是在報菜名後述說菜色的做法,恰如一個剛準備系統修行烹飪的,預備職業廚師。
倒是中間的那段,關於作者利用想像力的匱乏,在故事的轉折中,讓人感到措手不及的話題,夏天正好推薦了《再見繪梨》那本漫畫。
說那本短篇漫畫,完全符合優里的描述。
那句話是怎麼說的,給故事蒙上一層奇幻色彩?
和紗世里結伴回家後,為此從書庫取三本尚未開封的漫畫。
因為沒有預料到這種場景,只多買了三本,倒似乎不太夠數。
不過可以將他書架上讀過的那本,贈送給紗世里,再額外配贈一枚書籤就是了,畢竟是青梅竹馬。
誰讓這本漫畫,在附近的書店還暫時買不到呢?
比往日稍晚地回家了,做飯、就餐、洗碗,然後沐浴,將舊衣服丟到竹簍裡面去。
明天再洗吧,不是很想要晾衣服。
還有呢?
實在沒什麼可想的,不如做外貌描寫怎麼樣?
因為穿著都是素色的制服,倒不必堆砌字句了,只論人的形體。就算夏天對自己有著深刻且嚴密的認識,但是這些認識和意志,都沒有表現在軀體上。
所以他看起來,的確是很柔軟的人,臉部輪廓與形體都相對柔和,但參數都在標準的範疇中。
可是,大社團——這裡特指陽野和殷野廣泛存在的,學生和教師圍繞若干個書院和大學同盟,建立起來的學術組織。
因為陽野和殷野此前缺乏可靠的組織,所以學校在一定歷史時期充當了組織凝結核的職能,甚至間或扮演祭司一類的角色。
但現今的具體表現,往往還是帝昭陽在政治上向夏野靠攏的結果。
事實上在一些傳統的書院上,社團在學生課業體系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甚至在之後的人生、職業、社交和家世,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都建立在這一邏輯上。
總之這類大型社團能夠建立起來,不就是依靠這種東西嗎?
或者說,一切的組織,正是有了利益,才能夠長時間地維繫下去。固然因為利益而分崩離析,甚至失去盈利能力,也是極為正常的事情,但這也不意味著,非要秉持苦修士般的生活。
想不明白。
於是思緒就會往其他方向溜走,在哲學觀念之外,大同黨的理論構築,從重農學派和重商學派開始,與預定論和選定論的腔調結合,再與工人組織、社會生產以及最為廣泛的不幸組織起來。
最後的結果,勢必從社會組織開始,又從社會組織結束,才能完成邏輯的自洽。即一切社會關係最為普遍的平等,因此在哲學上將未知之事納入唯物論是可行的,但在組織上就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具體到組織的具體構築,在偉大英雄與偉大人民之間更傾向於後者,就需要偉大人民的產物,即作為想像共同體的國家意志匯總。
但再具現到現實中,人皆堯舜也好、人皆桀紂也罷,始終是將人視作與天命、神明、國王等同。
可在此之後,新的理論沒有、新的組織沒有。
只有新的困難、新的歷史,不知能否稱之為英雄的犧牲者。
但至少在武君的理論框架中,聖人是如此在最後的光景中稱呼他老師各種意義和各種層面的追隨者,他將往昔故事中死去的許多人,都稱作殉難者。
因為這殉難,所以這犧牲絕不能說沒有新的意義。不如說,在往昔的歷史中,就算最後只有這麼數個在鏖戰中死去的犧牲者,也算是偉大的死亡了,至少比北方同盟光鮮得多。
於是若個人的意志能夠動搖客觀現實,甚至勝過和取代具體的意志,那麼恐怕大同黨的理論構造要退到簡著公那一輩去。
所以在許多事情上,縱使或許也不是好的選擇,夏天只能相信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肆意妄為,並承擔一切的結果,這是他理應有的基本認識。
沿著這一思路,雖說言語讓他都感到很不滿意,他還是這樣詢問莫妮卡,幾乎有些超出社交的範疇了。
他說,這有什麼不好的你呢?個人的利益、家庭的期許還有社會的希望,縱使只是學校的社團活動,也寄託了這些東西。
如果可以,夏天真希望,對方能夠以另一種刻板印象,說這是一種偏見,甚至為此對他產生惡感,還有諸多可能的不利影響,甚至影響他的好心情,也是可以接受。
因為人的自我總是存在偏差,且必然因此產生矛盾。況且這可是他的真心話。
但莫妮卡卻說只是說,風起於青萍之末,這可是你告訴我的道理。
……
他感覺很不好,不如說,有些被嚇到了。
夏天只是用語氣詞應和了幾聲,就是什麼都沒有說,他還需要時間思考,下一次說話,就是參與到社團的閒談,漫無邊際地聊了少許不需要思考的內容。
關於不需要思考的內容。
夏天感覺有些奇怪,莫妮卡比起文學的愛好者,更像是一個社團負責管理的部長。而紗里世,當然是負責協調人際關係的副部長的。
真正對文學這個寬泛的內容,表現出足夠,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狂熱興趣的,就是優里了。
看起來文靜而羞澀,談論起最近讀的書時,卻顯得有些異質吧?
夏樹似乎只讀漫畫,夏天順勢推薦了一本,然後在些許的討論中,承諾明天帶幾本過來。
優里喜歡深邃複雜的幻想小說,對於人心細微處精巧設計也讚不絕口,同時最近似乎也在讀恐怖小說。
她說,恐怖小說,能夠暫時改變一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
夏天倒都能談論一兩句,但說實話,也不是很感興趣。
就算是異質和狂熱的優里,她的觀點聽起來也太庸俗了,不怎麼有趣,更多的像是在報菜名後述說菜色的做法,恰如一個剛準備系統修行烹飪的,預備職業廚師。
倒是中間的那段,關於作者利用想像力的匱乏,在故事的轉折中,讓人感到措手不及的話題,夏天正好推薦了《再見繪梨》那本漫畫。
說那本短篇漫畫,完全符合優里的描述。
那句話是怎麼說的,給故事蒙上一層奇幻色彩?
和紗世里結伴回家後,為此從書庫取三本尚未開封的漫畫。
因為沒有預料到這種場景,只多買了三本,倒似乎不太夠數。
不過可以將他書架上讀過的那本,贈送給紗世里,再額外配贈一枚書籤就是了,畢竟是青梅竹馬。
誰讓這本漫畫,在附近的書店還暫時買不到呢?
比往日稍晚地回家了,做飯、就餐、洗碗,然後沐浴,將舊衣服丟到竹簍裡面去。
明天再洗吧,不是很想要晾衣服。
還有呢?
實在沒什麼可想的,不如做外貌描寫怎麼樣?
因為穿著都是素色的制服,倒不必堆砌字句了,只論人的形體。就算夏天對自己有著深刻且嚴密的認識,但是這些認識和意志,都沒有表現在軀體上。
所以他看起來,的確是很柔軟的人,臉部輪廓與形體都相對柔和,但參數都在標準的範疇中。